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示范(标准版)_第1页
文献综述示范(标准版)_第2页
文献综述示范(标准版)_第3页
文献综述示范(标准版)_第4页
文献综述示范(标准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居右,小5号宋体)反叛与重生:霍桑的女性意识在《红字》中体现题目,居中,三号宋体加粗题目,居中,三号宋体加粗外国语学院xx级xxxx专业x班学号姓名四号宋体,居中四号宋体,居中指导教师:张蕾职称:讲师四号宋体,居中四号宋体,居中引言一级标题,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间隔0.5一级标题,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间隔0.5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巨作《红字》从一出版就得到美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世界各地的学者运用不同批判理论与方法对《红字》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丰硕。《红字》中典型的清教文化特色和文学魅力成为了解和研究美国文化和文学的媒介。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符一、霍桑《红字》的国内研究(一)霍桑《红字》的译著二级标题,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间隔0.5二级标题,顶格,小四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间隔0.51、XXX三级标题,缩进2个汉字字符,小四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间隔0.5三级标题,缩进2个汉字字符,小四号宋体加粗,段前段后间隔0.52、XXX20世纪初,国内对霍桑的重要代表作《红字》的译著开始出现。据现有资料,霍桑首次被介绍至中国是1913年。当时,孙毓修先生在1913年9月第5号《小说月报》“说林”栏目的《欧美小说丛谈》专栏中发表了有关霍桑的介绍文章,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末,霍桑在国内的传播非常缓慢,主要以译著为主,评论性文章较少。1931年,霍桑《红字》的部分章节(古有成译)连载在《当代文艺》在杂志上,1934年,张梦麟的《红字》全译本作为“现代文学丛刊”之一,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书前还附有作者的评传。1937年,《红字》被译为《猩红文》(傅东华译)作为“万有文库”书目,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附有原著中有关霍桑的生平与创作的介绍。1942年,杨启瑞翻译的《红字》另一译本由上海启明书局出版,书前有译著引言,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内容。1945年,侍桁翻译的《红字》由重庆文风书局出版,此译文可被视为《红字》的经典译文,于1948年、1956年、1981年、1990年、1996年由不同的出版社再版。20世纪60至70年代霍桑在国内的传播与被接受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红字》渐渐被中国许多翻译者所青睐。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清华、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数目的数据统计,仅从1980年至2007年,《红字》已有35个不同版本的译本。(舒奇志,2007)。(二)《红字》评论目前国内对霍桑及其作品的研究多以论文为主,关于霍桑总体性研究的专著现在只有两本,一本是方成的《霍桑与美国浪漫传奇研究》(1999),另一本是方文开的《人性自然精神家园—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2008);还有就是赵庆庆的译著—兰德尔·斯图尔特的《霍桑传》(1999)。自民国以来,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检索,有关霍桑的评论文章有400多篇,其中有关《红字》的论文就300篇左右,占整个霍桑研究的60%,而有关《红字》的论文中对霍桑女性观的研究也占了一部分。对霍桑《红字》的评论文章主要是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探讨,研究作品的风格,从多元研究视角来评论。大多数评论围绕作品的宗教伦理主题、人性主题、女性主题等展开了探讨。一方面,评论家们聚焦于作品女主人公的命运,探究清教价值观、道德观、女性观、人性观等,认为海斯特张扬了叛逆的个性,象征了道德升华,是尊严、激情、自由等的化身。同时,从海斯特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形象,霍桑既强调女性对家庭的依附性和母性意义,也探讨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出路。但也有观点认为海斯特是进步与保守矛盾合一的形象,反映了霍桑对变革与稳定的思想困惑。这类相关的论文,如“海斯特的另一面—重读《红字》”(时晓英,2004),“霍桑笔下的女性神话”(黄立,2004),“迷失于社会传统中的女权战士—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演变”(崔竞生、郭建友,2003)等。更有研究者从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出发,认为海斯特在社会心理发展上经历了从想象级进入了符号级的过程,如“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读:《红字》中的海斯特”(张海蓉,2005)。另一方面,评论家们将眼光投射到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透视人性恶之源、人性矛盾性、人神关系等,认为齐灵沃斯是一个鬼性与人性合一的父亲形象,如“关于《红字》中奇林沃斯的形象起源及其再认识”(何晖,2004),体现了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展示了霍桑对罪恶、惩罚、拯救以及伦理道德等诸多问题的思考。《红字》的象征手法也得到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评论家们从作品题名、人物姓名及形象刻画、景物意象、作品情节与基督教原型等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象征意义,解读作品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含混性及矛盾性,进一步揭示出作品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内涵。关于红字A的象征,主要论文如“论《红字》中的红字”(胡尚田,1999),“血红的‘A’字,永恒的光斑:谈霍桑及其作品《红字》”(胡允桓,1991),“惊奇的回归—《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甘文平,2003)等。“霍桑小说与《圣经》原型”(彭玉石,2005)从基督教原型阐释《红字》的象征意义。还有评论从作品的荒野和森林意象母题出发,挖掘霍桑的创作理念,如“梦中的迦南—关于《红字》中的森林意象”(黄立,2003),“论《红字》中荒野的象征与原型”(刘国枝、郑庆庆,2004)。国内《红字》评论中,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总的来说主要从社会文化批评、心理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还有的从跨学科领域切入文本。女性主义视角聚焦于海斯特和珠儿身上,解码出其中的女性主题,如“霍桑的女性观”(代显梅,2010),“《红字》:对十九世纪女权主义理解的解构”(季峥、蒙雪琴,2004),“海斯特获得新生了吗?—《红字》女主人公新探”(蒙雪琴,2003),“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斯特·白兰个性上的体现”(程树华,2001),“女权主义批评者眼中的纳撒尼尔·霍桑”(陈晓兰,1995)等。就评论研究的情况看,学术界对于霍桑的研究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评论视角越来越多,涉及面越来越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重复研究的较多,研究深度还有待挖掘,对霍桑《红字》女权主义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与深入。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体现中国学者的研究主体性也还有待加强,整个霍桑研究还具有很大的空间。二、霍桑《红字》的国外研究从不同文学批评角度出发,霍桑的《红字》一直是国外学者批判性文章或专著中具有高度争议性的话题。因其流畅的文字,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的象征主义以及深刻的道德观冲突,从1850年出版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引起了文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一)《红字》写作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妇女研究在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受欧洲妇女运动的影响,新英格兰的知识女性开始提倡女权,其中玛格丽特·福勒的《19世纪的妇女》对美国社会“女性崇拜”的传统价值观提出挑战,“妇女问题”成为这个时代众多的社会问题之一。霍桑置身于妇女运动活跃的新英格兰,并结识了女权主义活跃分子玛格丽特·福勒,他的妻子索菲亚·皮博迪的妹妹伊力莎白·皮博迪同样也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他的思想与创作沉浸了对女性问题的思考。玛格丽特.福勒的历史著作《十九世纪的妇女》(1845)是美国第一部女权主义作品,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性等问题。她认为“妇女可以公开表达其丰富的思想和创新,而不失任何特定的女性美”(Gilbert&Gubar,1985)。这部作品及她的生活对后来的女权主义及当时文化界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BarbaraWelter在DimityConvictions:TheAmericanWomanintheNineteenthCentury(1976)一书中对“真正的妇女”做了首次描述,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妇女”是家庭美德与礼教的象征维护者,就美德方面与生俱来优越于男人,“虔诚,纯洁,顺从,和以家庭生活为重心”是妇女的本性。(Cruea,2005)(二)关于霍桑的传记和作品批评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TheCentenaryEditionoftheWorksofNathanielHawthorne(1962-97),完整地收集并全面地编辑了霍桑的书信,日记,故事随笔,儿童文学,传奇故事以及非小说。2003年出版的Hawthorne:Alife(BrendaWineapple)被认为是一部十分出色的霍桑传记,在此传记之前自从1980年以来BrendaWineapple已写过三部关于霍桑传记的作品(Griffin,2004),NathanielHawthorneinHisTimes(JamesMellow,1980),和DearestBeloved:TheHawthornesandtheMakingoftheMiddle-ClassFamily(T.WalterHerbert,1993),这两部同样具有权威的传记可以与Hawthorne:Alife(BrendaWineapple)互为补充。还有其他审视霍桑威望的书籍,如TheRecognitionofNathanielHawthorne(B.BernardCohen,1969),Hawthorne:TheCriticalHeritage(J.DonaldCrowley,1970),和NathanielHawthorne:AnAnnotatedBibliographyofCommentandCriticismbefore1900(GaryScharnhorst,1988)。(三)霍桑女权主义意识的研究众多关注霍桑的女权主义阅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诸如细读法、结构分析、心理分析、社会历史学方法,或将诸种方法结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使霍桑的女权主义批评众彩纷呈,难以将其归入某一绝对的体系之中。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英语教授路易斯·狄瑟佛将近年来对霍桑的女权主义批评概括为六种类型。一、运用细读法,或者对霍桑的作品进行结构分析,探索霍桑作品中的“厌女”意义。二、在其他男作家对女性人物的表现这一语境中,考察霍桑的作品及妇女形象。三、以尼娜·贝姆和格劳瑞亚·C·艾丽奇为代表的批评家,则考察了霍桑在生活和作品中如何对待妇女的问题。四、考察霍桑生活中的妇女,特别是他的母亲及妻子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五、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神话语境中,考察、评析霍桑的作品。最后,不同于以上几种女权主义立场对霍桑的批判倾向,另一些批评家把霍桑的作品看作妇女权力的表现。在这些女权主义批评的基础上,路易斯·狄瑟佛在其《纳撒尼尔·霍桑——一种女权主义阅读》(1987)这一论著中,系统地论述了在霍桑的阅读中所提出的诸种质疑,她不仅重新诠释了霍桑的经典之作,而且对一些历来被正统批评认为成熟的作品也进行了分析,指出霍桑的思想信念与作品的关系。唯一可能引起争议的是路易斯·狄瑟佛认为霍桑在《红字》中试图再次强调他的祖先对妇女的迫害。(DeSalvo,1987)总体地讲,路易斯对霍桑的立场和态度是颇具女权主义批评意味的。对于霍桑之不断返回到新英格兰这个清教专制、父权意识突出和女巫迫害的年代这一现象,女权主义批评者都十分感兴趣。她们感兴趣的不仅是新英格兰时期这段历史文化,而且霍桑作为男作家,他与父权文化、与父辈的关系及其对后者的态度这一同样吸引着许多女权主义者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文本。路易斯运用实证的方法,从霍桑的童年生活,他与女权主义者的实际关系以及《红字》等作品的叙述策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陈晓兰,1995)结束语无需序号无需序号综上所述,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红字》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对《红字》的系统分析研究还做的不够。据此,本人的论文以《红字》原著为基础,从女权主义批评角度考察了霍桑的写作背景,即十九世纪美国社会的妇女地位,霍桑的生平经历,与家人的关系,尤其是他的母亲和妻子对他的创作影响,霍桑祖先们的事迹等;深入了解《红字》的故事背景;分析霍桑对海斯特的个性塑造来综合探讨霍桑的女性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参考文献小四号宋体加粗,顶格,段前段后0.5小四号宋体加粗,顶格,段前段后0.5DeSalvo,LouiseA.NathanielHawthorne(FeministReadings).Brighton:HarvesterP.1987Gilbert,SandraM.&SusanGubar.TheNortonAnthologyofLiteraturebyWomen:TheTraditionsinEnglish,1sted.NewYork:W.W.Norton&Company.1985.陈晓兰,女权主义批评者眼中的纳撒尼尔·霍桑[J].外国文学研究,1995(3)舒奇志,霍桑研究在中国[J].社会科学辑刊,2007(1)Cruea,SusanM.“ChangingIdealsofWomanhoodDu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