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财务报表分析第二节基本的财务比率一、变现能力比率:⑴、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二、资产管理比率⑴、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⑵、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存货周转天数=(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
=360÷存货周转率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收现期)=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销售收入⑷、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⑸、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三、负债比率⑴、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⑵、产权比率:是负债总额与股东权益总额之比率。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⑶、有形净值债务率:有形净值债务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有形净值的百分比。有形净值是股东权益减去无形资产净值后的净值。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⑷、已获利息倍数:已获利息倍数也叫利息保障倍数,是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运用该公式前提是本金已经能够归还,讨论归还利息的能力)。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公式中的利息费用既包括计入财务费用中的利息,也包括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资本化利息。
四、盈利能力比率(1)、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2)、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3)、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该指标的⑷、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该指标也叫净值报酬率和权益报酬率。第三节
财务财务分析的应用一、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杜邦分析体系中,核心指标是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
权益净利率是所有比率中综合性最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指标。计算公式为: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因为: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权益乘数是资产权益率的倒数,表示企业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企业负债程度越高。其计算公式为: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
=全年平均资产总额÷全年平均净资产总额
=1+产权比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单独的资产负债率指标通常直接用资产与负债的期末余额计算,而在权益乘数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需要用全年平均额计算,其公式可以演化为:
权益乘数主要受资产负债率影响,负债比率大,权益乘数就高,说明企业有较高的负债程度,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杠杆利益,同时,也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分析(二)、上市公司财务比率1、每股收益: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财务指标,反映普通股的获利水平。
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1、计算每股收益要注意的问题:A、编制合并报表的企业按合并报表数据计算B、有优先股的企业,计算益时,分子分母中要分别扣除优先股利及股数。C、年度中普通股有增减变化的,普通股份总数按照年平均发行在外股数计算2、市盈率(倍数)=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
该比率反映投资人对每元净利润所愿支付的价格,可以用来估计股票投资报酬和风险。市盈率越高,表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越看好,公司的社会信赖度高,但从投资者角度看,市盈率越高,投资风险就越大。投资报酬率×市盈率=11、每股股利=股利总额(普通股现金股利)÷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2、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价×100%3、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净收益)×100%④、股利保障倍数=普通股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⑤、留存盈利比率=(净利润-全部股利)÷净利润×100%留存收益率+股利支付率=13、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数
该指标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净资产成本即账面权益。把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市价联系起来,可以说明市场对公司资产质量的评价。
市净率(倍数)=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四、现金流量表分析1、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
1、流入结构=部分/总体
2、流出结构=部分/总体
3、流入流出比经营活动流入流出比;投资活动流入流出比;筹资活动流入流出比。对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业说,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是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是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应是正负相间的。2、流动性分析:指将资产迅速变为现金的能力1、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本期到期的债务本期到期的债务,是指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和本期应付票据。2、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流动负债3、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入÷债务总额
3、获取现金能力分析:1、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入÷销售额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净现金,越大越好2、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入÷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企业最大的分派股利能力,超过此限度,就要借款分红3、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入÷全部资产×1004、财务弹性分析1、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达到1时,说明企业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满足扩充所需的资金;若小于1,则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2、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入÷每股现金股利该比率越大,说明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越大。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三、销售百分比法销售百分比法的基本原理假设前提:企业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销售收入间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1、销售百分比法的步骤(1)、假设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与销售收入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分别计算出资产销售百分比和负债销售百分比;(2)、根据预计销售额和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利用会计等式倒挤出融资需求。2、销售百分比法的两种计算方法(1)、根据销售总额确定融资需求,即根据销售总额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然后确定融资需求。基本公式是:(外部)融资需求=预计总资产增加额-预计总负债自然增加额-预计股东权益留存收益的增加额
基本步骤:A、区分变动性与非变动性项目。B、计算变动性项目的销售百分比(注意:据基期算)C、计算预计销售额下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D、预计资产:
变动性资产=预计销售收入×变动资产的销售百分比
非变动性资产:不变E、预计负债:
变动性负债=预计销售收入×变动负债的销售百分比F、非变动性资产:不变G、预计所有者权益:H、预计所有者权益=基期所有者权益+新增加的留存收益I、增加的留存收益=预计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2)、根据销售增加量确定融资需求,:即先根据销售的增加额预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额,然后确定融资需求。基本公式是:(外部)融资需求=新增销售额×(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计划预计销售收入额×预计计划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基本步骤:追加的外部融资=增加的资产-自然增加的负债-增加的留存收益其中:增加的资产=增量收入×变动性资产的销售百分比自然增加的负债=增量收入×变动性负债的销售百分比增加的留存收益=预计总的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第二节增长率与资金需求一、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就是销售额每增长一元需要追加的外部融资额外部融资占销售增长比。公式: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变动资产的销售百分比-变动负债的销售百分比-[(1+销售增长率)÷销售装置长率]×销售净利率×(1-股利支付率)三、内含增长率(2)计算方法:根据外部融资增长比的公式,令外部融资额占销售增长百分比为0,求销售增长率即可。如果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大于内含增长率,企业必须增加外部融资,此时表现为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为正数;如果企业的实际增长率小于内含增长率,企业不仅不用增加外部融资,内部积累的资金还有剩余,此时表现为外部融资销售增长比为负数。计算公式为:内含增长率=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计划销售净利率×[(1+名义销售增长率)/名义销售增长率]×(1-股利支付率)。四、可持续增长率(一)可持续增长率含义:可持续增长率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假设条件:1、公司目前的资本结构是一个目标结构,并且打算继续维持下去;2、公司目前的股利支付率是一个目标股利支付率,并且打算继续维持下去;3、不愿意或者不打算发售新股,增加债务是其唯一的外部筹资来源;4、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将维持当前水平,并且可以涵盖负债的利息;5、公司的资产周转率将维持当前的水平。(二)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公式:1、指标理解:可持续增长率=满足一定前提条件下的销售增长率因为资产周转率不变:所以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因为资本结构不变:总资产增长率=所有者权益增长率因为不增发新股:所有者权益增长率=留存收益本期增加/期初股东权益2、基本公式:(1)、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股东权益本期增加额/期初股东权益=(本期净利润×本期留存收益率)/期初股东权益=期初权益资本净利率×本期留存收益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本期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注意:期初权益=期末权益-留存收益增加(2)、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权益乘数×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权益净利率)/(1-收益留存率×权益净利率)记住公式的变化:资产增加额=股东权益增加额+负债增加额假设资产周转率不变,则有:资产增加额/本期资产总额=销售增加额/本期销售额,资产增加额=(销售增加额/本期销售额)×本期资产总额。假设销售净利率不变,则有:股东权益增加额=收益留存率×(净利润/本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销售增加额)。假设财务结构不变即负债和股东权益同比例增加,则有:负债的增加额=股东权益增加额×(负债/股东权益)=[收益留存率×(净利润/本期销售额)×(基期销售额+销售增加额)]×(负债/股东权益)。将假设代入推导后得出: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增加额/基期销售额=[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1+负债/股东权益)]÷[(总资产/销售额)-[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率×(1+负债/股东权益)]]=[收益留存率×(净利润/销售额)×(总资产额/股东权益×(销售额/总资产额)÷[1-[收益留存率×(净利润/销售额)×(总资产额/股东权益)×(销售额/总资产额)]]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某一类题目中只假设一个条件不变,而其他条件在变化的理解。资产周转率不变:令资产周转率为Xo=So÷Zo,则X1=S1/Z1=[So×(1+△S)]÷[Zo×(1+△z)],进行推导。如果财务结构不变,则权益乘数不变,进行推导。△资产=△股东权益×权益乘数。(三)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第四章
财务估价第一节货币的时间价值二、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1、复利现值和终值:终值(S)=P(1+i)n,也可以写为(S/P,i,n);2、复利的现值(P)=S×(1+i)-n,也可以写为(P/S,i,n)3、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1+i=(1+r/m)m。4、普通年金终值和现值的计算。年金是指等额、定期的系列支付。普通年金又称为后付年金,是指各期期末首付的年金。需要画图来表示:(1)、普通年金终值的计算,是指其最后一次支付时的本利和,它是每次支付的复利终值的求和。计算公式如下:S=A×[(1+i)n-1]÷i,在公式中[(1+i)n-1]÷i称为年金终值系数,可以用简化公式(S/A,i,n)。S=A×(S/A,i,n)(2)、偿债基金。是指为使年金终值达到既定金额应支付的年金数额。它是普通年金的倒数。计算公式为:A=S×i÷[(1+i)n-1],在公式中i÷[(1+i)n-1],成为偿债基金系数,记为(A/S,i,n)。(3)、普通年金现值,是指为在每期期末取得相等金额的款项,现在需要投入的金额。计算公式为=A×[1-(1+i)-n]/i,公式中的[1-(1+i)-n]/i称为年金现值系数,可以用(P/A,i,n)表示也就是P=A×(P/A,i,n)。(4)、投资回收系数。A=P×i/[1-(1+i)-n],公式中的i/[1-(1+i)-n]是普通年金现值系数的倒数,可以将普通年金现值折算为年金,称为投资回收系数。5、预付年金终值和现值。,预付年金是指每期初支付的年金,也称为先付年金。(1)、预付年金终值的计算。预付年金的终值计算是在普通年金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期数加1,系数减1。计算公式为:S=A×{【[(1+i)n+1-1]/i—1】},可以简化为{(S/A,i,n+1)-1}(2)、预付年金现值计算。预付年金现值计算是在普通年金现值计算的基础上,期数减1,系数加1。计算公式为:P=A×{【[1-(1+i)-(n-1)]/i+1】},可以简化记为{(P/A,i,n-1)+1}6、递延年金的计算,递延年金是指第一次支付发生在第二期或者以后的年金。第一种方法将递延年金视为n期普通年金,求出递延期末的现值,然后再将此现值调整到第一期初。第二种方法是,假设递延期中也支付,求出(m+n)期的年金现值,然后,扣除实际并未支付的递延期(m)的年金现值,可以得出最终结果。插值法的运用:利率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年限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采用逐步测试法求内含报酬率时是利率差之比等于净现值差之比。利率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举例。现存款10000元,期限5年,银行利率为多少到期才能得到15000元?该题属普通复利,通过计算终值系数应为1.5,查表不能查到1.5对应的利率。8%1.4693
8%+X%
1.5
9%
1.5386利率差分别为X%、1%,对应的系数差分别为0.0307、0.0693根椐口诀X%/1%=0.0307/0.0693计算结果X=0.443
则要求银行利率应为8.443%第二节债券估价一、债券的价值1、估价的基本模型。典型债券的计算公式为:P=A×(P/A,i,n)+S(P/S,i,n)2、券价值和利息支付频率的关系。(1)、纯贴现债券,是指在到期日以前不支付任何现金,到期一次支付本和利息。计算公式为:PV=F÷(1+i)n。(2)、平息债券,是指利息在到期时间内平均支付的债券,支付的频率可以是一年一次,或者是一年多次。计算公式为:PV=∑(I/m)÷(1+i/m)t+M÷(1+i/m)mn。需要注意的在债券折价出售时,债券价值随付息频率的加快而下降;如果在溢价出售的情况下,债券价值随付息频率的加快而上升的。(3)、永久债券,是指没有到期日,永不停止支付利息的债券。计算公式为PV=利息额÷必要报酬率。(4)、流通债券的价值,流通债券是指已经发行并在二级市场上流通的债券,在估价时需要考虑现在至下一次利息支付的时间因素。计算公式。二、债券的收益率的确定。1、债券到期收益率是指以特定的价格购买债券并持有到期日所能获得的收益率。它是使未来现金流量等于债券购买价格的折现率。根据等式“V=I×(p/A,i,n)+M×(p/s,i,n)”,其中V、I、p、A、M、n是给定的,现在就是要求贴现率i,用内插法:
2、计算公式:购进价格=每年利息×年金现值系数+面值×复利现值系数。V=I×(P/A,i,n)+M×(P/S,i,n),平价发行的每年支付一次的债券,其到期收益率等于票面利率。总结:1、债券价值与必要报酬率的关系1、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票面利率时,票面价值=债券价值,平价出售。2、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票面利率时,票面价值<债券价值,折价出售。
3、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票面利率时,票面价值>债券价值,溢价出售。
必要报酬率与票面利率的关系到期时间对债券价值的影响必要报酬率不变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票面利率到期时间对债券价值没有影响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票面利率债券价值随到期时间的缩短逐渐向债券面值靠近,至到期日债券价值等于债券面值投资者必要报酬率<票面利率必要报酬率变动随到期时间的缩短,必要报酬率变动对债券价值的影响越来越小3、不同利率支付频率下债券价值的计算1、纯贴息债券:在到期日作某一单笔支付pv=f/(1+i)n2、平息债券:在到期时间内按年、月或季平均支付利息3、永久债券:没有到期日,永不停止支付利息pv=利息额/必要报酬率种类特点债券价值计算公式纯贴息债券在到期日作某一单笔支付pv=f/(1+i)n平息债券在到期时间内平均支付利息(每年、每半年或每季度)
永久债券没有到期日,永不停止支付利息pv=利息额/必要报酬率第二节股票估价二、股票的价值1.股票价值评价的基本形式。股票带来的现金流入包括两部分:股利收入和出售时的售价。其内在价值就是由股利和出售时的售价的现值构成的。计算公式为:V=∑Dn÷(1+Rs)n+Vn÷(1+Rs)n。这个计算公式是评价股票价格的一般模式。2.零成长股票的价值。计算公式为P0=D/R。当市价低于股票价值时,预期报酬率将高于最低报酬率。3.固定成长股票的价值。企业的股利不应当是不变的,而是应当不断成长的。各个公司的成长率不同,但就整个平均来说应等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成长率,或者说是真实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P=∑D0×(1+g)n÷(1+Rs)n。当g为常数时,此公式可以简化为P=D1÷(Rs-g)。4.非固定成长股的股票的内在价值。计算原则是:将不正常增长的股利折现为现值。在正常增长后,在进行折现。具体的公式如下:未来3年正常高速(为20%)增长,以后将变为正常增长(为15%),目前股利为2元。先计算1-3年的股利的折现价值(按照复利计算);然后计算第三年年底的股票的价值=D3×(1+15%)/(Rs-15%)。然后将第三年年底的普通股的内在价值折现到当前并加上三年的股利的折现,据称为股票目前的价值。三、股票的收益率固定成长模型的股票收益率R=D1/P0+g。具体含义为股票的总的收益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股利收益率D1/P0,它是根据预期现金股利除以当前估价得出的;第二部分为股利增长率或者叫股价增长率或者叫资本利得收益率,它可以根据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率估计。该固定成长股票的模型可以用来计算特定公司风险情况下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就是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固定成长股票价值公式:假设股利按固定的成长率g增长。计算公式推导为:V0=D1/(1+Rs)1+D2/(1+Rs)2+D3/(1+Rs)3+------+Dn/(1+Rs)n+Vn/(1+Rs)n=D0(1+g)/(1+Rs)1+D0(1+g)2/(1+Rs)2+-----+D0(1+g)n/(1+Rs)n+
Vn/(1+Rs)n假设股票在能预见的时间内都不会出售,则Vn/(1+Rs)n将趋向零,上述公式又可写成方程(1):V0=D0(1+g)/(1+Rs)1+D0(1+g)2/(1+Rs)2+------+D0(1+g)n/(1+Rs)n假定上述公式为方程(1)两边同乘(1+Rs)/(1+g),则上述公式可写成方程(2)V0(1+Rs)/(1+g)=D0+D0(1+g)/(1+Rs)1+----+D0(1+g)n-1/(1+Rs)n-1
方程(2)-方程(1)则得V0(Rs-g)/(1+g)=D0-D0(1+g)n/(1+Rs)n
又假定g不能大于Rs,
则D0(1+g)n/(1+Rs)n趋向于零。
上述公式中股票价值可写成:
V0=D0(1+g)/(Rs-g)=D1/(Rs-g)
将其变为计算预期报酬率的公式为:Rs=(D1/V0)+g。此公式又是计算股票资本、优先股、留存收益资本成本的公式。
注意:V0在计算中代表股票现有价值,P0代表股票现在价格。公式中是D1,不是D0
两个前提条件,一是RS大于g;二是期限必须是无穷大。如果题目中说“最近刚刚支付的股利”、“今年的股利”就是D0;如果题目中明确说明“下一年股利”、“预计股利”等都是指D1第三节风险和报酬二、单项资产的风险和报酬2.期望值,投资报酬率的期望值K=∑(Pi×Ki)在已知各个变量值出现概率的情况下,标准差可以按下式计算:三、投资组合的风险和报酬1、证券组合的预期报酬率和标准差(1)、预期报酬率rp=∑rjAj。其中:是从1-M种证券组合。(2)、标准差与相关性,标准差也就是风险。他不仅取决于证券组合内各证券的风险,还取决于各个证券之间的关系。(3)、各种股票之间不可能完全正相关,也不可能完全负相关,所以不同股票的投资组合可以减低风险,但又不能完全消除风险。一般而言,股票的种类越多,风险越小。2、投资组合的风险计量。计算公式为:(1)、协方差的计算:(2)、协方差矩阵的计算。(3)、协方差比方差更重要,公式表明,影响证券组合的标准差不仅取决于单个证券的标准差,而且还取决于证券之间的协方差,随着证券组合中,证券个数的增加,协方差项比方差项越来越重要。(4)、当一个投资组合扩大到能够包含所有证券时,只有协方差是重要的,方差项将变得微不足道。因此充分投资组合的风险,只受证券之间协方差的影响,而与各证券本省的方差无关。(5)、当两种证券相关系数等于1时,没有任何抵消作用,在等比例投资的情况下,该投资组合的标准差等于两种证券各自标准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6)、只要两种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1,证券组合报酬率的标准差就小于各证券报酬率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关于三种证券组合标准差的简易算法:根据代数公式:(a+b+c)2=(a2+b2+c2+2ab+2ac+2bc)第一步1,将A证券的权重×标准差,设为A,2,将B证券的权重×标准差,设为B,3,将C证券的权重×标准差,设为C,第二步将A、B证券相关系数设为X将A、C证券相关系数设为Y将B、C证券相关系数设为Z展开上述代数公式,将x、y、z代入,即可得三种证券的组合标准差=(A2+B2+C2+2XAB+2YAC+2ZBC)1/2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2、系统风险的度量。度量一项系统风险的指标是贝他系数ß;,ß;被定义为某个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ß;j=COV(Kj,Km)÷σ2m=(rjmσjσm)÷σ2m=rjm×(σj÷σm)。通过公式计算可以知道,一种股票的β值的大小取决于:该种股票与整个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这只股票自身的标准差;整个市场的标准差。3、β系数的计量,也就是计算方法有两种。(1)、使用回归直线法Y=a+bX,其中b就是我们所有求得β系数。计算公式如下:β=[n∑XiYi-∑Xi×∑Yi]÷[n∑X2i-(∑Xi)2](2)、利用公式法r相关系数={∑[(Xi-X平均)×(Yi-Y平均)]}÷{[∑(Xi-X平均)2]1/2×[∑(Yi-Y平均)2]1/2}。σ标准差={[∑(Xi-X平均)2]÷(n-1)}1/2。然后计算β系数,其计算公式为βj=rjm相关系数×(σj/σm)(3)、β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是多少。比如市场组合相对于它自己的β系数是1,如果一项资产的β=0.5,表明它的系统风险是市场组合系统风险的0.5。其收益的变动性只有市场变动性的一半。总之,某一项股票的β值得大小反映了这种股票的收益变动与整个股票市场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β值就是确定这种股票与整个股市收益变动影响的相关性及其程度。4、投资组合的β系数。投资组合的βp等于被投资组合各证券β值的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为:βp=∑Xiβi。一种股票的β值可以度量该股票对整个组合风险的贡献,βp值可以作为这一股票风险程度的一个大致度量。5、证券市场线。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单一证券的系统风险可由β系数来度量,而其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可以由证券市场线描述。(1)、证券市场线的计算公式Ki=Rf+β(Km-Rf)其中:Ki是指第i个股票的要求收益率;Rf是指无风险收益率(通常用国库券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Km是平均股票要求的收益率(是指β值等于1时的股票要求的收益率,也是指包括整个股票的组合即市场组合要求的收益率)。在均衡状态下(Km-Rf)是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平均风险而要求的额外的收益,也就是风险价格。6、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1)、所有投资者均追求单期财富的期望效应最大化,并以各备选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标准差为基础进行组合选择。(2)、所有投资者均可以无风险利率、无限制地借出或借入资金。(3)、所有投资者拥有同样的预期,即对所有资产收益的均值、方差、和协方差等,投资者均有完全相同的主观估计。(4)、所有的资金均可以被完全细分,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且没有交易成本。(5)、没有税金。(6)、所有投资者均为价格接受这,即日任何一个投资者的买卖行为都不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7)、所有投资者的数量是给定的和固定不变的。第五章投资管理二、资本投资评价的基本原理:(1)、计算公式:因为投资评价的基本原理涉及到资本成本、项目收益、股价(股东财富)的关系。投资人要求的收益率=[债务×利率×(1-所得税率)+所有者权益×权益成本]÷[债务+所有者权益]=债务比重×利率×(1-所得税率)+所有者权益比重×权益成本。三、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1、净现值法。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净现值=∑Ik÷(1+i)k-∑Ok÷(1+i)k。依据的原理是:假设预计的现金流入在年末肯定可以实现,并把原始投资看成是按照预定贴现率借入的。当净现值为正数时,偿还本息后该项目仍有剩余的收益;当净现值为零时,偿还本息后以无所有;当净现值为负数时,该项目收益不足以偿还本息。2、现值指数法,是用未来现金流入现值和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也称现值比率、获利指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率等。计算公式为现值指数={∑Ik÷(1+i)k}÷{∑Ok÷(1+i)k}。3、内含报酬率法,(1)、各年现金流入量相等,投资额在期初一次发生首先,计算方案本身的年金现值系数;其次,查年金现值系数表,找出与该方案相同期限和与上述年金现值系数相邻近的两个年金现值系数及所对应的贴现率;最后,运用内插法求的内含报酬率。(2)、若各年现金流入量不等,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逐次测试。
首先,估计一个贴现率,计算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超过估计的贴现率,应提高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如果净现值为负数,说明方案本身的报酬率低于估计的贴现率,应降低贴现率后进一步测试。经过多次测试,寻找出使净现值接近于零的贴现率,即为方案本身的内含报酬率。采用的方法是用“逐步测试法”和插值法的结合运用,来进行内含报酬率的确定。采取逐步测试法,口诀是贴现率差之比等于净现值差之比;采用年金现值公式,口诀是贴现率差之比等于系数差之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三种方法的比较项目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如果折现率相同大于0大于1大于折现率如果资本成本或要求的报酬率等于或小于折现率大于0方案可行大于1方案可行大于折现率可行能否反映方案本身的获利能力否否是是否需要事先设定贴现率是是否适用的决策互斥决策独立决策独立决策指标
含义与计算
决策原则净现值
(1)含义:是指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之间的差额。(2)计算:∑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3)贴现率的确定:一种办法是根据资金成本来确定,另一种办法是根据企业要求的最低资金利润率来确定。
如净现值为正数,即贴现后现金流入大于贴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现值指数
(1)含义:指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比率(2)计算现值指数的公式为:∑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3)特点:可以进行独立投资机会获利能力的比较。这是因为现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反映投资的效率;而净现值是绝对数,反映投资的效益。
现值指数大于1,说明其收益超过成本,即投资报酬率超过预定的贴现率,方案可行。内含报酬率
(1)含义: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2)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逐步测试法”,它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不相等的非年金形式。另一种方法是“年金法”它适合于各期现金流入量相等,符合年金形式,内含报酬率可直接利用年金现值系数表结合内插法来确定。
当内含报酬率高于投资人要求的必要收益率或企业的资金成本率时,方案可行。指标间比较
内含报酬率和现值指数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根据相对比率来评价方案,而不像净现值法那样使用绝对数来评价方案。在评价方案时要注意到,如果两个方案是互相排斥的,要使用净现值指标,选择净现值大的。如果两个指标是相互独立的,应使用内含报酬率指标,优先安排内含报酬率较高的方案。内含报酬率与现值指数也有区别。在计算内含报酬率时不必事先选择贴现率,根据内含报酬率就可以排定独立投资的优先次序。
4、投资回收期:计算方法:如果每年现金流入量相等,且原始投资一次性发生
投资回收期=原始投资额÷每年现金净流入量公式中,投资回收期等于内含报酬率法下各期现金流入量相等时的年金现值系数。5、会计收益率法=年平均净收益/原始投资额×100%。第四节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一、现金流量的概念,1、现金流出量:购置生产线的价款、垫支的流动资金。2、现金流入量:营业现金流入=利润+折旧+非付现的费用摊销等;固定资产报废时的残值收入;收回的流动资金;3、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时间内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在实务中,现金流量的是按照期间划分的:期初的NCF0=-原始投资额;营业NCF1-n=净利润+折旧+非付现的摊销费用;期末NCFn=营业NCF+报废的固定资产回收额+回收的流动资金三、固定资产更新项目的现金流量。2、固定资产的年平均成本,是指该资产引起的现金流出的年平均值。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它是未来是用年限内的现金流出总额和使用年限的比值。如果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它是未来使用年限内现金流出总现值与年金现值系数的比值,即平均每年的现金流入。(1)、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平均年成本=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总额/使用年限(2)、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平均年成本有三种计算方法:1平均年成本=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总现值/年金现值系数2平均年成本=(原始投资额-残值收入)/年金现值系数+残值收入×年利率+年运行成本3、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计算公式为UAC=[固定资产原值-某一年的资产账面余值×这一年的复利现值系数+∑Ct/(1+i)t]÷年金现值系数,对每一年进行计算,得每一年的数据,然后进行比较。四、所得税和折旧对现金流量的影响1、税后的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营业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2、营业现金流量=税后净利润+折旧=收入×(1-所得税率)-付现成本×(1-所得税率)+折旧×税率。第三节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1、调整现金流量法,是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确定的现金流量,然后用无风险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1)、计算公式风险调整后净现值=∑[At×现金流量期望值]÷[1+无风险报酬率]t。其中At是指t年的现金流量的肯定当量系数,他在0-1之间。2、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β×(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建立的,实物资本市场不可能像证券市场那样有效,但是基本逻辑关系是一样的。因此,上面的公式可以改为:项目要求的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项目的β×(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1)、计算公式:调整后净现值=∑预期现金流量÷[1+风险调整折现率]t。(2)、风险调整的折现率可以用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或者项目要求的收益率。计算公式是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的。风险调整折现率=无风险报酬率+β(或者是项目的)×(市场平均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二)项目系统风险的估计类比法是寻找一个经营业务与待评估项目类似的上市企业,以该上市企业的β值作为待评估项目的β值,这种方法也称“替代公司法”。调整时,先将含有资本结构因素的β权益转换为不含负债的β资产,然后再按照本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转换为适用于本公司的β权益。转换的公式如下:(1)在不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β资产=β权益/(1+替代企业负债/替代企业权益)(2)在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β资产=β权益/[1+(1-所得税率)×替代企业负债/替代企业权益]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二)、存货模式与现金持有量相关的总成本=交易成本+机会成本C表示现金的平时持有量T表示一定期间内的现金需求量F表示每次出售有价证券以补充现金所需的交易成本K表示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即有价证券的利率令交易成本=机会成本,即可求得达到最低的相关总成本时的现金持有量C﹡={(2T×F)÷K}½;也可根据一阶导数的原理得到上述公式。(三)、随机模式现金存量的上限H、现金返回线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H=3R-2L式中:b—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δ—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可根据历史材料测算)。而下限L的确定,则要受到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节应收帐款的管理(1)、计算增加的收入造成的盈利。收益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2)、应收帐款增加造成的应计利息的增加,等于应收帐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应收帐款占用资金等于应收帐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日销售额×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第三节存货管理二、储备存货的有关成本1、取得成本,又分为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1)、订货成本由固定的成本和变动的成本构成的。订货成本的公式为=F1+D/Q×K(2)、购置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价值,用单价D乘以数量U表示,购置成本=D×U。(3)、订货成本加上购置成本就是存货的取得成本。取得成本TCa=F1+(D/Q)×K+D×U。2、储存成本=储存固定成本+储存变动成本TCc=F2+Kc×(Q/2)3、缺货成本,用TCs来表示。4、存货的总成本TC=TCa+TCc+TCs=F1+(D/Q)×K+(D×U)+F2+Kc×(Q/2)+TCs5、企业存货最优化的标准,是上述公式之和最小的存货持有量。类别构成详细项目与订货批量的关系决策相关性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订货变动成本成反方向变化相关订货固定成本无关不相关购置成本存在价格折扣时与订货批量成反方向变化存在价格折扣时相关储存成本储存变动成本与同向变化相关储存固定成本无关不相关缺货成本成反方向变化存在缺货时相关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推导如下:
总成本TC=F1+D/Q×K+D×U+F2+Kc×Q/2
在计算最佳订货量时,将Q作为变量,对上述总成本公式求一阶导数。当一阶导数值为零时,总成本有极小值,Q则为最佳订货量。故有:Q﹡=[(2KD)÷Kc]1/2,此公式为最佳经济进货批量的求解公式。(3)、通过最佳经济进货批量得出:最佳进货次数N=D/Q﹡=[DKc/2K]1/2。此时与经济进货批量有关的存货总成本TC(Q﹡)=[2KDKc]1/2。最佳订货周期为t﹡=1/N。经济订货批量占用的资金I﹡=(Q﹡/2)×U=[KD/2Kc]1/2×U。3、基本模型的扩展(1)、订货提前期。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货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用R表示。它的数量等于交货时间(L)和每日平均需用量(d)的乘积:R=L×d。订货提前期对经济订货量并无影响,即在库存存货为R件时,必须进货。(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尤其是在产成品入库和在产品转移,几乎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假设全年的存货需用量(D),每日送货量为(P),每日耗用量(d),单价(U),一次订货成本(K),单位储存成本(Kc)。假设每批订货数量为Q,由于每日送货量为P,故该批存货全部到达的天数为Q/P,称为送货周期。因零件的每日耗用量为d,则送货期内全部耗用量为(Q/P)×d,所以最高的存货库存量为Q-(Q/P)×d,平均存货为(1/2)×[Q-(Q/P)×d],此时与经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为TC(Q)=(D/Q)×K+(Q/2)×(1-d/p)×Kc。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为Q﹡=[(2KD/Kc)×{P/(P-d)}]1/2此时可以得出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为TC(Q﹡)=[2KDKc(1-d/p)]1/2(4)、保险储备,按照某一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如果出现需求增大或者送货延迟,就会出现存货短缺或者供货中断,因此企业为防止出现这样的损失,就必须保持一定量的保险储备。此时存货在订货点R=时间×平均日需求量+保险储备=L×d+B。(5)、关于保险储备的成本问题,是需要找出使存货的的供应损失和储存成本之和最小的存货持有量。此时假定在这种情况下存货的总成本为TC(S、B)=CS+CB=KU×S×N+B×KC。(6)、关于存货保险储备量的计算过程:在有的题目中需要计算一个概率,也就是缺货量的概率。第二步是计算没有保险储备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第三步按照各种保险储备量进行计算各种保险储备量下的相关存货总成本。第四步是进行各种存货成本的比较,确定保险储备量的范围。第五步是确定在订货点,也就是按照存货的保险储备量加上经济批量。(7)、对于存货保险储备的问题可以将需求量转化问题。
某保险储备量下的总成本
=年缺货成本+保险储备成本
=一次订货缺货量×年订货次数×单位缺货成本+保险储备量×单位储存成本
最佳保险储备量的确定方法(延迟交货引起的缺货):只要将延长的天数折算为增加的需求量即可,其计算原理与前述相同。
第七章筹资管理
债券发行价格=票面金额÷(1+市场利率)N+∑(票面金额×票面利率)÷(1+市场利率)T。应付帐款的成本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折扣百分比÷(1-折扣百分比)]×[360÷(信用期-折扣期)]。(1)、配合性筹资政策:A、临时性流动资产=临时性负债。B、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权益资本筹集=永久性资产=永久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C、临时性流动资产+永久性资产=临时性负债+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权益资本。(2)、激进型筹资政策:A、临时性负债>临时性流动资产。B、永久性资产>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权益资本(3)、稳健性政策:A、临时性流动资产>临时性负债B、永久性资产<长期负债+自发性负债+权益资本第九章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1.简单债务的税前成本债务的成本是使下式成立的Kd(内含报酬率):P0=
其中:P0-债券发行价格或借款的金额,即债务的现值;Pi―本金的偿还金额和时间;Ii―债务的约定利息;N―债务的期限,通常以年表示。求解Kd需要使用“逐步测试法”。2.含有手续费的税前债务成本假设发行费用占债务发行价格的百分比为F,则债务成本是使下式成立的Kd:P0(1-F)=
3.含有手续费的税后债务成本所得税影响的简便算法是用税前债务成本率乘以(1-税率)。(二)、留存收益成本1.股利固定增长模型法Ks=D1/P0+G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法
Ks=Rs=RF+β(Rm-RF)3.风险溢价法
Ks=Kb+R×Pc(三)、普通股成本
Knc=D1/P0+G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1、计算公式:KW=∑KjWj,其中j为1-n个股票的求和、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j为第j种个别资本成本、Wj为第j种个别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权数)。二、经营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是企业计算息税前的盈余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
计算公式OL=(△EBIT/EBIT)÷(△Q/Q)
式中:DOL——经营杠杆系数△EBIT——息税前盈余变动额EBIT——变动前息前税前盈余△Q——销售变动量Q——变动前销售量
本公式是一个定义性公式,说明经营杠杆反映了销售量与息税前利润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DOL是一个倍数,说明销售量每变动1%,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倍数。
假定企业的成本-销量-利润保持线性关系,可又得两个公式:
导出公式1:DOLq=Q×(P-V)/[Q×(P-V)-F]
式中:DOLq——销售量为Q时的经营杠杆系数;P——产品单位销售价格V——产品单位变动成本F——总固定成本(是不含利息的固定成本)
导出公式2:DOLs=(S-VC)/(S-VC-F)
式中:DOLs——销售额为S时的经营杠杆系数S——销售额VC——变动成本总额推导公式又可表示为:经营杠杆系数=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三、财务杠杆系数
计算公式:DFL=(△EPS/EPS)/(△EBIT/EBIT)
式中:DFL——财务杠杆系数△EPS——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额EPS——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收益△EBIT——息前税前盈余变动额EBIT——变动前的息前税前盈余
上述公式还可推导为:DFL=EBIT/(EBIT-I)
式中:I—债务利息推导公式又可表示为:DFL=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四、总杠杆系数
通常把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的连锁作用称为总杠杆作用,表明销售额稍有变动会使每股收益产生更大变动。总杠杆作用程度(DTL)等于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的乘积。
计算公式:DTL=DOL•;DFL=Q×(P-V)/[Q×(P-V)-F-I]=(S-VC)/(S-VC-F-I)总杠杆=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利息)(1)、每股收益分析是利用每股收益的无差别点进行的。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EPS=[(S-VC-F-I)×(1-T)]÷N=[(EBIT-I)×(1-T)]÷N。(3)、在某种情况下,需要设置偿债基金,设置偿债基金后的每股收益称为每股自有收益(VEPS),此时的计算公式为:[(EBIT1-I1)×(1-T)-SF1-D1]÷N1=[(EBIT2-I2)×(1-T)-SF2-D2]÷N2。(2)、公司的市场总价值,应该等于股票的总价值S加上债券的价值B。即V=S+B。假设债券的市场价值等于它的面值,股票市场的价值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公式得出:S=[(EBIT-I)×(1-T)]÷KS。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得出KS=RS=RF+β(Rm-RF)(3)、此时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债务额占总资本的比重×(1-所得税率)+权益资本成本×股票额占总资本比重。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
㈢、企业整体经济价值的类别
1、实体价值与股权价值
企业全部资产的总体价值,称为“企业实体价值”。企业实体价值是股权价值与债务价值之和。企业的资产价值与股权价值是不同的。
企业实体价值=股权价值+债务价值
股权价值在这里不是所有者权益的会计价值(账面价值),而是股权的公平市场价值。债务价值也不是它们的会计价值(账面价值),而是债务的公平市场价值。
控股权溢价=V(新的)-V(当前)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模型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评估模型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经济利润模型相对价值模型
基本公式企业价值=预计实体现金流量的现值企业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的现值企业价值=基本的财务比率×目标企业关键指标
基本指标实体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净投资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息前税后利润-资本费用市价/净利比率模型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市价/收入比率模型
㈢、相对价值模型
企业价值=市盈率×目标企业每股盈利,当然也可以用市净率代替市盈率带入模型进行测算。
第二节、现金流量折现法
一、现金流量模型的种类
任何资产都可以使用现金流量模型来估价,其价值都是以下三个变量的函数:
价值=
“现金流量t”是指各期的预期现金流量。
(1)股利现金流量模型
股权价值=
(2)股权现金流量模型
股权价值=
(3)实体现金流量模型
实体价值=
股权价值=实体价值-债务价值
债务价值=
自由现金流量决定了企业的营业价值;非营业现金流量决定了企业的非营业价值。
企业总价值=营业价值+非营业价值
=自由现金流量现值+非营业现金流量现值
企业价值=预测期价值+后续期价值
营业资产合计=营业流动资产+营业固定资产净值+营业其他长期资产-无息长期负债
营业资产与非营业资产的合计称为“投资资本”。
财务费用=短期借款×短期利率+长期借款×长期利率
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和管理费用-折旧费-财务费用
净利=利润总额-所得税
股利=本年净利-内部筹资
年末未分配利润=年初未分配利润+本年净利润-股利
年末股东权益=股本+年末未分配利润
有息负债及股东权益=有息负债+股东权益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营业现金毛流量-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
=息税前营业利润×(1-所得税税率)+折旧与摊销-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
另一种方法是加全部投资人的现金流量:
实体现金流量=普通股权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优先股现金流量
1.息税前营业利润
息税前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和管理费用-折旧
这里的营业利润是指营业活动产生的利润,即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取得的利润。它不包括对外投资损益、利息损益(财务费用)和营业外收支等与营业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非营业损益”。
2.息前税后营业利润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是指已扣除所得税,但未扣除利息的营业利润。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息税前营业利润-息税前营业利润所得税
公式中的“息税前营业利润所得税”,是指息税前营业利润应当负担的所得税。
计算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所得税有两种方法:
1平均税率法
息税前营业利润所得税=息税前营业利润×平均所得税税率
2所得税调整法
息税前营业利润所得税=所得税额+利息支出抵税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也可以通过净利润调节,即间接法计算:
2001年息前税后营业利润=净利润+税后利息费用
营业现金毛流量=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
营业现金净流量=营业现金毛流量-营业流动资产增加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公式中的“资本支出”,是指用于购置各种长期资产的支出,减去无息长期负债增加额。
总投资=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
净投资=总投资-折旧与摊销
=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折旧与摊销
净投资=本期投资资本增加
=期末投资资本-期初投资资本
=(期末有息负债+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有息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
=本期有息负债增加+本期所有者权益增加
因此,实体现金流量的公式也可以写成: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净流量-资本支出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总投资
=息前税后营业-(总投资-折旧与摊销)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净投资
在计算实体现金流量时:=税后利润+利息支出+全部所得税—息税前利润的所得税+折旧和摊销—营运资本增加,调整结果是不受利息影响的现金流量。
实体现金流量仅对利息及息税前利润计算的税得税进行调整。
息税前利润=净利+财务费用+所得税
息前税后利润=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所得税
营业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折旧和摊销
实体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营运资本增加
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实体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支出-偿还债务本金+新借债务
=实体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支出+债务净增加
股权现金流量模型也可以用另外的形式表达:以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基础扣除股东的净投资,得出属于股东的现金流量。
股权现金流量=实体现金流量-债权人现金流量
=息前税后营业利润+折旧与摊销-营业流动资产增加-资本支出
-税后利息费用+债务净增加
=(利润总额+利息费用)×(1-税率)-净投资-税后利息费用
+债务净增加
=(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费用)-净投资-税后利息费用+债务净增加
=税后利润-(净投资-债务净增加)
如果企业按照固定的负债率为投资筹集资本,企业保持稳定的财务结构,“净投资”和“债务净增加”存在固定比例关系,则股权现金流量的公式可以简化为:
股权现金流量=税后利润-(1-负债率)×净投资
=税后利润-(1-负债率)×(资本支出-折旧与摊销)-(1-负债率)×营业流动资产增加
永续增长模型如下:
后续期价值=现金流量t+1/(资本成本-现金流量增长率)
(一)企业价值的计算
1.实体现金流量模型
估计债务价值的标准方法是折现现金流量法,最简单的方法是账面价值法。
2.股权现金流量模型
股权价值=预测期股权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股权现金流量现值
实体价值=股权价值+债务价值
一、现金流量模型的应用
(一)股权现金流量模型的应用
1.永续增长模型
永续增长模型假设企业未来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在永续增长的情况下,企业价值是下期现金流量的函数。
股权价值=
永续增长模型的特例是永续增长率等于零,即零增长模型。
股权价值=
2.两阶段增长模型
股权价值=预测期股权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价值的现值
假设预测期为n,则:
股权价值=
3.三阶段增长模型
三阶段增长模型包括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一个增长率递减的转换阶段和一个永续增长的稳定阶段。
股权价值=增长期现金流量现值+转换期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现金流量现值
=
(二)实体现金流量模型的应用
1.永续增长模型
实体价值=
2.两阶段增长模型
实体价值=预测期实体现金流量现值+后续期价值的现值
设预测期为n,则:
实体价值=
3.三阶段增长模型
设成长期为n,转换期为m,则:
实体价值=
第二节经济利润法
市场增加值=企业市值-总资本
一、经济利润模型的原理
1.经济收入
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
2.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3.经济利润
计算经济利润的一种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息前税后营业利润减去企业的全部资本费用。
(二)价值评估的经济利润模型
企业价值=期初投资资本+经济利润现值
公式中的期初投资资本是指企业在经营中投入的现金:
全部投资资本=所有者权益+有息债务
=(流动资产-无息流动负债)+(长期资产净值-无息长期负债)
第四节相对价值法
一、相对价值模型的原理
(一)市价/净利比率模型
1.基本模型
市价/净利比率,通常称为市盈率。
市盈率=市价/净利=每股市价/每股净利
运用市盈率估价的模型如下: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市盈率×目标企业的每股净利
2.模型原理
根据股利折现模型,处于稳定状态企业的股权价值为:
股权价值=P0=
两边同时除以每股净利:
=本期市盈率
上述根据当前市价和同期净利计算的市盈率,称为本期市盈率,简称市盈率。
如果把公式两边同除以当前“每股净利0”,换为预期下期“每股净利1”,其结果称为“内在市盈率”或“预期市盈率”:(二)市价/净资产比率模型
1.基本模型
市价/净资产比率,通常称为市净率。
市净率=市价/净资产
这种方法假设股权价值是净资产的函数,类似企业有相同的市净率,净资产越大则股权价值越大。因此,股权价值是净资产的一定倍数,目标企业的价值可以用每股净资产乘以平均市净率计算。
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净资产
2.市净率的驱动因素
如果把股利折现模型的两边同时除以同期股权账面价值,就可以得到市净率:=本期市净率
如果把公式中的“股权账面价值0”换成预期下期的“股权账面价值1”,则可以得出内在市净率,或称预期市净率。=内在市净率
(三)市价/收入比率模型
1.基本模型
由于市价/收入比率的使用历史不长,不像市盈率和市净率应用得广泛和悠久,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率名称,这里暂且称之为“收入乘数”
收入乘数=股权市价/销售收入=每股市价/每股销售收入
目标企业股权价值=可比企业平均收入乘数×目标的销售收入
2.基本原理
如果将股利折现模型的两边同时除以每股销售收入,则可以得出收入乘数:=本期收入乘数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收入乘数的驱动因素是销售净利率、股利支付率、增长率和股权成本。其中,销售净利率是关键因素。这四个比率相同的企业,会有类似的收入乘数。
如果把公式中的“每股收入0”换成下期的“每股收入1”,则可以得出内在收入乘数的计算公式:
=内在收入乘数
(四)修正的市价比率
1.修正市盈率
修正市盈率=实际市盈率/(预期增长率×100)
有两种评估方法:
(1)修正平均市盈率法
修正平均市盈率=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平均预期增长率
乙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净利
(2)股价平均法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可比企业修正市盈率×目标企业预期增长率×100×目标企业每股净利
2.修正市净率
修正的市净率=实际市净率/(股东权益净利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股东权益净利率
×100×目标企业每股净资产
3.修正收入乘数
修正收入乘数=实际收入乘数/销售净利率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修正平均收入乘数×目标企业销售净利率
×100×目标企业每股收入
第十一章成本计算
1、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方法,主要是指同一种材料生产出不同的产品的。计算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或者实际成本)÷各种产品材料定额消耗量(或者定额成本)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费用)=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或者定额成本)×分配率。
1、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人工的工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
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各种产品实际用工时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改种产品实际用工时之和×分配率。
1、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实用(定额、机器)工时之和,
2、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实用工时数×分配率。
3、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计算公式为: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的产品或者劳务总量(不包括对辅助生产各车间提供的产品或者劳务量),各受益车间、产品或者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的单位成本×该车间、产品或者部门的耗用量。
二、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分配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或者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产成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产成品成本=单位成本×产成品产量
月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5、在产品成本按照定额成本计算: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定额单位成本
产成品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产成品单位成本=产成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6、按照定额比例分配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定额比例法)。
材料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费用分配率
工资(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费用)+本月投入实际工资(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工资=完工产品定额工时×工资(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工资(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工资(费用)分配率
三、联产品和副产品的成本分配
1、售价法。
联合成本是以分离点上每种产品的销售价格为比例进行分配。采用这种方法,要求每种产品在分离点时的销售价格能够可靠地计量。
2、实物数量法。
单位数量(或重量)成本=联合成本÷各联产品的总数量(或总重量)
第十二章成本-数量-利润分析
一、损益的方程式
1、基本公式: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2、变换形式:销售量=(固定成本+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固定成本+利润)÷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固定成本+利润)÷销售量】
固定成本=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利润
3、包含期间成本的损益方程式: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销货成本+固定销货成本)-(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单位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销售量-(固定产品成本+固定销售和管理费)
4、计算税后利润的损益方程式:税后利润=利润总额×(1-所得税率)
税后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固定成本)×(1-所得税税率);销售量=[固定成本+税后利润÷(1-所得税率)]÷(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二、边际贡献方程式
1、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制造边际贡献=销售收入-产品变动成本,产品边际贡献=制造边际贡献-销售和管理变动成本。
2、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单位边际贡献×销售量)÷(单价×销售量)×100%=单位边际贡献÷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单位变东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量)×100%=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
3、基本的边际贡献方程式:销售量=(固定成本+利润)÷单位边际贡献。单位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量×单位边际贡献-利润
4、边际贡献率方程式: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销售收入×100%,利润=销售收入×边际贡献-固定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利润)÷边际贡献率。
5、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各产品边际贡献÷∑各产品销售收入×100%,推导为加权平均边际贡献率=∑(各产品边际贡献率×各产品占总销售比重)
一、盈亏临界点的确定
2、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3、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
4、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正常销售量×100%
二、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额)=正常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安全边际(量)=正常销售量-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或实际订货额)×100%
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
利润=安全边际量×单位边际贡献=安全边际额×边际贡献率
=(销售收入-盈亏临界点销售收入)×边际贡献率
=安全边际×边际贡献率;
销售利润率=安全边际率×边际贡献率。
第二节影响利润各因素变动分析
利润=(P-V)Q-F。
三、敏感分析
计算敏感系数=目标值变动百分比÷参量值变动百分比×100%
一般情况下,各因素敏感系数排列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若边际贡献率超过50%时,排列顺序则为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唯一发生变动的是销量和单位变动成本的排位,无论是何种情况,单价对利润的影响总是最大,固定成本对利润的影响总是最小。
第十三章成本控制
一、标准成本
成本标准=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价格标准是每小时的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第三节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
一、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利使用许可合同范本
- 外卖承运合同范本
- ppp总包合同范本
- 买卖鲍鱼合同范本
- 出售工程洁具合同范本
- 人才引进股权激励合同范本
- 分期合同与框架合同范本
- ppp合同范本 政府
- 乡镇建设用地合同范本
- 出轨赔偿合同范本
- 模具转移合同协议书
- DeepSeek学习科普专题
- 2025春季学期少先队工作安排表
- 学校2025年春季学期学校安全工作计划+行事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年中考物理模拟考试卷三套附答案
- 2024中国糖果、巧克力制造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第11课《山地回忆》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罗森运营部经营管理手册
- 2023年H3CNE题库附答案
- 202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