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_第1页
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_第2页
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_第3页
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_第4页
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

鼓励和引导化工、有色金属、轻工机械、设备仪器等企业进入电子元器件领域,开展关键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试验验证能力,提升关键环节配套水平。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领域的发展情况我国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历经多年沉淀积累,已较为完善,2021年末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996万个。5G技术方面,2021年末已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当年新增5G基站65余万个。但当前5G技术广泛应用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尤其在成本方面,现阶段5G模组仍处于千元价位,高价制约了终端产品的丰富性,使得下游需求碎片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单一市场规模需求不足。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在此背景下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凸显,通过为下游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帮助上游原厂了解下游5G技术落地需求、帮助下游客户降低5G模组采购成本,从而实现5G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消费电子领域主要包括手机、可穿戴设备、个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其中,智能手机是消费电子产品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以TWS耳机为首的可穿戴设备近年来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新增长点。智能手机方面,随着5G通讯技术的推广,智能手机出货量迎来新增长的空间。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5G手机出货量快速增长,2021年度全年,国内5G手机出货量达2.66亿部,同比增长63.5%,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可穿戴设备方面,得益于芯片等关键电子元器件向微型化方向不断发展和加工工艺的提升,可穿戴设备近年来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根据CCSInsights数据,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由2016年的8,900万部增加至2020年的1.93亿部,复合增长率为21.35%,且预计2025年将达到3.88亿部。随着碳中和概念的提出,以及锂电池、能源管理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电子行业增长的推动力。2021年度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同比增长1.6倍,占全部汽车产量的13.59%。此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率先开始对包括自动驾驶、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将集更多的传感线、芯片、控制权等电子元器件于一体,从而导致该行业对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需求不断增加。智能制造装备,是指通过集合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电子专用设备,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升级的必备硬件设施。相较传统的专业设备,智能制造装备结合了机器视觉、运动控制、视觉算法等多种前沿技术,因此集合了种类更为多样化、技术需求更高的多种电子元器件。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增长迅速,根据中国工控网和相关研究机构整理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自动化装备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422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1,89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7.44%,预计2022年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将达进一步达到2,087亿元。但我国工业智能化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根据《中国制造2025》,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仅为27%,2025年的目标为64%。未来,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飞速发展。而智能制造装备随着智能化程度提升,将在数量和技术含量方面对电子元器件提出更高要求。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院校优化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鼓励企业建立企业研究院、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员工国内外在职教育培训。(二)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专家队伍。发挥行业组织及大专、高等院校作用,鼓励企业培育和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引导企业通过合规途径招聘人才,保障人才在企业间的正常流动,加强职业道德宣传,降低人员流动损失,鼓励企业为人才创造有利的成长空间,提升福利待遇,完善人才职业晋升通道,提升电子元器件行业人才归属感。促进行业质量提升(一)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标准研制,持续提升标准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引导社会团体加快制定发布具有创新性和国际性的团体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国际标准制定。(二)提升质量品牌效益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设备、完善检验检测,推广先进质量文化与技术。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开展质量兴业、品牌培育等活动,定期发布质量品牌报告。(三)优化市场环境引导终端企业优化电子元器件产品采购模式,倡导优质廉价,避免低价恶性竞争、哄抬价格、肆意炒作等非理性市场行为,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开放、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夯实配套产业基础(一)突破关键材料技术支持电子元器件上游电子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电子浆料等工艺与辅助材料,高端印制电路板材料等封装与装联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提升配套能力,推动关键环节电子专用材料研发与产业化。(二)提升设备仪器配套能力支持技术难度大、应用价值高、通用性强、对电子元器件行业带动大的配套电子专用设备与仪器,如刻蚀显影设备等工艺设备、显微CT等检测分析仪器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设备仪器质量和可靠性水平。(三)健全产业配套体系鼓励和引导化工、有色金属、轻工机械、设备仪器等企业进入电子元器件领域,开展关键材料、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试验验证能力,提升关键环节配套水平。强化市场应用推广(一)支持重点行业市场应用实施重点市场应用推广行动,在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推动电子元器件差异化应用,加速产品吸引社会资源,迭代升级。(二)5G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市场抢抓全球5G和工业互联网契机,围绕5G网络、工业互联网和数据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射频阻容元件、中高频元器件、特种印制电路板、高速传输线缆及连接组件、光通信器件等影响通信设备高速传输的电子元器件应用。(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把握传统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转型的市场机遇,重点推动车规级传感器、电容器(含超级电容器)、电阻器、频率元器件、连接器与线缆组件、微特电机、控制继电器、新型化学和物理电池等电子元器件应用。(四)工业自动化设备市场利用我国工业领域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机遇,面向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重点推进伺服电机、控制继电器、传感器、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等工业级电子元器件的应用。(五)高端装备制造市场面向我国蓬勃发展的高铁列车、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推动海底光电缆、水下连接器、功率器件、高压直流继电器等高可靠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六)强化产业链深层次合作推动电子元器件及其配套材料和设备仪器企业、整机企业加强联动,共同开展产品研制,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的产业化应用。引导上下游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技术联动等方式,形成稳定合作关系。(七)加速创新型产品应用推广面向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需求,开发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电子元器件,推动整机企业积极应用创新型产品,加速元器件产品迭代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围绕电子元器件产业,推动生产、应用、融资等合作衔接,加快市场化推广应用。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再造等渠道支持创新突破。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加大投资力度,引导地方投资基金协同支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吸引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拓展电子元器件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标准化机构等交流沟通,推动与国际先进技术及产业链对接。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国内国际相互促进,鼓励全球领先企业来华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与境外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人才、资本等合作,构建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总体目标到2023年,优势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安全供应水平显著提升,面向智能终端、5G、工业互联网等重要行业,推动基础电子元器件实现突破,增强关键材料、设备仪器等供应链保障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元器件销售总额达到21000亿元,进一步巩固我国作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生产大国的地位,充分满足信息技术市场规模需求。(二)技术创新取得突破突破一批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行业总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射频滤波器、高速连接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光通信器件等重点产品专利布局更加完善。(三)企业发展成效明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电子元器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