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_第1页
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_第2页
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_第3页
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_第4页
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和经济形势发展增速减缓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纵观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公务员热”、“村官热”的浪潮下,很多公务员、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已趋向饱和,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却是“求贤若渴,追而不得”,造成了事业单位“吃不下”,中小企业“吃不饱”的人才供需矛盾。这种局面的形成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及大学生自身素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需要各种高人才,而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不是停滞在“重理论、轻实践”上,就是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漩涡里,这使得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被理论填满大脑却无用武之地。鉴于这种人才供需矛盾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考虑,构建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人才的优势分析(一)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人才可以实现“校企生”三方的共赢局面。当前,大学生毕业容易就业难,很多学生失去了学校这个依靠,很难在社会找到立足之地,大部分学生把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作为了就业的选择,这使得很多学生“学无所用”,难以实现自身目标和价值。而对学校来说,大学生就业结果直接影响着学校招生,若就业情况乐观,学生报考志愿时会首先考虑这些学校,而对于就业形势紧张的学校,在招生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产生生源紧张和质量差等问题。对企业来说,当前很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仍主要以理论为导向,使得完整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处于瓶颈,这就使得企业很难招到优秀应届生,造成企业人才匮乏,管理和技术水平难以提高的困境。而构建校企合作的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一局面,让学校定位培养,向企业输出高水平的管理和专技人才,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就业,又能改善高校就业困局,还能极大地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最终达到共赢的目的。(二)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人才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形象,既能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又能满足企业“广纳贤才,发展壮大”的要求。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在教育领域和企业领域的知名度,达到对企业和学校正面宣传的效果。当前,我国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培养高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开始走企业大学之路,由企业自己建立学校培养所需人才,比如海尔、联想、华为等知名企业都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这足以说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办学比企业大学更具优势,企业可以花少量的资金,依托学校雄厚的教育资源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对口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学校借助企业的资金和社会力量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综合应用平台或实训基地,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水平。(三)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人才可以增强学校的企业服务功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教事业不仅为培养人才服务,更是为社会服务,在当前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增强高校的企业服务功能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忽视了对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充分认识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性。而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促使学校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立足于企业需要培养实用型管理、技术人才,建立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用模拟训练、职场培训等多位一体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促使学生毕业后顺利踏入职场,成为企业管理层的中坚力量和技术骨干。二、高校企业人才培养需坚持的几个原则(一)平等对话原则。校企双方必须建立稳定友好的沟通关系,保证合作的顺利实施。当前,构建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会让校企双方产生罅隙和分歧,影响校企合作。比如企业往往会认为学校“自作主张”,在人才培养上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意愿执行,偏离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轨道;而学校觉得企业只是在学生毕业阶段来学校“要人”,缺少人才培养实际过程的参与。校企双方缺乏沟通,在合作时没有达成“互通有无,换位思考”的共识会影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和成效,因此,校企双方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不能等到企业需要招纳人才、学校需要企业资金或其他支持时再沟通。学校要将人才培养的动态和课程体系的构架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企业也要将最新的就业动态、就业讯息和人才需求传达给学校,双方要为了共同的追求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在良好的沟通关系中实现校企合作模式的共赢局面。(二)制度保障原则。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人才要建立双方认可的保障机制,保证双方利益的实现。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和高校基于共同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但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建立并不是随心而为的,必须要有制度保障。校企双方可以通过洽谈研讨等方式在双方认可的基础上落实具体的协调制度,确保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比如学校可以定期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定岗实训,企业可以借助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但前提是不能让学校的教学计划打乱企业的经营秩序,也不能让企业随意占用学校教学空间,双方必须要制定互相认可的合作制度,保证合作的有序、稳定发展。同时,学校人才选拔制度和企业筛选人才标准之间要保持一致,建立同等的人才培养制度,避免学校选拔出来的人才和企业需求产生矛盾。(三)付出与回报的正比原则。企业要“舍得投入”,高校要服务企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企业应该高瞻远瞩,认清校企合作模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之初可谓尽心尽力,但是在过程中容易“掉链子”,觉得靠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耗时伤财,不如直接到社会上招聘来的省事。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往往“不作为”,打着校企合作的旗号却不舍得投入,这就需要企业认清形势:高校培养人才是有周期性制约的,不可能实现“今天招生,明天培训,后天上岗”的快餐式人才培养,要认识到企业人才的培养是没有捷径可循的,必须加大学校各类实训设备和实训项目的投入,遵守学校教育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高水平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学校也要坚持服务企业的宗旨,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人才的培养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要把坚持为企业用工和发展服务,要紧紧围绕企业需要这个中心,及时调整培养策略。三、校企合作培养企业人才的具体途径(一)企业要积极发挥其参与作用,不能做高校教学计划的“旁观者”,要和高校共同参与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具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企业要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要把自身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要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都存在“跟风”现象,往往是别的学校设置了什么专业,就盲目跟从也开始设置此专业,并没有考虑社会和市场是不是急需这类人才、需求量有多大等问题。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向学校传达人才需求标准,学校据此调整和制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把学生的日常教学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对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尤其是在实训课程计划上,企业要结合自身经验和条件,立足于自身需要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实用价值的建议,在和学校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计划与方案。比如关于学生理论学习计划和实习计划的制订,企业可以根据高校教学的周期性规律并结合自身需要安排学生在某个学期进行定岗实习计划,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二)学校和企业要注重“联手”和“互动”,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壮大师资力量,让教学更具“实战”性。高校可以借企业之力发展教学,高校的师资资源有限,教学水平也良莠不齐,因此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企业人才,必须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首先,必须要分批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中去接受锻炼,让教师体验企业的生产管理经营实践,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与理念,然后把期间获得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要让学生明确企业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怎么学。其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技术能手到学校来,走进课堂或实验室,用自己丰富的专业实务经验教育学生。(三)企业和学校要签订合同,开拓“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校企合作环境下,企业要和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和人才输送合同,合同的内容要由双方讨论决定。在订单培养模式下,学校要围绕企业需求和自身特点适当调整学生培养方案,而在学生毕业之后,企业按照人才输送合同和人才选拔制度安排学生就业。尽管目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往往集中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及专业技能需求较强的本科专业上,但随着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人员流动日趋频繁等原因,企业各类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尤其在一些中小企业,对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呈大幅度增长,这就为校企合作对此类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成为可能。鉴于中小企业资源的局限性和单个企业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