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_第1页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_第2页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_第3页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_第4页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2)22-0166-03

高校生是中国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气,其文化价值取向、文化行?榉绞蕉蓟嵊跋熘谢?民族将来的文化进展。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快速进展,部分高校生消失文化自信不足、文化自信缺失的状况。红色文化是广阔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头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所制造和进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宝,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校生红色文化教育,提升高校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以往对文化自信的界定往往从心理认同层面绽开,本讨论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人们对文化学问的占有,“学问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打算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学问不仅仅是简洁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1]美国有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也指出,“思想的全部功能在于产生行动的习惯。”从这个角度看,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信念,不光是精神表象还应当是行动规章。文化自信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确定,对自身文化布满礼敬与骄傲感;其次,对自身文化乐观英勇地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汲取与改造,对文化进展富强前景布满信念并乐观探究。

文化自信就是要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勇于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践行中国精神。假如将人当成一个系统,文化自信的产生和确立需要经受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习得阶段。高校生经过学校学习和家庭、社会的熏陶,学习到了肯定的文化学问,形成对文化的肯定看法。其次阶段,内化认同阶段。高校生个体内部完成肯定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从强制被动的认同向自觉主动的认同转化。第三阶段,实践探究阶段。个体完成内化之后,要乐观参加文化实践,对自身文化乐观英勇地表达,对外来文化勇于汲取与改造,对文化进展富强前景布满信念并乐观探究。同时,个体通过自身制造性的行为对外部系统予以反馈和沟通,丰富文化的内容,促进文化教育的进展和完善。文化习得、内化认同和实践探究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阶段,缺一不行。反之,假如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都没有体现某种文化,说明其对这个文化并没有确立完全意义上的自信。

从这个角度而言,高校生文化自信的树立,绝不是教育者对高校生进行单向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之间双向沟通并且反复循环的过程,社会和高校对高校生进行学问的传授,高校生也向高校和社会反馈信息,并进行新的文化创新。高校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也不是简洁的文化学问的学习和记忆,而是习得、内化、实践的简单过程。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算是真正入脑入心,文化自信才得以在高校生心中坚决确立。从这个角度理解文化自信,更加有利于教育者敬重高校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高校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制造力,促进红色文化的创新和进展。

二、高校生对红色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及缘由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对红色文化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导致部分高校生文化信仰的迷茫和文化自信的失落。

(一)文化认知不足

从文化习得来看,各种文化思潮的涌入和兴起,挤占了红色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高校生对红色文化关注不够、认知不足、理解不深。

1.西方文化在高校生当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高校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离革命年月。当代中国高校生用惯了“海飞丝”、吃惯了“麦当劳”、听惯了“新概念”、看惯了“好莱坞”,西方文化、语言、消遣方式和生活习惯伴随着他们成长。有调查显示,当代高校生最喜爱看的影片中美国影片占了70%。90后高校生是朝气蓬勃、衣食无忧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与艰苦、匮乏、动荡的革命年月相去甚远,同学难以产生自然 的情感共鸣,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是导致高校生对红色文化的生疏和疏离。据某高校统计,“参加调查的43%的同学认为,现代社会没有必要宣扬‘勤俭节省、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66%的同学认为,红色文化产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太远了,无法体会”[2],这些都说明当代高校生对红色文化理解不够、认知不足。

2.部分高校生深受非主流文化影响。课桌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厕所文化、二次元文化等在当代高校生中有肯定市场,影响了高校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前沿阵地,高校生作为对各种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其可塑性与可变性较强,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争夺的重要对象。

3.信息爆炸和消遣文化流行对传统价值带来解构。从历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看,高校生对互联网消遣功能的使用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功能,网络消遣成为部分高校生的避风港,造成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躲避和对主流文化的漠视。另外,在当今红色文化传播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方式。“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把红色文化作为商业促销的噱头,以消遣化心态戏说红色文化,以消费主义对待红色文化,消解权威、颠覆传统、解构英雄,造成红色文化传播的庸俗化,损害了红色文化的崇高感和神圣性。”[3]“手撕鬼子”“石头砸下飞机”等不符合实际的情节对高校生产生了极大的误导。(二)内化动力不够

社会和教育的功利化共同导致务实成为当代高校生的价值选择,造成了红色文化的认同不足。

1.教育的功利化影响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在义务教育阶段,高考的指挥棒让政治、历史这些副科不受重视,文理分科更是降低了理科生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同学系统了解革命理论、革命历史,严峻淡化了他们关于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到了高校阶段,由于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就业率低,情愿从事相关学科的同学越来越少,肯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同学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习有用技能的意愿也远远大于学习历史理论的愿望。

2.社会标准的功利化影响了高校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进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改善。与此同时,一些人也陷入了信仰缺失、精神空虚、价值错位的泥潭,物质利益成为很多人的首要追求,一些人以红色文化过时来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高校生也不行避开受到影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着高校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伦理规范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实践意愿不强

由于对文化自信的理解过于单一,在过去红色文化教育当中,存在着重视老师灌输、忽视同学主观能动性,注意学问记忆、忽视行为养成的普遍现象。这就导致了同学实践机会少、实践意愿不强、实践力量培育不够。高校生红色文化教育往往注意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一成不变,没有紧跟时代变化。教育者照本宣科缺乏感情,同学牵强学习疲于应付。部分教育者认为责任重大,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势说教,容不得同学争论创新。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下,同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敬重,往往将自己当成是“局外人”,对红色文化敬而远之。课外实践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一些学校、老师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熟悉不足,只重形式、不重内涵,抽空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利于同学实践力量的培育。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严峻制约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校生在详细的文化实践中巩固强化文化自信。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升高校生文化自信的途径与对策

(一)提高研习力量,变被动为主动

文化研习力量是指对本民族文化及世界先进文化的学习、鉴别和继承的力量。[4]加强红色文化的研习,详细途径包括学问的习得、抱负信念的树立、批判性思维的培育。

1.学问的习得。红色文化、红色理论的学习是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教学方法,增??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创新历史教育,订正目前学校教育中的学科偏误,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强化当代高校生红色文化的历史记忆。各高校依据自己的地理区位和校史校情,对同学开展红色教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转变过去“千校一面”的状况。例如江西、陕西、湖北的高校结合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首义精神对同学进行教育,深化挖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结合校史开展教育。武汉高校挖掘“乐山精神”,举办“抗战烽火中的武汉高校”展览等;中南财经政法高校号召同学要传承红色高校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中原精神”。

2.抱负信念的树立。青年时期是价值观确立的最重要时期。通过系统的课堂学习、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同学形成对中华民族宏大革命历史和优秀革命传统的正确认知。以红色文化中洋溢着的凛然正气、昂扬激情鼓舞同学,用中国人民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引导同学,用革命英雄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百折不挠的崇高品质感染同学,增加高校生的价值推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高校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抱负和共产主义的远大抱负,形成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责任心,不断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牢靠接班人。

3.理性精神的培育。多元文化的传入,表面上看是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从肯定意义上讲也是社会共识的瓦解,核心价值的缺失。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让高校生在多元文化中“寻根”,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辨别和继承、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批判、对非主流文化的理性看待等,都需要高校生发挥理性精神,辩证对待。90后高校生面对良莠不齐、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更需要培育一双“慧眼”去主动发觉有价值的信息,防止被错误的思想误导、被无用的信息沉没。只有这样,高校生面对纷繁简单的文化现象,才能不忘初心,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强化内化过程,由感性到理性

文化的内化是文化价值观内化为个人行为的过程。高校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学问,参加活动使这些学问在日常文化实践中加深理解,并不断得到检验和进展,最终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文化内化的过程要经受两个方面的转化,包括从感性认知层次向情感层次的转化、从本能移情的认同向自觉理性的认同转化。

由于当代高校生的成长环境,他们也看红剧、唱红歌、读红书,但始终停留在感性熟悉上,没法深化到心灵深处,引发共鸣。中华民族过去所患病的挫折、屈辱好像只是一段遥远的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因此,必需要通过不断强化课堂教育,对革命时期重大历史大事进行客观分析,使当代高校生理性、全面、辩证地熟悉史情、了解国情。利用校报、广播、网络、宣扬橱窗等校内媒体,大力宣扬红色文化,营造深厚的氛围,提升高校生的骄傲感和使命感。利用重大红色历史大事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邀请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作革命传统报告,讲革命传统故事,使当代高校生获得健康、高尚、美妙的情感体验,增加高校生的情感认同。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展览等,加强红色网站、微平台建设,乐观运用H5、VR等技术,丰富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同学参观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历史等,使同学身临其境,增加心灵的共鸣。

(三)促进文化创新,从理念到实践

文化自信的根本确立,在于内化于心之后还要外化于行。红色文化这种外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化为详细的行为,通过言论与行动来践行文化理念;二是以肯定的方式和途径,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影响或教化其他的社会个体,制造新的文化成果。

1.践行文化理念。文化理念要发生作用,根本还是要依托于主体去践行。只有当青年学子用红色文化革命理论、革命阅历和革命精神指导实践,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才算真正确立了文化自信。这是文化由观念成为习惯、由规范变为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洁的一次就完成了,而是认知和行动不断交替,在实践中不断感知、领悟,实践之后又反过来修正认知、强化熟悉。只有不断、反复用实践检验,将主客观统一,才能渐渐形成稳定的文化自信。高校生要成为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决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弘扬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红色文化从文字、理念、图像变成自身实实在在的言行。

2.创新文化成果。高校生在红色文化的传承中肯定不是旁观者、局外人,红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生要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主体力量和主体价值,运用新时代的语言和技术,为红色文化给予新的内容,创作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