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_第1页
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_第2页
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_第3页
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_第4页
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我所说的“传统”是同“近代”相对而言的。“近代”又包含着通常所说的“现代”。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同样,传统政治观念也正在向近代政治观念转变过程中。这中间问题很多,本文只提出几点,略加讨论。一、传统政治观念的“三重奏”传统政治观念分而言之,可以条列许多。我认为王权至上观念、臣民观念和圣人崇拜可谓交融一体的“三重奏”。这三者互需、互补,如鼎之三足,缺一则覆。王权至上观念和臣民观念相反相成,共同维系着社会秩序和政治结构。《诗经·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可谓王权至上观念的最早、最准确的概括。秦始皇君临天下之后立即宣布:“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一,甘为臣仆与狗马的心态与观念。先哲们有很多君臣相需之论,也有以道事君,道高于君的哲理之论。但这都不影响常态情况下君臣之间的主仆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管子·形势解》。。换一角度则为:“为人臣者,仰生于上也。”《汉书·《管子·形势解》。《汉书·汲黯传》。正是在上述观念下,君主把臣视为工具,有用则使,无用则弃。汉武帝对这一点有明白的表述:“何世无才,患人主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资治通鉴》卷十九。与君主的这种观念相应,臣则视自己为君主的狗马。汲黯是历史上敢于庭折面争的名臣,他曾当众揭露过汉武帝的心秘,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位诤臣却又把自己视为君主的“狗马”。《资治通鉴》卷十九。《汉书·汲黯传》。仰食于君、为君之工具与狗马,是当时士民的普遍心态,也成为人们的行为界标。其二,向帝王求是非,求合理性的心态。认识上的是非与合理问题,历来是一个争论的问题。许多先哲曾提出是非之准在“实”,在“参验”,用今天的语言,即实际、实践。这些认识无疑是非常光辉的。但是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特别是实行独尊儒术之后,认识上的是非与合理性虽然在思想界仍然是不断讨论的问题之一,但同时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即向君主求是非,求合理性。李斯向秦始皇建议焚书,禁百家之时,建议秦始皇“别黑白而定一尊”,“以吏为师”,取缔私学,特别是儒学。李斯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政治范围,而是要整个社会思想一统化。由谁一统呢?这就是皇帝。“以吏为师”最后归结为以帝为师。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时,他的立论几乎与李斯同出一辙,“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上亡以持一统。”《汉书·董仲舒传》。儒学原来是诸子之学,独尊儒术之后变成政治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经学则是由皇帝钦定的。这样一来,经学的最高解释权与核定是非权自然也就归皇帝。这样便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普遍心理,即从皇帝那里寻求是非、寻求认识合理性。像韩愈这样的大家都这样说:“得备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识,皆由上恩。”《请上尊号表》。柳宗元也如是说:“身体发肤,尽归于圣育;衣服饮食,悉自于皇恩。”《请上尊号表》。《为京兆耆老请复尊号表》。其三,对帝王的期待心态。帝王是治乱之原,因此社会上形成一种对帝王的期盼心态。寄希望于好皇帝以及相应的清官,几乎成为们唯一的选择。其四,君主面前的错感与罪感意识。臣下给皇帝上疏,大抵均有套话铺前垫后,诸如“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兢惶无措”、“昧死以言”、“愚臣”、“愚见”、“惟圣裁鉴”、“臣不胜倦倦之至”、“臣罪当死”、“彷徨阙庭,伏待斧”等等。这些不仅仅是礼节性的套话和无所谓的形式主义,在这些套话背后隐藏着深层政治文化,这就是臣下的错误感和罪感。君主是圣明的,无所不知,明察秋毫,君是心,臣是股肱;君是首,臣是四肢。按照这个逻辑,臣下的职能就是听令。于是有臣者“奉命而行事”、“下顺于上”之论。臣作为君主的“手脚”本不应说话,但又不能不说或不得不说。所说的一旦不合君主之意,就难免招罪。翻开历史,可以看到言罪比比皆是。臣下为了防御自保,于是在同君主奏对中,便以自卑自谦反衬君主的圣明,并给君主留下更多的选择余地。久而久之,臣下在君主面前便形成了一种不待论证的、自然而然的错感和罪感意识,即使遭冤杀,也要颂皇恩浩荡,称臣罪当死。臣下在君主面前的错感与罪感意识,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对整个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是造成思想贫乏和人格普遍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圣人崇拜则是王权至上的臣民观念的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历史(春秋战国以后)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崇圣重于崇神。圣人是天人合一的中枢,是社会和历史的主宰,是理性、理想、智慧和真、善、美的人格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观念之一是对“道”的崇尚,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在于“体道”、“得道”。圣人观之所以成为君主至上的思想文化基础,就在于圣与王的结合。最初,圣与王是两个不同范畴,圣主要指智慧、理性、道德等,王主要表示权力。在历史的运动中,政治家和思想家共同推动圣与王相结合。思想家们提出圣人应该成为王。诚如荀子所说:“非圣人莫之能王。”《荀子·正论》。圣人治天下成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大潮。诸思想家把明哲的先王尊为圣人,又为现实之王称圣作了历史铺垫。现实的王在这种思想大潮中,干脆宣布自己就是圣。秦始皇在这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他本人的功业是超历史的,“五帝所不及”,又“神灵明圣”,亘古未有。他颁布的法令为“圣法”,他的所做所为均为“圣德”。董仲舒进一步把天子与圣视为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故圣王生则称天子。”于是“《荀子·正论》。“圣”当然不完全等于王,它还有许多其他内容,比如就道德而言,圣人最崇高之处就是“无私”、“无我”。如果把“无私”、“无我”等等,同当时具体的道德规范连结起来考察,“无私”、“无我”的中心是泯灭人的主体性。无主体性的众生,正是顺民的最好材料。圣人与现实的君主常常有矛盾,此时佐君致尧舜则是正人君子们的流行观念和价值准则。杜甫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把这种心态准确地勾划出来了。陆贽有“伊尹耻其君不如尧舜,臣亦耻之”的感叹与壮语,其壮亦不过为忠臣诤臣耳!《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重论尊号状》。君王不可救药时,必须推翻他,造反者的旗帜大抵都是“以有道伐无道”,仍然是“圣人”革命,即“汤武革命”《全唐文》卷四百六十九《重论尊号状》。圣人理论既论证了君主的合理性,又培养了顺民,同时又为以有道伐无道提供了理论依据。二、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政治观念的转变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不是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自然发展中的自然产物,它是西方大炮打开国门之后,在既被迫又自觉的复杂矛盾情态中进行的。西方近代政治观念的中心是民主、平等、自由和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增长,这些与中国传统政治观念是相冲突的。先进的中国人接受了西方这种政治观念,提出以民主主义取代君主专制主义,做公民不做臣民,做自己的主人不做圣徒。在二十世纪初,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剖析国民性,打倒“孔家店”,震憾着中国人的心灵。由传统的政治观念转变为近代的政治观念,不仅仅是一个观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和人的素质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然而皇权的崩溃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必然确立。正当人们喜庆民主共和之时,洪宪复辟给了当头一棒。先进的人们重新跌入了困惑之中。他们极力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理想的破灭?他们发现,除了“守旧之武人及学者”等反动势力的阻碍,近代以来民主运动的激荡实际只限于社会的某些阶层,并未能得到全国民众的响应。陈独秀说:“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他敏锐地认识到,民主政治成功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否则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吾人最后之觉悟》,同①,第六号。李大钊也认为:“民贼之巢穴,不在民军北指之幽燕,乃在吾人自己之神脑。”《李大钊选集》第47页。于是“五四”时代呼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把批判之剑指向传统文化,要与封建伦理纲常彻底决裂,实现全社会政治观念的普遍更新,以使民主运动真正成为“国民的运动”。可是,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行进十年之后,鲁迅仍在疾呼:《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五号。《吾人最后之觉悟》,同①,第六号。《李大钊选集》第47页。《鲁迅全集》第九卷,第26页。1近代中国缺乏足够的“人的觉醒”的历史环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始自文艺复兴“人的觉醒”,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演进则始于人们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了解、学习和移植。前者是从“人的觉醒”到制度的建立;后者却是从“制度的觉悟”到制度的建立,其间缺少人的观念普遍更新这一重要演进环节。形成这一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课题始终是救亡。纵览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的炮声响起,民族危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人们一时束手无策。中国传统政治经验和儒家政治思想中没有解除危机的答案,人们转而向强大的对手觅求良方。于是,民主、共和、天赋人权、权利义务等民主理论被搜罗而至,主观上被用作致富求强之术,以期摆脱被列强瓜分的厄运。从当时人们对民主理论的阐述看,这一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例如梁启超说:“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三。”《权利篇》说:“权利思想,伟乎大矣。当此生存竞争之世,权利之竞争之利器,君权赫赫去日无时,列强雄雄来日方多,我国民无权利以抵抗之,地球狭小,其将何以托足耶!”梁启超:《时论选》第一卷上,第481页。似乎只要依照西哲泰斗的教诲,依照美利坚、法兰西建立起共和政体,则一切危机便迎刃而解了。在这样的情势下,人们对民主的理解和选择出现了严重倾斜。人们的选择偏于政治制度理论,忽略了民主政治的本质精神——自由、平等和人的彻底解放。人们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也主要表现为抨击君权专制的孔孟之道对专制制度的维护,却没有把批判的理性提升到普遍的“人之觉醒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三。梁启超:《时论选》第一卷上,第481页。2激烈的武装斗争和高度组织对政治观念近代化的二重性。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和民主运动的高涨,救亡形式逐渐以武装斗争为主。这种武装斗争对政治观念的转变一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把武装反抗旧势力的斗争同思想启蒙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但也应看到另一面,这种形式一般表现为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集体性对抗,强调统一的行动和指挥,要求个人融合到整体之中,为了阶级和民族的利益作出奉献和牺牲。就近代民主进程看,集合整体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是挽救民族危亡,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形式和成功的唯一途径,然而,这种救亡形式又不可避免地使个人权利、人的个性人格和独立精神降到了次要地位。人们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普遍提升被民族救亡和武装斗争的主旋律淹没了。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的必要,但对它缺乏历史的分析,对其后历史的发展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难以实施,到“文革”时期连一张废纸也不如,更何谈其他。3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内在价值系统的巨大差异,使得舶来的公民暨权利义务观念难以深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土壤。构成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自然权利说,这一理论的渊源可以从卢梭、孟德斯鸠一直上溯到古罗马的西塞罗和古希腊的智者。自然权利说的价值核心是对个人的权力利益的肯定,认为个人的权利是最根本的权利,具有先天合法性,是构造政治实体的基本原子或元素,维护个人自然权利则是政治组织的基本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具有与生俱来之权利的个人是政治组织的主人,政治组织的运行和活动应当得到主人的认可与监督。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说,这样的观念全然是舶来品,自然权利说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主旨相抵。中国传统社会缺乏类似西方自然法的观念,多有刑律思想;没有西方的法制权利观念,多有基于王权主义而形成的权势——特权观念,或可称之为“权威权利”;很少有关于个人权利的自觉,主要是伦常等级化了的群体意识。因此,当人们向西方寻求真理,接受了有关公民(国民)权利、义务等观念时,主要是接受了这些观念的表层含义,却忽略了这些观念的内在价值标准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价值准则的格格不入。因此,尽管人们以权利义务为参照物,尖锐地抨击了君主专制下的“尽人皆奴隶”状况;尽管随着民主运动的进程,权利义务观念得到法律认可,但中西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的内在差异却阻碍了权利义务观念向着传统政治文化深层结构的迅速渗入。臣民观念在中国有着两千年的悠久传统,其中的价值准则经过多种社会渠道的长期渗透,已经深深地嵌入并固着于人们的观念意识之中,积淀为普遍的政治心态素质。面对着有深厚基础的传统臣民观念,舶来的权利义务观念势必难以凭朝夕之功取而代之。价值系统迥异的不同政治文化的转换需要长期和相对稳定的融合过程,可是近代中国民主运动的急剧递变和激烈的武装对抗却难以提供这样的环境。4形成普遍的公民意识必须以每个人的具体实践为必要环节,然而近代以来的救亡与革命历程没有提供适宜的实践条件。公民权利的实施环节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的政治参与过程中,真实享受到其法制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即所谓民主权利的实现的过程。一般说来,法制规定的公民权利只有经由具体的实践环节,才能社会化为普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