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工作报告_第1页
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工作报告_第2页
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工作报告_第3页
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工作报告_第4页
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工作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工作报告

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强化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联动衔接。推进修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行业能源消耗定额、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等强制性标准,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研究和推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品质量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应用规范等建设,加快技术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促进新材料产业化。制定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技术要求。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材产品标准对比研究,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鼓励制修订新产品团体标准。构建产业创新链,引导和支持建筑卫生陶瓷、防水材料、玻璃幕墙、部品化墙体材料和屋面材料等领域建材企业,针对个性化需求,开展服务型制造,由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引导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骨干企业,从单纯提供材料,向提供研发设计、采购物流、营销融资、建设维护和技术支持等一体化服务、系统方案业务转变。引导大型建材制造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型,提高企业供应链协同水平,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向网上交易、加工配送、技术服务、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大数据分析等综合服务延伸。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实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维修等生产经营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强化需求牵引与创新驱动的协同效应,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跨界融合。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牵引,促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加快建材部品、构配件产业实现标准化设计、系列化开发、工厂化生产、配套化供应、信息化管理。以木结构建筑为牵引,促进木材加工和保护产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高效储能等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促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发展和应用。需求预测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传统建材产品需求量保持基本平稳或略有下降的态势,其中,水泥需求量会出现下降,绿色建材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需求量继续增长。促进融合发展(一)深化深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建材工业应用,加快管理体系标准普及推广。重点推进建材企业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推广企业能源管控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建材企业开展信息物理系统应用,推广应用大数据、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商务智能(BI)等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动态监控预警。鼓励建设并使用公共云服务平台。(二)加快产业融合强化需求牵引与创新驱动的协同效应,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跨界融合。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牵引,促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加快建材部品、构配件产业实现标准化设计、系列化开发、工厂化生产、配套化供应、信息化管理。以木结构建筑为牵引,促进木材加工和保护产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高效储能等新兴产业需求为牵引,促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发展和应用。(三)强化实施发展战略,促进军民创新要素融合、创新成果共享,统筹建设和提升军民两用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针对武器装备需求、行业发展短板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产品,从设计研发、结构表征、演示验证、应用推广等环节入手,以材料终极应用为目标,采用一条龙模式组织跨行业、跨领域的军民协同攻关,建立完善基于生产要素的发展机制。优先发展高强高模碳纤维、玻璃基板、光纤预制棒、高导热陶瓷基板、闪烁晶体、激光晶体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石墨烯、超材料、3D打印材料、智能仿生等前沿材料,推动发展国防和所需的专用建筑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加快结构优化(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专项行动,大力压减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建材行业严重过剩产能。加快传统建材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推进建材部品化、原料标准化。开发推广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水泥基材料及制品、节能门窗、玻璃幕墙等部品化建材,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的专用水泥、预拌砂浆、混凝土外加剂、砂石骨料等基础原材料。(二)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统筹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交通物流、市场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地或规划建设区周边,支持发展特色非金属矿采选和深加工业,合理培育区域特色建材产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生产基地。(三)壮大建材新兴产业加快开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实现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增强关键基础材料供给保障能力。重点发展玻璃基材料、工业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鼓励发展石墨烯等前沿材料。(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材工业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业,推进设备维修专业化服务,发展壮大面向建材工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玻璃深加工制品、建筑卫生陶瓷、石材、新型房屋等行业推广创意设计和制造。推进建材行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网络配送体系建设。在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业建立设计、选材、配送、施工一体化网络平台。在碳纤维、玻璃纤维等高性能无机纤维及其增强复合材料、精细陶瓷、人工晶体、矿物功能材料等行业建立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标准、认证等服务平台。完善并加快发展从非金属矿地质勘查、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建材工程建设服务产业链。木塑复合材料行业下游概况行业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新型石木塑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目前主要作为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应用于户外设施、室内装饰以及建筑等领域,因此目前行业产品下游行业为建筑材料制造业中的新型建筑材料制造子行业。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时代性,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二是节能环保,符合生态化特点,有利于社会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不断升高,而传统建材对能源和非金属矿资源依赖很大,制造水泥、玻璃、陶瓷、石材、墙体材料和保温绝热材料都会造成大量的煤炭、天然气资源和非金属矿资源的消耗。因此,为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国家通过相关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积极推广使用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建筑材料,促进节能环保和产业结构调整,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降低建筑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问题,国家积极推广住宅产业化政策,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及其部品部件,逐步形成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的装配式建筑成套部品部件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整体质量、降低成本、物耗和能耗。随着传统建筑材料水泥、玻璃等行业的市场饱和,以及高能耗、高污染的建材制造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峻,新型建材必然是未来建材行业的主流趋势。绿色建材是新型建材中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在我国,绿色建材的概念在上世纪末最早提出,但是推广一直缓慢。2013年初,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共同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作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十项任务之一。2014年5月,住建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将绿色建材定义为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绿色建材主要功能在于保护人体健康与环境资源。相比于普通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对原材料利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五个过程进行评价,以确保满足功能要求:(1)建筑材料生产过程能耗较低,不产生新的污染源;(2)尽量使用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工而成的再生资源,少使用天然资源;(3)使用高效率能源与性能优异的材料以降低能耗;(4)材料多功能化,如除菌、除臭、隔音、阻热等,确保产品有益于人体健康,改进生活环境。在促进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污染、提高建筑材料环境友好程度是必经之路。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要求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要求建筑材料向绿色化和部品化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建材工业尽快增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保障能力;要求开发推广绿色建材,促进建材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需求结构不断升级,传统建材产品需求量保持基本平稳或略有下降的态势,绿色建材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需求量将保持继续增长。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在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绿色建材产品占建材产品的比重较低,从事绿色建材产品生产的企业也相对较少,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建材产品达到绿色标准的已超过90%。我国绿色建筑建材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相关的行业指引,包括政策的规划、行业标准的制定;二是缺乏相关的补贴政策,导致企业生产绿色建材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对于绿色建材的相关规划相继出台,绿色建材的发展进入加速通道。未来,我国绿色建材及绿色建筑技术将成为建筑建材行业的主要应用产品。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绿色建材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30%,预计十三五期间,绿色建材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5%以上,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在30%左右。基本原则(一)坚持转型发展引导要素优化配置,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培育矿物功能材料,支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并推广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进程,完善标准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三)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开发推广绿色建材,促进建材工业向绿色功能产业转变。(四)坚持融合发展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建材工业深度融合,强化建材工业与建筑业等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建材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五)坚持开放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本着互利共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加快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木塑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木塑复合材料产业是一个跨多个领域的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鲜明的产业特点,现已在新材料领域自成一体。由于其不依赖于不可再生资源,而主要采用可以大量循环再生原料制成,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生产工艺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一)木塑复合材料行业共挤成型技术单一材料挤出成型是目前木塑复合材料制品行业内通用的主流成型加工方法,近几年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在单一材料挤出的基础上,开发了共挤的工艺,共挤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提高木塑制品的外表强度、增强耐磨性、抗紫外线等能力,在木塑制品表层共挤一层功能材料,这是木塑制品的表面共挤技术;另一种是为加强木塑制品的整体强度,在芯层材料(如金属材料)外表包覆一层木塑复合材料的共挤技术。木塑共挤技术不仅提高了制品的使用性能,而且还能扩大应用领域和产品种类,促进了木塑产品多样化。使木塑挤出成型工艺技术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这项技术目前在国内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中高端产品已销往国际市场,形成了木塑产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二)木塑复合材料行业微孔发泡技术近几年木塑微孔发泡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PVC基的木塑生产龙头企业,为适应产品性能要求,需要开发新型加工工艺,引入微孔发泡工艺技术,降低材料成本,扩展WPC的使用范围。木塑复合材料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密度较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降低木塑复合材料的密度,同时又不降低其物理力学性能,对木塑复合材料提出了轻质高强的要求。发泡技术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木塑复合材料密度大的问题,还因为泡孔结构钝化裂纹尖端,阻止裂纹扩转,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部分力学性能,使其可以应用于要求轻质高强的部件、运动器械、包装、建筑行业的缓冲、保温与隔热材料等。(三)木塑复合材料行业数码打印技术应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数码打印工艺和技术发展迅速。数码打印结合了数字模拟、材料科学与技术等多种高端前沿成果。数码打印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均有应用,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还是高分子材料。目前数码打印被技术人员引入木塑及石木塑复合材料制造行业,在高速打印条件下,高分子打印材料和聚氯乙烯基材、聚烯烃基材的附着力、表面耐磨、高分子打印材料在受热状态下对基材的尺寸稳定性影响等方面技术门槛较高。此技术达成量产后,具有个性化定制、加工效率高、占用库存少、交货周期短、综合成本低等优势,可前瞻性的应对市场需求。强化协同创新(一)加强技术创新依托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创新平台,支持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技术研发、检测测试、验证示范等机构,提升研发能力。支持建材工业大型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清洁生产、产品设计和应用等关键技术,着力解决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加工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增强关键材料保障能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鼓励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二)完善标准规范构建新型标准体系,强化产品标准和应用规范联动衔接。推进修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传统建材行业能源消耗定额、污染物排放、产品质量等强制性标准,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加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积极研究和推进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产品质量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应用规范等建设,加快技术成果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