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述编辑ppt第一讲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一、刑事诉讼(一)刑事诉讼的概念一般意义上,刑事诉讼是指在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的积极参加下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无刑事责任以及应否受到刑罚处罚的活动。1、狭义的刑事诉讼是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仅仅是指从刑事追诉开始到刑事审判结束之间的一系列活动,采取审判中心主义。大陆法系国家实行二分法,将刑事诉讼分为刑事审判前的准备活动和刑事审判活动(即庭审活动)两个部分。侦查和起诉属于审判前的准备活动。英美法系国家实行三分法,将刑事诉讼分为三个部分:procedurebeforetrial,trialprocedure,post-trialprocedure。其中,post-trialprocedure又包含sentencing,appeals,retrial三个部分。编辑ppt2、广义的刑事诉讼则是行使并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包括侦查、起诉、审判和刑罚执行等一系列活动。刑罚执行,又称为刑事执行,是
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活动。刑事诉讼的概念揭示了刑事诉讼的本质。(二)刑事诉讼的目的刑事诉讼目的,乃国家设立刑事诉讼制度、开展刑事诉讼活动所希望达到的具体目标。理论上的几种观点:1、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如何处理惩罚与保护的关系2、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如何处理发现实体真实与采取正当程序的关系3、犯罪控制与正当程序(美国学者HerbertPacker的观点。SeeHowardAbadinsky,L.ThomasWinfree,Jr.CRIME&JUSTICE,pp.149-150)——如何处理控制犯罪与正当程序的关系4、实体真实与法治秩序(德国学者的观点)——如何处理如何处理发现实体真实与采取合法手段、合法程序以及维护法制统一的关系编辑ppt(三)刑事诉讼的结构刑事诉讼结构,是指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审三方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个程序之间相互关系。1、西方古代刑事诉讼的典型结构(1)弹劾式弹劾式刑事诉讼是指在西方奴隶共和制时期进行的由公民个人控诉犯罪、法官以消极仲裁者的身份居中裁判、绝对实行不告不理原则的一种诉讼结构模式。主要适用于古巴比伦、古罗马、古希腊、法兰克王国时期和英国封建时代。其特征:没有专门的国家追诉机关,诉讼由公民提起。实行绝对不告不理原则,即“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原告和被告诉讼地位平等,但在举证责任上实行“谁主张,谁举证”。审判公开,并以言词辩论方式进行。审判时经常采用神明裁判(trialbyordeal)方法,理论上其证据制度被称为神明裁判的证据制度。
编辑ppt(2)纠问式纠问式刑事诉讼是指在西方中世纪(theMiddleAges\1100—1500,又曰500—1500)普遍适用的由国家主动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法官具有控诉者和裁判者双重角色、被告人成为诉讼之客体的一种诉讼结构模式。纠问制(inquisitorialsystem),是与控诉制(accusatorialsystem)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英国1219年开始将陪审团运用于刑事审判之后在理论上对欧洲刑事诉讼模式所作出划分。陪审团审判(trialbyjury)是这两种刑事诉讼的重大分界(agreatdivide)。其特征:追究犯罪不论有无被害人的控告,即不实行不告不理原则。控审职能合而为一,即控审不分,法官享有超强的职权。实行有罪推定,被告人沦为诉讼客体,只有陈述有罪的义务,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或曰辩护权利极其受到限制。刑事审判不采取言词辩论方式,由法官依职权进行,刑讯逼供属常见现象。刑事审判有时采取司法决斗方式(trialbycombat)。证据证明力之大小由法律事先予以确定。理论上称其为法定证据制度,或曰形式证据制度。编辑ppt2、西方近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1)当事人主义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相对应,是对英美法系国家近现代诉讼结构模式的概括,又称对抗式或对抗制(adversarysystem,distinguishedfrominquisitorialsystem)。具体言之,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是指刑事诉讼由对立双方当事人(opposingparties)的积极对抗得以推进,证据调查权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行使的一种诉讼结构模式。它是在古代弹劾式诉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诉讼模式。其特征:实行不告不理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和陪审团制度。在起诉方式上实行起诉状一本主义。诉讼进程的决定权和证据调查权主要由当事人行使,即实行当事人进行主义。法官保持中立立场居中裁决,扮演仲裁者角色(ajudgeactedasanarbitrator),同时拥有一定的庭审指挥权和违规训诫权。庭审采取言词辩论和积极对抗的方式进行,但一般不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负担原则,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这是与弹劾式诉讼的重大区别。庭审程序分为“控方的案件”(theprosecution’scase)和“辩方的案件”(thedefense’scase)两个部分,即采“两案件式”。编辑ppt附1: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图当事人主义的基本诉讼诉讼结构是一种等腰三角形的结构等腰三角形的诉讼结构是审、控、辩三方组合的横向诉讼结构,反映出控审分离的现代诉讼原则,与纠问式诉讼的两方组合结构有着重大区别。审判方居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端,保持不偏不倚的(impartial)立场寓意审判中立,还意味着审判的权威性。在此意义上,诉讼的基本结构不能是等边三角形。控辩双方居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意味着双方地位平等,关系对抗。编辑ppt附2:英美刑事法庭布局
CourtRoomWitnessBoxJuryBoxWitnessBoxTribunalClerkReporterTheDefenseTheProsecutiondock编辑ppt附3:英文诉讼法诉讼主体部分专业词汇court---districtcourt\highcourt\appellatecourt\circuitcourt\supremecourt\theupperchamber(thelowerchamber)tribunalmagistrate\judge\Justice\chiefjustice\theLordChancellorparty---partiesoralternates(plaintiff&defendant---incivilaction;victimorprosecutor&criminalsuspectordefendant---incriminalaction;appellantorappellor&appellee---inappellatecase)onepartyoronesideoralternatelawyer(apersonlearntatlaw;barrister&solicitor---inBritain;attorney---inU.S)theprosecution---prosecutorordistrictattorneyortheprosecutionattorney(theGeneralAttorney&theGeneralSolicitor---inU.S)thedefense(defendant&thedefenseattorney)Thedefensecounselorthedefenseattorney(privatedefensecounsel&publicdefender)编辑ppt(2)职权主义职权主义,又称为“审问式”或“非对抗式”,是对大陆法系国家近现代诉讼结构的一种概括。它是在纠问式诉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体言之,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是指刑事诉讼的推进主要由法官依职权决定、法官享有证据调查权,当事人的对抗不对诉讼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诉讼结构模式。其特征:实行不告不理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和参审制同时,法官享有较大的诉讼进程决定权和证据调查权。采取“卷证移送主义”的起诉方式。当事人享有诉讼主体地位,尤其被告人享有不同于纠问制诉讼中的辩护权。庭审坚持直接言词原则,当事人的当庭举证和言词辩论是形成法官内心确信(心证)的基础,但是,当事人之间的对抗没有对抗制诉讼中那么强烈,并且不对诉讼的推进起到决定作用。采取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即证据的证明力并不由法律事先予以规定,而允许法官进行自由判断。庭审程序大致分为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部分,即采“两阶段式”。编辑ppt大陆法系国家刑事法庭编辑ppt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法庭编辑ppt(3)混合式在现当代刑事诉讼中,有些国家尤其有着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将当事人主义引入本国,与本国的职权主义传统相结合,这就产生了所谓混合式的刑事诉讼。混合式就是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的结合,是对部分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国家在引入当事人主义之后的刑事诉讼结构的概括。这类结构的典型国家或地区有日本、意大利和我国台湾地区。混合式刑事诉讼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混合式刑事诉讼,其典型是日本刑事诉讼。日本于大正11年(1921年)效仿德国,颁布《大正刑事诉讼法》,建立起完全的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结构。二战结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占领日本,开始对日本实施法律改革,其改革的对象主要是宪法和刑事诉讼法。昭和23年(1948年)7月10日,日本颁布《昭和刑事诉讼法》,即日本现行刑事诉讼法。该法导入美国诉讼法律思想,引入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建立起以当事人主义为主体、同时保留部分职权主义做法的日本混合式刑事诉讼结构。但是,日本又没有完全照搬美国模式,其刑事诉讼法废除了预审制度,也没有引进英美国家的陪审团制度,还赋予法官一定的证据调查权。法官享有证据调查权是大陆法系传统,也是职权主义的表现。另一方面,在日本,法官得遵循预断排除法则,起诉方式为起诉状一本主义。编辑ppt一类是:以职权主义为基础、同时大量移植或引进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制度而形成的混合式刑事诉讼。所谓“以职权主义为基础”,就是其刑事诉讼的主体部分还是职权主义的,或者说其职权主义成分所占比例大于当事人主义的比例,否则,就是前一类混合式刑事诉讼。这类结构模式的典型有意大利、俄罗斯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结构。例如,意大利原本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其刑事诉讼结构属于职权主义。1988年,意大利修改其刑事诉讼法,大量移植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制度(discoveryofevidence)、辩诉交易制度(pleabargainingorpleanegotiation)和庭审中的交叉询问制度(cross-examination)等,使得意大利刑事诉讼呈现出典型的以职权主义为基础的混合式刑事诉讼。又例如,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经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新宪法确立起“人和人的权利与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的宗旨。根据该宗旨,俄罗斯于2001年11月22日通过新的《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其后又于2002年5月15日和6月10日通过两个法律文件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订和增补,大量引入了当事人主义的制度和原则,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禁止重复追究原则、辩诉交易制度(被告人认罪案件之速决程序)和量刑建议制度,等等,对其传统的职权主义结构进行改造,创建了俄罗斯以职权主义为基础的混合式刑事诉讼。编辑ppt(四)刑事诉讼与刑事程序“刑事诉讼”与“刑事程序”,在许多的论著中是没有分别的,但在严格意义上,这两个概念是有分别的。
1、“诉讼”与“程序”诉讼通常是指一种纠纷解决活动或机制,而程序是指进行某种正规、复杂的人类活动所遵循的操作规程、方法、步骤、规则或原则的总称。一般而言,诉讼活动离不开诉讼程序,但在人类早期或法制不健全的时代,诉讼活动则无程序可言。
2、刑事程序在英美刑事诉讼法论著中,“刑事诉讼”经常被表述为“criminalaction”“criminalproceeding”,有时也表述为”criminallawsuit”或“criminallitigation”。而“刑事程序”则常表述为“criminalprocedure”或“criminalprocess”,有时也表述为“criminalproceeding”。
Black’sLawDictionary-----Criminalaction,proceedingwhichchargedwithacrimeisbroughttotrialandeitherfoundnotguiltyorguiltyandsentenced.Anaction,suit,orcauseinstitutedtopunishaninfractionofcriminallaws.编辑pptCriminalprocedureisconcernedwiththeproceduralstepsthroughwhichacriminalcasepasses,commencingwiththeinitialinvestigationofacrimeandconcludingwiththeunconditionalreleaseoftheoffender.Generictermtodescribethenetworkoflawsandruleswhichgoverntheadministrationofcriminaljustice;e.g.lawsandcourtrules(e.g.RulesofCriminalProcedure)governingarrest,searchandseizure,bail,etc.
Criminalprocess,processwhichissuestocompelapersontoanswerforacrimeormisdemeanor;e.g.arrestwarrant.SeealsoIndictment;Information;Process;Warrant.
参考术语:“起诉某人”或“对某人提起诉讼”
take(bring,file,institute)acase(asuit,anaction,alegalproceeding,acivilaction,acriminalaction)againstsb.
综上,“刑事程序”是指支配(govern)刑事诉讼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方法、步骤或操作规程(包括一系列的规则和原则)。编辑ppt
二、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刑事诉讼法是指规范刑事诉讼活动之程序的法律,或曰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所以又称“刑事程序法”。世界上的第一部成文刑事诉讼法典是法国1808年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典》(Coded’instructioncriminelle,直译应当是《刑事审判法典》)。该法典对1791年之后诸项法令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了改造,将原来效仿英国建立起来的“控诉陪审团”(juryd’accusation)制度和“审判陪审团”(jurydejugement)制度分别改为“预审制度”和“参审制度”,树立起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刑事诉讼程序的典范。1957年,法国对《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进行了重大修订,并于1958年颁布新《刑事诉讼法典》(Codedeprocedurepenale,直译即为《刑事程序法》),对法国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十分完备的规定。刑事诉讼法就是刑事程序法,这在法国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英文著作中,“CriminalProcedure”或“LawofCriminalProcedure”直译就是“刑事程序法”,是规范刑事诉讼之程序的法律。
编辑ppt
(二)刑事诉讼法的性质1、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1)两者的基本性质刑法是划定国家刑罚权之范围的法律,从追究犯罪之实体方面设其规定,属于刑事实体法,同时,属于静态的、抽象的法,并具有“伦理法”性质。刑事诉讼法是行使并实现国家刑罚权的法律,从追究犯罪之程序方面设其规定,属于刑事程序法,同时,属于动态的、具体的法,还具有“技术法”的性质。(2)关于两者关系的传统观点——支持“实体优先”第一,刑事诉讼法是刑法的“辅助法”或“助法”。其理论根据是:刑法规定刑事诉讼运作的实体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运作的方法,实体根据不可改变,而实现实体内容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因为,刑罚权之范围由刑法规定,刑事程序不过是实现刑罚权的技术。第二,刑事诉讼法是保证刑法实施的“工具”。其理论根据是:刑法规定刑事诉讼的内容,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诉讼的形式;形式脱离开内容,就是“空洞的形式”。编辑ppt
(3)关于两者关系的现代观点——程序优先第一,静态的刑法内容依赖于动态的刑诉法而得以实现。根据是:刑法规定的实体内容往往是抽象、模式化的,无法自行去套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犯罪行为”,只能借助刑诉法规定的程序将现实生活中的“犯罪行为”予以确定,从而实现刑法的实体内容。第二,刑诉法具有不依赖于刑法而独立存在的价值。其一,刑诉法规定一国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力配置、地位和作用;其二,刑诉法规定刑事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地位和作用;其三,上述两项内容的规定反映一国民主、法治、文明和人权保护状况与程度。第三、刑诉法作为程序法之一种应当优越于刑法。其一,依法治原则,程序法的健全和程序的高度受重视是法治的核心内容和标准。其二,程序法是“规矩”,本身应当详尽,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各国刑诉法的规定普遍多于刑法的规定。其三,刑法的“详尽”则可能显示一国罪名增多、刑罚繁重,预示一国的“乱世”出现。“乱世用重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4)两者的一般关系第一,刑法依赖于刑诉法得以实现其内容,刑诉法具有保证刑法实施的作用。第二,刑法和刑诉法共同构成一国刑事法制的重要部分。
编辑ppt2、宪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1)大陆法系刑事诉讼法是应用宪法,或曰“宪法的测震仪”(德国学者的观点)。因为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大法,刑事诉讼的诸多行为均会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或剥夺,如拘留、逮捕、判刑等将会限制、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甚至生命,搜查、扣押则将干涉公民财产权利,所以刑事诉讼法不善,就会导致公民基本权利的侵犯,就会导致宪法权威的“动荡”。完善的刑事诉讼法要与宪法保持一致,要有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措施。如是之故,刑事诉讼法乃应用的宪法。(2)英美法系刑事诉讼法是宪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或曰重要组成部分。“IntheUnitedStates,criminalprocedurehasbecomeanimportantbranchofconstitutionlaw.”在美国,其宪法之多个修正案均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原则、规则甚至细微操作。例如,其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了搜查、扣押的令状主义;其第五修正案则规定了对于“infamouscrime”得有大陪审团签发的起诉书(indictment)方可起诉,同时规定了禁止双重危险原则、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和正当程序原则。所有美国的法院判决不得与美国宪法相抵触,联邦法院的诸多刑事判例规则,如著名的“米兰达规则”(MirandaRules),都是依据美国宪法作出解释之后而形成的。
编辑ppt第二讲外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
一、两大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相互借鉴趋势
(一)相互借鉴的历史沿革英国自公元十一世纪开始设立法律专门学校学习罗马法的诸多概念。其基本的法律渊源是判例法,但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效仿大陆法系国家加大了成文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二十世纪至今,英国更在多个方面借鉴了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制度。检察制度滥觞于法国,英美法传统上没有检察制度,英美两国的检察制度是在借鉴法国检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国自大革命之后开始效仿英国在刑事诉讼中建立陪审团制度,“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对陪审团制度加以改造,形成预审法官制度和参审制。德国也有这样的经历。日本曾经先向英国学习,后来才向法国学习制定了明治政府的《治罪法》,再后来向德国学习并出台“大正刑事诉讼法”,二战结束而向美国学习颁布现行的“昭和刑事诉讼法”。二十世纪中期以后,两大法系刑事诉讼的相互借鉴趋势更为明显。编辑ppt(二)相互借鉴的目的1、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目的
第一,增强刑事诉讼的公正性。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在控制犯罪和诉讼公正这两项诉讼目的之间偏重于控制犯罪,而在诉讼公正方面稍有缺失。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联合国若干保护人权的文件出台,大陆法系国家逐渐注重于人权保护,注重刑事诉讼公正目标的实现,其向英美法系刑事诉讼制度进行借鉴,即在于增强刑事诉讼的公正性。第二,合理地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职权主义刑事诉讼在诉讼效率上本来就具有特别的优势,能够在诉讼进程上实现高速高效,但是,这种高效率常常以牺牲诉讼公正为代价,或者以牺牲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为代价,所以不具有合理性。其借鉴英美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之二是合理地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例如,辩诉交易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引入合理地提高了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效率。
编辑ppt2、英美法系国家的借鉴目的
第一,增强刑事诉讼控制犯罪的能力。与大陆法系国家相反,英美刑事诉讼在控制犯罪和诉讼公正两者之间偏重于诉讼公正,而随着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犯罪率的提高,民众对于英美刑事诉讼控制犯罪的能力普遍感到不满,英美法系国家逐渐注重了加强刑事诉讼控制犯罪的能力。尤其英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若干举措更是反映了英国在控制犯罪方面的努力。第二,进一步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有着繁琐的诉讼程序,往往诉讼周期长、诉讼成本巨大,并且耗时费力而结果出人意料,因而,这种诉讼经常被看成是“昂贵的消费”,“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而大陆法系国家的刑事诉讼尽在法官掌控之中,诉讼效率高,诉讼成本低,诉讼结果也并非难以预料。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这种效果中得到感悟,英美两国分别采取措施,并不从全面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角度出发,而是从提高诉讼效率、节约诉讼成本角度出发,对本国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改造。编辑ppt
(三)相互借鉴的措施1、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措施
(1)大范围植入当事人主义的若干制度采取这种措施的国家以日本、意大利为典型。日本在二战之前的刑事诉讼是在学习德国的基础上形成的职权主义模式。二战之后,日本在联合占领军的敦促下借鉴美国刑事诉讼的对抗制,大范围引入了当事人主义的做法,形成了以当事人主义为基础、以职权主义为补充的混合式。同时,日本没有采用陪审团制度,也没有预审制度,而仅在借鉴大陪审团基础上创设了日本的检察审查会制度。其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主要表现在:起诉方式采行起诉状一本主义;法官在正式开庭之前得遵循预断排除法则,对案件事实保持白纸一般的心境,在庭审之中则“保持彻底客观的立场”(《日本检察讲义》);庭审方式实行对抗制(保留法官一定的证据调查权的对抗制)和辩论主义;证据制度上采用控方负担证明责任、非法证据排除以及排除合理疑点的证据规则,等等。编辑ppt
意大利刑事诉讼原来属于典型的职权主义模式,1988年《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对1948年刑事诉讼法典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增加了近百个条文,在保留大陆法系特有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法官的证据调查权、处刑命令程序、直接言词原则、集中审理原则之同时,大范围引入当事人主义的若干制度,形成了意大利刑事诉讼的混合模式。意大利刑事诉讼引入当事人主义的主要表现有:在原则上,由宪法确立的“正当程序原则”适用于刑事诉讼,任何违反该原则的诉讼行为将归于无效;在证据上,实行证据开示制度、交叉询问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简易程序上,实行多元格局的简易程序结构,除保留原来的“处刑令程序”外,借鉴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设立“基于当事人请求的诉讼程序”(即”意大利式辩诉交易程序“),在该程序中允许控诉方与辩护方就量刑问题进行协商;在普通审判程序上,在所有刑事案件之第一审程序中奉行法官独任审判制,审判中实行辩论主义(”口头原则“)和对抗制。
编辑ppt
(2)部分引入或尝试当事人主义的若干制度采取这种措施的国家以德国、俄罗斯为典型。十九世纪末以来(1877年德国才有统一的刑事诉讼法典),德国始终以大陆法系职权主义的成功典范自居。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在全球性人权运动的推动下,德国开始非常审慎地向英美法系刑事诉讼制度学习,尝试性地引入了一些当事人主义的制度和做法,但是,这种尝试性的引入没有动摇德国刑事诉讼的职权主义基础,甚至没有带来较大的影响。其引入当事人主义的表现有:实践中的辩诉交易,法律上的交叉询问制度、有利于被告解释规则和辩论主义。除”有利被告解释规则“得到切实运用外,交叉询问制度和辩论主义在庭审中的运用并不理想。俄罗斯刑事诉讼法是在前苏联刑事诉讼法基础上改造而成,而前苏联刑事诉讼法又借鉴了德国职权主义模式,所以从根本上讲,现行俄罗斯刑事诉讼属于职权主义模式。二十世纪末尤其本世纪初,俄罗斯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频繁的几次重大修改,较大部分地引入当事人主义的制度和做法,如辩诉交易制度、交叉询问制度、量刑建议制度,使得俄罗斯刑事诉讼的对抗制色彩变得浓厚起来。编辑ppt2、英美法系国家的借鉴措施
(1)英国向大陆法系的借鉴措施第一,加大单行成文法的制定。判例法是英国法基本渊源,但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效仿大陆法系国家,加大了成文法的制定。其中,对刑事诉讼带来重大变革的单行法主要有:《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PoliceandCriminalEvidence1984)、《1985年犯罪起诉法》(ProsecutionofOffence1985)、《1988年刑事证据令(北爱尔兰)》(CriminalEvidence(NorthernIreland)Order1988)、《1988年法律援助法》(LegalAidAct1988)、《1994年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法》(CriminalJusticeandPublicOrderAct1994)、《2003年刑事司法法》(CriminalJusticeAct2003)、《2004年宪法改革法案》(ConstitutionReformBill2004)。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宪法改革法案》进行了三项重大的司法改革:确立完整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原则;废除三权合一的大法官(LordChancellor)职位;设立独立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最高法院(SupremeCourt)。编辑ppt
第二,消除影响诉讼效率的制度。陪审团制度源自于英国,主要适用于刑事诉讼,分为大陪审团(grandjury)和小陪审团(petitjury\trialjury)。陪审团制度有利于实现诉讼民主和诉讼公正,但不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为提高诉讼效率,英国自1948年通过修法全面废除大陪审团制度,同时在刑事审判上赋予当事人选择“陪审团审判”(jurytrial)或“法官审判”(benchtrial)的权利。《2003年刑事司法法》不仅规定控诉方可以申请对于严重、复杂的欺诈案件在没有陪审团参加下进行审理,而且改革了传统的传闻证据规则,增加了传闻证据的可采性内容。严格的传闻证据规则要求所有的证人都必须出庭接受双方的询问和对质诘问,审判外的证人证言不具有可采性,因此,严格的传闻证据规则将导致诉讼周期延长,诉讼效率低下。增加传闻证据的可采性,这不单意味着增强了犯罪控制的能力,而且意味着提高了诉讼效率。多主体、多标准的起诉制度既不利于犯罪控制,又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1985年犯罪起诉法》在英格兰和威尔斯设立检察官统一公诉制度,在保留部分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起诉制度之外,废除了原来的警察起诉和行政官员起诉制度。该法统一了公诉标准,加强了公诉人员的专业性,在增强犯罪控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刑事诉讼的效率。编辑ppt
第三、引入大陆法系的制度和程序,增强刑事诉讼的控制犯罪能力。英国普通法传统中没有检察制度和审判监督程序(生效判决的再审程序)。《1985年犯罪起诉法》效仿德国建立起英国的检察制度,废除过去由“公诉长官”(directorofpublicprosecution)引导、指示警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起诉的传统做法,实行由有丰富出庭经验的“出庭律师”(barrister)组成的检察官队伍亲自出庭公诉。显然,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控诉犯罪的能力。《2003年刑事司法法》再次借鉴德国的做法,修改“禁止双重危险原则”(doublejeopardy),建立起英国的“审判监督程序”。根据该法的规定,在有新的令人信服的证据的情况下,上诉法院对于“严重犯罪”的生效判决可以予以撤销,并进行再次审理,再审中可以判处比原判决判处刑罚重的刑罚,直至”终身监禁“(lifeinprison)。该法通过这一程序直接加大了惩罚犯罪的力度,使得真正有罪的难逃法网。第四,适当限制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降低其过大的防御能力。其一,限制被告人的沉默权。沉默权由英国率先创立和适用,但在犯罪问题日益困扰着英国民众的情况下,英国又率先限制被告人行使沉默权。《1988年刑事证据(北爱尔兰)令》首次在英国的北爱尔兰限制沉默权,《1994年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法》将对于沉默权的限制推广到英国全境。根据该法,被告人在多种情形下的沉默,将导致对其不利的推论,甚至有罪判决(特定情形的“有罪推定”)。编辑ppt
其二,适当限制被告方的交叉询问权和对质诘问权。在对抗制诉讼中,严格的传闻规则(thehearsayrule)要求证人必须出庭作证,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询问和质证,证人在审判期日外的陈述不得作为证据。基于传闻规则,被告方享有对于控诉方的证人的交叉询问权和对质诘问权。《2003年刑事司法法》对传闻规则作出了重大修改:(1)允许法庭通过视听传输系统听取证人证言;(2)赋予法官对于审判期日外的证人证言是否采纳的自由裁量权。基于该法的规定,传闻证据具有了一定前提(符合诉讼效率和司法利益的要求)下的较之传统规定更大的可采性。这意味着当事人的交叉询问权和对质诘问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这种限制一方面可以提高诉讼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控制犯罪的目的。
Cross-examination.Theexaminationofawitnessbyapartyotherthanthedirectexamineruponamatterthatiswithinthescopeofthedirectexaminationofthewitness.Generallythescopeofexaminationislimitedtomatterscoveredondirectexamination.Confrontation.Incriminallaw,theactofsettingawitnessfacetofacewiththeprisoner,inorderthatthelattermaymakeanyobjectionhehastothewitness,orthatthewitnessmayidentifytheaccused.编辑ppt(2)美国向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措施
与英国相比较,美国向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要早一些,但是,美国的借鉴主要是一种观念借鉴,而制度的借鉴则是次要的。其借鉴措施主要表现在:第一,为了提高刑事诉讼的效率,同时一定程度地提高控制犯罪的能力,而扩大检察官的权力。第二,为了控制犯罪,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逐渐限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增加该规则的例外适用情形。例如:
1、“GoodFaith”Exception:警察确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并且具有Good-faithbelief和reasonablereliance,其收集的证据可以不排除(U.S.v.Leon1984)。
2、The“IndependentSource”Limitation(U.S.v.Crews,1980):如果被排除的派生证据另有独立的来源,则该项证据的资格不被排除。这项限制又称“独立来源”规则。
3、The“inevitablediscovery”Limitation(Nix-v.williamsⅡ,1984):它是指如果从违法行为派生的证据在合法侦查行为中必然会发现,该派生证据被自认而不排除。编辑ppt4、The“purgedtaint”Limitation(WongSunv.U.S,1963):从违法行为中派生的证据,如果得到被告人在合法程序中所作自白或自认的映证,那么该派生证据的污点就得到了清洗。它又称清洗污点规则。(三)英美两国向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措施比较1、观念与制度借鉴的比较在总体上,大陆法系国家向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借鉴,是以观念借鉴为基础的大量制度借鉴。而英美法系国家向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借鉴,是以观念导入为主,制度移植为辅的借鉴。但在英美两国之间,又存在细微差别。英国不仅在控制犯罪的观念大量借鉴大陆法系,而且在制度上大量植入大陆法系国家的成功范例,并加以改造。相比之下,美国主要是观念的借鉴,直接移植大陆法系国家刑事诉讼制度的做法较少。2、借鉴力度和范围的比较非常明显,大陆法系国家向英美法系国家的借鉴力度大,借鉴范围也较为广泛。相比之下,英美两国向大陆法系国家的借鉴力度要小一些,借鉴范围也要窄一些,当然,英国稍有不同。编辑ppt二、当代刑事司法准则的国际化趋势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外国刑事诉讼出现了一系列的国际性刑事司法准则。这些司法准则主要由国际公约或区域性公约或其它国际性文件予以规定,在公约的成员国刑事诉讼中具有法律效力,许多非成员国也参照这些国际性刑事司法准则完善本国的刑事诉讼立法和实践。因此,刑事司法标准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刑事诉讼的显著特点或发展趋势。(一)刑事司法准则国际化的根本目的1,增强刑事司法的透明度;2,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性;3,促进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护。(二)刑事司法准则国际化的基本过程(三部曲)1,《联合国宪章》的签署和宗旨(1)签署:1945年6月25日,旧金山;创始国--中,法,苏,英,美;1945年10月24日生效。(2)宗旨(第一条):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维护基本人权和自由。编辑ppt2、《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联合国大会1948年12月10日)(1)第一条: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2)第三条:人人有权享受生命,自由与人身安全。(3)第五条:任何人不容加酷刑,或施以残忍不人道或侮慢之待遇或处罚。(4)第七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第九条:任何人不容加以无理逮捕,拘禁或放逐.(6)第十条:人人于其权利与义务受判定时及被刑事控制时,有权享受独立无私法庭之绝对平等且公开之听审。(7)第十一条:一,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并须予以以答辩上所需之一切保障.二,不溯及既往;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法律之规定。3,《公约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签署和加入(1)时间:1966年12月9日在纽约由联合国大会通过。至1997年9月3日,共有143个成员国。1998年10月5日,我国签署该公约。(2)意义第一,《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的相关内容予以具体化。第二,标志着刑事司法的国际准则正式出台,对成员国刑事诉讼具有约束力。编辑ppt(三)几项主要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蓝本)1,关于逮捕(公约第九条)(1)告知逮捕原因和案由;(2)解送法官,并于合理期间内审讯或释放;(3)被逮捕的人有权申请法官审查逮捕的合法性;(4)错误逮捕或非法拘禁,有权要求赔偿。2,关于羁押方法(公约第十条)(1)被告与已决犯分别羁押;(2)少年犯与成年犯应分别羁押;(3)少年犯的处遇应与其年龄及法律身分相称。3,关于审判(第十四条)(1)无罪推定--受刑事控告之人,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假定其无罪。(2)独立,无私,公正法庭的公开审判。(3)审判时,被告一律有权享受下列最低限度的保障:编辑ppt
(被告一律有权平等享受下列最低限度之保障:)
第一,迅即以其通晓之语言,详细告知被控罪名及案由;第二,给予充分时间和便利以准备辩护,并与其选任之辩护人联络;第三,立即受审,不得无故稽误(迅速审判);第四,到庭受审,及亲自辩护或由其辩护人辩护;未选任辩护人者应告知其有此权利;必要时,得为其指定公设辩护人;第五,亲自或间接诘问他造证人(对质诘问权,confrontation),并得声请法院传唤其证人在与他造证人同等条件下出庭作证;第六,使用通晓之语言审判;第七,不得强迫被告自证其罪;(4)少年被告适用少年刑事诉讼程序;(5)被判有罪者有权上诉;(6)错判或免刑,被告有权获得赔偿;(7)任何人依一国法律及刑事程序经终局判决判定有罪或无罪开释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科刑(一事不再理)。编辑pptConfrontation:Incriminallaw,theactofsettingawitnessfacetofacewiththeprisoner,inorderthatthelattermaymakeanyobjectionhehastothewitness,orthatthewitnessmayidentifytheaccused.Theconstitutionalrightofconfrontation(6thAmend.)doesnotmeanmerelythatwitnessesaretobemadevisibletotheaccused,butimportstheconstitutionalprivilegetocross-examinethem.Infact,theessenceoftherightofconfrontationistherighttocrossexamination.Cross-examination:Theexaminationofawitnessuponatrialorhearing,orupontakingadeposition,bythepartyopposedtotheonewhoproducedhim,uponhisevidencegiveninchief,totestitstruth,tofurtherdevelopit,orforotherpurposes.Theexaminationofawitnessbyapartyotherthanthedirectexamineruponamatterthatiswithinthescopeofthedirectexaminationofawitness.Generallythescopeofexaminationislimitedtomatterscoveredondirectexamination.编辑ppt第三讲、英美刑事诉讼的原则与规则一、正当程序原则(DueProcess)1、起源MagnaCarta1215(theGreatCharter)resultedfromarebellionofnobleagainstKingJohn(1167-1216).Itsmostfamousandimportantprovisionwasclause39:Nofreemanshallbecapturedorimprisonedordisseisedoroutlawedorexiledorinanywaydestroyed,norwillwegoagainsthim,exceptbythelawfulljudgmentofhispeersorbythelawoftheland.Thebaronsweretryingtoinsurethattheexistingsystemoflawwouldbeappliedinaregularandfairwaybythekingandhisjustices.“Peers”referredtoothernobles.Thephrase“lawofland”wasrathervagueatthetimeofitswritingbutevolvedinto“dueprocessoflaw”.PartlythroughnumerousreissuesoftheMagnaCartathroughoutthemedievalperiodasnewkingscametothethrone,ithasbecomeagreatsymboloflibertyandtheRuleofLaw,“theideathatthelawisstrongerthananymaneventhemancalledKing.”2、内容Theessentialelementsofdueprocessoflawarenoticeandopportunitytobeheardandtodefendinorderlyproceedingadaptedtonatureofcase,andtheguaranteeofdueprocessrequiresthateverymanhaveprotectionofdayincourtandbenefitofgenerallaw.编辑pptDueprocessoflawimpliestherightofthepersonaffectedtherebytobepresentbeforethetribunalwhichpronouncesjudgmentuponthequestionoflife,liberty,orproperty,i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