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_第1页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_第2页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_第3页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_第4页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一

【教学策略】

本案例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操作,共计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学生利用自习

课自主学习文本,第二课时为针对第一课时的学情设计课堂研讨突破课。自主学习

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导学案”、课本、音频、微视频通过自主学习反复诵读

文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

“愆”“乘”“将”“贿”“耽”“爽”“靡”“之”“以”等文言知识。积累

重要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课堂研讨突破课上,学生把自主学习课

中的小组疑问提交课堂解决,教师在批阅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后对“自主初探”等

环节的问题设计成“课堂研讨突破学案”,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并引领学生细研深

剖和品评提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评价设计】

1.通过收批学生的自主学习导学案,检查学生对文本掌握的情况。

2.通过课堂上学生发言和教师提问,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口头评价学

生。

3.借助自主学习评价表了解学生对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见附件1)

4.通过小组评价量规来综合评价小组活动。(见附件2)

《氓》自主学习课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握常用词语

“愆”“乘”“将”“贿”“耽”“爽”“靡”“之”“以”等文言知识。

2.通过诵读文本,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3.借助微视频,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地点】微机室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1.课代表出示学习目标,解读本节课的学习规划(详见《氓》学案)。介绍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1)观看微视频之前,先完成自学学习任务。(2)观看微课视频

时,当听到老师要求思考一下或自己先解答一下时,请按暂停,思考完或写完继续

观看视频。(3)观看视频过程中,需要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按暂停键,遇到没有听懂

的地方可以返回重复观看。(4)观看视频后,将自学及观看视频时的疑惑之处先记

下,等待课堂上交流、探讨。

2.学生利用课本,诵读音频1,微课视频2和自主学习导学案完成第一堂

课的内容。

第一环节:资料卡片

了解并熟知学案上的“《诗经》的起源及《诗经》简介”等知识点。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

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字音

标注到课文中,不会读的做出标记。

二读——读准节奏和押韵。借助微课1,正音顺句,并跟读课文,读准节

奏和押韵。

第三环节:知识梳理

首先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先完成确定会的和凭推测可得的,

再借助工具书集中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其次小组内交流疑惑之处。

其次基础知识过关,检测一下自学的成果,独立完成学案上文言字词句难

关。

然后学习微视频2,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这些手法

在《氓》中是如何运用的呢?先自己读文本动脑想一想,然后再结合微视频2,更

深入地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第四环节:自主初探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作必要的阅读标记,

并完成学案内容,组长收齐上交老师,以备课堂研讨。

问题设计: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理清文章思路。

第五环节:合作互学

学生结合课本、教辅资料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学的方式独立完成自主学

习导学案的内容,借助微视频辅助自学。学习过程中该学习小组的所有人对疑难问

题进行讨论、交流、质疑、争辩、解答,争取学生自己解决这些疑难问题。某些疑

难问题通过小组的集体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仍无法解决的,不能达成共识的由小组

长负责整理好交给老师,以备课上研讨突破疑难点。

《氓》课堂研讨突破课

【教学目标】

1.解疑答惑:强化重点词语,加深文意理解。

2.深入挖掘:鉴赏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首先,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话题是你们这个年龄段大家最感兴

趣的但学校却坚决制止的?——对,就是爱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氓》就是一

首有关爱情的诗歌,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课堂上能够大胆地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阐

释你对爱情的见解。

二、限时检测

“屡试不爽”中的“爽”义为“差错”;“夙兴夜寐”中的“夙”义为

“早”。

三、解难释疑

1.“乘彼垝垣”中的“乘”什么意思?

2.“载笑载言”中的“载”怎么理解?

3.“秋以为期”“以望复关”“以我贿迁”中的“以”分别怎样理解?

4.《氓》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为什么不断变化?

四、交流提升

参照下面的问题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各抒己见。

(1)依据文本,找出女子的情感变化并有感情地品读。

(2)品读文本,鉴赏形象:

我读《氓》中的“”(原文引句),从中看出女主人公(或男主人公)(自

我概括)的特点。(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婚恋(1、2节)婚变(3、4、5节)决绝(6节)

感情基调快乐幸福悔、恨、悲平静

女子形象善良热情任劳任怨蒙羞刚烈、理智

男子形象憨厚老实三心二意自私冷酷无情

学生活动2:

小组内探讨交流下面的问题,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

这样一位可爱、可敬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遭受一段不幸的婚姻?跨越千年

的时空,你认为女主人公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爱情观?

主观原因:女子对男子缺乏必要的了解,种下了婚姻悲剧的种子。

客观原因:(1)为色说: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

(2)为财说:女子的陪嫁被男子挥霍后男子变心。

(3)社会根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诗经》产生的时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是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在男权社

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与否不是由自己把

握,因此这一婚姻悲剧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这场婚姻的悲剧不仅仅

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板书设计】

婚恋(1、2节)婚变(3、4、5节)决绝(6节)

感情基调快乐幸福悔、恨、悲平静

女子形象善良热情任劳任怨蒙羞刚烈、理智

男子形象憨厚老实三心二意自私冷酷无情

《氓》

一、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掌

握常用词语“愆”“乘”“将”“贿”“耽”“爽”“靡”“之”“以”等文言

知识。

2.通过诵读文本,把握全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3.借助微视频,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4.通过品读及合作探究,鉴赏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二、学

习资源课本,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导学案,课堂研讨突破案。三、学习方法1.

观看微视频之前,先完成自学学习任务。

2.观看微课视频时,当听到老师要求思考一下或自己先解答一下时,请按

暂停,思考完或写完继续观看视频。

3.观看视频过程中,需要做笔记的时候可以按暂停键,遇到没有听懂的地

方可以返回重复观看。

4.观看视频后,将自学及观看视频时的疑惑之处先记下,等待课堂上交

流、探讨。自主学习导学案温馨提示:结合课本、练习册和微视频,自学

《氓》,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

(一)资料卡片

1.诗经的起源

诗经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据说,周王朝有一

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

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2.《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

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

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

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

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

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

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二)朗读课文

1.一读——正字音。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将课下注释中的字

音标注到课文中,不会读的做出标记。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

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

生的那件事。

二补充,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

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国风,共160篇,多是民间歌

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雅:宫廷乐

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

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

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

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现在民歌中也多见比兴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杏花村里开杏

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1、正音:愆垣载筮咎陨隰

2、多音字渐jiā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

靡mǐ(3)倒下(望旗旗靡)mí(2)奢侈(奢靡)

载zà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充满(怨声载道)

zǎi(3)一年半载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于:吁说:脱泮:畔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

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

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

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

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

“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恋爱(第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语文课文《氓》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

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

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

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

后写下的。

二、题解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

歌305篇。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雅”——“大雅”“小雅”,宫廷乐

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

⑴听录音。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qiāngcúshāng

愆期将子无怒徂尔淇水汤汤

?⑵自由朗读。⑶齐读。?⑷背诵。

2、重点字词:

?⑴将子无怒将,愿,请。?⑵泣涕涟涟涕,泪。古今异义

?⑶于嗟鸠兮于,通“吁”。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爽,过错。⑹言既遂矣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泮,通“畔”。?⑻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

丫髻,叫总角。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全

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⑵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⑶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

“氓”反感到极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