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01T 16-2020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设计导则_第1页
DB3701T 16-2020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设计导则_第2页
DB3701T 16-2020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设计导则_第3页
DB3701T 16-2020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设计导则_第4页
DB3701T 16-2020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CCS03.220.20P513701GuidefordesignofbusandtrolleybusstopIDB3701/T16—2020前言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一般规定 55设置原则及分类 55.1设置原则 55.2站台分类 65.3站台设置形式 96车辆停靠区 6.1停靠区车位 6.2非港湾式站台停靠区 6.3浅港湾式站台停靠区 6.4深港湾式站台停靠区 7站台设计 7.1站台类型选择 7.2站台规模 8站台设施 8.1服务设施配置 8.2配置原则 8.3候车亭 8.4站牌 8.5旅游咨询服务设施 8.6无障碍设施 8.7广告牌 8.8座椅 8.9垃圾箱 8.10非机动车停放区 8.11手机充电设施 8.12自动售货机 8.13照明设施 8.14其他设施 8.15安全防护 8.16其他要求 DB3701/T16—20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济南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众行城乡交通研究咨询公司、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济南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贾玉良、罗卫东、周建国、刘鸿顺、李峰、崔勇、王建光、周涛、李嵩、张新兰、王晨、于喜洋、李惠赟、田云强、刘郑国、王立恩、姚君茜、林松涛、苏标、聂爱华、王晓媚、马翔、张利民、刘怀星、王福满、朱建方、刘文斌、王尧斌、吴馨怡、周欣、杨范、郭佳慧、王逢宝、吴玉荣、赵南哲、张清泉、刘建波。3DB3701/T16—2020公共汽(电)车中途站设计导则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汽(电)车中途站(以下简称“公交中途站”)的一般规定、设置原则及分类、车辆停靠区、站台设计及站台设施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行政区城市道路公交中途站的新建、改(扩)建、单点公交站台优化调整等工作,城乡结合部道路可参照执行。本文件不适用于快速公交车站的新建、改(扩)建等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5768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5845.3城市公共交通标志第3部分:公共汽电车站牌和路牌GB7000.1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T15566.4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4部分:公共交通车站GB/T19095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19517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T20501.6公共信息导向系统导向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6部分:导向标志GB/T22484-2016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GB/T32852.1城市客运术语第1部分:通用术语GB/T32852.2城市客运术语第2部分:公共汽电车GB/T33660城市公用交通设施无障碍设计指南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10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T51328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CJ/T107城市公共汽、电车候车亭CJJ/T15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2016年版)CJJ15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JGJ113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T/T1118城市公共汽电车车站设施功能要求3术语和定义GB/T32852.1、GB/T32852.2、JT/T11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DB3701/T16—20203.1车站stop/station为乘客乘降运载工具提供相关服务的城市客运设施或场所。[来源:GB/T32852.1—2016,3.1]3.2中途站stop沿公交线路设置的除起点站和终点站以外的停靠站。[来源:GB/T32852.2—2018,3.2.11]3.3车站内供乘客候车和乘降的设施。[来源:GB/T32852.1—2016,3.8]3.4非港湾式站台non-bayplatform在道路车行道外侧,不改变道路原有的断面形式,设置的供公交车辆停靠的站台。也称直线式站台。[来源:JT/T1118—2017,3.4]3.5港湾式站台bayplatform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方式,设置的供公交车辆停靠的站台。[来源:JT/T1118—2017,3.3]3.6浅港湾式站台shallowbayplatform在道路外侧拓展一个服务通道的港湾式站台。3.7深港湾式站台deepbayplatform在道路外侧拓展多个服务通道的港湾式站台。3.8同名站台platformwiththesamename为同一客流集散点服务的多个站名相同的公交中途站。3.9候车亭busshelter在车站供乘客遮阳、避雨的等候车辆的设施。[来源:GB/T32852.2—2016,3.2.18]3.10标准候车亭busshelterstandard按单元式设计、以主体框架单元结合模块化构件和设备拼接组合而成的候车亭。3.11站牌stopboard用以向乘客提供站名、线路等服务信息,且设置在车站的设施。[来源:GB/T32852.1—2016,3.9]3.12站台长度platformlength由设计停靠车辆数决定的站台全长。3.135DB3701/T16—2020站台高度platformheight站台地面与路(轨)面的高差。3.14停车标志stopsign车辆进站停靠时,应与之对齐的标志物,是计算车站停靠线路里程位置的坐标点。4一般规定4.1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科学设置公交线路,合理布设公交中途站。4.2公交中途站的规划和设计应遵循需求适应、布局合理、资源节约、人车安全、运行高效、交通顺畅、换乘方便、经济合理等原则。4.3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居民小区和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工程项目,应将公交中途站作为配套建设内容,同步开展公交中途站的设计和建设工作,作为系统交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4.4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结合交通需求特征、地形、自然环境、道路条件、站点间距、交叉口间距等因素,合理布设公交中途站,并满足以下要求:——中途站应设置在大型客流集散点、人口集中的居住区、商业区或文体中心附近;——中途站应与周围公共建筑、广场空间相协调,合理解决人流与车流的干扰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途站形式原则上以港湾式车站为主;——中途站应结合轨道交通、缆车、索道、轮渡等交通站点设置;——中途站与高压线、加油站、加气站等危险区域应保证相应的安全间距,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4.5公交中途站的建设应选用节能、环保、耐用和易维护的材料,既要考虑设施整体的美观大方,又要兼顾实用性。4.6结合公共交通出行需求,依据相关规范要求,设计港湾式站台或深港湾式站台后,应结合站台位置、通行空间和周边用地情况,从规划层面对站台附近道路红线宽度进行调整。4.7公交中途站范围内无障碍设施要与周边道路的无障碍系统相衔接,并应满足GB50763的要求。4.8公交中途站的命名按照GB/T22484的要求执行。5设置原则及分类5.1设置原则5.1.1公交中途站的平均站距应符合GB/T22484-2016中4.1.2列项的规定,且中途站不宜设置在坡度大于5%的道路上,站台边缘距客流密集区的距离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站台边缘距客流密集区的距离要求12346DB3701/T16—202056785.1.2公交中途站的设置,在符合GB/T22484-2016中4.1.2的前提下,应首先考虑路侧闲置空间、公共绿地或可通过拆迁方式解决的位置。若需压缩公交站台附近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设置港湾式站台,压缩后的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0m;压缩后的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5m,不应小于2.5m。5.1.3新建、改扩建道路时设置的公交中途站及单独优化的公交中途站,应符合以下设置原则:a)新建道路设置公交中途站,在科学布设公交线路的基础上,中途站的位置、规模应与道路等级、横断面及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统筹考虑。中途站设置位置原则上以路段为主;新建主干路、次干路设置的公交中途站,原则上宜采用港湾式站台。中途站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其与两侧车辆出入口的距离。站台的长度、宽度等尺寸宜按本文件的上限值预留。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公交出行需求,在有条件的位置预留深港湾式站台建设空间。同时,根据换乘需要并结合道路及交通条件,同步因地制宜地考虑立体换乘或平面换乘设施。b)改扩建道路设置公交中途站,应首先进行公交线路优化,并优化布置道路横断面。改建主干路、次干路设置的公交中途站,原则上宜采用港湾式站台。公交站台的长度、宽度等尺寸应满足本文件的下限值要求。机非混行道路设置公交中途站时,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考虑在公交站台外侧设置非机动车绕行空间;条件不允许情况下,公交站台位置应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标线和乘客上下车的人行横道线。c)单独优化的公交中途站,应重点解决公交进出不畅、站台设置影响慢行安全或影响交通流有序运行的问题。从站点布局、站台容量、安全隐患和配套设施相互协调等方面,优化公交中途站的设置,充分利用道路红线内外的空间资源,精细化设置站台内外设施。5.1.4快速路主线与辅路之间隔离带上的公交中途站,可设置在快速路入口上游或者出口下游处,距出入口距离不宜小于100m,且应与出入口一体化设计,确保乘客、机动车安全。5.1.5新建快速路辅路、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处的公交中途站,原则上设置在交叉口出口道,且应遵循以下原则:a)公交中途站应与交叉口一体化设计,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不应大于200m。b)当出口道右侧拓宽增加车道时,中途站设在该车道拓宽段下游不应小于20m处,并将拓宽车道与公交站台一体化设计;c)当出口道右侧不拓宽时,主干路上设置的中途站距对向进口道停止线不宜小于80m,次干路上设置的中途站距对向进口道停止线不宜小于50m,支路上设置的中途站距对向进口道停止线不宜小于30m。5.1.6同一道路上对向同名中途站的设置,应采用“尾尾相接”的方式,避免乘客对向换乘时公交车辆及社会车辆出现视线盲区,保障乘客过街换乘的安全性;对于主干路、次干路上设置的公交中途站,若客流集散量较大、换乘需求较大,原则上采用立体过街的方式,不具备立体过街条件时,合理设置人行横道的位置和宽度。5.2站台分类5.2.1站台按停靠区形式,主要分为非港湾式和港湾式(包括浅港湾型和深港湾型)两大类,必要时可进行同名站点分站台设置。非港湾式站台(直线型-人非共板)、非港湾式站台(直线型-机非共板)、浅港湾式站台、深港湾式站台、同名站点分站台的示意图分别见图1、图2、图3、图4和图5。7DB3701/T16—2020图1非港湾式站台(直线型-人非共板)示意图图2非港湾式站台(直线型-机非共板)示意图图3浅港湾式站台示意图8DB3701/T16—2020图4深港湾式站台示意图图5同名站点分站台示意图5.2.2站台按其在道路上的位置,可分为沿人行道路缘石和沿机非分隔带设置两大类,沿人行道路缘石和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站台的示意图见图6、图7。图6沿人行道路缘石设置站台示意图图7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站台示意图9DB3701/T16—20205.3站台设置形式5.3.1在无机非分隔带且机非混行的道路上,站台设置宜采用以下形式:a)如人行道宽度(含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宽度之和大于等于7m,压缩人行道空间,在站台与人行道之间增设非机动车通行空间,站台设置示意图见图8。压缩后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满足5.1.2规定。图8在站台与人行道之间增设非机动车道示意图b)如人行道宽度(含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宽度之和小于7m,设置非港湾式中途站,在停靠区与站台之间施划非机动车停止线和人行横道线,站台设置示意图见图9。站台外侧人行空间宽度不宜小于2.0m;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5m。图9在停靠区与站台之间施划慢行标线示意图5.3.2在有机非分隔带的道路上,站台设置宜采用以下形式:a)当分隔带宽度大于等于4.5m时,采用沿机非分隔带设置浅港湾式站台,站台设置示意图见图10。人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0m;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5m,不应小于2.5m。b)当分隔带宽度小于4.5m,且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在满足最小规范宽度基础上尚有压缩空间时,依次压缩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设置浅港湾站台,站台设置示意图见图11。压缩后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满足5.1.2规定。c)当分隔带宽度小于4.5m,且分隔带宽度、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压缩后不具备设置浅港湾式站台条件时,可设置非港湾站台。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满足5.1.2规定。DB3701/T16—2020图10沿机非分隔带设置港湾式站台(形式一)图11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站台(形式二)5.3.3路段设置公交站台时,为便于乘客换乘,可设置地面人行横道或立体过街设施。采用地面人行横道时,公交站台设置应采用“尾尾相接”形式见图12。图12“尾尾相接”形式站台(人行横道过街形式)5.3.4设有公交专用道的道路上设置公交中途站时,有机非分隔带的道路,且用地条件允许情况下,设置港湾式公交站台,见图13;机非共板道路,且用地条件受限情况下,设置非港湾式公交站台,非机动车绕道站台后侧通行,见图14。DB3701/T16—2020图13设有公交专用道道路上设置港湾站台形式(机非分隔断面)图14设有公交专用道道路上设置非港湾式站台形式(机非共板断面)6车辆停靠区6.1停靠区车位6.1.1设置非港湾式站台的中途站,停靠区可设置1~4个停车位,设置数量宜符合表2的规定:表2非港湾式站台停车位适用条件6.1.2设置浅港湾式站台的中途站,停靠区可设置2~4个停车位,设置数量宜符合表3的规定:表3浅港湾式站台停车位适用条件DB3701/T16—20206.1.3设置深港湾式站台的中途站,每个服务通道应至少有2个停车位,且不宜超过3个停车位,其适用条件宜符合表3的规定。6.1.4公交中途站单个停车位的长度为15m,停车间距为2.5m。6.2非港湾式站台停靠区6.2.1非港湾式站台停靠区的长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非港湾站台停靠区长度要求m6.2.2直线型非港湾站台及停靠区的设计尺寸,无路边停车位的应符合图15的要求,有路边停车位的应符合图16的要求。图15直线型非港湾式停靠区设计尺寸示意图图16有路边停车位的非港湾停靠区设计尺寸示意图6.3浅港湾式站台停靠区6.3.1浅港湾式站台及停靠区停靠区长度可按表4确定,其他设计尺寸应符合图17的要求。DB3701/T16—2020图17浅港湾式停靠区设计尺寸示意图6.3.2浅港湾式站台设置占用人行道时,剩余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2.0m;当剩余人行道宽度小于2.0m时,可在站台及渐变范围局部拓宽道路红线。6.3.3中途站停靠区车道宽度宜为3m;条件受限时,不应小于2.75m。6.4深港湾式站台停靠区6.4.1在用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布设具有超车通道的深港湾式站台,不设超车通道的深港湾站台的设计尺寸应符合图18的要求,设置超车通道的深港湾站台的设计尺寸应符合图19的要求。压缩后的人行道宽度、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满足5.1.2规定。图18不设超车通道的深港湾式停靠区设计尺寸示意图图19设超车通道的深港湾式停靠区设计尺寸示意图6.4.2深港湾站台内侧站台宽度不应小于2.5m,站台外缘应圆顺设计,站台紧邻通道宜设置安全护栏。6.4.3应在停靠区两端及各候车廊之间设置人行通道,宽度不应小于3.0m。人行通道与紧邻的停靠位之间宜设置2.0m的安全距离,安全距离不应小于1.5m。6.4.4公交中途站车道宽度宜取3.25m,条件受限制时,不应小于3.0m。6.4.5设超车通道的深港湾式站台,超车道宽度宜取3.5m。7站台设计DB3701/T16—20207.1站台类型选择7.1.1主干路宜设置港湾式站台,次干路及以下级别的城市道路或高等级道路的辅道,在满足表5的条件时可设置港湾式站台,条件受限时可设置为非港湾式站台。表5港湾式站台设置条件7.1.2公路型断面道路宜设置港湾式站台。7.2站台规模7.2.1站台长度应满足车辆停靠需求,并应符合表6的规定。同名站点站台间距不宜小于25m,站台数量宜设置2个。7.2.2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5m。对于改造的站台,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0m。7.2.3站台高度宜为0.15m~0.20m。表6站台长度要求mmm1238站台设施8.1服务设施配置设施配置及适用条件应符合表7的规定。DB3701/T16—2020表7设施配置及适用条件√√√√便利设施√√√√√√√√√√√√√√√√√√√√○○○○√√√√√√√√√√√○○○○○○○○○√√√√√√○○8.2配置原则8.2.1安全原则应满足以下要求:a)金属结构框架、面板和主体均可靠接地;b)电气设施应安装完全隔离防漏电,绝缘等级与路灯相同。电路、电器绝缘性应符合GB19517、GB50054和GB7000.1的要求,且单个标准候车亭预留负荷除满足当下设备、设施、照明系统需求外,还应充分考虑未来智能化系统升级需要;c)根据不同路段和站台体量大小酌情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区域,如有必要可与共享单车停车共同设置;d)各种设施坚固耐用,且不影响运营安全、乘客集散和行人通行。e)各种设施布置,需满足乘客集散时的乘客、机动车、非机动车安全视距要求。8.2.2适用原则:以人为本、设施齐全;因地制宜,方便慢行交通(减少慢行交通干扰预留可发展空间。8.2.3美观原则:设施风格统一、形式简洁且易于识别,每条道路站台设施形式应一致,在重点区域及跨区域部分增设选配设施。对城市景观风貌有特殊要求的区域,道路站台设计方案应满足景观、风貌相关要求。8.3候车亭8.3.1考虑生产、运输、安装等施工因素,候车亭应分单元设计,每单元长度3.5m~5m。DB3701/T16—20208.3.2考虑净空及遮雨效果,候车亭高度2.5m~3.0m(顶蓬蓬缘的最低点至站台地面的最小高度各组之间顶蓬应连续。8.3.3顶蓬宽度≥1.5m时,顶蓬内边缘距机动车道0.25m~0.5m。8.3.4顶蓬覆盖长度应根据站台候车客流量综合确定,不宜小于站台长度的30%,且不宜大于80%。连续设置时每组数量不宜大于4个,组间距不宜小于候车亭高度。8.3.5在设置1~2个停车位,且站台长度为15m~40m以内的中途站,应设置1个标准候车亭;在设置3~4个及以上停车位,且站台长度≥50m的中途站,以及要求设置分组公交站台的中途站,候车亭数量宜≥2个。8.3.6候车亭应采用以下建设模式:a)A模式:5.5m~7.5m候车亭,可选择由灯箱、透明屏、背板玻璃等模块单元组成;b)B模式:11.5m~14.5m候车亭,可选择由灯箱、透明屏、背板玻璃等模块单元组成;c)C模式:17.5m~18.5m候车亭,可选择由灯箱、透明屏、背板玻璃等模块单元组成。8.3.7候车亭数量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a)主干路按照站台长度设置,采用B+B组合或C模式;b)次干路、支线按照站台长度及周围环境客流设置,采用B模式或C模式;c)背街小巷或支线道路可按照实际环境客流设置,采用A模式或A+A组合或A+B组合。8.3.8候车亭荷载应满足GB50009的要求;候车亭应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并应符合GB50017的要求。候车亭应采用坚固耐久的材料,满足雨雪风抗倾覆等要求。采用玻璃时应满足JGJ113的要求8.3.9候车亭应采用耐高温、耐低温、耐腐蚀以及阻燃的材料,且易于清洁。8.3.10候车亭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在正常维护的情况下,保证候车亭的使用寿命不小于10年。8.3.11标准候车亭应在工厂内预制加工、各构件尺寸标准化,并应根据中途站等级进行组成单元的选配。8.3.12候车亭构件包装、运输环节,应对产品加强保护,做到安全可靠。8.4站牌8.4.1站牌的类型分为静态站牌和电子站牌,静态站牌与电子站牌宜共同设置。8.4.2静态站牌应满足下列要求:a)站牌顶牌包括本站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单元站牌牌面信息包括线路名、沿线各站名称、线路种类、行驶方向、票制票价和首末班发车时间等;b)静态站牌的设置及内容设计便于公交站牌的更换,内部设施设置能保证公交站牌平整,不出现脱落现象。8.4.3电子站牌应满足下列要求:a)站牌信息应包括本站名称(中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站台编号、天气、时间、线路号、线路停靠站点、行驶方向、车辆位置动态显示、首末站、运营时间、票价及票制、语音播报、智能语音、无障碍标识信息、公交相关二维码等;b)本站名称及站台编号宜放置于同一版面中,站名信息应醒目便于乘客识别;c)天气及时间放置于同一版面之中,便于乘客获取当前时间及天气信息,时间显示采用24h制;d)线路号、线路停靠站点、行驶方向、车辆位置动态显示、首末站、本站名称、运营时间、票价及票制宜置于同一版面之中,时间显示采用24h制,该站名称宜用较为醒目的颜色;e)宜设置通过人工智能AI提供换乘信息服务的功能;f)语音播报、智能语音、本站站名盲文标识信息置于电子站牌侧面;g)设置公交线路调整信息公告栏,显示公告内容;h)电子站牌的设置不应遮挡其他标志,且满足以下要求:DB3701/T16—20201)显示距离本站最近公交车辆的到站站距、到站距离或到站时间等动态信息,动态信息更新周期不超过15s;2)可支持显示运营企业标识、站台附近简要地图、换乘信息查询等扩展信息;3)具有安全防范和保密措施,在电子站牌上显示的公众信息应加密传输;4)安装自动报警装置,监测电子站牌内部各个电子设备运行状态,提高电子站牌信息设施完好率;5)电子站牌可采用电子水墨屏、LED屏、LCD屏、液晶显示屏等多种材质;6)采取散热、防尘、防雨雪等措施,当电子站牌出现故障时及时修复;7)宜设置线路索引信息。线路索引信息应包含当前站点的所有线路信息,由线路号、线路类型、换乘信息组成。线路索引信息和当前站站名信息同时设置时,应组合设置。线路索引信息宜设置在站牌顶部或候车亭顶篷上部,可利用数字显示设施提供相应信息;8)站牌宜设置在站台前端,不影响乘客集散,便于查看分组分区停靠的线路,其站牌应设在相应区段的前端,牌面与路沿石的距离不应小于0.5m,不影响乘客集散,便于查看;9)最上面的单元站牌顶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2m,最下面单元站牌底边距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0.5m。10)每个公交站台原则设置一个电子站牌,停靠线路较多或客流较大站台可设置分站台,每个分站台设置一个电子站牌。i)电子站牌功能示意图参见图21。DB3701/T16—2020图21电子站牌功能示意图DB3701/T16—20208.5旅游咨询服务设施8.5.1智慧旅游查询服务设施,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身边搜索、公交查询、景区景点、地方美食、休闲娱乐、旅行社、购物指南、旅游资讯、住在济南、济南概况。8.5.2旅游官方信息可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显示。8.5.3多媒体推广服务可通过图片、视频或语音等方式展示公交资讯、旅游资讯、公共信息等,并可定时切换城市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景点、住宿、购物等信息)。8.6无障碍设施8.6.1公交车站无障碍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a)公交站内的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技术标准应符合GB/T33660、GB50763和JGJ50的要求;b)候车亭宜设置无障碍通道,站台无障碍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5m;c)在车道之间的分隔带设公交车站时,应考虑轮椅使用者的通行方便性。8.6.2盲道与盲文信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站台距路缘石250mm~500mm处设置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公交车站的长度相对应;b)当人行道中设有盲道系统时,与公交车站的盲道相连接;c)设置盲文站牌或语音提示服务设施,盲文站牌的位置、高度、形式与内容方便视觉障碍者的使用,设置站名盲文提示信息高于地面1.2m~1.5m。8.7广告牌8.7.1广告牌应结合候车亭组合设置,且广告的设置不应影响城市公共汽电车的运营安全,同时应保证乘客出入口上下车的安全视距等要求。每个广告牌的广告面积最大尺寸约为3.5m×1.5m。8.7.2商业广告闲暇时段可刊发公益广告。遇市级以上重大活动,B、C模式候车亭应有一块发布公益广告或按照规定刊发公益广告。8.7.3服务设施包含站牌、座椅等不应设置广告。8.8座椅座椅应位于候车亭顶蓬覆盖范围内,结合框架单元设计,高度宜为0.40~0.55m。每个单元座椅长度不宜小于2m,数量不宜少于候车亭组成单元数量的50%。面向来车方向不应有视线遮挡。应采用人性化、亲切舒适材料,并易于清洁。8.9垃圾箱站台宜设置户外环保垃圾箱,设置位置不应影响乘客疏散通道宽度;且标识应满足GB/T190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