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
传统社会
思想
ThehistoryofChineseSocialthoughts陈劲松主要章节内容绪论:儒学精神的三个命题及其合理化路径儒学社会及其主导精神儒学反思的三个命题儒学反思的内在规定性儒学精神的合理化路径第一章儒学反思的场域远古社会中的“巫文化”西周社会中德性伦理的觉醒祭祀体系中社会生活的礼乐化伦理关联的社会的兴起礼乐社会的失范性破坏礼乐社会的创造性破坏第二章儒学反思的兴起社会反思的兴起儒学反思的母题孔子的社会反思孟子的社会反思各家反思的异同第三章儒学反思的意识形态化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的类型法意识的普遍觉醒法家观念的意识形态化汉初的意识形态结构儒学反思的意识形态化第四章儒学反思的经典化《易经》的经典化及其意义《礼记》的经典化及其意义《孝经》的经典化及其意义《大学》的经典化及其意义《中庸》的经典化及其意义第五章儒学反思的法律化原始儒学中的法意识两汉时期法律的儒学化运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法律化成果隋唐时期儒家法的定型儒学反思法律化的意义第六章儒学反思的谶纬化“谶”“纬”之风谶纬政治的现实需求儒学谶纬化的理论动力儒学的谶纬化儒学谶纬化的终结第七章儒学反思的抽象化(形而上学化)玄学的浸润与儒学反思概念的抽象化佛学的风薰与儒学反思方式的纯化理学的兴起与儒学反思的体系化构造第一讲儒学社会的概念相关概念的质疑一个新的视角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一:封建社会的概念封建社会的由来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概念及其批评历史发展阶段论及其主要代表毛泽东的定义新的争论中国自从脱离了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来,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就长期陷在迟缓状态,封建制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其主要特征有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阶级地主贵族皇帝拥有土地而农民很少有或完全没有、封建国家建立在农民的无偿劳役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农民起义或战争是其社会的发展动力。在20世纪50年代的第一次讨论高潮中,大致有“宋元说”和“明清说”两种,到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讨论高潮中,却出现了“战国”、“西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等多种说法。梁溯溟“伦理社会这块土地,不适于资本主义之滋生茁长,这是没有疑问的。”钱穆:传统派(记诵派)、革新派(宣传派)、科学派(考订派)
“以政制而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以学术言,自先秦儒、墨唱始,学术流于民间,既不为贵族世家所独擅,又不为宗教宗庙所专有。平民社会传播学术之机会,既易且广,而学业既为从政之阶梯,白衣卿相,自秦以来即尔。既无特殊之贵族阶级,是亦不足以言‘封建’。若就经济情况而论,中国虽称以农立国,然工商业之发展,战国、秦、汉以来,已有可观。惟在上者不断加以节制,不使有甚贫,甚富之判。------则佃户之卖田纳租与田主,亦一种经济契约之关系,不得目田主为贵族、为封君,目佃户为农奴、为私属。土地既非采邑,即难以‘封建’相拟。然谓中国乃资本主义之社会,则又未是。”“然则中国以往政制,尽可有君主,无立宪,而非专制。中国以往社会,尽可非封建,非工商,而自成一格。何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方学者此等分类之外”部分西方研究者运用的概念资本主义的情结相关概念的质疑之二:“传统社会”的概念质疑“传统”“传统社会”一个新的视角:儒学社会西周—春秋战国—汉武革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前儒学社会儒学社会……
儒学社会的解构…………后儒学社会儒学社会一种理想的社会类型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社会公共秩序的建立及个体的日常生活皆以儒学的基本精神为引导或指导,或者说这个社会的总体生活皆以儒学的基本精神或基本理念为依归社会公共秩序、个体的日常生活、社会的总体生活社会公共秩序,在儒学社会中主要是指以姓氏或家天下为外在特征的、以皇帝郡县制度或者皇帝官僚制度为实质内容的王朝秩序,以及以村落聚居为外在特征的、以宗法伦理为实质内容的乡土秩序。所谓个体的日常生活,在儒学社会中主要是指个体参与社会秩序建设的过程中由个体所发动的各种生活形式,主要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容。所谓社会的总体生活,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涉及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及社会心理等各个层次。总体性一方面是就其社会运行的目标与手段来说的、而不去细究社会生活的某一具体的细节,另一方面是就其社会的主流价值来说的、而不去细究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或者说确实出现的对主流价值的某种程度的越轨。儒学精神儒学的基本精神或基本理念是指,在前儒学社会以及儒学社会发展过程中贯穿于整个儒学发展过程的、不变的基本要素。儒学精神是精义儒学、经典儒学以及解释儒学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不仅就其理论形态而言,而且考虑到儒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那么儒学精神可以进一步被表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或要素:以仁爱为基础:以秩序为目的:以伦理控制为手段:以仁爱为基础:以仁爱为基础,指的是儒学的鼻祖孔子、孟子提出了一系列建构王道秩序的具体步骤,诸如正名、克己推己、爱人等,其中仁(爱)是这种秩序建构的基础。以秩序为目的:以秩序为目的,秩序指的是君主秩序。君主秩序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反思者的一种思想共谋,儒学谋划的是一种以宗法(亲亲)伦理控制的君主秩序。以伦理控制为手段:指的是儒学选择了以(亲亲)伦理控制为建构君主秩序的最恰当的手段。确定儒学社会是否兴起的唯一标准儒学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以《论语》、《孟子》、《礼记》等儒家经典为道统核心而建构起来的君主秩序的社会类型。儒学精神是否上升为社会的统治意识形态是确定儒学社会是否兴起的唯一标准。儒学社会的正式起始,在儒学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之时,也即在汉武帝确立“罢黩百家,独尊儒术”之时儒学社会的正式结束即在于“儒家法”的被终止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施行。可见,儒学社会不只是一个静态的、一蹴而就的状态,它还意指这样一个社会过程即儒学从获得统治意识形态的地位到丧失这种地位的过程。一个以儒学思想为指导的社会建构过程。相关概念:前儒学社会、后儒学社会前儒学社会,是指儒学还没有上升为统治的意识形态的社会发展阶段,或者说是指这样的一个社会阶段即在这个阶段中社会的意识形态正在酝酿一种对人(类)的处境做新的思考、正在酝酿一种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加以自觉接受并作为指导思想的儒学精神。“前”表明一种承其后的某种东西“目前仍不存在或者没有完形或者正在形成的状态”。后儒学社会是指儒学丧失了曾经作为统治意识形态地位的社会状况。这里的“后”只是表明,其所处的社会阶段的某种时间上的承接。在时间上,后儒学社会即表明儒学社会的最终终结;在社会生活的形式上,后儒学社会即表明新的有别于儒学社会的国家政治生活及个体的社会生活的开始。儒学社会中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儒学社会是停滞的吗?就其文化或地域空间来说,儒学社会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社会。就社会的精神状态来说,儒学社会的发展表现为儒学精神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来说,儒学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孕育了巨大的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曾经达到了农业文明时代的顶峰。儒学社会的相关概念伦理理性伦理关联伦理控制儒学社会的特征独特的历法系统独特的社会秩序构成独特的主导精神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独特的法律体系独特的社会心理结构独特的经济伦理独特的理想王国“儒学社会”概念的意义和传统社会概念相比较和封建社会概念相比较对传统社会的类型化研究属于大传统研究有利于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过程(合理性及其限制)中国社会的历史演进简释表(略)第二讲儒学反思的三个命题“延传的变体链”以仁爱为基础:以秩序为目的:以伦理控制为手段:儒学精神的内在规定性:伦理理性儒学社会的主导精神小结之一:儒学社会的概念质疑儒学精神命题的质疑儒学社会合理性的质疑儒学社会的社会关联的质疑第三讲前儒学社会中的智力(社会思想)进步前儒学社会的发展阶段远古时代的“巫文化”决疑用卜的“占卜文化”伦理理性与德性观念的觉醒巫官合一时代禹步汤祷祝祷记事逐疫、禳灾龟占筮占易占象的意义数的意义吉凶、悔吝、无咎来告诫君子筮典
第四讲儒学文明的母体及其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概念儒学文明的轴心时代儒学文明反思的母体西周的礼乐文明礼乐文明的特征礼乐文明的失范性破坏礼乐文明的创造性破坏嫡长子父死子继嫡庶之分以贵不以长、以长不以贤贤第五讲孔子对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对社会秩序的类型化(有道-无道)对统治合法性的反思(正名及其纲领)对制约日常行为的社会规范的反思(礼)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反思(仁)对殷商以来的宗教性生活的反思(天命神鬼观念)对思维及行动方法的反思(中庸)孔子述“仁”从于礼的关系角度从人的本质性存在从孝的角度从欲的角度从不欲的角度从泛爱众的角度从道德承担的角度从其他的角度礼治主义的鬼神观教化主义礼治主义功能主义现实主义对思维及行动方法的反思中庸德行执中思维方式实践范式第六讲孟子对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性善说正经界说仁政说社会分工说统治类型说君臣关系说(一位说、一夫说、易位说、寇仇说)修身立命说第七讲老子有关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关于《道德经》的各种解读《道德经》的社会学解读道学的社会问题观老子的“三包(宝)”道学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把人道纳入天道消解社会动乱的根源(欲望)社会控制的策略:贵柔、谦下、见微理想的社会秩序:小国寡民道学介入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道学与君主秩序第八讲墨子有关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
“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未有“刑政”的自然状态:一人一义文明发生的基本形式:刑政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劳动当前社会的三类问题攻伐问题——非攻自爱问题——兼相爱民生问题——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理想的社会秩序:尚同——天子政长制第九讲法家有关社会重建的智力反思
法意识的普遍觉醒法家观念的意识形态化法意识的普遍觉醒:公布成文法的运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所作《刑书》,“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在执政赵鞅、荀寅主持下“铸刑鼎”。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私造“刑书”,因刻于竹简,故称《竹刑》。法家观念的意识形态化变法运动赵《国律》、楚《宪令》、齐《七法》、韩《刑符》、魏《魏宪》与《法经》、秦《秦律》等等。其中以魏国李悝制定的《法经》时间最早、成就最高。约公元前400年,李悝作《法经》六篇。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秦始皇“以吏为师”的法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确立小结之二:轴心时代各家关心的异同及其意义儒学在百家争鸣中的位置儒学的优势儒学的劣势讨论主题我所认识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个人人格学派特征?主要概念?主要主张?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我最欣赏?我最反对?对传统中国社会的影响?对民族特征的影响?讨论主题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和西方社会思想的差别?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不足?传统社会的概念?封建社会的概念?儒学社会的概念?合理性的标准?儒学思想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传统社会思想(儒学思想)的合理性?儒学社会的合理性?第十讲《周易》的经典化及其意义(上)《易经》的种类《周易》的构成太极无极阴阳两仪八卦(8)本卦纯卦重卦64卦(8#56)杂卦变卦上经(30)下经(34)卦的构成:卦名、卦象、卦义、爻名、爻义乾、坤卦的含义及其精神倡导其它卦的释义:蒙、泰、否、咸、既济、未济等数与位:阳数(九)、阴数(六)、二与五、一与四、三与六第十讲《周易》的经典化及其意义(下)64卦的卦序64卦的时空观64卦的数论64卦的宇宙观64卦的历史观64卦的文明观64卦的君子观64卦的方法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钢组立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菌床足付香菇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网站监测与修复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大学生实习合同范本
- 土地使用合同范本
- 生产型企业劳务合同范本
- 餐饮品牌授权使用合同范本
- 杭州市武术馆租赁合同
- 2025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阅读推广计划
- 七年级科学课外实践活动计划
- 2024加油站操作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GB/T 5267.5-2024紧固件表面处理第5部分:热扩散渗锌层
- 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
- GB 17353-202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防盗装置
- 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重点语法清单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
- 金属包装容器生产数据分析考核试卷
- 宠物学概论课程设计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甲卷含答案
- 排水管网溯源排查项目专项培训
- 译林牛津版八年级下册英语全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