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箱板总成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1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2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3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4页
水箱板总成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箱板总成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导向,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增强应用技术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在汽车相关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形成财政资金、产业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协同推动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凝聚行业专业力量打造汽车领域高端智库。面向汽车强国建设对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的需求,联合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力量,官产学研共同参与,联合组建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理事会主要任务包括汽车创新战略高端研究与咨询,开展自下而上的国家汽车创新项目立项方向建议和重大项目评估,促进汽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汽车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联合相关国家高端智库,按照小实体、大联合、网络化的模式,联合推动中国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增强战略研究能力和智库实体化建设,为汽车创新理事会研究决策提供支撑。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现代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四大部分构成。发动机的作用是使燃料燃烧而发出动力,一般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给系统、点火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启动系统等部分组成;底盘的作用是支承、安装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车身整体由车身壳体(白车身)、车门、车窗、车前钣制件、车身内外装饰件和车身附件、座椅以及通风、暖气、冷气、空气调节装置等组成,主要作用是保护乘员,为乘员提供舒适的乘坐条件,保护他们免受汽车行驶时的振动、噪声,废气的侵袭以及外界恶劣气候的影响,构成良好的空气力学环境,同时车身上的一些结构措施和设备还有助于安全行车和减轻事故;电气设备包括电源组、发动机启动系统和点火系统、汽车照明和信号装置、仪表、导航系统、电视、音响、电话等电子设备、微处理机、计算机及各种人工智能的操作装置等。以上各大系统通过汽车零部件的有效组合实现汽车的基本功能。汽车零部件(partandcomponent)是指机动车辆及车身的各种零配件,一辆汽车一般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基本概念包括总成、分总成、子总成、单元体、零件。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需要众多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在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体系下,整车厂商负责车型开发设计、整车组装和终端品牌经营,零部件企业负责零部件的模块化、系统化开发、设计和制造,其供应链条为零件→组件→部件→系统→总成。基于汽车零部件行业复杂性、高质量、专业化的生产特点,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步形成金字塔式的多层级供应商体系结构,其中,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整车厂商供应产品,双方之间往往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地位比较稳定;二级供应商通过一级供应商向整车厂商供应配套产品,依此类推,随着所处金字塔层级的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和技术要求也相应降低,市场竞争也就越激烈。此外,在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中,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将部分工艺相对简单、设备投入产出比较低、产能有限的工序交由外协加工厂进行加工或直接采购,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构建多元化的汽车创新投入体系在汽车相关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形成财政资金、产业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协同推动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在基础前瞻研究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市场哺技术战略,利用汽车产生的新增税收红利和新能源退坡财政资金,设立国家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赶超。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产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兼顾汽车共享、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全球汽车行业发展概况汽车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演变,现已步入产业成熟期,成为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根据世界汽车组织(OICA)的数据,2011年至2017年,全球汽车产量由8,004.51万辆增加至9,730.25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1%;汽车销量由7,817.04万辆增加至9,566.0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42%,产量销量增长率均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18年后,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全球汽车产量和销量出现下滑。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全球汽车产量和销量大幅下滑,分别为7,762.16万辆和7,797.12万辆。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有所回暖,全球汽车产量和销量均呈现上升态势,分别达到8,015.50万辆和8,268.48万辆,增长率分别为3.26%和6.05%。从地域分布上看,全球汽车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亚太(包括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欧洲和美洲,呈现多极化市场格局。随着发达国家汽车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及消费结构升级,全球汽车行业中心正由美国、欧洲、日韩为代表的传统市场转向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根据世界汽车组织(OICA)统计,2021年,亚太地区的汽车产量和销量分别为4,673.28万辆和4,266.37万辆,占全球汽车总产量和总销量的比重分别为58.31%和51.60%,是全球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欧洲和美洲地区总体汽车保有量及新车产量仍然维持在高位,多年来市场基本保持稳定。欧洲和美洲地区2021年产量分别为1,633.05万辆、1,615.16万辆,占比分别为21.38%、20.15%;销量分别为1,687.49万辆、2,200.12万辆,占比分别为20.41%、22.61%。由于汽车产业规模效应显著、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强,经过一个世纪发展,全球汽车行业已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汽车企业通过扩张、兼并等手段实现行业格局重组,目前市场主要由丰田集团、大众集团、通用集团、雷诺-日产联盟等汽车集团主导。根据Marklines全球汽车信息平台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球前十大汽车集团产销量占据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均在65%以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建立汽车行业管理部门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对接机制在建立健全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战略咨询能力、行业桥梁纽带等方面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及相关交叉领域各类创新项目立项和评估等方面,建立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衔接渠道和采信机制。汽车零部件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概况整车生产制造环节分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细分行业冲压零部件行业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个分支,且位于整车生产环节前段,其行业特征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相似,基本属于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依赖于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汽车冲压零部件,主要是指通过压力机和冲压模具对金属材料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覆盖件、白车身系统、座椅系统、仪表系统及排气系统等部件,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要冲压加工成型。冲压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每辆车上约有1,500个冲压件,其广泛应用于车身覆盖件、车内支撑件、结构加强件、座椅系统、仪表系统及排气系统等。汽车冲压零部件往往需要随车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冲压零部件产品具有品类繁多、开发周期长的特点。但不同于轮胎、刹车片等易损易耗件,冲压件产品在整车使用年限内,如操作正确、合理维护,一般不需要更换,一旦产品开发成功并量产后,产品生命周期就跟随汽车的生命周期及市场供求变化,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近年来,随着新车型的引进、旧车型的更新换代,汽车冲压零部件的市场空间也不断增大。目前,我国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集群式发展特征明显,紧跟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西南、珠三角、东北、中部、环渤海等区域产业集群,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