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2020历史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2020历史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2020历史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2020历史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1)背景:汉朝时,在很长时间里地方上是郡县、eq\o(□,\s\up4(1))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也会对抗朝廷。特别提醒“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汉朝实行的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即为变化。(2)措施:汉武帝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eq\o(□,\s\up4(2))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加强。2.唐朝(1)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eq\o(□,\s\up4(3))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权力很大,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eq\o(□,\s\up4(4))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1)措施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eq\o(□,\s\up4(5))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eq\o(□,\s\up4(6))禁军。②行政上,由中央派eq\o(□,\s\up4(7))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eq\o(□,\s\up4(8))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eq\o(□,\s\up4(9))中央掌控。(2)影响①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eq\o(□,\s\up4(10))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eq\o(□,\s\up4(11))中央集权。②消极影响: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1)措施①地方实行eq\o(□,\s\up4(12))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拥有eq\o(□,\s\up4(13))经济、eq\o(□,\s\up4(14))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eq\o(□,\s\up4(15))中央节制。②边远民族地区设eq\o(□,\s\up4(16))宣慰司进行管理。(2)作用①加强了eq\o(□,\s\up4(17))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eq\o(□,\s\up4(18))省制的开端。特别提醒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对秦朝以来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奠定了后世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汉初,丞相集eq\o(□,\s\up4(1))决策、司法、eq\o(□,\s\up4(2))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eq\o(□,\s\up4(3))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eq\o(□,\s\up4(4))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完善(1)机构:唐朝中央设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eq\o(□,\s\up4(5))执行。eq\o(□,\s\up4(6))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长官都是eq\o(□,\s\up4(7))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eq\o(□,\s\up4(8))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特别提醒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都是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权力相对集中,职能部门相对较多;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机构有一定简化。4.宋朝(1)措施:eq\o(□,\s\up4(9))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eq\o(□,\s\up4(10))参知政事、枢密使和eq\o(□,\s\up4(11))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特别提醒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eq\o(□,\s\up4(12))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1)措施:eq\o(□,\s\up4(13))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特别提醒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代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2)后果:元朝后期,eq\o(□,\s\up4(14))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1)时期:汉代。(2)建立:eq\o(□,\s\up4(1))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eq\o(□,\s\up4(2))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影响①世家大族子弟依靠eq\o(□,\s\up4(3))门第即可步入仕途。②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3.科举制(1)时期:隋朝至清朝。(2)确立过程①eq\o(□,\s\up4(4))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设eq\o(□,\s\up4(5))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3)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打破eq\o(□,\s\up4(6))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eq\o(□,\s\up4(7))中央集权。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主题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材料一材料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材料三问题探究:(1)依据材料一回答西汉初年对地方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提示:制度:郡县、封国并存制度。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西汉王朝统治。弊端:封国的存在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引发不服从中央管理的叛乱,削弱了中央集权。(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提示:地位、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3)结合材料三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提示:制度:行省制度。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结合材料简单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提示:演变特点: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地方权力日益收归中央。【要点剖析】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一是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二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不断发展的过程。主题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材料二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魏源《默觚下·治篇九》问题探究:(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提示:选官制度:察举制度。积极影响:①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②察举制拓宽了选官渠道,使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2)结合材料二分析,汉至唐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提示: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唐朝:才能(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要点剖析】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3)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尤其是八股取士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本课小结知识点一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1.“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这一“退步”是指()A.郡国并行 B.建立中朝C.设置刺史 D.颁布“推恩令”答案A解析B、C、D三项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政策,不符合题意;A项郡国并行制是汉高祖实行的,但造成西汉初期的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是历史的“退步”。所以答案为A项。2.“……立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行中书省”的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行省制度。故选C项。知识点二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3.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C.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D.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突出,皇帝为加强皇权不断削弱相权,方式之一就是分散相权,丞相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对皇权的威胁就越小,故D项符合题意。4.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包括()A.废分封置郡县 B.建法律体系C.行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隋唐时期”“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可以判断是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A项是秦朝采取的举措,时间不符合题意;B项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不符合题干要求。知识点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5.有学者认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脱胎于汉魏以来察举制度的母体之中。二者的渊源关系表现在()A.体现才能惟上的原则 B.体现择优选拔的原则C.体现程序公平的原则 D.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答案B解析察举制强调“选贤任能”,科举制实行“择优录取”,故B项正确;察举制度除才能之外还重视品行,科举制度则才能惟上,故A项错误;察举制不能确保程序公平、平等竞争,故C、D两项错误。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材料二魏初创九品中正制,起初尚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后)重家世、轻才学之歪风渐盛。——李木洲《科举制兴起的深层逻辑》材料三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杨晔《科举制度评析》(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