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_第1页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_第2页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_第3页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_第4页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地震定位意指根据地震台站观测的震相到时数据,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位臵、发震时刻、震级)。严格来说,地震定位同时需要还给出对解的评价。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它在地球内部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准确的地震定位还对震后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发震时刻的确定发震时刻指地震发生的时刻。发震时刻可利用单台或多台资料进行确定。通常利用区域台网的多台资料确定的结果较为准确。1、用走时表确定发震时刻利用走时表法确定发震时刻的公式为发震时刻=初至震相的到时-初至震相的走时其中初至震相到时可从地震记录图上直接获取,初至震相的走时值则可用T与T的到时差值查走时表得到。SP为消除误差,通常将各台定出的发震时刻取均值,作为最终定出的发震时刻值。此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地震。对于地方震使用直达波到时差T-T查走时表得t;对于近震,用首波走时差T-T查走SPPsnpn时表得t;对于远震用地幔折射波的到时差T-T查走时表pnSP得t;对于极远震用地表反射波PP与地核穿透波PKP间的p i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于5°〜16°PKP1影区内的地震,由于无法准确定出S震相,因此,常用短周期面波Lg与初至P波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值。2P使用走时表法定发震时刻时,应先定出震中距及震源深度值,再确定初至波的走时,这一点对于远震显得更加重要。2、用和达直线法确定发震时刻和达直线法是经典的方法。它适用于利用区域台网资料测定地方震及近震的发震时刻。其原理方程为:T=(T-T)/PSP(k-1)+T0(2.2.1)式中,T、T分别为纵横波的到时,可以是直达波、反射波PS或首波;T为发震时刻,k为波速比(k=v/v)。0 PS和达直线的含义是波的到时差T-T与初至波到时TSP P呈线性关系。由它们构成的直线的斜率为k,直线在T轴上P的截距为发震时刻T。0由式(2.2.1)不难看出,当已知各台的纵横波到时之后便可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确定发震时刻T0及波速比k。二、震中位臵的确定1、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确定震中位臵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确定震中位臵的原理就是根据纵波初动确定出震中方位角,根据震相到时(走时表等)确定出震中距,根据震中方位角及震中距确定震中位臵。当有1个以上台获得了初动清晰、P及S震相准确的地震记录时,便可用该方法确定震中位臵。利用P波三分向初动确定震中方位角震中方位角是指过地震台站的子午线与地震台站到震中连线间的夹角,沿顺时针方向量取为正。P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射线重合,因此P波的初动方向能表明震源的方位。P波在两水平方向的初动决定地震波射线的位置,其垂直向的初动决定地震波射线的方向。当垂直向初动向上时,质点初始振动的方向背向震中;当垂直初动向下时,质点初始振动的方向指向震中。图2.6P波位移与震中关系图2.6是一个地震记录的三分向初动方向。设图中水平向振动的合矢量指向东北方向,若垂直向的初动向下,则质点初始振动方向是“向着”震源的,此时震中点在台站的东北方向;若垂直向的初动向上,即质点初始振动方向是“背向”震源的,则震中点在台站的西南方向。P波三分向的初动方向与震中方位的关系也可见表2.11。表2.11P波三分向初动方向与震中方位关系表记录方向东北向东南问西南向西北向出动方向11崛 1*+耳rJ+-4 i1 ►+V方向角0—9Q度90—180度130—2TO度2T0—360度由于地震记录图上P波两水平向初动的合矢量正好是地动位移在地面的投影,因此在利用三分向初动方向定出震源方位之后,则可结合P波两水平向的初动振幅定出震中方位角。震中方位角由表2.12决定表2.12震中方位角确定表震中相对台站的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aa180-a'180+a'360-a'这里AEWtga = — — —(2.2.2)ANS而YX103EWAEW2.2.3)VEWYX103NSANS2.2.4)VNSY是P波东西向初动振幅,Y是P波北南向初动振幅单位EWNSmm;v,v是东西和北南向的放大倍数;A,A分别是东西EWNSEWNS向、北南向的地动位移单位Um。确定震中距由记录到的P、S波的到时差查相应的走时表(本地区走时表或J-B表),确定出震中距。震中位臵的确定在1:200万的地图上确定近震的震中位置,以台站正北方向线为起点,顺时针旋转方位角的度数,得到震中轨迹线,以台站为起点,沿震中轨迹线取震中距长度,得到震中点。当确定远震震中位置时,可用吴尔夫网或专用定位地图。该方法是基于1个台站定震中位置的方法,方法涉及到P、S波到时,P波的初动,走时表等,因此,震相不准确,初动不清晰,走时表不适宜等,均会给定位带来误差。2、多台定位的交切法交切法以3个以上台的P、S波的到时及适宜的走时表为定位前提。其基本原理是: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设震中点坐标为(x,y),台站点坐标为(x.,yi),则有ii△=[(x-x)2+(y-y)2]...1/2 (2.2.5)两边平方:△2=(x-x)2+(y..-y)2.(2.2.6)这是一个圆的方程,震中点满足这个方程,即,震中点就在这个方程描述的圆的圆周上。显然,若以台站为圆心,以震中距为半径作圆,就可得到1个满足上述方程的圆周线(也即震中轨迹线),如果有3个以上台站的地震数据,则可得到3个圆周线(3条震中轨迹线),圆周线与圆周线的交汇处则为震中。该方法的误差主要来自P、S震相的准确性及走时表的适宜性。在查走时表时假定已知震源深度。该方法的优点是可直接在1:200万的台网布局图上进行定位,速度高,较准确。因此,许多台网中心都用该方法进行震中位臵的确定。3、多台定位的双曲线法该方法用于确定震中点在区域台网内或区域台网边缘的地震。该方法使用前提是有3个以上台的P波到时以及当地的纵波波速v。p设T、T分别为某种地震波到达台1、台2的时刻,v为12p该波的波速,△、△表示2个台的待定震中距。可建立方12程式△-△=12(T-T)〃v12p(2.2.7)式(2.2.7)的右端为已知数,到台1和台2的距离为常数的动点的几何轨迹是双曲线。双曲线的焦点是台1和台2。取双曲线中靠近到时最早的地震台的一支为实用曲线,也即震中轨迹。再用台3与台1或台2组合,按式(2.2.7)又可形成一条双曲线(震中轨迹线),2条震中轨迹线的交点为震中点。三、震源深度确定震源深度是较难准确确定的量,除可用解方程法、扫描法确定震源深度外,利用震相的到时差和走时表确定震源深度是较普遍的方法。1、近震震源深度(1)T-T作图法SP条件:已知三个以上台的S,P波的到时及震中距,且震中距与震源深度约为同一数量级。基本原理:由走时方程△2+h2=V2〃(T—T)2esp令:x=(T-T)2, y=dSP则上式变为:y=v2〃x—h22.2.8)

式中h为震源深度,v为虚波速度(v=v*v/(v-v))。4) ©ps ps在x,y直角坐标系中,它是一条关于X,y的直线,h2为该直线在y轴上的负截距,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已知条件作图来求得h值。方法:①在直角坐标系中,以[A2,(T-T)2].作图,得SPi一条直线(i为台站序号);②取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得h2,开方得h值。(2)T-T作图法P11PG条件:已知PG和P门波的到时、震中距,及该地区地壳厚度H和波速。原理:设介质为均匀单层地壳模型J应+(2J应+(2丹疔◎联立得7a2 -7A2+h2(2.2.9)若H,v为已知量,在某一深度下,给出一系列的△值,便可得到一系列与之对应的T-T,将这些对应值点入以A为P11P横轴,T-T为纵轴的直角坐标系中•即可得一条该深度情P11P况下的A-(T-T)曲线,再改变深度值,可得另一条曲线,P11P用这样的方法制出了一个△—(T-T)定深度的列线图,见P11P图2.7。图2.7用T-T定震源深度(据张少泉,1977)P11P求深度的方法:用某台记录到的T-T值及该台的AP11P值,查图2.7即得深度值,若有多个台记录,则分别查出h值后,取平均震源深度。⑶(Tpg—Tpn)-(Tsg—TPG)列线图法条件:已知P,PG,SG波的到时,且震中距大于600km。11原理:由直达波和首波的走时方程相减得2.2.10)对于浅源地震,h<<A,则上式写成(2.2.11)式中:2.2.12)(2.2.13)对于一个地区Hv、v"均为常数,因此,不同的h和A对应不同的T-T,也即,已知△及T-T的情况下,可计算hPpnPpn值,在实际操作中,•将这种对应关系制成类如图2.7的列线图。列线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上式关系制成的,以A为横轴,以T-T为纵轴,以h为参变量的列线图;另一PPn种是当h<<△时,将,制成的以T-T为横轴,以T-TSPPpn为纵轴,以h为参变量的列线图,•这两种图的作用一致,区别是前一种必须知震中距值,后一种方法只需知道各震相到时值即可。具体定h时,从记录图上得出所需的到时值或震中距值,查列线图即可。2、远震震源深度(1)用深震震相查走时表此方法定深度与震相识别过程大体相一致,由于震中附近的反射波(深震震相)与初至波之差随h的改变变化显著,而随震中距的改变不大,•故当震相大致确定后,利用深震

震相如pP,pPKP,sS,sPKP等,在已定出的震中距离上,用它们与初至波的差值,查走时表,定出h值,若某台有多个深震震相,可分别求每个波的h最后取平均h,作为本台测定的震源深度。对于一次地震事件的震源深度,则求出各台测定的震源深度的平均值作为震源深度值。2)时差交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各震相与P波到时差是震源深度和震中距的函数的这一特点,用同一到时差值,查走时表读出其对应的不同的h,A值,然后以A为横坐标,h为纵坐标绘制出不同的差值曲线,对同一台而言,同一个地震的震源深度及震中距是一定的,因此,各种震相与P的差值应交于一点,这一交点对应的坐标为h及该台的震中距。如图2.8至图用TScS-T用TScS-TP与TS-TP确定△、h方法示意图图2.8

圭桶珀圭桶珀F斤和T^Tf嗣、格为叽按内丸用羸尺找fti应星战咸后,牠阿聳n*-(100x63x^)1-33RwxlERwxlE—诅图2.9 T-T与T-T定、、h量板ScSPSP坐标轴T-T和T-T每小格为10s,按内插用直尺找相应ScPPSP坐标点后,在两条曲线间内插读出所求震源深度(km)h=(100x63・xR)+33,其中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