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探讨概要_第1页
禽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探讨概要_第2页
禽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探讨概要_第3页
禽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探讨概要_第4页
禽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探讨概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禽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探讨概要第1页/共115页中西药属于不同的体系,但其治病的目的是一样的。中药药性平和、安全、无毒副作用,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上,其杀毒抑制病毒的作用较强,而且还具有迅速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第2页/共115页西药副作用较大,在治疗细菌性疾病上抑菌杀菌速度快。如果两者合用优缺互补,形成中西合壁的治疗用药模式就能起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的作用。第3页/共115页许多中西药联合后,均能使疗效提高,能显著地呈现协同作用,使疗效倍增。两者并用可降低毒副作用。西药的应用,特别是抗感染药的毒副作用大,中西药联合应用于临床治疗,减少了西药联用的禁忌,扩大了西药的用药范围,增强了用药治疗的安全性。 第4页/共115页一、中草药防治畜禽疾病的历史和现状。几千年来,中草药在畜禽疫病的防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石刀、骨针等从事畜牧活动的工具。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用植物防治疫病的经验并且用于治疗。发展到商朝就有了家畜阉割手术。第5页/共115页到了周代就有了民间兽医,并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学说后来被列入医学领域,成为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中兽医学的实践和理论也得到了新的提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第6页/共115页在此基础上,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禽病的斗争中,在中草药治疗禽病上积累了许多防治上面的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积极探索用中草药防治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的研究,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弥补了西药不能救治的空白,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确立了中草药在畜禽病防治上的重要地位。第7页/共115页二、中草药防治禽病的优势。运用中草药防治禽病,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作用广泛,标本兼治、低毒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和医源性疾病等优点。同时还能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善肉蛋品质,从而增加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因而显示了中草药在禽病防治上的优势。第8页/共115页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中药研究的广泛深入,中草药必将为禽病的防治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天然的中草药将以独特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活力。第9页/共115页1、具有双向调节,促进康复的作用家禽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织器官在结构上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功能相互协调,某一部分发生疾病,影响整个机体。其健康与否均与四时变化,阴阳失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第10页/共115页按照中兽医辨证施治的理论,禽病可分为阳偏盛和阴偏盛。阳偏盛则出现发热,气喘等症状的热性病(属实热症);阴偏盛则出现畏寒怕冷,腹泻等症状的寒性病(属虚寒症)。第11页/共115页在治疗中,运用中草药和四气、五味、阴阳、升、降、浮、沉、化等特点,根据其归经走向来调节禽体发病时的阴阳失衡。第12页/共115页中药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也就是说对禽体机能状态过于旺盛的使其抑制下去,对机体机能状态过于衰退的使其兴奋起来,从而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如黄芪、党参、甘草等。第13页/共115页二是“抑高、举下的作用同时并存,如黄连、穿心莲、白花蛇草等,在抑制体液免疫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细胞免疫水平;又如黄芩、栀子、连翘等清热药即有抑制抗体,消除抗原的作用,又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第14页/共115页苦参对家禽肠道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因此苦参在禽病治疗上即有止泻作用又有健脾的功能。厚朴、枳壳、陈皮等健脾理气药,对于脾气虚,脾阳不升的泄泻即能止,又能消食。第15页/共115页活血药在养血与破血,渗湿利尿药在利尿与摄尿方面均存在这种双向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对于防治某些病毒性疾病是十分可贵的。第16页/共115页2、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作用。从中兽医防治禽病的根本方法上看,防治禽病不外乎扶助正气和祛除病邪两大法则。扶助正气就是补充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从现代医学观点上来讲,就是具有增强营养,强壮体质,防卸病邪的侵袭,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的作用,如白术、何首乌、熟地等。祛除病邪,就是祛除水饮、痰湿热风、寒气,淤血以及胃肠虫积食滞。一般通过利尿,除湿,祛寒通硬,驱虫等不同途径祛除病邪。第17页/共115页有的中草药有较强的抑制细菌,抗病毒,消炎等重要作用。如双花、防风、荆芥、大青叶,贯众、雷丸等。有的中药有祛邪扶正两方面的作用,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能治疗某些疾病,如松针、杨树花、麦芽、山楂、艾叶等。第18页/共115页如肉鸡腹水病的发生,是因机体气机不畅,血脉不通,中气不足,运化无力引起的水不归道而入腹腔。治疗应以理气活血,疏通血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的法则进行治疗。显示了该方祛邪扶正、标本兼治的效力。第19页/共115页3、一药多能,一剂多治的作用。

中药具有多种成分入药的特点,一张处方中少者一味,多者十几味,每味中药成分含量又很复杂,少者数种,多者数十种,甚至上百种,运用中药传统药性理论进行合理组合,使其所含物质作用相协同,产生全方位的药理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病症的目的。第20页/共115页4、中药的多功能性。

A、营养作用:中草药一般含有蛋白质、糖、脂肪、淀粉、淀粉酶、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虽然含量较低,甚至是微量的,但都能起到一定的营养作用,成为禽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B、增进免疫功能:现已发现中药中的多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糖苷和挥发油等,都有增进免疫的作用。第21页/共115页C、维生素样作用:是指中草药本身不含某些维生素成分,而起到某种维生素的功能作用。如有维生素A样作用的小茴香;维生素E样作用的当归、川穹、续断等,维生素D样作用的黄芪、桑寄生、陈皮等。第22页/共115页D、激素样作用:有些中药本身不含激素,但可以起到类似激素样作用。经研究发现,香附、补骨脂、蛇床子等具有雌性激素的作用;淫阳藿、人参等具有雄性激素的作用;细辛、附了、吴茱萸、高良姜等具有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秦艽等具有促进肾上腺皮质样激素作用。第23页/共115页E、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中药不仅可以抑菌,而且可以直接杀菌、如穿心莲等。在病毒性疾病上,中草药不仅可以直接杀死病毒,还可以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阻断,病毒从感染细胞向未感染细胞的侵染,从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由于中草药具备多功能性,在禽病防治上显示出多向性和广泛的适应性。第24页/共115页5、长期使用不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和寄生虫经与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使其作用消失,致使药效下降无效。目前常用的抗生素和化学合成的抗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药物均有产生耐药性的弊端,大多数是因为细菌产生了大量的适应酶和耐药菌株造成的。第25页/共115页中草药很少出现这一弊端,主要是因为中药多具有复合作用,一般应用多为复方制剂,并随症加减,复方中的多种成分从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能量代谢的各个环节来干扰细菌代谢。第26页/共115页如黄连、黄柏、大黄、甘草四味药组方,其中,黄连能抑制金色葡萄球菌的呼吸和核酸代谢,黄柏能抑制核糖、核酸的合成,大黄能抑制其脱氧酶,甘草能阻上其脱氧核糖核酸代谢。这样的方剂,就不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第27页/共115页6、天然物质,有益无害

目前国家对某些化学合成药毒副作用大,残留量大的药物,在使用上严格控制,并逐渐淘汰。经国内外专家学者大量科学实验证明,中草药可以代替抗生素、激素化学制剂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因为中草药本身是天然有机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结构的自然状态和生物活性,第28页/共115页6、天然物质,有益无害

同时,它们是经过人类长期实验筛选,证明有益无害保留下来的。另外,这些物质在用于治疗之前,又经各种方法炮制,除去无益于机体的有害因子,保持其纯净性,在应用上很少出现毒副作用,不易在畜禽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第29页/共115页三、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机制和原理西医疗法是以靶向器官和靶向病原作为目标加以调节和逆转,所以西药常是单一的化学成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特别是抗感染药上面,越来越趋向窄普抗生素上进展。因此要求技术人员在疾病诊断上应极其精确,否则,所选择的治疗药物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医疗事故。第30页/共115页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对要对病理、病原的诊断上精确而且在药物选择上也要做到精确化。西药有抑菌和抑制病毒作用速度快的优点,但其毒副作用大,耐药性强,残留大。在治疗过程中是对机体不利的一面。第31页/共115页中医治疗是以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病理和病因,采用多味复方的原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整体性。是一个动态的生理病理调节过程。第32页/共115页疾病的治疗原则是从病理、生理,病因三个方面进行辨证,作为整体的病理分析方案,然后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确立,必须遵循理、法、方、药的原则,所谓“理”即病理生理的规律性的判断,法:即是如何使病理转轨的原则;第33页/共115页所谓“法”即如何整体的病理变化回归正常状态的治疗方案;所谓“方”是如何合乎的药物选择。中草药在抑菌、杀毒抑毒方面速度较慢,但在增强免疫力上作用较强故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上作用较强,且毒副作用不标本兼治,无耐药性等特点。第34页/共115页疾病治疗的用药原则是:病理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药组方也必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药是组方的要求,方是治疗的实施,方剂的成败,是以治疗的效果为标准,而治疗功效的成败又要适应病理吻合生理的要求为原则,单独应用西药或中药,对病变初期有治疗作用,无法完成复杂的病理的调节。第35页/共115页疾病治疗用药的原则是: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根据病理、病因和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药物的气味,性质,归经走向,合理科学地组方,实施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案,使机体迅速地转归。第36页/共115页四、禽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家禽的生理特点,概括地说,禽体较小,体温较高,脏腑特殊,缺少膀胱,机能特异,缺乏汗腺,没有牙齿,消化道短,纯阳之体,生长旺盛。这些生理特征是与大家畜相比较而言。具体地说,一般大家畜正常体温在37~39℃,而禽体正常体温在41℃左右。禽体脏腑特殊表现为没有膀胱,粪尿同出。第37页/共115页机能特异主要指体内散热靠张口呼吸,两翅展开,体表解决。虽然没有牙齿,而且消化道又短,但是它靠嗉囊贮备,经过肌胃磨碎食物帮助消化。纯阳之体,主要是指代谢迅速,生长旺盛而言,不能理解为独阳无阴,因而在治疗上虽遇上寒凉之证,也不敢应用温热之药,显然是错误的。第38页/共115页家禽生机旺盛,生长发育很快,体内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比较迫切,常感到营养物质和水液的不足,因此,需有足够的各种营养元素和精谷饲料,充足清洁的饮水,生长所需要的各种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供应,使其精气不断得到补充,才能促进其生长发育。所以家禽又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第39页/共115页雏禽从孵出到成长这一发育过程中,禽体各方面的生理机能尚不健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则往往最易产生疾病。第40页/共115页雏禽体质嫩弱,稚阴稚阳。这就是说,无论是物质基础和体内机能,雏禽都不够完善。因此说雏禽“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我们把此种生是特点概括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五脏五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第41页/共115页家禽的病理特点,由于体型较小,机能特异,易受四时变化的侵袭,故发病迅速,变化较多。外易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侵,疫疠疾病(传染病)和热邪疾病较多;内易为食谷所伤,代谢疾病也是家禽的重要疾病。第42页/共115页家禽有啄食泥沙、污食等恶习,故易感诸虫,食物中毒疾病也较为多见。家禽除易患一些时行疾病外,呼吸系统疾病、脾胃疾病、肝肠疾病、血液疾病以及皮肤疾病等亦为多见,这与其生理和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第43页/共115页家禽由于脏腑娇嫩,有些急性疾病来势凶猛,成批死亡,如新城疫、鸭瘟、禽脑脊髓炎等。急性小鹅瘟病程只有12~48小时,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鸡新城疫、鸭瘟病程只有2~3天内可使60%~70%雏鸡大批发病,第44页/共115页3~4天内死亡就达到高峰;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程在7~15天(但也有1个月的)。若家禽感冒,很快可转为肺炎。泄泻、气管炎等治疗不当,延误时机,可能在短期内引起死亡。患慢性疾病的,若调治不当,变化迅速,最易轻病转重、重病变危,甚至恶化死亡。第45页/共115页此外,家禽还具有脏气清灵的特点,在疾病转归的过种中有易于恶化的一面,同时又有生气蓬勃、脏气清灵的一面。特别是对药物反应十分敏感,只要诊断正确,用药恰当,护理周到,轻病能迅速治愈,重病很快减轻,危症出现生机。有很多病例在用药1~5小时内立刻症状减轻,由不食到有食欲,第二次用药后即可痊愈,这是家禽的又一病理特点。第46页/共115页雏禽孵出后,其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必须精心护理,防止四时变化侵袭,以逐渐适应新的环境,防止感染毒邪,引起疾病。第47页/共115页五、禽病辨证施治 辨证是在四诊所得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也就是说,辨证是在四诊的基础上,把疾病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一系列的证候进行系统的整理,探求病因,审察病机,确定病位和疾病发展趋势来把握疾病本质的方法。第48页/共115页辨证的目的在于抓住疾病的本质,判断出疾病与证候的名称,四诊合参,把望、闻、问、切收集的患病家禽证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为辨证提出可靠的依据。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禽病辨证施治同样要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进行。第49页/共115页但运用这些方法时,必须结合家禽各种疾病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如雏禽热性病较多,应首先辨别表里,一般外感表证较为多见,一旦出现口渴欲饮,则为热已入里。里热证若是拉稀带血便,多属热灼营血,若发热稽留不退,伴有食欲减少,渴不欲饮或饮水很少,口腔出粘液,则属湿热见证;对家禽危症,应首辨虚实。第50页/共115页如鸡霍乱与鸡新城疫相似有别,但此病主因邪气乘太阴阳明之虚而侵入,鸡冠呈灰白色,这为典型的气血虚证;而新城疫是天行四时不正之气所侵袭,瘟疫毒质存于鸡体,造成鸡之气血两燔,再加上外感风邪产生热邪,第51页/共115页病邪从皮肤、口腔、鼻窍传入,热毒邪气互相壅积,体温升高,鸡冠紫暗,咽喉肿胀,为典型的实证。有的雏禽体弱幼小,身热虽高,两腿欠温,咳嗽气喘,则为正虚邪实之虚实夹杂症。第52页/共115页根据家禽在病理上易虚、易寒、易热、转变迅速的特点,临证随时观察其病理变化,尤应注意仔细审证,做到方随病变,给予恰当的治疗,促进病变趋向康复。第53页/共115页(一)八纲辨证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阴阳是八纲之首,八纲是家禽疾病辨证的总纲。它把千变万化的病证,归纳为四对纲领性的证型。因为家禽患病的病变部位不是属于表就是属于里;第54页/共115页疾病的性质不是为热就是为寒;正邪的盛衰不是属虚就是属实;疾病的类别不是属阴就是属阳。因此,八纲辨证运用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四对矛盾的八个方面去归纳概括所有普遍性的基本特点,找出疾病带有普遍性的矛盾,指明了疾病治疗方向。第55页/共115页八纲证候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可出现相兼、夹杂、转化和真假等情况。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与表里寒热相联系。第56页/共115页表证有表寒、表热、表实之分,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等,这些临床症状都有不同的表现。由于家禽的阳气偏胜,感受外邪,最易寒转热,故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阳证、热证居多,阴证、寒证较少。第57页/共115页若鸡患感冒,根据临床症状,运用八纲辨证分析,雏鸡脏腑娇嫩,风寒之邪从毛皮或口鼻入侵肺经,肺气受阻所致,肺与皮毛相表里,肺开窍于鼻,致使肺气不宣,咳嗽流涕,造成疾病,其病在表,运用清热疏风之药即可治愈。第58页/共115页若鸡患非传染性腹泻,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善,误食变质饲料,造成脾胃虚弱,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消化不良,故而腹泻,其病在里,只要运用“健脾益气,利水止泻”的法则,选方用药,就会治愈。第59页/共115页(二)脏腑辨证脏腑学说是中兽医学基本理论核心,家禽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均依赖脏腑,因此,各种病理改变与脏腑有直接关系。脏腑辨证,是以脏腑的生理活动为基础,对脏腑功能发生变化时的病理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从而寻求病因,确定疾病所在脏腑的病位、病性、正邪盛衰,推断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第60页/共115页脏腑辨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临床各种辨证的基础,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纲辨证的深入,它能具体地分辨出病变所在的脏腑位置及病因病性,从而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第61页/共115页脏腑辨证不仅要判断出疾病的病位,还要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不同证候性质。脏腑有病是脏腑生理机能发生异常的结果,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客观象征。脏腑生理特点,决定了脏腑病变的特殊性。雏禽“脾常不足”,食欲旺强,加之消化功能较差,易患肠炎、腹泻、嗉囊肿胀、痢疾等病;第62页/共115页并且“肝常有余”,患病后易于传里化热,常引动肝风,易患病毒性肝炎,其它脏腑有病也往往会造成混合感染,危害肝、肠、脾、胃各脏腑。若禽患嗉囊食积,根据四诊的症状,按照脏腑辨证分析,是骤然积滞,胃气不能下降,脾气不能上升,运化失常,气机阻碍所致,可运用“消食导滞”之药治疗。第63页/共115页若鸭患病毒性肝炎,证属温病范围,为感受疫疠之邪所致。按照脏腑辨证分析,鸭感受病毒侵袭肝脏,造成心气不足,不能主持血液循环周流各经,滋阴全身,淤积生热,血热则枯,如此时久,则造成死亡,可运用“升清汤”治疗。第64页/共115页(三)六淫辩证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火,是家禽外感的致病因素。发病之初多在表症,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出现里症,其证候一般具有以发热为主证的外感病特征,治疗以祛邪为主。但其致病原因与季节时令、气候急骤变化有关,如冬季多寒病,夏季多暑病。第65页/共115页六淫可以单独致病,亦可数淫同侵,如湿温病。六淫尚可相互影响与变化,如风寒化热,湿邪内羁化热化燥等,总之,掌握了六淫致病的各自证候特点,是不难分辨的。第66页/共115页家禽卫外机能较差,最易为外邪所侵,口头语淫所致的疾病,为家禽常见病。其特点是发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果固守成规,不加区别,按照一个规律去处治,往往是不能适应病情发展需要的。第67页/共115页若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患病鸡表现冠髯先充血,后发绀,有的苍白,体温升高后又降低,张口呼吸,气促喘粗,两翅不断抬起,羽毛蓬乱,食欲减退或废绝,狂饮水,重则不饮水,站立不稳,昏睡虚脱而死,有的病鸡突然倒毙。第68页/共115页按临床症状可判断为中暑病,按六淫辨证分析,是暑淫证候。暑性炎热升散,容易耗伤津液,鸡缺乏汗腺,临床又见鸡不断抬膀展翅,是想法散热的表现。第69页/共115页舍内潮湿闷热,暑多夹湿,通风不良,造成鸡体内积热,体温升高。加之鸡代谢旺盛,使氧化不全的中间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引起脱水和酸中毒。方用清热解暑除湿之法,病就可得到治愈。在鸡舍御寒能力很差、天气突变、朔风骤起、风雪交加、气温急剧下降,鸡突然发病时,第70页/共115页临床可见鸡食少或食欲废绝,头颈强直可歪向一边,畏寒蜷缩,喜挤堆于热处,缩头闭目,鸡肢体变红凉冷,排水样粪便,按照六淫辨证分析,是风寒之邪侵袭鸡体,肺卫先受,故头颈伸直,恶寒蜷缩,羽毛蓬乱,肌表不温,此为风寒犯肺,失于肃降而得病。鸡患的是时行寒疫病,药用“九味羌活汤“治疗。第71页/共115页(四)卫气营血辨证是诊察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既是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可代表温热病病变发展过程中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病初在卫分,病情较轻,继之到气分,病情较重,再入营分、血分,病情更重。第72页/共115页但是家禽脏腑娇嫩,发病急骤,一般不按顺序转变,若鸭患病毒性肝炎、法氏囊病等病,发病时热邪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即使是按顺序转变,由于具有转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临床见到的外感热证在卫分者较少,大多数已转入营分、血分,因此临证时不可拘于一般规律进行施治。第73页/共115页家禽感染温热疫毒之邪,临床较为常见,但转变十分迅速,故临证时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转变界限有时很难分清。如重症脑脊髓炎、败血症等。通常均可表现为几个阶段的病状同时出现,如卫气同病,气营同病,以及卫、气、营、血同病(又称表里俱热)。第74页/共115页因此,根据四诊所掌握的全部依据,对家禽温热病进卫、气、营、血辨证时应特别注意。如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按照卫气营血进行辨证分析,其病是外感病邪所致,病初,风热犯肺,症见鼻寒粘液,甩头,咳嗽发热,羽毛稍竖,冠髯淡红稍暗,属卫分证,治宜按“疏风散热、宣肺理气“的治则选方用药。第75页/共115页若卫分证不解传人气分,热邪遏肺,清肃失司,气逆痰壅,呼吸不利,证见发热,体温升高到43℃,口渴又张口喘息,伸颈扬头,呼吸有痰鸣音,夜间更甚,有的病鸡咳出带血丝痰液,咽喉粘膜充血肿胀,此为热邪壅肺,属于气分证,第76页/共115页治宜以“清肺化痰,降气平喘”为治则,按此选方用药。卫气同病时,应按表里双解的治则选方用药。如鸡患法氏囊病,其临床症状,可认为属温病中气分热邪未解,血分热邪正盛,治宜以“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为治则选方用药。第77页/共115页气血辨证是应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生理活动和病理特点,来分析气血的病变,辨认其反映的不同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第78页/共115页气血与脏腑是不可分离的,在生理上是维持家禽生命的基本物质与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两方面。气与血,气指功能动力,属阳,血为营养物质,属阴,二者阴阳互根,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家禽气虚、气滞、气逆与血虚、血热、血淤、出血等较为多见,故禽病的治疗常需进行气血辨证,以调正脏腑间的气机失调。第79页/共115页“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为相互依赖关系,气血与脏腑也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故家禽血虚同时兼有气虚,补血与补气药同用。气滞、气逆的家禽病常导致血淤或出血。第80页/共115页若鸡患大肠杆菌病,以四诊为依据,按照气血辨证分析,主因是病毒内侵,肺胃热盛,血淤气滞所造成的疾病,治宜以清热解毒、活血散淤为治则选方用药。若禽患淋巴性白血病,治宜以活血化淤,舒肝理气为治则选方用药。第81页/共115页若肉鸡患腹水病,根据四诊认为是肝郁血淤型的症状,按气血辨证认为,肝藏血,主疏泄,主筋,疏理三焦而摄水液,肝郁则阻闭气机,气血运行不畅,久而淤阻,致使水湿聚积于腹腔,肝郁血淤则又见血不养筋,故病鸡身颤肢麻,拘挛抽搐,方用逍遥散合血府逐淤汤加减为宜。第82页/共115页家禽病情变化快,有时在数小时内,病邪可以从表入里,或由实转虚,亡阴亡阳也多有同时出现,因此,辨证论治的间隔要短,选方要精,用药要准,某些急性病一日需要多次观察诊断,详尽辨证,及时调整处方,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第83页/共115页六、禽病治疗概要家禽的药物治疗,必须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进行,在运用理、法、方、药的基础上,雏禽与成禽基本相同。但由于其生理、病理各有特点,故在具体用药上有不尽相同之外。如果简单的把雏禽与成禽的治法上仅看成是药物剂量上大小不同,那就不够全面了。第84页/共115页家禽用药应根据个体大小,病情轻重缓急,病变的部位,体质的强弱,气候的差异等,在剂量上要适当增减,灵活应用。由于家禽疾病寒、热、虚、实易变,稍有不当,不仅可能伤及脏腑功能,更易促使病情剧变。所以临证要结合病情,灵活掌握用量。第85页/共115页若病重药轻,则不易收效;病轻药重,反伤正气。一般的说,家禽的用药量为马的1/40,羊的1/4—1/8,兔的1/2,每味药量在0.1—3.0克左右,一般1天的用药总量不超过2克,雏禽用量一般为中禽的1/2—1/4,成禽的1/10,可根据病情轻重酌情运用药量。第86页/共115页家禽灌药或在饲喂中拌药一般少量多次为好,这样可使药力持续,收效更速,危急病症可一日多次。根据家禽易于发病、易于转变、易于康复等特点,治疗禽病在理、法、方、药的应用上应注意下列几点:第87页/共115页第一,选方用药药味要精,即宜少不宜多,以使药力集中。第二,药量宜轻,中病即止,不可过量,取其味轻清,以流畅气机。第三,禽体娇嫩,代谢盛旺,既不受刚燥,也不耐粘滞;既不能泻下,也不宜竣补,用药时特别注意平补,消导,滋阴,补肾,益肝,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活血化淤,补气健脾,杀虫止痒等方法,促进疾病好转。第88页/共115页第四,对热性病治疗时,要时刻顾护津液。在各种病治疗中,都要顾护脾胃,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寒冷之药易损伤脾胃,辛热之药易损伤津液,滋腻药品易变生痰湿等等,用药不当,都能影响治疗效果和病禽康复。第89页/共115页七、家禽常用的治疗法则如下:(一)疏风清热家禽肌肤薄嫩,腠理疏,卫外机能差,最易感受风寒风热时邪之病。一旦被风寒、风热侵袭肌表引起感冒,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引起很多病变,也是家禽的多发病。雏禽出现恶风、恶寒表证时,运用“清热疏风,止咳化痰”为治则,药用雏感灵等;第90页/共115页若禽患时行寒疫,运用“辛温解表,祛寒胜湿”为治则,药用九味羌活汤等;禽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热积于体内,引起严重的中枢系统机能紊乱的病证,加上禽缺乏汗腺,散热能力差,引起脱水和酸中毒的中暑病,运用“清热解暑,利水除湿”为治则,药用清暑消食散等。第91页/共115页(二)清热解毒家禽脏腑娇嫩,饲养娇惯,因群养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混浊等原因,传染病较多,广为流行。故清热解毒之法,在家禽临证中应用较广。有甘凉清热、苦寒清热、辛凉清热、咸寒清热等,应按邪热在表、在里、属气、属血、入脏、入腑等,分别选方用药。第92页/共115页若鸡患白痢病,是由于湿热壅滞肠道所引起的,宜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治则,药用三白散、二白茯苓散、止痢散;若鸡患法氏囊病,宜以“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为治则,药用攻毒汤、抗囊煎、抗囊散等;禽患传染性喉气管炎,宜以“清热解毒,宜肺利咽”为治则,药用蓝银汤等。第93页/共115页(三)消食导滞家禽脾胃薄弱,食欲旺强,易为食谷所伤,使受纳运化机能受到影响或伤害。如出现厌食、拉稀、嗉囊肿胀、发热等症,故在诊视时必须注意掌握饲料情况,在脾胃运化功能上找病因。若发现禽食积囊胀,是由于吞食多量羽毛、绳头、干硬谷粒、大块坚硬食物或吃了发霉,腐败饲料,第94页/共115页在嗉囊内发酵,产生气体或液体所造成的,在治疗时,运用“消食导滞,化食泻积”为治则,药用保和丸、消食化结汤、健畏散;若鸡患非传染性腹泻病,运用“消食化积,理气止痢”为治则,药用泻痢宁等;若鸡患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运用“消食开胃,益气健脾”为治则,药用健鸡散等。第95页/共115页(四)驱虫保肝家禽易被诸虫侵袭,如球虫、绦虫、线虫、蛔虫、组织滴虫、禽虱等,这些寄生虫能伤害脾胃功能,消耗营养,妨碍发育,故家禽要注意驱虫,虫消则诸病自除。家禽的球虫病较为多见,危害最大。第96页/共115页对待这些寄生虫一般运用“驱虫保肝、止血止痢”为治则,药用球虫净、槟榔汤、驱虫散、使君子汤等。禽虱是体外寄生虫,运用“杀虫止痒”为治则,药用烟草汤,百部汤等;若鹅患绦虫病,运用“驱虫止血”为治则,药用槟榔灭绦汤等。第97页/共115页(五)保肝凉血家禽“肝常有余”,患病后出现体热,昏迷、抽搐等症。家禽常因心气不足,不能主持血液循环,周流各经,以致淤积生热,病禽好卧贪睡,则热血积注于肝脏。血热则枯,枯则生淤。第98页/共115页(若鸡患肝炎病,运用“活血行淤,凉血散肝”为治则,药用青黛通淤汤,龙胆泻肝散等。若鸡患久泻不愈之风寒湿痹病,运用“补肝肾,益气血”为治则,药用独活寄生汤;鸭患病毒性肝炎,运用“清热解毒,消炎保肝”为治则,药用蓝陈汤,升清汤等。第99页/共115页(六)通窍化痰家禽肺嫩胃弱,加之热病居多,所以痰热壅盛,秽浊内闭较为多见,往往阻塞气机,上蒙清窍,出现呼吸困难,咳嗽、气喘、鼻腔肿胀并有粘性鼻汁、气管发出异声等。若患传染性支气管炎,应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为治则,药用强力喘咳宁、禽喘宁等;第100页/共115页若患传染性喉气管炎,运用“清热解毒,通利咽喉”为治则,药用喉症丸、加减银翘散、清热定喘汤等;若鸡患曲霉菌病,运用“清热解毒,宣肺定喘”为治则,药用曲霉灵、克呼散、百咳宁、禽喘康等。第101页/共115页(七)补脾健胃脾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势必影响家禽的生长发育,甚至疾病丛生。特别是雏禽“脾常不足”,故易发生腹泻,食不运化等症。故补脾健胃为中兽医家禽疾病常用之法。第102页/共115页若禽患非传染性腹泻,运用“健脾止泻,清热燥湿”为治则,药用健脾散、健脾止痢散;若肉鸡患脾肾阳虚的腹泻症,运用“健脾化湿”为治则,药用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加减;若鸡患气虚型白痢病,运用“补气健脾,燥湿止痢”为治则,药用加味四君子散等。第103页/共115页(八)活血凉血这类疾病为疫毒内侵,肺胃热盛,血淤气滞所造成。若鸡患大肠杆菌病,运用“清热解毒,活血散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