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知识网络】识记点:交汇点①自然资源的分类及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①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②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分布及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开发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气候变化冷考点: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常考点:气候变暖的原因、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解决措施自然灾害识记点常考点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以某区域具体自然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的类型及其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地形变化识记点:①地形对聚落分布、形态及聚落密度的影响;②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线路分布等的影响;③河流对聚落形成、分布及规模大小的影响影响表现原因典例聚落的区位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高原上比较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影响表现原因典例聚落的形态
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多呈团聚形,密度大,规模较大河流少、地形开阔,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我国北方的村落,合肥、成都等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
山区河谷地带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网密度大的平原;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水运交通便利兰州、西宁等城市沿河谷分布呈条带状,我国南方不少村落沿河分布、延伸由于河流分割或地形崎岖,城市由几个片区组成受地形或河流阻隔,城市在地域上失去了完整性,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彼此之间有一定距离重庆市区呈组团状分布2.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 在农耕区,聚落是人们长期集中生活居住和生产的地方,需要有稳定的水源和农副产品供应(农业)。可以说,地形对聚落分布影响其实就是河流地貌的影响,是河流和河流堆积地貌共同的作用。从地形角度分析聚落分布,可分三步: 第一步,“近水”。分析河流水源状况,有时还可分析航运。第二步,“土肥”。分析冲积平原提供的肥沃土壤,有利于农耕。第三步,“避险”。选择较高位置,规避洪灾。技法点拨
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建设成本低,难度小。(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的地方。(4)根据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的区位:主要受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作用,城市主要选址于__________地带,尤其是气候条件更为优越的沿海地区。 (2)影响城市的__________和布局。中低纬度内部结构(2021河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交通通道入海口汇合处带状组团状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分布、________和开采水平影响很多矿业城市的形成、发展规模及发展前景。蕴藏量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影响线路的走向
不同地形单元的地表起伏状况影响线路的__________和相应的总长度。2.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线路多选建在自然条件较为有利或便于修建的__________和地形部位上。弯曲程度地形单元3.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地区交通运输方式靠近河流和海洋的地区水上运输陆地上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1、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重视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经过山地时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线路走向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居民点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②降低技术难度的需求;③保障工程施工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的需要;
(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凿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⑤节约用地,方便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⑥减小受灾害的影响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减小受灾害的影响影响原则原因线网密度山区密度较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交通建设成本高平原地区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地质条件好的地方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或河水较深的地方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停靠2、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
交通建设大多是在陆地表面进行的,在建设中要求体现“成本低、时效高”的原则。因此,建设成本(工程难度、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选择以及交通密度的大小。如何结合地形状况分析评价地形对交通建设的影响呢?第一步,以地(形)定方式。即根据地形类型确定交通运输方式。平原区各种方式都可选择,限制性小;山区,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如果地形内外阻隔无法克服,且面积广大,路途遥远,可以考虑优先发展航空加强对外联系,如青藏高原等。第二步,以资(金)定级量。山区,资金少、技术水平低时,先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较多,交通线路短,密度小;资金多、技术水平高时,除建设一般性公路或铁路外,还可根据需要适当建设高等级公路甚至高速公路或高铁,交通线路增长,密度增大。第三步,考虑地质灾害和山洪等对交通设施的制约。比较项目比较内容建设成本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路线长短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沿线村镇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施工难度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沿线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占用耕地占用良田多少生态影响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交通建设时需要考虑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地形因素对交通建设有突出影响。除了自然因素外,交通线路建设如公路建设:应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促进经济发展;平原地区交通线应尽量少占良田,路程越短越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突破交通建设中自然障碍的能力迅速增强,这说明人口、经济、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已经超过自然因素,成为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3、地形并不是交通线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4、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桥梁、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的强度;如机场选址宜选在少云雾、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市较远的地方。考向1地形对铁路线建设的影响1.(全国卷)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河流B.聚落 C.耕地 D.地形(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DB[例2]
(经典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参考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考向2地形对铁路运行速度的影响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答案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克服思维定式(1)气候变化并不一定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研究发现,在人类未出现之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就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2)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即最近一二百年内的气温升高。(3)温室气体不仅是二氧化碳,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4)气候变暖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气候变暖导致高纬地区气温上升,农作物生长的热量条件得到改善,其产量将增加。(5)气候变暖并不是全球各地同幅度增温,如典例中全球变暖会导致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冻害加剧。人为原因自然原因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1)对农业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对工业生产活动的影响(3)、对水循环的影响降水高纬度增加,低纬热带增加;中纬亚热带、暖温带减少(两头增加,中间减少)(4)、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5).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沿海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加剧影响沿岸水产养殖业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全球变暖(6)、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水高纬度增加,低纬热带增加;中纬亚热带、暖温带减少(两头增加,中间减少)应对措施五大角度3、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可从节能减排、加强吸收、适应变化、政策管理方面概括三、自然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因素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流域面积植被覆盖率径流量及水系特点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状况水库问题上游:落差变小,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涝加大,污染加重。中游:诱发地质灾害,淹没土地,搬迁移民,影响鱼类洄游,土壤盐渍化,水污染。下游:泥沙减少,影响河口渔业,海岸后退,土壤盐渍化。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注意:只有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能称为自然灾害。如果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自然灾害可分为:
地质地貌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寒潮、台风、沙尘暴、低温冻害等。
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海冰、赤潮、咸潮等。
生物灾害:蝗灾、虫害、鼠害、生物入侵等。1.台风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水温高于26℃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一)、主要的气象灾害思考:西北太平洋台风最多,特别是菲律宾以东洋面多为源地的原因。因为菲律宾为热带季风、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海水温度超过26℃易形成台风。(1)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引起洪涝灾害并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破坏农业及交通、通信设施;风暴潮破坏海堤,淹没海岛。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合理规划,减少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工程;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3)措施降水放热,能量集聚,台风发展。登陆后,阻力加大,台风逐渐消亡。(2)发展过程2.暴雨洪涝(1)定义: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2)分类❶洪水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❷涝渍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3)成因——自然因素❶来水大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水文:径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抬高。❷排水不畅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水系: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入海河道窄;(3)成因——人文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围湖造田,湖泊萎缩,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思维拓展洪涝灾害成因分析(4)危害❷破坏水利工程设施;冲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❶淹没农田、工厂、道路,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5)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上游修建水库;中游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大堤,建立分洪、蓄洪区,疏浚河道、河道裁弯取直;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②生物措施:上中游地区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结构;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湖。③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实行防洪保险等。实例城市内涝城区多比郊区降水强度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市硬化面积扩大,下渗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排水能力不足;城市发展大量填湖、填河,造成城市水面减少,蓄纳洪水的能力降低。增加市区绿地面积,发挥绿地的渗水功能;加强暴雨天气的预警、预报;加强地下排水管网建设,增强排水能力;加强城市管理,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成因措施气候异常干旱使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破坏而减产或歉收。3.干旱(1)成因❶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河流和湖泊(灌溉水源)、农作物需水季节。❷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干旱,如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❶春季气温回升很快;降水少,蒸发量大;农业用水量较大。❷七月副热带高压强劲,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副高控制长江流域,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气温高,蒸发旺;农业用水量较大。(2)分布(3)危害空气干燥、地表水径流水位大幅下降、动植物死亡、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工业停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4)旱灾的防御措施①工程措施: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②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③农业技术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选择耐旱的作物;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兴修水利。④组织管理: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进行人工增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节水意识;实行阶梯水价。4.寒潮冬半年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标准: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摄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摄氏度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寒潮的发生与冷锋(天气系统)有关空间:大部分地区,除青藏高原(地势高,冷空气难以爬升),四川盆地、滇南谷地(地势四周高,有高山阻挡,冷空气难以进入),东南沿海、台湾和海南及南海岛礁(远离冷空气源地,影响小)。【过】降温、大风、雨雪天气,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大雪积压,交通、通信、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都有影响受到影响。(1)寒潮功与过(2)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采取措施确保农(棚体加固、压紧棚膜、保温防冻)牧(圈舍加固、畜禽保暖)业安全;注意交通安全,防寒保暖等。【功】①冷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②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③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④低温,天然的杀虫剂;⑤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疑难辨析1】寒潮危害最大的季节在春、秋季节,而非最冷的冬季。试说明原因。
提示:春季寒潮易冻伤作物幼苗,秋季寒潮常影响作物成熟,而冬季,田地作物较少,多属越冬作物,耐寒性强,且冬季气温低,降温幅度不大。【疑难辨析2】寒潮发生时不一定伴有雨雪天气,为什么?
提示:寒潮发生时,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的暖气团如果比较干燥,寒潮天气会导致扬沙、沙尘暴现象,而不会产生雨雪等降水天气。5.沙尘天气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表土疏松;大风日多,风力强劲;人类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风蚀土壤,使肥力下降;大风毁坏房屋、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影响生产、生活、交通出行安全等;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污染大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1)危害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2)措施总结拓展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规律(1)时间分布规律寒潮冻害暴雪华北、西北春旱、沙尘暴,华南暴雨、洪涝、冰雹和低温长江流域梅雨洪涝11月至次年3月4-5月6月9-10月7-8月全国大部秋高气爽,自北向南雨季结束,干旱、低温、冻害发生频率高华北、东北暴雨、洪涝,长江流域伏旱,华南台风、暴雨、洪涝西北地区:干旱、沙尘暴、冰雹、暴雨、地震、寒潮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干旱、热带风暴、台风、风暴潮、海啸。华北地区:暴雨、洪涝、地震、寒潮、沙尘暴、干旱。华南地区: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冻害、热带风暴、风暴潮、台风、冰雹、地震。青藏高原:地震、低温冻害、冰雹西南地区:干旱、森林火灾、暴雨、低温冻害、冰雹、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东北地区:暴雨、洪涝、寒潮、低温冻害、干旱、森林火灾。(2)空间分布规律2.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的关联性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冬季夏季锋面雨带偏北风寒冷干燥寒潮偏南风温暖湿润暴雨冷暖气团7、8月华北东北多雨6月江淮梅雨5月华南多雨台风水旱灾害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发展,夏秋移至我国东南沿海副高位置、强弱异常例: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水热条件不稳定,春旱严重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干旱冬季风通道临近沙源地过量抽取地下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自然原因寒潮沙尘暴人为原因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❶震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❺等震线:烈度相同的地点连接成线。地震❷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❸震级:地震的大小。❹烈度: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1)基本概念(二)、主要的地质灾害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的抗震能力、发生时间、地点等。(2)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等。还可能诱发海啸、滑坡、崩塌、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
思考: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说说地震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强防震教育,提升民众自救能力。提高建筑物质量,提高抗震强度。(3)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③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④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⑤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2.滑坡、泥石流(1)滑坡❶斜坡的局部稳定性受破坏,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其他碎屑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向下做整体滑动的过程与现象。思考:滑坡多发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地区雨季长,降水多。
某段高速公路(G)经过单面山(顺向山)地区,地质剖面如图所示。为防止滚石、滑坡等灾害,对施工立面H进行了加固,还在L坡面上打入“岩锚”。以固定表层岩层。2010年春,该单面山的上部山体大规模滑落,导致约200米长的公路被毁。分析这次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顺向岩层因公路施工失去稳定性。“岩锚”加固使得单面山上部岩层形成整体。降水、地震等因素导致深处地层松软,层面松动使得该单面山上部山体滑落,对公路产生巨大推力,导致该公路被毁。❷形成条件地表被破坏使坡面地形的失去稳定性。01地形坡度大;02由于(风化强,多暴雨等外力作用)使地层松软,岩体沿滑动面整体下滑。03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❸危害对该滑坡修筑抗滑挡墙进行支挡,采用分段开挖砌筑的方式,辅以排水和减重措施,有效防止了滑坡状况的继续恶化。❹措施❶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2)泥石流❷形成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01地形坡度(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02植被覆盖率差(植被破坏如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03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04思考: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广的原因。我国山区面积广,地势高,呈阶梯状分布,坡度陡,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季风气候区广泛,降水多、集中夏秋季节,强度大。人口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较低。❸分布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以及生产生活设施等,造成停电、停水、停工,有时甚至毁灭整个村镇。❹危害泥石流避灾措施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禁止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持水土。禁止陡坡开荒,修筑梯田,退耕还林;修建护坡工程,锚固山体;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潜在发生灾害的位置,提前建设地下排水工程;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对高风险区的居民及时疏散迁移,增强意识。❺措施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与区别泥石流示意图滑坡示意图滑坡:发生的机制是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泥石流:发生机制是充足的水、足够多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的成因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滑坡①地形起伏大;②地质构造破碎;③地壳活动剧烈;④植被覆盖率低;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⑥雨量集中(或冰川大量融化)①暴雨或地下水浸润土体或岩体;②岩体或土体松动;③陡坡泥石流①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②暴雨、冰川融水激发地表水冲刷崩塌①坡脚侵蚀;②岩石易产生裂隙(风化作用、冻胀作用);③地表水增加土壤重量例: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构造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开发山区破坏植被交通运输受阻人为原因地形复杂地表不稳地质灾情严重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自然原因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水源充足多暴雨地貌气候经济损失严重人员伤亡巨大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由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位置见下图)因连续降水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蓄水量达2.9亿立方米,对下游造成了巨大隐患。(1)描述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过程。答案连续的降水致使坡面物质不稳定;在诱发因素和重力作用下,滑坡体进入河道并淤塞河道;阻止河水下泄,致使河道水位迅速上升。(2)分析该地区容易形成堰塞湖的自然原因。答案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不稳定;地处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坡面物质稳定性差;多山地地形且落差较大;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上游河道较窄,容易堵塞。答案危害:堰塞湖的堵塞物受到冲刷、侵蚀、溶解、崩塌等破坏,湖水会漫溢倾泄,造成洪灾。措施:组织沿岸及下游受影响群众紧急转移;相关水库、电站做好预泄腾库准备;加强监测,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人工疏导和爆破作业,消除河道阻塞物,疏浚河道。(3)指出堰塞湖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三).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会处,地壳活动强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1、自然灾害的分布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力的作用综合分析。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4.自然灾害影响的辩证分析(1)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①生命威胁→人员伤亡、疫病暴发等,尤其是瞬间产生的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海啸等。②经济损失→财产损失、对工农业生产的干扰等。③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次生灾害等。(2)自然灾害带来的有利影响①台风:可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情;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②沙尘暴:中和酸性气体,降低酸雨发生概率;为到达区域带来一定的土壤。③寒潮:冻死越冬害虫;净化空气。④火山喷发:火山灰是天然肥料;形成金刚石、硫黄等大量矿物;形成独特火山地貌或优质旅游资源等。3、防灾措施①非工程措施(灾前中后)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②工程性防御措施:指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改善生态环境。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修建大堤防洪,保护堤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遮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地震做好地震监测,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研究;提高建筑物质量,加固房屋;建立地震应急救灾体系;加强宣传和演练,提高民众的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滑坡、泥石流非工程性措施: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监测和预防。工程性措施: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建设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聚居人口迁出高风险区干旱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因地制宜地营造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寒潮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海上船只提前返港;事先做好农作物、畜群的防寒准备③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台风利用气象卫星、雷达等对台风进行监测,加强对台风的预报;制定救灾应急预案;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灾害;对房屋和易被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内洪涝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涝进行监测,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加强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灾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灾害对策;实行防洪保险风暴潮加强对风暴潮的预警和预报工作;完善防灾体系;加强对风暴潮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防潮意识;加强防潮工程建设,加固海岸堤防;保护沿海红树林,提高其防潮能力③主要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回答(1)~(2)题。(1)对上图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增大B.河湖水量先增加后减少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增加B(2)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列措施或做法可行的是(
)①减少煤炭、石油、沼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②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③控制人口数量④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⑤培育耐寒新品种⑥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②③④⑥D【解析】第(1)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髙,则年蒸发量变大,但不一定是始终增大,A错误。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正确。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误。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错误。第(2)题,减少煤炭、石油、沼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会影响经济发展,应该减小化石燃料的比重,①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耐寒品种的生存空间减少,不宜再培育耐寒新品种,且这对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作用不大,⑤错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控制人口数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②③④⑥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产业招投标模拟体验
- 施工期间质量保障协议
- 2025年度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责任书范本3篇
- 现代情感剧本编写人才聘用
- 高速公路通信布线工程协议
- 食品加工园区管理指南
- 建筑通风新施工合同范本
- 交通运输项目薪资结构设计
- 基金管理收入管理办法
- 食品生产车间主任聘用合同
- GB/T 11446.8-2013电子级水中总有机碳的测试方法
- 医院患者压力性损伤情况登记表
- 打印版(田字、拼音格)A4纸
- 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资料汇编
-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课件
- 教案:孔门十弟子
- 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课件
-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单元整体备课设计
- 房屋买卖协议书电子版模板
- 总工会新规慰问标准
- 小学综合实践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社会服务》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