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演示文稿_第1页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演示文稿_第2页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演示文稿_第3页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演示文稿_第4页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演示文稿现在是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优选)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现在是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学习目的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管理现在是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本讲内容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

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5.4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管理

现在是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系统开发的任务与特点任务:系统开发的任务就是根据企业管理的目标、内容、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系统发展的规律,为企业建立起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设计出一套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应用软件系统。现在是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特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或产品是一套专用的应用软件系统。这套软件产品的生产与一般硬设备的生产过程和单项事务处理的程序编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高企业属于非确定型的复杂系统系统开发本身又是一种综合性技术,它涉及到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经济应用数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2.集体的创造性活动需要集中系统分析师、计算机技术人员、管理业务人员、程序设计人员等方面的智慧,协同努力方可完成。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3.质量要求高新系统不仅必须能够执行原系统的全部功能,解决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要满足用户所提出的一些新的、更高的要求,并取得经济效益。4.产品是无形的软件产品是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之内的程序和数据,它们是无形的。除开发者外,其他人难于很快理解与掌握。5.历史短,经验不足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1.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1、实际需求和迫切性2、科学管理基础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基础工作,MIS是不可能成功的。企业MIS的开发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只有在合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的报表体系、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可靠完整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的开发计算机MIS。为了适应MIS开发的要求,必须完善管理的基础工作,实现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管理业务的程序化,指标和定额的科学化,报表文件的统一化,代码名称的标准化。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3、领导重视

MIS开发周期长,耗资大,且涉及管理方法的变革,必须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成功。MIS的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组织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需要领导出面组织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没有领导的支持,MIS系统开发将面临巨大的阻碍,系统的开发很难成功。前苏联提出了“第一把手原则”。美国等国和我国的实践也证明,系统开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不是参加者,而是旁观者。4、资金

MIS开发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MIS开发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MIS开发过程中,需要购买机器设备,购买软件,消耗各种材料,发生人工费用、培训费用以及在开发过程发生的其他各种费用。这些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一支开发应用队伍在MIS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建立一支由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两方面人员组成的开发队伍,只有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的紧密配合,才能开发出一个良好的MIS。缺乏业务管理人员参与开发的MIS,即使设计、编码工作做得很出色,至多只是代替手工、完成部分手工劳动的系统。这支队伍包括:

系统分析员:负责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员:负责系统设计

程序员:负责应用程序设计

操作员:包括硬件操作和数据录入人员

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硬件和软件维护

信息控制人员:负责信息收发、调度和核对

管理人员:负责系统开发、运行和维护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在MIS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要主持整个系统开发,确定工作目标及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案。系统分析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决定了MIS的质量,系统分析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及组织管理的才能。缺乏称职的系统分析员是目前制约MIS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1.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1、一把手原则2、系统的目的性明确开发的目的,确立面向用户的观点。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用户的要求,满足用户的要求是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是否满意是衡量系统开发质量的首要标准。3、系统的整体性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采用先确定逻辑模型,再设计物理模型的开发步骤。为了使所开发的新系统既能实现原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用户新的需求,又能摆脱手工系统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寻求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开发应采取如下图所示的整体化开发形式。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1)详细了解原系统信息处理过程,包括各种处理的物理细节,得出原系统的物理模型。其具体做法是: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2)对原系统的物理模型进行综合和抽象,去掉物理细节,分析系统的逻辑功能,得出原系统的整体逻辑模型(3)对原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改进和完善,补充管理需要的、人工系统难以实现的新的功能,形成新系统的逻辑模型。(4)建立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即确定新系统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整个过程即为:从原系统的物理模型到原系统的逻辑模型,再到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到新系统的物理模型转换的过程,如下图所示。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4、系统的相关性分析系统的相关性,根据分解—协调的原则由顶向下发展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功能)组成,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各有其独立功能,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信息流把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一个子系统如果发生了变化,其他子系统也要相应地进行改变和调整,因此,不能脱离其他子系统而设计某一子系统。5、系统的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系统的外界联系就是环境,系统处于环境之中,环境是一种更高级(更大)的系统。管理信息必然与外界发生信息交换,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它必须具有开放性、扩展性、易维护性,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系统。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一、工作方面的问题二、投资、效益,对管理信息系统期望方面的问题5.1.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三、认识问题四、其他问题5.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条件与原则现在是1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1计算机系统技术1、单机系统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2、多重处理系统3、并机系统4、联机系统5、个人计算机系统6、批处理系统7、实时处理系统8、分布式处理系统现在是1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5.2.2数据通信技术1、单向通信方式2、半双向通信方式3、双向通信方式4、多路传输方式(1)分频法(2)分时法现在是1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5.2.3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

计算机网络是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的产物。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领导的远景研究规划局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提出要研制一种生存性很强的网络。传统的电路交换的电信网有一个缺点:正在通信的电路中只要有一个交换机或一条链路被炸毁,整个通信电路就会中断。如要改用其他迂回电路,必须重新拨号建立连接。这将要延误一些时间。

现在是2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现在是2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从物理跨距范围分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广域网WAN(WideAreaNetwork)从网络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所有联网计算机都共享一个公共通信信道。点对点式网络:每条物理线路连结一对计算机。现在是2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为了便于分析,按照数据通信和数据处理的功能,一般从逻辑上将网络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部分。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组成,负责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资源子网由主机系统、终端、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资源子网实现全网的面向应用的数据处理和网络资源共享,它由各种硬件和软件组成。现在是2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现在是2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增加可靠性提高系统处理能力现在是2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的拓朴结构

拓扑结构一般指点和线的几何排列或组成的几何图形。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一个网络的通信链路和结点的几何排列或物理布局图形。网络的基本拓朴结构有:总线结构星型结构环形结构网状结构现在是2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网络的拓朴结构图(1)总线结构(2)星型结构(3)环形结构(4)网状结构现在是2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通信介质通信介质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有线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其中双绞线和同轴电缆为金属导体,利用导线电流传输数据;光纤则通过光波实现数据传送。卫星通信、红外通信、激光通信以及微波通信属于无线通信范畴,利用电磁波传送数据。现在是2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双绞线双绞线TP(TwistedPair)是目前使用最广,价格相对便宜的一种传输介质。双绞线有两种类型: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的金属屏蔽层可以很好地抵御外界的电磁干扰,但由于其价格比较昂贵,目前较少使用。非屏蔽双绞线(UTP,UnshieldedTwistedPair)由塑料外皮包住,内有4对不同颜色的线。UTP的优点在于价格便宜和使用简单,在许多局域网技术中采用了高等级的UTP电缆,如5类和超5类UTP等。

现在是2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同轴电缆同轴电缆(CoaxialCable)中的材料是共轴的。外层导体是一个由金属丝编织而成的圆形空管,内导体是圆形的金属芯线。内芯线和外导体一般都采用铜或铝质材料,内外导体之间有绝缘介质。由于同轴电缆采用总线式结构,通信可靠性差,在网络中现已很少采用。

现在是3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光纤光纤(Fiber)即光导纤维,或称为光缆。在光纤的中心包括了一根或多根玻璃纤维,通过从激光器或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波穿过中心纤维来进行数据传输。在中心的外面,是一层特性不同的玻璃。它如同一面镜子,将光反射回中心,反射的方式根据传输模式而不同。

现在是3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技术最近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笔记本电脑中都内置了IEEE802.11无线通信技术,许多PDA产品和手机中也支持蓝牙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方式有多种,如无线电波、微波、卫星、红外线以及激光等。有线传输不仅需要铺设传输线路,而且连接到网络上的设备也不能随意移动。而采用无线传输介质,则不需铺设传输线路,允许设备在一定范围内移动,非常适合那些难以铺设线路的地区,同时也为大量的笔记本电脑入网提供了条件。现在是3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电路交换技术电路交换就是计算机终端之间通信时,一方发起呼叫,当交换机完成接续,对方收到发起端的信号,双方即可进行通信。在整个通信过程中双方一直占用该电路。它的特点是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但同时也带来线路利用率低,电路接续时间长,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用户之间不能通信等缺点。电路交换比较适用于信息量大、长报文,经常使用的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电话交换系统就是采用这种交换方式。现在是3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是一种存储-转发技术。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要传输的报文被分割为许多较小的分组(packet)。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现在是3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报文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假定这个报文较长不便于传输现在是3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每一个数据段前面添加上首部构成分组。数据数据数据报文首部首部首部分组

1分组

2分组

3请注意:现在左边是“前面”现在是3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依次把各分组发送到接收端(假定接收端在左边)。数据首部分组

1数据首部分组

2数据首部分组

3现在是3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每一个分组的首部都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的首部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交换机。用这样的存储转发方式,分组就能传送到最终目的地。现在是3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接收端收到分组后剥去首部还原成报文。数据首部分组

1数据首部分组

2数据首部分组

3收到的数据现在是3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最后,在接收端把收到的数据恢复成为原来的报文。这里我们假定分组在传输过程中没有出现差错,在转发时也没有被丢弃。数据数据数据报文1101000110101010110101011100010011010010现在是4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H1A分组交换网BDECH5H6H4H2H3H1向H5

发送分组H2向H6

发送分组注意分组路径的变化!结点交换机主机现在是4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注意分组的

存储转发过程H1A分组交换网BDECH5H6H4H2H3H1

H5

发送分组结点交换机主机在结点交换机

A

暂存查找转发表找到转发的端口在结点交换机

C

暂存查找转发表找到转发的端口在结点交换机

E

暂存查找转发表找到转发的端口最后到达目的主机

H5现在是4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在结点交换机中的输入和输出端口之间没有直接连线。结点交换机处理分组的过程把收到的分组先放入缓存(暂时存储);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应该从哪个端口转发;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现在是4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的优点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是逐段占用。灵活:以分组为传送单位和查找路由。迅速:不必先建立连接就能向其他主机发送分组;充分使用链路的带宽。可靠:完善的网络协议;自适应的路由选择协议使网络有很好的生存性。现在是4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分组交换技术分组交换的缺点分组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这就会造成一定的时延。分组必须携带的首部(里面有必不可少的控制信息)也造成了一定的开销。现在是4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二、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必须遵守事先约定好的规则。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了所交换的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同步含有时序的意思)。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网络协议(networkprotocol),简称为协议。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现在是4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网络的体系结构是分层的结构。分层的好处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现在是4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OSI/RM参考模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即开放系统互连(OSI,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开放系统是指允许任意两个具有不同基本体系结构的系统进行通信的一套协议集。OSI模型定义了开放系统的层次结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层所包含的可能的服务。现在是4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OSI/RM参考模型现在是4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OSI/RM参考模型(1)物理层:物理层涉及到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数据位(0和1),提供机械及电气规范。物理层的具体任务接口与介质的物理特性比特的表示:编码的类型数据速率:一个比特持续多长时间比特同步现在是5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OSI/RM参考模型(2)数据链路层:提供将物理层的传输通道变成可靠的链路的功能,并负责相邻结点间的传输。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任务成帧:分帧与组帧。物理寻址:在帧中添加发送方的物理地址与目的地址。流量控制:若接收数据的速率小于发送的速率,则采用流量控制机制以防止接收方过载。差错控制:检测与重发损坏帧或丢弃帧。访问控制:决定在某个时刻由哪一台设备来获取对链路的控制权。现在是5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OSI/RM参考模型(3)网络层:网络层控制子网的运行过程,负责将分组从源地址传递到目的地址。

网络层的具体任务逻辑寻址:由数据链路层完成的物理寻址来处理本寻址问题。给来自上一层的包增加一个头部,包括发送方与接收方的逻辑地址。路由选择:当一些独立网络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大的网络时,连接设备(路由器或网关)将包送到它们的最终目的地。拥塞控制现在是5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OSI/RM参考模型(4)传输层:负责整个报文从源端到目的端的传递过程。它可保证整个报文无差错并按顺序地到达目的地。

传输层的具体任务端口寻址:将整个报文传递给指定计算机上的指定进程。分段和组装:将报文分解成可传输的段,并加上序号,以便正确地组装报文。连接控制:传输层可以是无连接的或面向连接的。流量控制:这一层的流量控制是在端到端上。差错控制:这一层的差错控制是在端到端上。现在是5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OSI/RM参考模型(5)会话层:会话层是网络的对话控制器,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它建立和维护以及同步通信系统交互操作,是面向用户的。

(6)表示层:表示层涉及到两个系统将要交换信息的语义和语法。其主要功能是翻译(格式转换)、数据压缩和加密。格式转换包括字符的编码格式、整数或浮点数格式的转换等。将数据通信变为信息通信。

现在是5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OSI/RM参考模型(7)应用层:应用层负责用户和应用程序进行通信,为用户提供接口和服务支持,它包含了许多协议,这些协议往往直接针对用户的需要。现在是5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OSI/RM参考模型各层功能概要应用层允许访问网络资源,提供用户接口表示层翻译、加密和压缩数据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同步、错误恢复)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可靠报文传递和差错恢复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将包/分组从源传到目的地,提供网际互联、拥塞控制数据链路层将比特组成帧,提供结点到结点的传递,并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的方法物理层通过介质传输比特,提供机械及电气规范现在是5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2TCP/IP参考模型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workingProtocol)模型不仅被广域网的鼻祖ARPANET所使用,也是目前Internet所使用的协议。TCP/IP实际上是一个协议族,模型中的每一层都有许多协议,TCP和IP只是其中的两个主要的协议。TCP/IP模型中,IP协议是核心。现在是5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TCP/IP参考模型与OSI模型的对关系现在是5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沙漏计时器形状的

TCP/IP协议族HTTPSMTPDNSRTPTCPUDPIP网际层网络接口层传输层应用层………网络接口

1网络接口

2网络接口

3IPoverEverythingIP

可应用到各式各样的网络上EverythingoverIPIP

可为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现在是5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TCP/IP参考模型各层功能概要应用层包括所有的高层协议。传输层与OSI参考模型中传输层的作用是一样的,即在源结点和目的结点的两个进程实体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互联网络层类似于OSI模型中的网络层,允许主机将分组发送到任何网络上,并且让这些分组独立地到达目标端。主机-网络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从IP层交来的IP数据报并将IP数据报通过低层物理网络发送出去,或者从低层物理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出IP数据报,交给IP层。现在是6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TCP/IP服务结构

网络的每一层次都要向上一层次提供服务。TCP/IP协议是围绕着3个层次的服务而设计。最底层的服务被定义为不可靠的、尽最大努力传送的、无连接的分组传送系统,这种机制是IP协议的特点。现在是6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IP地址

IP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网络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分配一个在整个网络范围内惟一的逻辑标识符。目前全球广泛应用的IP协议是4.0版本,即IPv4,其IP地址由32bit组成。IP地址采用点分十进制记法提高可读性,如IP地址的结构分两部分,即网络号和主机号。现在是6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IP地址

IP地址的分类现在是6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IP地址

特殊IP地址:在IP地址中,有一些是特殊的地址,不用于标识一台设备。网络号主机号用途Specific全0网络地址,用于标识一个网络Specific全1直接广播地址127Any回送地址全0全0用于系统自举现在是6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IP地址

私有地址(本地地址)——仅在机构内部使用的IP地址,可以由本机构自行分配,而不需要向因特网的管理机构申请。公网地址(全球地址)——全球惟一的IP地址,必须向因特网的管理机构申请。

Internet草案RFC1918指明的私有地址:A类B类C类/16:~55现在是6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

IP地址

私有地址只能用于一个机构的内部通信,而不能用于和因特网上的主机通信。在因特网中的所有路由器对目的地址是私有地址的数据报一律不进行转发。私有地址通过网络地址转换NAT后能与Internet通信。这也是保证网络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在是6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子网划分

在ARPANET的早期,IP地址的设计确实不够合理。IP地址空间的利用率有时很低。给每一个物理网络分配一个网络号会使路由表变得太大因而使网络性能变坏。两级的IP地址不够灵活。从1985年起在IP地址中的主机号部分划分出一个“子网号字段”,使两级的IP地址变成为三级的IP地址。这种做法叫作划分子网。划分子网已成为因特网的正式标准协议。现在是6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子网划分

从一个IP数据报的首部并无法判断源主机或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是否进行了子网的划分。使用子网掩码(subnetmask)可以很方便地找出IP地址中的子网部分。现在是6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网络号net-id主机号host-id两级IP地址网络号net-idhost-id三级IP地址主机号subnet-id子网号子网掩码划分子网时的网络地址1111111111111111

1111111100000000net-idsubnet-idhost-id为全0子网划分现在是6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现在是7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

现在是7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概念美国学者詹姆斯•马丁提出数据环境的概念,认为只要企业的性质和目标不变,尽管企业的数据加工处理过程是多变,但数据是稳定的,企业任何业务活动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存取。MIS是有目的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加工处理,直至生成信息的系统。管理人员则利用信息控制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并作出决策。组织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将逻辑存储结构转换成计算机物理存储结构,以及根据需要准确、迅速地存取数据等,这些问题都是数据管理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现在是7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企业的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技术三个阶段。。目前数据库是企业信息系统组织、管理数据的最常用技术。现在是7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的安全性保护数据的完整性数据库恢复并发控制现在是7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库系统结构硬件CPU、内存、磁盘、磁带以及其它外部设备。软件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用于开发应用程序的具有数据库接口的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系统、以DBMS为核心的应用开发工具、为某应用环境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人员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Administrator,DBA)、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现在是7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模型信息描述现在是7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信息描述现实世界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客观世界,事物及其相互间联系就处在这个世界之中。信息世界信息是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的头脑对于这些事物经过认识、选择、描述之后进入信息世界。它包括:实体、属性、域、实体型、实体集、码、联系等概念。数据世界数据世界中研究的对象是数据,数据是对信息的符号化表示。计算机世界数据世界中的数据经过编码、加工后就进入计算机世界。现在是7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实体-联系模型(E-R)基本E-R图形E-R模型有三个基本元素,即实体、实体之间的联系和属性,它们分别用矩形框、棱型框和椭园形框表示,并且将对应的名字填入框内以作标识,用无向边把实体与其属性连接起来,将参与联系的实体用线段连接,并标上联系的数量,见图6.5所示的学生选修课程的E-R图。构造E-R模型构造E-R模型实质上就是根据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关系所给出的语义要求,组合基本E-R图形为E-R模型。它包括如下步骤:标识实体集;标识联系集;标识属性值集;标识关键字。现在是7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用树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叫层次模型。树由节点和连线组成,节点代表实体型,连线表示两实体型间的一对多联系,见图6.6(a)网状模型网状模型是一个满足条件的有向图,条件是:可以有一个以上的节点无父节点;至少有一个节点有多于一个的父节点(排除树结构);节点代表实体型,有向边(从箭尾到箭头)表示两实体型间的一对多联系,见图6.6(b)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来表示实体,用外码表示实体间的联系。见表6.9、6.10、6.11面向对象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中对象(Object)是现实世界中实体的模型化,与记录(元组)对应。每个对象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把属性和行为封装在一起。类(Class)是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对象的集合。系统中所有类构成一个有向无环图。类之间有继承关系,见图6.7现在是7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基础关系数据模型的特点数据结构关系操作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现在是8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并广泛应用。可到了70年代初,出现了“软件危机”。危机主要表现为:软件成本超出预算,开发进度一再拖延,软件质量难以保证。原因在于: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用户需求不明确,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软件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信息系统的开发需要一套科学的、工程化的方法来指导,这就是常说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现在是8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工程思想及应用系统工程是一门用于大规模复杂系统设计的学问,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它的思想是以系统概念为基础的思想,表现为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逐步求精的分析。系统工程方法一般步骤:调研确定目标确定功能考虑方案(多个)选择一个方案实施维护和评价。现在是8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系统工程思想及应用开发过程的一般规律现在是8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开发方法的发展系统开发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70年代,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给出了过程的定义,改善了开发的过程。80年代初,原型法应运而生。90年代初,开始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CASE)和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OO)的实际应用现在是8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年代708090程序设计方法SP方法

JSP方法

软件工程方法SADT方法

JSD方法prototyping方法OO方法管理/需求分析SRD方法

BSP方法CSFs方法

自动化开发方法

CASE方法我们按时间顺序简要地回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发展过程。将各类方法按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方法、管理/需求分析方法、自动化系统开发方法四类进行归纳如下表所示:SP(StructuredProgram)为结构化程序方法JSP(JacksonStructuredProgram)为杰克逊结构程序方法SADT(StructuredAnalysis&DesignTechnology)为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JSD(JacksonSystemDevelopment)为杰克逊系统开发方法SRD(StructuredRequirementsDefination)为结构化需求定义方法BSP(BusinessSystemsPlanning)为商业系统规划法prototyping为原型方法CSFs(CriticalSuccessFactors)为关键成功因子法OO(ObjectOriented)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CASE(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现在是8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5.3.1生命周期

法系统规划阶段主要是弄清这一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系统规划首先提出系统开发要求,确定系统目标,并给定资源条件和约束条件,然后制订系统开发计划。系统分析阶段主要是弄清目标对象是什么?系统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研究和判断的过程,系统分析员使用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系统的目标、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最后获得最佳的系统方案。系统设计阶段根据需求调查和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概略设计,提出不同的新系统方案,同时对新系统方案进行比较,并由此确定新系统的最佳方案,最后进行系统详细设计。系统实施与运行进行系统的实施、调试、维护、评价和运行等工作。现在是8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5.3.1生命周期

法生命周期法也称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在系统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尤其在开发复杂的大系统时,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它也是迄今为止开发方法中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一种。

现在是8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的意思是企图使开发工作标准化。结构化开发的目标是有序、高效、高可靠性和少错误。有序是按部就班,相同情况得出相同结构,达到标准化。结构化还要求建立标准的文档。当然结构化有其负面的影响,它可能妨碍程序员的创造性。“结构化”的含意是用一组规范的步骤、准则和工具来进行某项工作。现在是8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SystemAnalysisAndDesign,SSA&D,)又称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顶向下化指自顶向下分解,自底向上组合开发。系统开发过程的前三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坚持自顶向下的原则对系统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坚持自底向上的原则逐步实施,逐渐地构成整体系统。现在是8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的开发过程采用结构化方法开发系统时,整个开发过程按照生命周期被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连的阶段。生命周期有多种变体,因此划分方法有多种,本课采用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将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现在是9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1.系统请求——问题的提出

2.系统规划与初步调查——系统现行状态以及可用资源的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确定系统目标和总体结构,确定分阶段实施进度;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可行性报告。

3.系统分析——现行系统组织结构分析与业务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以及数据流程分析;功能-数据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或新方案)。本阶段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阶段,分析有错误将会直接导致系统实施的失败。现在是9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4.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设计也称为系统的逻辑设计。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是构造软件的总体结构;详细设计包括人机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设计。该阶段的成果为下一阶段系统实施提供了编程指导书。

5.系统实施阶段——程序设计(由程序员执行);人员培训(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人员);数据库准备(由业务人员完成);系统调试与切换。在此过程中,编写程序和测试程序占用了许多时间。本阶段的目的是保证模块内各程序间具有正确的控制关系,测试模块的运行效率,并最终使信息系统投入运行。现在是9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6.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运行维护;系统运行效果评价。现在是9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现在是9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的优缺点结构化系统开发的优点

(1)结构化分析方法简单、清晰,易于学习掌握和使用。(2)结构化分析的实施步骤是先分析当前现实环境中已存在的人工系统,在此基础上再构思即将开发的目标系统,这符合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从而大大降低了问题的复杂程度。目前一些其它的需求分析方法,在该原则上是与结构化分析相同的。(3)结构化分析采用了图形描述方式,用数据流图为即将开发的系统描述了一个可见的模型,也为相同的审查和评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在是9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缺点

(1)所使用的工具落后,主要是手工绘制各种分析设计图表,导致系统开发周期过长,缺乏快速反应能力。现在是9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的缺点

(2)它是一种预先定义需求的方法,基本前提是系统开发人员必须在早期调查中就确定用户的需求、管理状况及正确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变化,这本身就违背了人们循序渐进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3)用户信息反馈慢。(4)该方法的文档编写工作量极大。结构化系统开发的适用范围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组织相对稳定、业务处理过程规范、需求明确且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大变化的大型复杂系统的开发。现在是9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现在是9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原型法一、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1977年开始提出的,它试图改进生命周期法的缺点。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基本框架(实实在在的模型称为原型、雏形)。先运行这个原型,再不断评价和改进原型,使之逐步完善。其开发过程是分析、设计、编程、运行、评价多次重复、不断演进的过程。基本假定:用户不可能事先对自己的所有需求都清楚,因此系统开发人员也不可能事先完全了解用户的需求。现在是9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原型方法的运用方式原型方法虽然是在研究用户需求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更主要的是针对传统结构化方法所面临的困难,因而也面向系统开发的其它阶段和整个过程。由于软件项目的特点,运用原型的目的和开发策略的不同,原型方法可表现为不同的运用方式,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探索型(ExploratoryPrototying)主要是针对开发目标模糊、用户和开发人员对项目都缺乏经验的情况,其目的是弄清对目标系统的要求,确定所期望的特性并探讨多种方案的可行性。现在是10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2)实验型(ExperimentalPrototying)用于大规模开发和实现之前考核、验证方案是否合适,规格说明是否可靠。(3)演化型(EvolutionaryPrototying)其目的不在于改进规格说明和用户需求,而是将系统改造得易于变化,在改进原型的过程中将原型演化成最终系统。它将原型方法的思想贯穿到系统开发全过程,对满足需求的改动较为适合。现在是10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要求:

•要有快速的建造工具

•需要有系统模型

•反复修改是必要的。构造原型的原则:

•集成原则。

•最小系统原则。耗资不超过总投资的10%现在是10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1)可行性分析。(2)确定系统的基本需求。(3)建造系统初始原型。(4)评价原型。(5)修改和完善系统原型。原型法的工作流程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初始原型交给用户使用与评价原型用户满意否?运行原型将原型作为应用系统将原型作为应用系统开发基础与用户协商,修改、扩充、完善原型是否二、原型法的开发过程现在是10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三、从原型向最终系统的转换原型经过反复的使用、评价和修改以后,即可转入最终系统(或称正式系统)的开发,如右图所示。从原型向正式系统的转换方式有三种。原型向最终系统的转换现在是10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1.程序一次性使用(只利用需求和规格)

该方法对原型研制限定在传统软件生命周期的某一阶段,例如,需求定义阶段,正如我们在本章第3节所介绍的那样。该阶段工作结束后,原型随之作废。该方式可用于验证、完善系统需求和人机接口的原型开发。2.程序嵌入(作为核心部分利用)

程序嵌入方式是将完成了的原型体作为正式系统的核心部分。把原型作为核心,逐步添加新功能,发展成为最终系统。在抛弃策略中,原型与最终系统的开发可以采用不同的高级语言。而在附加策略中,因原型将作为最终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必须采用与最终系统相同的开发语言。现在是10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3.程序自动变换

采用该方法时,原型体用高级语言开发,并自动将原型体变换成比最终系统的语言更低的中间语言,使得嵌入在最终系统中的原型体的运行效率比变换前大大提高。程序自动变换法尚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例如不同语言之间的自动变换的困难,后程序的性能不能保障等。因此,该方法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并未达到实用化程度。现在是10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四、原型法的主要优缺点1、原型法的优点1)对系统需求的认识取得突破,确保用户的要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反馈过程,它符合于用户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逐步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2)改进了用户和系统开发人员的交流方式,加强了用户的参与程度。原型法很具体,使用户能很快、很直观地接触和使用系统,容易为不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用户所接受。现在是10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3)开发的系统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用户的满意程度。原型让用户见到了一个贴近“真实”的模拟系统,让它在计算机上运行,进行交互式的说明对象,显然比理解纸面上的系统要深刻得多,从而使开发人员能更好地明确用户需求,进而快速改善系统原型,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满意程度。4)降低了系统开发风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开发费用。原型法开发方法中,用户的需求会被不断地完善,系统原型也会不断地进行修改,即原型法可以接受需求的变动和风险,避免了系统重新开发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系统开发费用。现在是10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2、原型法的缺点5)易学易用,减少了对用户的培训时间。原型能较直观地、准确地描述系统需求,原型法的开发流程简单易懂,原型又是用户和开发者经讨论后共同确定的,再加上用户全过程参与系统开发,对所开发的系统原型比较熟悉,同时也增强了对系统功能的理解,有利于系统的移交、运行与维护。因此,通过原型法开发的系统易学易用,减少了用户使用系统的培训时间。1)对于大型的系统,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来进行整体性划分,要想直接用屏幕一个一个进行模拟是很困难的。现在是10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2)对于大量的运算、逻辑性较强的程序模块,原型法很难构造一个合适的模型来供人评价。3)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有一定困难。4)对于原基础管理不善、信息处理混乱的问题,使用有一定困难。五、适用范围适用于小型、局部系统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系统现在是11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3.4面向对象方法(ObjectOrientde,OO法)

从事软件开发的工程师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使用者会不断地提出各种更改要求,即使在软件投入使用后,也常常需要对其做出修改,在用结构化开发的程序中,这种修改往往是很困难的,而且还会因为计划或考虑不周,不但旧错误没有得到彻底改正,又引入了新的错误;另一方面,在过去的程序开发中,代码的重适用于业务处理过程比较简单或不太复杂的系统适用于业务需求相对较为确定(不一定很明确)的系统适用于具有较丰富系统开发经验的人员采用现在是11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一、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思想面向对象方法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模拟人类习惯的思维方式,使开发软件的方法与过程尽可能接近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对象:是事物运行方式、处理方法和属性值的一种抽象表述。用率很低,使得程序员的效率并不高,为提高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可修改性和可重用性,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创造出软件工程的一种新途径――面向对象方法学。现在是112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在面向对象的方法中,对象作为描述信息实体的统一概念,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融为一体,通过方法、消息、类、继承、封装和实例化等机制构造软件系统,且为软件重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面向对象方法中,系统模型的基本单元是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抽象,是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来实现的。因而面向对象方法开发的系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重用性好现在是113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面向对象方法认为:(1)客观事物是由对象组成的,对象是在事物基础上的抽象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各种对象的某种组合结构来定义和描述;(2)对象是由属性和方法组成的,其属性反映了对象的数据信息特征,而操作方法则用来定义改变对象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方式;(3)对象之间的联系通过消息传递机制来实现,而消息传递的方式是通过消息传递模式和方法所定义的操作过程来完成的;(4)对象可以按其发生来归类,借助类的层次结构,子类可以通过继承机制获得其父类的特性;现在是114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对象具有封装的特性,一个对象就构成一个严格模块化的实体,在系统开发中可被共享和重复引用,达到软件重用的目的。二、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1)对象(Object)客观世界由各种“对象”组成,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对象,对象是在原事物基础上抽象的结果。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对象的某种组合结构构成。对象可由相对比较简单的对象以某种方式组成。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Attribute)反映了对象的信息特征,如特点、值、状态等等.而方法(Method)则是用来定义改变属性状态的各种操作。现在是115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例如:电视机对象的属性有颜色、音量、亮度、频道等,其上的操作有调节颜色、调节音量、调节亮度、调节频道等。又如:图书馆系统中其业务过程和业务实体中,最基本的对象类只有读者和复本。最基本的业务操作只有借阅和查询(2)类(class)类是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结构和相同操作的对象的集合。对象可按其属性进行归类。类的定义包括:标识、继承、数据结构、操作和接口。现在是116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3)消息(Message)对象之间相互合作需要一种机制协助进行,这样的机制被称为“消息传递”。消息传递的过程中,由发送消息的对象(Sender)将消息传递至接收消息的对象(Receiver),引发接收消息的对象的一系列操作。例如:当用户请求document的对象打印它自己时,该文档可发送一消息给对象printer以在打印队列中请求一位置,而printer则可发送一消息返回至该文档以要求对信息加以格式化。消息还可包含解释一请求的信息。如请求一对象打印其自身的消息可包含打印机名。现在是117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4)继承性(Inheritance)继承是指一个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父类具有通用性,而子类具有特殊性。子类可以从其父类,直至祖先那里继承方法和属性。继承机制最主要的优点是支持重用。结构化方法中的过程调用是重用的典型例子,但层次不如继承高。继承的作用是:减少代码冗余;通过协调性减少相互之间的接口和界面。例如,汽车具有“型号”、“年代”和“引擎”等属性,其子类吉普车、轿车及卡车都继承了这些属性。现在是118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5)封装性(Encapsulation)封装就是将一个实际的属性(数据)和操作(程序代码)集成为一个对象整体。例如,电视机箱将电视内部的显象管、印刷板、元件和线路都封装起来了。人们只能通过电视机面板上按钮改变其属性(颜色、音量、亮度、频道、制式等)。(6)多态性(Polymorphism)不同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后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这一现象称为多态。现在是119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模块性:对象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从外部可以了解它的功能,其内部细节是“隐蔽”的,不受外界干扰。对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小。所以,模块性体现了抽象和信息的隐蔽。它使得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可以通过定义一组相对独立的模块来实现,这些独立模块彼此之间只需交换那些为了完成系统功能所必须交换的信息。当模块内部实现发生变化而导致代码修改时,只要对外接口操作的功能不变,就不会给软件系统带来影响。现在是120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三、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开发过程通常,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开发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OOA)、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OOD)、面向对象的系统实施(OOP)。1、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OOA,Object-OrientedAnalysis)面向对象分析与其它分析方法一样,是提取系统需求的过程。面向对象分析的关键,是识别出问题域内的对象,并分析他们相互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问题域的正确模型。面向对象分析大体上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建立功能模型、建立对象模型、建立动态模型、定义服务。

现在是121页\一共有133页\编辑于星期五2、面向对象的设计(OOD,Object-OrientedDesign)

分析是提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设计则是把分析阶段得到的需求转变成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的过程。从面向对象分析到面向对象设计,是一个逐渐扩充模型的过程。或者说,面向对象设计就是用面向对象观点建立求解域模型的过程。尽管分析和设计的定义有明显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二者的界限是模糊的。面向对象设计的准则:模块化;信息隐藏(信息隐藏通过对象的封装性实现);弱耦合;强内聚;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