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_第1页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_第2页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_第3页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_第4页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肌肉结构与运动功效关系解剖学讨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学教研室刘晔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页肌肉结构与配布规律回顾肌肉配布规律肌肉最少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骨上,最少跨过一个关节。肌肉只产生拉力,不产生推力。肌肉配布与关节运动轴间关系单轴关节:2群肌肉双轴关节:4群肌肉多轴关节:6群肌肉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页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意义肌肉力量和耐力是相关健康和体质主要原因之一。从日常生活角度,肌肉力量增加,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强能力完成日常工作。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页力量处于很好水平能够降低运动过程中发生伤病危险。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因自然衰老而发生肌肉力量和骨密度下降。可使个人体型愈加健美,增强个人自信心。对预防和控制肥胖含有主要意义。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意义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页从力学和生物学角度来看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是肌肉最大收缩产生力以反抗阻力或负荷能力。

肌肉耐力:是肌肉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收缩产生力能力(负荷大于最大负荷30%)。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页

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得知F=ma

由此可知,肌肉力量改变可经过改变质量或加速度两个原因中任何一个来取得

用数学表示式表示为:

Fmax1=mmax·a(1)Fmax2=m·amax(2)(式中max意为最大值)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页从力学角度,Fmax1、Fmax2经过m或a改变应该是等效从人体运动生物学特点来讲,二者有本质上不一样,不论从力特征上、还是训练效应取得上都有着很大内在差异(1)式中,经过负荷改变来取得力量,同时影响着肌肉收缩工作方式,改变着肌肉力量特征;用最大外载负荷以获取肌肉最大力量。这是力量训练中基本规则。

(2)式中,经过运动加速度改变取得力量,用最大加速度改变获取最大力量发展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页不一样肌肉工作方式中肌力与长度改变矛盾与解释静力性工作(收缩)动力性工作(收缩)抑制工作(向心收缩)退让工作(离心收缩)“拉长—缩短周期”收缩(超等长)等速性收缩(向心或离心)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页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页

四个特定长度肌节主动长度-张力关系曲线A:肌动蛋白丝重合,造成横桥形成数量降低。B和C:肌动蛋白丝和肌球蛋白丝位置正确,所以形成最正确数量横桥。D:肌动蛋白丝位于肌球蛋白头范围之外,所以横桥形成数量是有限。与前图又似乎不完全一致,提醒有其它原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页骨骼肌纤维为长柱形多核细胞,长1~40mm。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页肌肉结构力学模型——三元素模型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页肌肉力量分类及其解剖学区分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反应力量力量耐力(依据Martin)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页最大力量经过最大随意收缩表现最高力值能力离心>静力>向心很大程度决定其它力量,是其基础。最大力量肌肉体积随意激活能力肌肉质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4页最大力量:不等于绝对力量羽状角梭形肌半羽状肌羽状肌多羽状肌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5页快速力量神经肌肉系统快速地发挥出最大力量能力。取决于肌肉快速收缩能力和最大力量。当力量发挥过程>150ms时取决于最大力量,当≤150ms时取决于肌肉快速收缩成份。由起动力量、暴发力量和制动力量组成。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6页Power是指一肌肉对外做功功率,等于力乘以速度。P=Fv因为force取决于肌纤维总截面积,而速度即收缩速率取决于其长度,因而Power应与肌肉总体积相关。快速力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7页快速力量起动力量是在短时间内使力量到达尽可能高增加能力(50ms)。暴发力量是肌肉收缩过程中力量发挥最大速度(power,150ms)。制动力是指以较高加速度朝相反方向运动能力(球类、激流艇)。制动力量取决肌肉退让与超等长工作能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8页图

肌肉力——时间曲线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9页运动员A最大力值大,但快速力量指数小运动员B相反,快速力量指数大,但最大力值小假如t>t3,两个运动员都来得及到达自己最大力值,则力值大运动员A占优势若t

<t1

,则快速力量指数大运动员B占优势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0页—般肌肉到达最大力值所需时间为300-400ms在许多运动中力发挥时间要比此时间短得多

优异短跑运动员蹬地连续时间少于100ms跳远蹬地时间少于180ms跳高蹬地时间少于250ms掷标枪最终用力约为150ms在这种情况下,运动员往往来不及发挥出最大力,所以,运动员用力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快速力量指数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1页肌肉收缩力—速度特征芬恩(Feen)、希尔试验结果证实了肌肉收缩力—速度关系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2页肌肉“力—速”关系优化外载负荷大小影响着肌肉收缩力大小肌肉收缩力与速度之间成反百分比关系肌肉收缩时伴随载荷增大收缩速度必定表现出下降特征,要提升动作速度必定要减小负荷作用大负荷力量训练,“力一速”关系曲线向力量增加为主方向偏移而小负荷时,“力一速”关系曲线向速度方向偏移

所以可依据运动项目标特点,经过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速”关系曲线到达最正确优化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3页肌肉激活与张力关系兴奋后肌肉能快速地到达激活状态高峰,但整块肌肉张力发展过程要慢得多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4页肌肉的预激活,对人体的快速起动力量、爆发力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肌肉进入激活状态后,收缩元兴奋产生的张力,先被其串联的弹性成分的形变所缓冲当串联弹性元的变形及张力进一步发展,整块肌肉的张力达到—定的程度后,收缩元的主动张力才能直接对肌肉起止点施力,表现出肌肉收缩力处于预激活状态肌肉,有一定预张力,亦即在弹性成份中有一定能量贮备,能够使收缩元主动张力在更短时间内直接向外部表现出来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5页反应力量神经肌肉系统先在极短时间内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快速转为向心收缩整个过程(拉长-缩短周期)中所发挥出快速力量。远远大于在单纯向心收缩形式下力量。反应力量最大力量能力快速收缩能力肌担心反应收缩能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6页使神经肌肉系统产生速度适应性肌肉被动快速拉伸储能牵张反射肌肉快速拉伸和收缩的速度肌肉拉伸过程向收缩过程转换的时间关键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7页肌肉在被动拉伸过程中,肌肉产生的张力与拉伸速度成正相关肌肉拉伸越快,其贮存的弹性势能越大,对肌肉的向心收缩愈有利肌肉是一个粘弹性体,存在着松弛的特性肌腱存在着蠕变的特性缩短肌肉拉伸——收缩的转换时间,可有效地利用拉伸过程中所贮存的能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8页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29页反应力量因为肌肉这种工作形式更靠近于人体运动实际,而且往往出现在体育运动关键步骤(比如起跳动作),所以70年代初以来引发了世界众多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德国施密特布莱希尔和高豪夫测试了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在不一样高度跳深动作,得出了“跳深前肌肉预兴奋程度与训练水平亲密相关”结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0页维尔霍山斯基跳深练习最理想高度为75cm西德田径教授彼得茨恒报道:最正确效果之跳深应为100cm高度跳下并马上跳上另外一个跳箱或沿着地板跳本人认为跳深最适高度在80-100cm之间最适高度?简单测验方法:让运动员从30cm、35cm、40cm、45cm等依次增加5cm高度。从跳深架上跳下后马上跳起摸高,摸高成绩最正确跳深高度能够确定为该运动员最适宜高度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1页4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一:不一样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改变特征及其与暴发力关系(2)方法应用测力台和高速摄像解析,测算不一样高度条件下跳深练习中下肢垂直刚度、暴发力指数及“主动力与碰撞力峰值间隔时间”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2页334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一:不一样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改变特征及其与暴发力关系(3)结果身体重心最大垂直位移改变组别缓冲阶段蹬伸阶段40cm跳深组266.93±48.63**305.20±62.4680cm跳深组277.27±64.98296.33±65.58120cm跳深组342.53±71.50▲▲341.74±78.76

跳深时重心最大垂直位移(mm)测算结果注:▲▲

P<0.01表示与其余两组间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同组缓冲相与蹬伸相重心位移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40cm跳深组缓冲阶段显著低于蹬伸阶段,提醒40cm组缓冲不够充分Notice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3页344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一:不一样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改变特征及其与暴发力关系(3)结果碰撞力加载率和下肢垂直刚度改变组别碰撞力加载率(KN/s)下肢垂直刚度(N/mm)40cm跳深组134.878±100.355

15.44±6.68**80cm跳深组278.678±112.75022.40±7.93120cm跳深组875.051±463.187**31.00±13.40▲碰撞力峰值和下肢垂直刚度测算结果注:与其余两组比较:**P<0.01

与80cm跳深组比较:▲P<0.05跳深高度是引发下肢垂直刚度改变主要原因;80cm到120cm改变中,碰撞力加载率大幅度增加,损伤风险随之显著增加Notice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4页4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一:不一样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改变特征及其与暴发力关系(3)结果主动力峰值与暴发力指数改变组别主动力峰值(N)暴发力指数(KN/s)40cm跳深组2401.295±482.87213.247±5.94780cm跳深组2437.258±398.30816.313±6.749*120cm跳深组2127.142±350.258**13.498±4.904主动力峰值与暴发力指数改变结果注: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P<0.0580cm跳深组主动力峰值与暴发力指数均最高,提醒80cm跳深是较为理想高度Notice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5页364研究内容与结果研究一:不一样高度跳深条件下下肢刚度改变特征及其与暴发力关系(3)结果主动力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改变组别主动力峰值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s)40cm跳深组0.087±0.01680cm跳深组0.087±0.015120cm跳深组0.102±0.017**主动力与被动力峰值间隔时间计算结果注: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120cm组表现为显著延长,说明肌肉离心和向心收缩间耦联时间显著延长,提醒可能会造成神经肌肉系统产生牵张反射失耦联,使暴发力降低Notice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6页力量耐力神经肌肉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以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形式在抗较大负荷,即大于最大力量30﹪力量发挥过程中,抵抗疲劳能力。远远大于在单纯向心收缩形式下力量。力量耐力最大力量能力快速力量能力机体耐酸能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7页谁力量大?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8页相对力量?标准化力量?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39页1.异速生长模型理论概况

异速生长是生物界中广泛存在基本规律之一,其理论认为,一个活有机体,其各部分经常不是呈等容积改变,生物个体大小同其本身相对多形态变量和生理变量存在百分比增加关系,即异速生长关系,它们增加率之比为一个不变常量。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0页1.异速生长模型理论概况

假如用Y来表示某个需要研究属性值(如特定器官大小、某种生理属性等),M来表示生物个体大小(通常以重量或质量表示),用b来表示异速生长关系中指数,则异速生长模型数学表示式可表示为:Y=Y0Mb

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1页2.“标准化力量”概念提出与理论推导

我们基于生命科学领域热点理论——“异速生长模型”,从理论上提出了“标准化力量”概念。

设M为人体体重或瘦体重(去脂体重),设Y为人体肌肉力量,用S表示;Y0为一个常数,在肌肉力量研究中我们将其用S0表示,b为肌肉力量素质异速生长指数,则得到公式:S=S0Mb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2页2.“标准化力量”概念提出与理论推导

将上式变型得到:S0=S/Mb

上式中S0为一个将肌肉力量依据其与体重或瘦体重幂指数关系而“规一化”或“标准化”指标,我们把它命名为“标准化力量”。应用这一指标能够防止人体尺度及体型差异对力量素质评价干扰,含有理论及实用价值。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3页3.异速生长指数b取得

选取100名18-22岁男性健康大学生进行不一样力量测试,对测得指标数值,应用公式S=S0Mb,两边取对数得到logS=logS0+blogM

将logM看做自变量,logS看做因变量,作出线性回归方程,可求出各力量指标异速生长指数b数值。关于力量个性评价讨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4页

以上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证实,用标准化力量这一指标进行肌肉力量素质评价是可行,能够防止人体尺度及体型差异对力量素质评价干扰。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5页

运动单位被激活数量。被激活运动单位类型。肌肉体积。肌肉开始收缩时初长度。肌肉收缩速度。影响肌肉力量原因

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受到以下原因影响: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6页

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全部肌纤维组成。参加收缩运动单位越多则肌肉收缩力就越大;快收缩运动单位比慢收缩运动单位能产生更大力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7页运动单位动员(亨内曼吸引标准、大小尺寸标准)

亨内曼募集标准表明:在一切收缩过程中,运动单位并非同时而是以一定次序进行活动。首先,小传递慢,但易兴奋运动单位动员;伴随张力发展依次激活大、运动较快运动单位,即按照运动单位尺寸大小(肌纤维数量多少)由小到大依次进行。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8页运动单位募集依赖于负荷增加,只有最大负荷才能到达运动单位最大程度动员。所以,大负荷肌肉刺激,是对肌肉神经控制训练主要条件与办法;较小负荷肌肉刺激,只能募集小运动单位,而对大时相性运动单位是一种阈下刺激。大小标准也有少数例外,当代力量辅助训练方法——电刺激肌肉力量训练,经过外加皮肤电刺激,能够到达最大程度动员运动单位。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49页

当一个单一刺激作用于运动单位,假如足够强话将引发肌肉一次单收缩,当刺激以较高频率重复作用于肌肉,使肌肉在刺激间歇期得不到完全放松,将引发肌肉发生强直收缩,产生更大收缩力量(总和效应)。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0页

大肌肉比小块肌肉力量更大,因为其含有更多收缩成份。肌肉含有一定伸展性,在收缩之前,肌肉若预先被一定程度拉长则能发挥更大力量。而肌肉以较慢速度收缩将会比快速收缩产生更大力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1页肌肉反抗阻训练普通适应

负重力量训练其最主要作用部位就是骨骼和肌肉,对于力量训练,肌肉骨骼系统普通会出现以下适应:

肌肉力量增加。肌肉体积增大。骨密度增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2页肌肉力量负重训练能够使肌肉力量在3—6个月之内发生显著增加(25%-100%)。神经系统和肌肉体积改变是肌肉力量增加主要原因。在力量训练最初几周,力量出现增加但肌肉体积并未发生显著改变,所以该阶段力量增加主要是因为神经系统对训练产生了适应。这普通被解释为动作协调性改进和原动肌活动加强。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3页

力量训练8-10周后,肌肉出现体积增加(肥大),此时力量增加是神经系统和肌肉体积改变共同作用结果。而3-4个月后,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肌肉体积增加所致。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4页

伴随研究深入,对不一样年纪、性别人们进行力量训练效果也有了认识。有研究经过对11-12岁男孩和女孩进行了每七天3次力量训练发觉,在8-24周以后,男孩和女孩力量都有了显著增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5页

睾酮从来被认为是决定肌肉体积增加非常必要激素,但在青春期前男孩其血浆睾酮水平并不像成年男子那样在运动后会出现上升。因为儿童内分泌系统还未成熟,所以其力量取得主要是神经系统发生了适应结果。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6页

已经明确,在30岁以后肌肉力量会出现下降。实际上,肌肉体积和重量降低是这种力量随年纪增加而下降主要原因。肌肉重量降低是能够延缓。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7页

有研究对62-70岁老年人进行了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训练,运动负荷是80%一次最大重复次数(80%1RM)重量,12周后受试者伸肌力量增加了107%、屈肌力量增加了227%。深入研究证实,这种力量取得是因为肌肉体积增加造成,而并非像以前认为老年人力量训练后力量增加主要是神经系统适应结果。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8页

但不论怎样,老年人在力量训练时一定要防止最大用力、防止运动到力竭,以预防血压过分反应和肌肉受到损伤。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59页

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最大力量存在区分。普通地,女子全身最大力量约为男子63.5%左右。然而,这种性别间力量差异含有身体部位特异性:有报道表明,女子上肢最大力量约为男子55.8%,而下肢最大力量则为男子71.9%。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0页

关于力量训练在男女之间效果是否存在差异问题,答案是必定:在男女之间,肌肉收缩产生力量能力(单位横截面积肌肉收缩产生力量大小,约为6kg/cm2)是相同。不过男女对力量训练出现适应有所不一样。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1页

女子在力量训练后出现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加,但其力量绝对值小于男子。这在部分上是因为训练后女子肌肉体积增加较少。

有一些女性不愿意参加力量练习,原因是她们担心训练会造成肌肉增大和体型改变,使本身女性特征减弱。但这在实际上不会发生。比如,经过10周力量训练女子在多个身体围度上仅出现了0.6cm增加,而这么微小增加根本无法觉察。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2页肌肉体积即使肌肉体积增加是力量训练结果之一,但这一效应变异性很大。在无训练经历个人,要使肌肉体积出现能够测量改变最少需要4周以上训练时间。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3页

使肌肉体积增加一个原因是肌纤维肥大——体积或横截面积增大,而另一个可能是肌纤维增生——数目标增加。当前多数生理学家都认为,人类肌肉体积增大主要是因为肌纤维肥大结果。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4页

训练短时和长久效果都能够造成肌纤维肥大。短时效果是因为肌肉运动时唧筒作用使水分在肌细胞内外积聚造成。大约在运动后1h左右,这些液体回归血液,肌肉体积回复原状。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5页

长久效果则是因为抗阻训练使肌肉结构发生改变,肌纤维体积增大结果。睾酮——雄性激素,是刺激肌肉增加主要激素,有利于男子在力量训练后出现显著肌肉体积增加。男女体内睾酮水平差异是造成男女对力量训练反应不一样主要原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6页

就像负重训练使肌肉力量和体积都增加一样,肌肉也会对停训和废用发生适应,发生体积减小,这种被称为萎缩改变是因为肌肉蛋白质分解和丢失造成。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7页

在活动停顿第一周内肌肉力量就出现下降,既因为肌肉萎缩也因为神经肌肉活动减弱。肌肉萎缩时慢肌纤维比快肌纤维表现尤其显著。而当废用肌肉开始活动,这种萎缩能够发生逆转。但肌肉体积和力量完成恢复所需时间要比废用时间更久。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8页骨密度关于负重力量练习对骨骼影响,横向比较研究显示,从事力量训练运动员比静态生活者骨矿密度更高。而近年来纵向追踪研究表明,受试者进行全身性力量训练后其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都有显著升高。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69页

对于不活动人群和老年人,骨质丢失及由此而造成骨质疏松是常见健康问题,而力量练习效果则对骨质疏松过程含有反抗作用。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0页

对于儿童,一个值得注意问题是力量训练有可能对骨骼系统造成损伤。长骨纵向生长依赖于其两端骨骺,因为内分泌激素影响,骨骺软骨板在青春期骺才骨化闭合。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1页

相对成熟骨而言,骨骺强度显著较低,所以在负重练习时更易受伤,严重者甚至对骨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儿童要防止极量和亚极量负荷力量练习。外加阻力不应大于10次最大重复次数(10RM)重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2页肌肉酸痛训练经常会使肌肉发生不一样程度酸痛感觉。肌肉酸痛能够发生在运动期间或运动结束后短期内,称为急性肌肉酸痛。肌肉酸痛也可能发生在运动后12—48h,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3页

急性肌肉酸痛在运动后约连续1h左右然后消失。其机制可能是因为运动时肌肉血供不足和代谢废物积聚(如乳酸解离出H+刺激)。

DOMS则与肌肉收缩类型有亲密关系。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和静力性收缩更轻易引发肌肉酸痛。引发DOMS机制当前并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几个假说可供参考: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4页1、痉挛认为DOMS是因为运动时肌肉血供相对不足,缺血造成致痛物质(如前列腺素等)在肌肉内累积。疼痛刺激引发肌肉反射性收缩和痉挛。而肌肉痉挛又加重了缺血。如此重复引发运动后12-48h肌肉酸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5页2、连接组织受损认为DOMS是因为运动时肌肉和肌腱内连接组织受到损伤所致。其最有力支持证据之一是羟脯氨酸,一个连接组织损伤后释放代谢产物,在DOMS非常显著人尿液中浓度显著高于不显著者。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6页3、骨骼肌损害认为DOMS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中单个肌纤维被撕裂和受损引发。经过对大强度离心收缩后肌肉样本检测显示,肌小节肌原纤维Z线部位存在结构上损害。酶学检测(比如肌酸激酶)也表明肌肉发生了损害。有研究发觉,在肌肉离心收缩、向心收缩和静力性收缩后血浆肌酸激酶都升高,但肌肉离心收缩后DOMS更显著。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7页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8页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79页能量代谢紊乱学说是否存在“能源物质”危机?肌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学说胞浆、线粒体和肌浆网钙代谢异常何为损伤中枢机制?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学说自由基与损伤是因果关系还是相互影响关系?机械损伤学说直接证据较少肌肉微损伤研究骨骼肌损伤转归热点:细胞生长因子调控骨骼肌微损伤后修复和再生过程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线粒体、肌浆网和胞浆综合研究较少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0页TGF-β1×400bFGF×400

bFGFmRNA电泳图上为bFGF,498bp

下为β-actin,294bpTGF-β1mRNA电泳图上为TGF-β1,503bp下为β-actin,294bp

免疫组化染色示例基因表示示例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1页

我们研究发觉:

bFGF和TGF-β1mRNA表示上调在损伤早期和中期主要是造成其蛋白在骨骼肌中分布愈加广泛,而在中后期主要是引发其蛋白浓度在局部升高。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2页延迟性肌肉酸痛预防尤其是在运动训练开始阶段,很有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DOMS。为了减小和预防其发生,能够注意以下方面:应尽可能防止肌肉进行离心收缩。在力量训练前应充分进行充分热身活动。运动负荷增加要循序渐进。

McArdle等提议,为预防DOMS发生,在训练开始阶段采取12—15最大重复次数(RM)重量,在训练2周后逐步将重量增加到6—8RM。必须进行整理活动。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3页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理论基础训练标准体育运动要到达健身目标,必须到达一定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即要进行科学体育锻炼,又不能盲目地去运动。所以,在进行肌肉力量、耐力和健骨运动训练时首先要遵照以下基本原则: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4页超负荷标准超负荷标准是运动训练基本标准,它是指对于运动量要求以超出平时所适应负荷,这么训练才有效果。这是一个为了提升肌力和肌肉耐力所实施超出本身平时最大能力训练。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5页

藉由增加训练相关负荷及次数,使得肌肉系统功效因训练内容而取得相正确改进。所以,在肌肉力量、耐力和健骨运动训练中,要注意不停调整运动强度(如抗阻力负荷)、重复次数(如推举次数)和循环组数(如每组推举重复次数)。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6页特殊性标准不一样运动含有不一样效果,运动者期望取得什么样运动效果,就应进行能产生那种效果运动。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不一样需求要采取不一样运动内容。比如,要增加上肢肌肉(肱三头肌、胸大肌、胸小肌)力量,能够采取仰卧推举运动方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7页

假如要取得最大肌力就必须反抗最大阻力;而要提升肌肉耐力则要采取低阻力、屡次数运动方式。高阻力、少重复负重训练会显著增强肌肉力量;低阻力、多重复负重训练则能显著提升肌肉耐力,而肌肉力量和体积没有多大改变。特殊性标准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8页

骨骼肌对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适应

形态机能力量训练耐力训练

肌肉体积增加不变或改变较小肌纤维数不变不变力量增加不变或改变较小肌疲劳出现较快出现较慢有氧能力稍微提升提升无氧能力提升稍微提升毛细血管数不变或改变较小增加线粒体数改变较小增加糖、脂代谢改变较小增强糖解酶增加改变较小氧化酶改变较小增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89页渐进性标准实施运动健身计划要逐步增加运动量,从而使运动计划能够安全而有效地进行。在提升肌力运动训练中,假如一时突然给予肌肉过强负荷,就轻易造成伤害事故。所以应采取渐进方法增加强度、次数和组数。身体适应能力伴随渐进负荷而增加,肌力也随之增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0页负重训练法负重训练法,也叫抗阻力训练,是用来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训练方法,它主要包含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1页

静力性力量练习指人体采取相对静止动作形式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主要是指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这种形式对提升肌肉力量十分有效,但因为神经兴奋和抑制没有交替,轻易产生疲劳。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2页

其好处于于不需要特殊器械,开支较少。但它不足之处就是只能发展肌肉在某个特定角度力量,而不是整个运动范围内力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3页

比如,假如等长收缩训练是在肢体处于90°位置进行,那么只会增加肌肉在这个角度时收缩力量,而肌肉在其它角度时收缩力量就得不到训练,最多也只能影响到±20°范围内肌肉力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4页

所以,要提升肢体在整个活动范围力量,就必须在不一样关节运动角度(如20°、40°、60°)进行一样等长收缩训练。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5页

静力性练习中总负荷是影响肌肉力量和耐力发展主要原因。影响总负荷原因有负荷重量、练习重复组数、每组连续时间及各组间间歇时间等。下表是等长收缩训练中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普通负荷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6页

等长收缩训练设计训练目标强度连续时间重复次数训练频度

肌肉力量100%MVC每次收缩5~10次每七天5天

3~10s

肌肉耐力60%MVC到达疲劳1次每七天5天注:MVC(Maximumvoluntarycontraction):最大收缩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7页

要提升最大肌力就必须采取最大能力静力收缩。即使极限下静力收缩也能使肌力得到增加,但更多是增加了肌肉耐力。在大多数等长收缩训练中都采取了3-10秒钟连续时间和相对较低重复次数。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8页

关于训练频度,研究表明,要增加肌肉最大力量就应该天天都做最大收缩静力性练习。而要在等长收缩训练中发展肌肉耐力,则要以60%或更小最大收缩力进行静力性收缩练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99页

需要注意是,在等长收缩训练中肌肉进行静力性收缩活动轻易引发憋气,从而降低了静脉血回流,造成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所以,在抗阻力训练中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尤其是那些有心血管问题人群,要指导他们在练习中进行有节奏呼吸。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0页努责現象

VàlsalvaPhenomenon

潛在危险

(Risk):心脏病突发(Heartattack)、人事不省(Unconsciousness)

闭气(Hold-breathe)静力性收缩训练

(Isometricmuscletraining)胸腹腔压力

(Intra-thoracicpressure)靜脉血液回流

(Inhibitedbloodreturn)大量血液回流心脏

(Influxofblood)心脏及心血管超负荷

(Heart/vascularoverload)-血压升高恢复呼吸(Resumebreathing)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1页动力性练习

动力性练习是肌肉收缩长度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全身或部分肢体发生运动。这种练习是提升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有效伎俩。它训练形式主要包含固定阻力练习、等动练习、超等长练习和循环训练。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2页固定阻力练习

在固定阻力练习中,通常使用杠铃和哑铃,以保持肌肉在整个运动范围内反抗阻力不变。比如,在手持哑铃时屈前臂,哑铃重量是固定不变。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3页

固定阻力抗阻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组数强度重复次数运动频度

肌肉力量36-RM或6~10每七天3~5天

85%1-RM

肌肉耐力315-RM或≧15每七天3~5天

60%1-RM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4页等动练习是利用一个专门器械(等动练习器)进行力量练习方法。等动练习器结构是在一个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绳索,拉动绳索时,因为离心制动作用,拉动绳力量越大,器械产生阻力也越大,器械所产生阻力总是和用力大小相关。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5页

肌肉用力大小与骨杠杆位置有亲密关系。当人体任何一个步骤活动时,在整个活动范围内,肌肉所表现力量并不是均匀一致。所以,在普通动力性训练中,因为外加阻力是固定,所以肌肉在关节整个活动范围内,相对负荷是不一样。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6页

比如,当我们作弯举时,总会显著地感觉到肘关节处于90°角左右时阻力最大。当肘关节处于不一样角度时,屈肘肌群所受到刺激作用也就不一样,开始较小,90°角左右负荷量最大,然后又逐步减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7页

所以,在普通动力性训练中,因为外加阻力是固定,所以肌肉在关节整个活动范围内并不是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8页

而用等动练习器进行训练时,当骨杠杆处于有利位置时,肌肉如用力比较大,器械产生阻力也大;而当骨杠杆处于不妥位置时,力量小,器械产生阻力也就小。这么实际上就等于在关节整个活动范围内,给予了运动肌群以不一样负荷(即不一样外加阻力),只要练习者尽力去拉,就能确保在整个活动范围内,肌肉均能受到最大锻炼。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09页

这种方法最大特点是,人体接收外部负荷刺激所产生生理反应强度在人体动作改变过程中一直保持恒定,并使关节各个角度肌肉用力表现出最大用力或恒定用力,所以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正确肌力训练法。不足之处是设备比较昂贵,没有其它方法实用。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0页

等动练习方案

训练目标组数强度重复次数收缩速度训练频度肌肉力量3最大收缩2~1524~180°/s3~5天/周

肌肉耐力1最大收缩直到疲劳≧180°/s3~5天/周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1页超等长收缩练习

超等长收缩练习也是发展肌肉力量一个抗阻力训练,它主要是要让肌肉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收缩力。该方法是利用肌肉弹性、收缩性及牵张反射性来提升力量素质。即肌肉先被迫快速进行离心收缩,紧接着瞬间转为向心收缩练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2页

它最大特点是利用神经肌肉牵张反射,引发神经系统反射性产生更强烈兴奋冲动,从而动员更多运动单位参加收缩,以产生更大肌肉收缩力,到达提升力量目标。

这种练习方法形式主要有:各种快速跳跃练习;不一样高度和形式跳深练习以及利用专门训练器械进行超等长练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3页

因为超等长收缩练习强度较大,所以训练频度要以每七天1~3天为宜,每组训练连续15~20分钟。而且进行超等长收缩练习时轻易使肌肉受伤,所以在运动计划中通常不提议普通健身者做这类练习;假如安排了这类练习,则要在监督下进行。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4页循环训练循环练习法是指依据训练详细任务,建立若干种不一样练习,练习者按照要求次序、路线、时间依次完成各种练习内容和次数,周而复始地进行练习方法。其特点是能轮番锻炼各个肌群,按先后次序发展两臂、双肩、两腿、腹部、背部等部位肌群力量耐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5页

循环练习内容组织需依据练习者构想、训练目标而定,而且应该遵照“渐进负荷”或者“递增负荷”标准安排训练,负荷强度必须针对个人情况而定。提升肌肉耐力普通采取两种不一样方式循环练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6页大强度间歇循环练习

该方法采取最大力量50%-80%负荷,重复10-30次,重复速度要快,休息时间应是用力时间2-3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短距离高速度项目(短跑、短距离游泳、短跑道速滑)、摔跤、拳击及其它球类项目标肌肉耐力训练。

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7页2.低强度间歇循环练习采取较低负荷(最大力量30%-50%),重复次数增加至最高重复次数。完成动作速度适中或较慢,休息时间比大强度循环练习时间要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发展周期性运动项目标肌肉耐力,如长跑、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赛艇等。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8页

制订循环练习计划时,每组练习时间短者可安排6种练习,时间适中者可安排9种练习,时间长者可安排12种练习,总连续时间在10-30分钟之间,循环重复练习2-3组。但详细练习连续时间、重复次数以及间歇时间,应该依据参加者训练水平和准备发展身体素质来确定。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19页

发展力量素质,除了学习掌握必要力量素质教学与训练理论外,还应该掌握正确发展相关肌群力量技术动作,并在实践中重复练习。只有这么,才能快速促进力量素质不停提升。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0页最大重复次数(repetitionmaximum)在动力性抗阻力训练中首先要设定最大重复次数(repetitionmaximum,RM),即用能够连续维持某个负荷量最高重复次数。如1-RM表示一次所能举起最大重量,5-RM就是能举起5次最大重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1页

普通而言,1-RM每降低2.5%,重复次数就能多增加一次。假如你1-RM是100kg,你想重复10次,用10乘以2.5%1-RM,结果即25kg(100kg25%),所以假如从你1-RM(100kg)中降低25kg,那么你就能够重复10次举起75kg重量。最大重复次数(RM)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2页

通常在动力性抗阻力训练中选取10-RM为最大重复次数(即能够重复10次举起最大负荷)。为使每个肌肉群都得到训练,运动计划要由3组练习组成,其总重复次数为30次,每组10次。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3页详细以下:第一组:负荷为

1/210-RM,重复10次第二组:负荷为

3/410-RM,重复10次第三组:负荷为

10-RM,重复10次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4页

研究表明,要使肌肉力量和耐力有显著提升,训练频度应以每七天3~5天为宜,而且每次训练要由3组6~10-RM组成。尽管训练频度对于最大肌力提升至关主要,但研究结果显示每七天3天和每七天5天训练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力量训练频度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5页

要想提升肌肉耐力,则要减小运动强度,增加重复次数。比如,肌肉耐力训练运动计划设定为3组练习,每组以50%1-RM重复10次。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6页

动力性抗阻力训练优点在于能够在整个运动范围内训练肌肉。不足之处就是需要很昂贵器械设备,费用较大;而且对空间要求相对较大;安排不便利(通常在练习中如仰卧推举要安排一位保护者)。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7页四、几个详细抗阻训练法(一)非常训练方法非常训练法则要求两组连续肌肉收缩后进行间歇。详细就是一组肌肉收缩至疲劳时紧接着进行反抗肌收缩直至疲劳。比如,肱二头肌收缩后紧接着收缩肱三头肌;或者是股四头肌收缩后紧接着进行股后肌(腘绳肌)收缩。非常训练法则通惯用于单关节运动中,每组练习之间间歇较短。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8页(二)金字塔训练法金字塔法则是指一个动作练若干组时,重量逐组加重,次数逐组降低,直到重量加到预定最高点,次数降到预定最低点,像金字塔那样。此法对增大肌肉体积和力量有较大作用。也可在抵达顶点后逐组减轻重量、增加次数,直到预定最轻重量和最屡次数。在后一个方式练习中要强调运动强度准备活动。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29页1RM2RM4RM5RM8RM10RM金字塔法负荷由轻到重反金字塔法负荷由重到轻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0页(三)分步训练法分步训练法则是指对身体不一样部位训练要隔天进行。如上肢、下肢、腹部训练安排在周一、周三和周五进行;胸部、肩部和背部安排在周二、周四和周六进行。分步训练要求每七天进行6天,而且每个部位训练强度要比整体训练计划(每七天3~4次)中强度高一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1页负重训练和骨密度

骨质疏松是因为骨质大量丢失而造成一个疾病,这在中老年人中较常见,尤其是女性。当出现骨密度下降(俗称“缺钙”)时,增加钙摄入量当然主要,但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肌肉力量,经常对骨骼施加机械性刺激对减缓骨质流失、促进钙吸收更为主要。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2页

一些代表性研究表明,运动员(尤其是那些受过力量训练运动员)骨密度比非运动员骨密度高。所以,用于提升肌肉力量负重训练有利于增加骨密度。在一些纵向研究中,以抗阻力练习刺激骨质再生,但其研究结果各有不一样。一些结果显示骨矿物质含量增加;另一些结果则报道训练没有改变骨质含量。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3页

健壮骨骼抗阻力训练方案运动量参考值

运动强度1~10RM

运动组数3~6

每组重复次数10

运动形式仰卧推举,蹲举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4页力量训练中安全合理性过分运动

过分运动还能够被定义为“能够引发慢性疲劳过分运动量”。过分运动一个首要表现就是:运动能力突然下降,而且短时间休息和饮食不能改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5页

过分运动表现包含生理和心理一些改变,其中生理方面改变有:

体重下降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静息心率升高静息血压升高肌肉发软恶心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6页

过分运动引发人体心理方面改变主要表现为:动力下降、丧失信心、注意力下降、沮丧、焦虑、愤恨、疲惫、烦躁等。过分运动引发心理方面改变要比生理上改变出现得早。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7页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准备活动

是指在开始运动前所进行一些活动,通常能够分为以下两种:1.普通性准备活动:它是一个全身性热身运动,如做一些柔韧体操、慢跑、牵拉运动等,这些活动与特定神经肌肉活动无关。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8页2.特殊性准备活动:这类活动动作结构、节奏、强度和速度等都近乎于正式运动项目。比如:田径运动能够在这时做些快跑、试跳等活动;篮、足球运动员则可做些传球、运球、射门及战术利用等练习。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39页准备活动好处表达在生理、心理和安全性三方面。生理方面表现主要包含体温升高增加了酶活性,从而改变了机体代谢,乳酸生成较少,进而能够降低疲劳;同时准备活动还有利于提升神经系统兴奋性和调动各部关节肌肉神经主动性,从而促进运动能力发挥以及预防运动损伤发生;另外有研究表明,大强度运动前准备活动能够增加心血管血液循环,从而提升了心脏对运动应激适应能力。肌肉结构和运动功能关系的解剖学讨论第140页热身反应

(ResponsestoWarm-up)心肌

Cardiac骨骼肌

Muscle肌肉与结缔组织柔韧度SupplenessofMuscle&ConnectiveTissue血流

BloodFlow耗氧量OxygenConsumption肌肉代谢率MetabolicRateofMuscle神经肌肉功效

NeuromuscularFunction心理认知(自觉)与注意力(集中)

PsychologicalAwar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