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1.1建设背景生态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县级行政区域。生态县是县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继续、发展和最终目标。新世纪,社会经济实力位于全国前列的义乌市,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立足义乌市内陆自然资源和商品经济特色,全面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通过《义乌生态市建设规划》的纲领文件编制,推进义乌生态市建设。(1)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2)浙江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目标,从2021年至2021年,计划用20年左右时间,投入千亿元,通过启动、推进、提高三个阶段,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口生态体系和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等生态省建设的“五大体系”。义乌市地处“承浙东北、联浙西南”的过渡地带,是浙中地区重要的经济极核和对外商贸城市,也是首批建设的生态市之一。因此,义乌生态市的建设对于促进浙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意义。(3)义乌市区域功能提升的必然趋势义乌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和浙江省十强县市,长期以来以小商品贸易名扬海内外。2021年义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56.08亿元,经济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新世纪义乌要在城市发展、城市质量、城市品位、城市经营等方面占据制高点,必须要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和已有的其他优势,既要接受长江三角洲国际经济圈的辐射,又要参与浙江中部经济带的建设,追求区域间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努力提高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善义乌市的城乡发展空间,创建生态市已成为时代的需要,义乌市创建生态市的时机已经成熟。1.2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实施浙江生态省建设战略。立足义乌市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基础,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为手段,发挥义乌的区位优势和全国著名小商品贸易中心的资源优势,建立并大力发展义乌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人居社会,注重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强化义乌市的综合实力,把义乌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生活富裕、环境舒适的国际生态工业商贸城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市(县)建设目标。1.3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积极保护、讲求实效,转变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增强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五个统筹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指导生态建设的有序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合理规划布局,建设生态环境优良、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区域,创造适宜于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积极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达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政府调控、公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畅通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和运行有效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动力创新与开放合作原则以人力资源的区域整合为动力,依靠体制、科技、管理创新,切实增强义乌生态市建设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1.4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21世纪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21)《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2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21)《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20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2021)《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2021)《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2021)《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21)《义乌市国民经济合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21)《义乌市城市总体规划》(2021-2021)《义乌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21)《义乌市“一体两翼”产业带规划》(2021)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1.5规划范围本规划的空间范围为义乌市行政区域,即义乌市市区及所辖八个镇,包括中心城区(稠城、江东、稠江、北苑、城西、后宅等六个街道)和佛堂、苏溪、上溪、廿三里、大陈、赤岸、义亭等七个镇。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1.6规划年限规划期限:启动期(近期)为2021年至2021年,达标期(中期)2021年至2021年,深化期为2021至2021年。规划的基准年为2021年。基本概况2.1区域基本概况2.1.1自然特征一、地理位置义乌市位于浙江省的中部,金衢盆地东缘,距离浙江省省会杭州市108公里。东与东阳市接壤,南与永康市、武义县相邻,西与金华市金东区、兰溪市相接,西北与浦江县毗连,北与诸暨市交界。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9°02´~29°33´和东经119°49´~120°17´,是浙江省中部和金华的经济强市二、气候义乌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9.3℃,一月份最低,为4.2℃;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毫米,以春雨、梅雨和台风雨为主三、地质义乌市东、南、北三面环山,向西开口,属金衢盆地东缘。地貌以丘陵为主,北部为东北走向的会稽山余脉;南部为南西走向的仙霞岭余脉。整个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顺着坡度向东阳江、大成江倾斜,构成了一个中间狭长、向西开口的走廊式盆地,俗称“义乌盆地”。地质属扬子淮地台浙西褶带与华南地槽褶皱系浙东华夏褶皱带接壤部位。四、地貌义乌市属于丘陵地区,三面环山,整个地势是东、南、北部高,向中部依次递减为山地、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呈阶梯状分布。东部和南部为仙霞岭山脉的延伸,北部属会稽山脉。中部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阜于垄田相间,沿江两岸为河谷平原。在地貌构成中,低中山地占23.48%,丘陵占34.40%,岗地占18.39%,河谷平原占23.73%。五、土壤资源义乌市主要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红壤土类面积为48856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48.7%,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低丘陵阶梯上。黄壤土类总面积为4000公顷,占全市土壤面积的4%,主要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本市土壤养分含量的特点是,土壤有机质、含氮、代换量中等,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六、矿产资源义乌市矿产资源总体贫乏,其中金属矿产9种,非金属矿产9种,燃料、放射性、地下水各1种。矿点(床)175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小型矿床6处,其余皆为矿点为矿化点(金属矿点、矿化点29处,占总数的16.57%;非金属矿点136处,占总数的77.71%,其他矿点10处,占总数5.72%)。金属矿产皆为矿点、矿化点,无开发利用价值。非金属矿产以建筑石料、砖瓦粘土为主,萤石、建筑用砂次之。建筑石料和砖瓦粘土储量丰富,是本市的主要矿产。萤石和建筑用砂经多年开发,储量渐趋枯竭,已进入残采阶段。七、水资源河流属钱塘江水系。境地内最长的河流义乌江,源出磐安县大盘山,流经徐江镇中央村与南江汇合入婺江,境内流长39.75千米,大注支流90余条;其次是在陈江,由六都溪、八都溪、鸽溪于大陈汇合,注入浦阳江,境内流长17.5千米;此外尚有浦阳江支流洪巡溪等。2021年义乌市水资源总量为7.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6.0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149亿立方米,折合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80立方米,只有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八、动植物资源义乌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地带,位于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森林植被顺演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是以甜槠、木荷为建群树种,伴生以栎、栗、栲、楠及山茶科等树种的群落。自然资源丰富,有山林4.9万公顷,林木以松、极和毛竹居多,森林覆盖率为50.8%。义乌曾经是著名的“蜜枣之乡”,全市共有古树名木1043株,26科,37个种,其中古树群有9处,古树数量以樟树、枣树居多。全市有森林植物107科、337属、636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野兽类有30多种,野生鸟类有200多种,蛇类资源也比较丰富。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穿山甲、小灵猫、猫头鹰、苍鹰等。九、旅游资源义乌山清水秀,名胜古迹多。铸造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的双林铁塔,建于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桥,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黄山八面厅,明清乔亭蟹钳形墓葬群,及朱丹溪墓和冯雪峰故居等6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级保护单位有松瀑山摩崖题刻、善慧傅大士塔、方大宗祠等35处,还有双林寺、德胜岩、瑞峰寺等10处寺(庵),为群众游览和开展合法宗教活动场所。华溪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同时,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兴旺发达有力地促进了旅游接待业的发展,各旅行社都把中国小商品城购物旅游纳入浙中旅游线路及义乌周边县市如千岛湖、黄山等旅游线路中,来义乌购物旅游的人数逐年上升,购物旅游呈现勃勃生机。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和建设,义乌市基本上形成了以小商品城为依托,重点发展购物旅游,积极发展融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现代新型综合旅游为主的旅游格局。2.1.2社会经济一、历史沿革义乌历史悠久,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乌伤县,相传孝子颜乌负土葬父,群乌衔土助之,乌口皆伤,唐武德四年(621年)划出乌伤县置稠州,以稠岩得名,唐武德六年(623年),稠州分置乌孝、华川二县,唐武德七年(624年),合乌孝、华川为一,始称义乌县,沿用至今,其意与乌伤、乌孝无别。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二、行政区划与人口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隶属金华市,下辖佛堂、苏溪、上溪、廿三里、大陈、赤岸、义亭七个镇,中心城区设稠城、江东、稠江、北苑、后宅、城西六个街道,全市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市政府驻地稠城镇县前街21号,北距省城杭州108公里2021年末户籍人口67.6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89‰,其中非农业人口18.64万人。城区户籍人口29.80万人。全市平均人口密度612人/km2,其中建城区高达7843人/km2。三、经济发展2021年义乌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08亿元,经济连续2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和浙江省十强县市。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三次产业比例为4.9:51.1:4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3148元,财政总收入达16.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2亿元。继续实施“兴商建市”战略,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已连续12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建立了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农贸城、物资市场、木材市场、家电市场、通信市场、室内用品市场等7个专业市场和30多条专业街为依托,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坚持结构调整,2021年工业持续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31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6亿元。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48亿元,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为52.6:47.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31千公顷,总产量11.35万吨。交通运输、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第三产业快速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8.94亿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部分国际化大都市还有较大差距。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1元,人均生活费支出8445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人均生活费支出3603元。四、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框架。2021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88亿元。义乌为浙中交通枢纽。义乌火车站已经扩建升为二级站,浙赣铁路复线纵贯义乌境内达42公里。公路四通八达,有省道杭金线、义浦线、嵊东义线,现有公路密度190公里/百平方公里。市区已初步形成了与东阳江、浙赣铁路基本平行的“五横四纵”道路网主框架。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快速,年末市区公交线路17条,公交营运线路总长度达281千米,公交营运车辆188辆,全年公共汽车和电车客运量47002021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4224万元,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0929万元。年末固定用户22.38万户,移动用户40万户,因特网宽带用户4.60万户。城市供水量3536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2090万吨,城区用水普及率100%。城区用电量16.7亿千瓦时,其中居民生活用电2.29亿千瓦时。全市用液化气人口40万,燃气用户气化率为100%。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8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7.95平方米。2021年城区园林绿地面积达到80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1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29%,建成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现有城市污水厂设计处理污水能力为7万吨/天,其中城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科教文化和卫生通过坚持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义乌的科技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35家,2021年创产值20.8亿元,其中经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56家,建立企业研发中心36家,培育民营科研所34家;2021年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3364万元,比上年增长44.3%;专利申请量797件,比上年增长197.3%。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和义乌特色优势行业服务,以上产业的产业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1%,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56.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2%。义乌的科技投入、专利申请等科技发展指标都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义乌现有义乌工商学院1所高等院校。2021年全市拥有普通中学42所,在校学生4.27万人;职业中学4所,在校学生0.91万人;小学104所,在校学生6.02万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段入学率100%,巩固率99.98;高中段入学率达95.5%,提前三年达到普及高中段教育的目标。义乌作为“文化之乡”,体育文化设施齐全,拥有体育馆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站13个。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日趋繁荣,2021年新华书店发行各类书籍429万册。城乡医疗保健体系基本健全。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5个,各类医疗病床1916张;有卫生技术人员2329人,其中医生2122人,护士(师)792万人。另外有社会办诊所,农村卫生室584个,卫生技术人员471人。2.1.3生态环境一、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义乌市地表水主要由义乌江、南江、大陈江及重点水库水源地等组成。义乌江、南江水质较差,污染比较严重,为劣Ⅴ类,主要以有机污染为主,超标物质为DO、NH3-N、CODMn;大陈江水质相对较好为Ⅳ类。水源地水质状况相对较好,基本在Ⅱ类~Ⅲ类。从营养化程度来看,岩口水库、长堰水库营养化程度较高,八都水库、柏峰水库、巧溪水库营养化程度相对较低。2021年废水排放总量为0.43亿吨,其中工业占48.96%,生活占51.04%。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0.97万吨,其中工业占67.84%,生活占32.16%。环境空气质量2021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时有超标。2021年城市API值在30~181之间,空气质量级别为良。市区降尘量平均值为8.03吨/平方公里•月,略超浙江省定标准。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1.78亿标立方米,燃料废气在工业废气总量中所占比例为95%,其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0.323万吨,烟尘排放总量0.19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为0.002万吨。声环境质量2021年市区声环境质量一般,主城区等效声级加权平均值为59.9dB,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68.1dB。酸雨义乌酸雨比较严重。近年来降水酸度逐年降低,年均pH均在为4.7以下,2021年酸雨频率为87%。固体废弃物2021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9.96万吨,综合利用量36.2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0.8%。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58008.0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2.25%,危险废物排放量为88.78吨,综合利用率为19.15%。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9.31万吨,乡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21.4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86.24%,其中主城区生活垃圾产生量93.0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2021年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0548.25公顷,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耕地31752.52公顷、林地49340.44公顷、园地6178.57公顷、其它农用地5781.54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055.88公顷、交通用地930.8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675.75公顷、未利用地2833.23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8.72%、44.03%、5.59%、5.23%、10.91%、0.84%、1.52%、2.56%。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呈现“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交通居民点”格局。2021年初实有耕地面积23018公顷,人均耕地仅0.034公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8公顷)。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据2021年统计表明,义乌水土流失总面积211.14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9.10%。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义乌市共开发利用的矿产有9种,至2021年仍在开发利用的矿种仅为萤石、建筑石料、砖瓦和建筑用砂4种,现有矿山(含采矿点)共189家,年产值15840万元。主要的矿产地有乌灶煤矿、塔山下萤石矿、赤岸官山萤石矿、华溪萤石矿、南山坑萤石矿、竹坑萤石矿、毛店老龙山萤石矿、苏溪凝灰岩矿。四、水资源开发利用2021年义乌市水资源总量为7.19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6.04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149亿立方米。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为2.58亿立方米,全市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年需水量为3.25亿立方米,尚缺水0.67亿立方米。建成和拥有各类取水工程4万余处,小水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56万千瓦。市区供水总量3536万立方米,其中人均年生活用水量52.2立方米。五、森林资源开发利用2021年以33387公顷森林管护为基础,完成造林面积124公顷,新增封山育林1966公顷,成林幼林抚育600公顷。全年木材砍伐量为10900立方米,毛竹砍伐量11万株。林产工业得到加强,主要产品有笋干、板栗等。森林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华溪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2.2生态市建设条件分析2.2.1区域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分析义乌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分析表类型问题解决方案土地中心城区土地承载力过大,工业用地布局混乱。扩大生态用地比例,调整用地结构,合理布局工业区和工业小区,根据区域优势和生态市发展要求确定各区域主要发展产业方向及今后拓展方向。城市发展迅猛,用地需求较大,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充分利用现在资源,进行地下、地面、空中立体配套的土地利用规划,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绿地系统专类公园较少,城市中心公园绿地不足,建成区域与郊区的生态绿色联络廊道尚未建立。结合城市已有生态保护带和风景区,开展城市风景林地及近郊城市公园建设;加强城镇和乡村绿化建设,以中心镇为重点逐渐建立和完善城镇绿化系统。城镇绿地数量少景观破碎,缺乏连续格局、斑块分布不均。实施区域自然绿色空间保护,保护和保存农田、森林、绿地等自然绿色空间;根据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的要求,建设绿色网络。水资源目前义乌本地水资源已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但随着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的上升,本地水资源将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完善水资源经济政策与水处理法规体系建设建立节水型社会生产与生活体系,促进区域水资源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和供应能力;优化区内和区际水资源配置,从区域外如东阳地区及其它引水,构建和完善区域性供水体系。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向水体排放大量的污染物,使义乌江和附近河道水受到严重污染。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水生态系统破坏的执法力度,普及水生态系统保护知识,利用经济杆杠刺激污染者自觉减少污染行为。因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使水源地水质时有变差。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遵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对重点水源和水源地实施适时监控。2.3.2生态市建设的优势和潜力一、领导重视与部门合作义乌市已成立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各部门紧密配合的义乌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市同心协力,达成共识,切实做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生态市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生态市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机制保障。二、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确立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以小商品市场为依托,走出了一条以商贸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从传统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同省内其它地区一样,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义乌形成了自己特色产业。202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亿元,财政总收入16.6亿元,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9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2021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近年来,义乌被列为浙江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县(市)之一、浙江省推进城市化重点区域之一、浙江省扩大经济强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首批县市之一。目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义乌在区域中的经济实力竞争力数据比较表GDP(亿元)人均GDP(元)财政总收入(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余额(元/人)义乌156.082314816.6244.0419090.1金华市区120.811317915.6742.259711.8兰溪80.10121846.2032.664398.5东阳122.80155728.8028.149842.1永康93.361745810.1628.2112642.9浦江38.03100063.9628.455797.8武义35.53108413.3133.445293.3磐安14.0167951.7525.553842.6三、较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义乌自古有“文化之乡”美誉,“鸡毛换糖”和“波浪鼓”文化蕴育了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历史名人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义乌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绘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科技百强(县)市。浓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有机结合为生态文化培育奠定了基础。四、便利的交通条件义乌位于浙江中部腹地,处在“承浙东北、联浙西南”的过渡地带,区位优势明显,为浙中交通枢纽。浙赣铁路复线纵贯义乌境内达42公里,义乌火车站已经扩建升为二级站。公路四通八达,杭金衢高速公路纵贯境西部,另有省道杭金线、义浦线、嵊东义线,公路密度达190公里/百平方公里。建设中的金甬高速公路在义乌市与杭金衢高速公路相接。联托运业务遍及全国140余个大中城市。民航义乌机场先后开通航班有广州、北京、深圳、汕头、福州、厦门、南京、郑州等。五、不断增强的全民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不断深入,全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热情高涨。通过环境违法行举报和大批环保志愿者和公益使者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使生态市建设具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2.3.3生态市建设的劣势和挑战一、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义乌市人口基数大,外来人口多,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低。特别产业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水资源等显著缺乏。义乌市人均水资源仅1132立方米,只有全省水平的一半。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而显得更加突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压力。二、城乡空间结构失调随着义乌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调控,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破坏了城乡空间和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区域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以及义乌独特自然环境特征,造成功能、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供水、供电仍相对紧张。城市绿化分布极不均衡,城区绿化率较低,人居环境不够理想,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村镇生活垃圾处置系统城市热电联供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四、局部区域生态破坏问题比较严重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局部区域生态问题仍比较突出。地方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粗放式的经营,单位GDP能耗和水耗比较高。局部地区如洪巡溪流域水土流失仍比较严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义乌江水质恶化及城区的大气污染、河道污染等环境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规划目标3.1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义乌小商品经济特色和区位优势,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协调城乡结合部拓展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义乌城乡文明形象,激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活力。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把义乌市建设成为环境安全、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生态市,全面实现“安全、繁荣、文明”国际商贸生态市。环境安全以保护义乌本地生物种类和栖息地以及自然地貌为基础,从单一专项工程向系统生态工程、经济服务向生态服务转型,达到物质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实现城镇景观的特色化和生态化,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城乡发展提供安全的生态环境。经济繁荣以小商品经济发展为动力,促进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传统链式经济向循环经济、产品经济向功能经济、效率经济向效用经济、自然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完成区内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形成以小商品贸易为龙头、以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创建一个开放、繁荣的可持续生态经济体系。社会文明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在弘扬义乌“乌伤”及“拨浪鼓”传统文化基础上,促进城乡居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向生态文化的转型,建立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体系,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现社会生活的生态化。义乌生态市建设的目标体系3.2规划阶段目标第一阶段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期(2021-2021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县)建设,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市(县)的位次力争前移,“一体两翼”城乡空间形态不断完善,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退化速率的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在2021年实现省园林城市的目标,2021年在全省基本实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第二阶段生态市建设完全达标期(2021-2021年)形成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框架、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得到改善、生态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初步确立国际性小商品制造和流通中心的地位,区域生态经济雏形基本形成;建成一批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工程;解决局部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实现国家园林城市的目标,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不断完善。2021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力争进入全国县(市)前15名,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生态市(县)指标的标准。第三阶段生态市建设提升深化期(2021-2021年)全面推进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成为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商贸城市。巩固和完善已进入良性循环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至2021年,义乌生态结构和功能日趋和谐,建立起生态产业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物质能量高效率用、生态文明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建成融山、水、城为一体、生态平衡、景观优美的国际商贸生态型城市。3.3生态市建设目标体系义乌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及阶段规划目标指标单位生态市标准值2021年2021年2021年2021年经济发展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33000231483600056000>900002.年人均财政收入元/人≥50002457350010000>15000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110005688750011000>14000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24000127411600025000>350005.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20.210.180.15<0.126.单位GDP水耗立方米/万元≤150166.6150145<1307.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20206080环境保护8.森林覆盖率(丘陵区)%4550.852.554>559.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202023>2510.退化土地恢复率%≥908592>9011.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基本达标完全稳定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12.水环境质量部分超标13.噪声环境质量基本达标14.COD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4.5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标准21.810<4.5<4.01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60≥4075.4≥80≥45≥85≥55≥90≥601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80无危险废物排放10098.0790959597100>981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28.312152018.旅游区环境达标率%10010010010019.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3030354020.秸秆综合利用率%10010010010021.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0909510022.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90≥90≥95≥9823.农林病虫综合防治率%≥8080859524.化肥施用强度千克/公顷<250510<250<220<2002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1001001001002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10010010010027.农村污灌达标率%10010010010010028.农业生产系统抗灾能力(受灾损失率)%<109<8<6社会进步29.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3.9完全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30.初中教育普及率%≥9999.9810010010031.城市化水平%≥505560≥65>7032.恩格尔系数%<40363433<3033.贫困人口比例%<0.20.030.0250.020.0134.基尼系数0.3-0.40.430.3-0.40.3-0.435.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8575>85>90>9536.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9580>95>95983.4目标可达分析相对于生态县(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目前仅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贫困人口比例、恩格尔系数、城市化水平、初等教育普及率等九项指标达到生态市(县)标准。义乌生态市建设面临历史性挑战。根据生态市的建设指标分析,未达标十六项之中,差距较大的有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OD排放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城市水环境质量等五项指标。根据可持续发展限制因子分析,结合各指标历年发展趋势,要实现市域2021年全面达到生态市建设目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GDP水耗、COD排放强度、城市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八项指标将是生态市建设的关键因子。指标差距产生原因关键是缺乏生态市建设的全面规划指导、生态产业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系统基础工程建设、生态文化的全方位宣传以及组织实施保障机制。义乌生态市建设应以指标体系考核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积极应对义乌生态市建设面临的历史性挑战,通过对指标的反馈机制的动态监控和关键问题的突破解决,义乌完全可以有序实现生态市的建设目标。第四章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继自然区划和农业区划之后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确定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的主要依据。生态区划的目的是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行为,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社会经济产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保育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决定着生态区划不但要考虑自然要素的重要性,更应关注人类活动的必要性,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义乌市生态功能区划是以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态景观为基础,以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基本框架,以行政分区为基本格局,以生态环境要素评价、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等定量化分析为技术手段,结合义乌市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和各类专项规划,最终将义乌市1105.4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划分为三类生态建设目标、四个生态功能区。4.1区划原则生态功能差异性原则宏观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子系统组合的、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整体。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由于气候、地貌、地形、土壤等条件的不同,因而表现出与此相联系的生态系统特征、生态过程及由此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服务功能的分异。根据这些差异性,就能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单元。生态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差异性原则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也是生态功能区划的最基本原则。自然生态系统一致性原则景观生态结构是指生态类型在水平方向上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方式。景观生态结构具有原生性,是确定利用方式的基础。不同景观生态结构模式,其利用方式也就不同,同样,以提高生态质量为目的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设模式也就不同,因此,只有以自然地貌和生态景观为基础,将景观生态结构一致的区域划分为一个生态区,才能保证因地制宜的提出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设模式。自然与社会经济平衡发展原则依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基础,保持义乌市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方向一致、生态经济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一致,注重社会经济发展,引导激发市场活力。城镇发展以生态安全为调控基础,指导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力求做到经济发展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一,使自然资源得以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城镇与乡村整个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城乡区域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特色传承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区域的特色是诸多因素中主导因子之一。义乌历史悠久,乌伤文化源远流长,“拨浪鼓”文化造就了义乌作为国际性商贸名城的崭新风采,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与融合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征。因此在进行生态区划时,必须贯彻特色传承原则,在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义乌的特色生态区划。区域现实整合原则把握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自律性和整体性,以行政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性、相似性和连续性为基础,保持行政区相对完整性,保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现实整合生态效益。生态区时空尺度控制原则在规划期内,保持生态功能区划、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时空尺度不变,各镇、街道办事处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保证生态功能区主导功能前提下,对各行政所辖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进行适度调整,保证生态区域的活力和复合功能。生态健康安全控制原则在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一切开发活动必须符合生态区的经济发展方向,遏制环境污染趋势,在不减少生态资产积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多样性,保持生态活力;运用生态恢复技术和外部生态支持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建立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治体系,减缓和避免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区域性、全球性的生态胁迫。生态多样性保护原则保护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禁止破坏栖息地和任意引进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高效的生态多样性网络,避免生态系统退化,降低生态风险。人文生态协调原则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本土风格的保持,尊重历史和现实的整合,培育生态文化,调控社会经济发展。4.2区划依据4.2.1向上衔接向下统筹生态协调规划在空间宏观尺度的把握上以浙江省生态功能分区中对义乌市的定位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评估的定量化分析手段,结合义乌市社会经济特色以及“一体两翼”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在中观尺度上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提出相应的控制性原则,并以此作为微观尺度上的生态控制依据,指引该地区未来的发展。4.2.2生态服务功能等级分布通过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研究,能够确切地找出区域内各生态因子的重要性,发现区域内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优先保护区,从而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因此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功能区划的主要依据之一。生态服务价值差异显著经综合测算,义乌市域范围内的各级生态系统每年可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约为8.51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对于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分别占价值总量的52.15%和39.03%,因此维护和改善森林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对于维护和保障各级生态系统的稳定,提高生态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传输效率,充分发挥生态服务功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义乌市生态服务价值测算表单位:万元/年类型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小计小气候调节0.00850.646351.290.007201.93土壤形成0.0033.44408.650.00442.09水土保持0.00377.343924.010.004301.35生物调控658.1212.3683.700.00754.18污染物净化0.00524.933554.753287.957367.62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0.0030.54206.7928492.8928730.21食物生产1481.59301.721309.65180.023272.98原材料及营养物质保持0.003010.6925784.270.0028794.96娱乐、文化0.00229.022776.841263.424269.29合计=SUM(ABOVE)2139.71=SUM(ABOVE)5370.68=SUM(ABOVE)44399.95=SUM(ABOVE)33224.28=SUM(ABOVE)85134.61生态服务功能差异显著义乌市各级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小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水土保持、污染物净化、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原材料使用及营养物质保持等,其中体现在价值上的主要有原材料的使用及营养物质保持、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蓄,每年形成的价值分别为2.88亿元和2.87亿元,其次分别为污染物净化和小气候调节,形成的价值分别为0.74亿元和0.72亿元。4.2.3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支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短和贫水地区制约人口集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对于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有水资源压力指数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等,由于决策分析和系统仿真涉及的领域广,系统建模要求高,调试周期长,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在指标筛选、标准化和权重分配过程中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的表征客观实际。因此,选用水资源压力指数法作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能很好的满足规划的要求。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义乌市属于缺水型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19亿m3,2021年人均水资源压力指数为1063m3/人·年,属于中度缺水的状态(略高于公认的1000m3/人·年的警戒线义乌市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压力指数现状值状态人均水资源压力指数1063m中度缺水水资源利用压力指数38.94%高水资源压力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义乌市水资源量分布时空差异十分显著,水资源总量从西南的岗地、平原向四周的高丘、低山地区逐渐升高。义乌江是义乌市境内最大的河流,属于山溪型河流,源短流急,储水能力差,且水质污染严重,已不能满足饮用水源的要求,目前义乌市主要饮用水源取自八都水库、岩口水库、柏峰水库等众多的中小型山溪水库,分布散、库容小,随着城市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远期将不能满足作为城市饮用水源专用水库的要求。4.3生态功能分区义乌市生态功能区划分属省级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根据义乌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区位特点,以及规划区内生态环境现状、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水资源承载状况等时空分异特征,确定了三类生态建设目标、四个生态功能区。义乌市生态功能区划表生态区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功能区范围主要功能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Ⅰ生态保育Ⅰ-1南部低山丘陵生态涵养功能区赤岸镇保护自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源涵养与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营养物质保持、小气候调节、提供娱乐休闲Ⅱ生态控制Ⅱ-1东北部低山丘陵生态控制功能区大陈镇、苏溪镇和廿三里街道办事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源涵养与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水土保持、防治地质自然灾害、保持生态景观和提供观光旅游Ⅲ生态协调Ⅲ-1西南部丘陵平原生态协调功能区上溪镇、义亭镇、佛堂镇和后宅、城西街道办事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源涵养、洪水调控、水土保持、协调发展生态工业、美化生态人居环境Ⅲ-2中部平原城镇人居建设功能区北苑、稠江、稠城、江东街道办事处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平衡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都市生态景观、城市生态文化、人居健康环境,发展绿色工业、都市农业、绿色商贸业生态保育区Ⅰ-1南部低山丘陵生态涵养功能区范围本区主要包括赤岸镇,土地面积149.98km2,2021年末人口38627人,平均人口密度258人/km2基本特征本地区是仙霞岭山脉的延伸,地形地貌以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主要以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主,水土保持相对较好,水库水质较好,柏峰水库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以上,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主要的问题是经济基础较差,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欠缺。主要生态功能辨析生态服务功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保障饮用水安全为主导,辅助生态功能为营养物质保持、水域小气候调节和提供休闲娱乐旅游。发展方向该地区作为义乌市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今后的发展将以生态涵养为重点,特别是加强林业的发展,在此区域范围内,生态保护总体上优先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时,生态保护的要求应当优先考虑。涵养水源本区地处饮用水水源地,要重视涵养水源,严禁过量采伐和陡坡垦殖,防止水土流失。重视水土保持,加强林地建设特别是涵养水源能力强的阔叶林建设,保护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特别对沿山溪水库地带,加强风景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增加林种树种,培育多层次的林木植被。生物多样本区以水源涵养、保持生物多样性为主导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决定了本区的发展方向将以生态养护为主。在森林山地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对维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区特别要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合理利用生物,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再生能力、活力和能实现潜力的速度和方式下使用森林,为相应的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游憩地。山区建设林地面积比重大,森林资源比较丰富;耕地面积比例小,耕地中畈田少,梯田多。因此保护和扩大水源涵养林用地,改造疏林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林地生态环境质量。调整林地利用结构和布局,适当扩大经济林和特殊用林比例,加快林业商品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提高山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可利用山区的气候资源,发展夏秋高山无公害蔬菜,加快山区经济建设。特色生态旅游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有效利用丰富的低山丘陵资源,充分挖掘双林风景区、丹溪风景名胜区、佛堂古镇、五指山风景区的内涵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业和生态休闲度假产业。生态控制区Ⅱ-1东北部低山丘陵生态控制功能区范围本区主要包括大陈镇、苏溪镇和廿三里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311.99km2,2021年末人口124637人,平均人口密度399人/km2。基本特征本区的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植被覆盖良好,境内主要河流为大陈江(河长17.5km,流域面积200.1km2),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呈酸性,植被覆盖良好。该地区还包括了八都水库、东塘水库和巧溪水库在内的义乌市主要城市饮用水源,以及省级森林公园--华溪森林公园。大陈江流域是义乌服装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素有“中国衬衫之乡”的美誉,经济活跃,社会稳定,生活富足,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也造成相当大的压力。主要生态功能辨析生态服务功能将以生态养护为重点,主要包括水源涵养,保障饮用水安全,调节区域小气候等,辅助生态功能为防治地质自然灾害、保持生态景观和提供观光旅游。发展方向该区的生态功能主要是对生态区起到缓冲作用,原则上将以保护控制为主,但该地区本身较适宜城市发展,因此需在城市拓展、用地开发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引导,严格控制人口规划和建设强度,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设活动,同时选择相对清洁的商贸加工业作为今后工业的主导方向。森林水源作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森林公园保护区,应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强化对华溪森林公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合理调整林种结构,达到创造经济价值与保持水土的双重功能;大力营造经济林、用材林、风景林,进一步完善提高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安全八都水库、巧溪水库是目前义乌市主要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因此维护水库水质对于保护人体健康、保障国民经济生产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维护水库水质、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安全将是今后的工作重点。生物多样在森林山地生态系统中,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对维护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区特别要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合理利用生物,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再生能力、活力和能实现潜力的速度和方式下使用森林,为相应的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游憩地。完善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服装设计、制造、加工为特色的区域产业链,形成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集群带,培育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讯业、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链。第三产业市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快捷、可靠的交通支撑,因此依托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完善运输市场,形成以联托运市场为龙头,货物配载、搬运装卸、汽修汽配等行业相配套、客货运向发展的运输市场体系。大气环境整治义乌市常年主导风向为北北东,本区正好处于城市上风向,因此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改善市区空气环境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消耗量,加大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投入,加强生活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的有效管理。保持水土本区河流坡陡流急,山多地少,坡耕地较多,造成水土流失面积较集中,这是本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治理过程中应引导山区群众逐步减少坡耕地面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品,疏林地和荒草地宜以发展水保林为主,加大封育力度,在山区提倡使用煤气、太阳能等其它能源,减少薪柴砍伐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观光旅游保护和合理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建设义北民俗休闲旅游区和义东华溪森林休闲度假旅游区,加快城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区域特色,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生态协调区Ⅲ-1西南部丘陵平原生态协调功能区范围本区主要包括上溪镇、义亭镇、佛堂镇和后宅、城西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416.48km2,2021年末人口264137人,平均人口密度634人/km2。基本特征本地区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平原为主,植被类型以马尾松等落叶针叶林为主。耕地资源丰富,义亭镇是义乌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岩口水库由于水产养殖导致水质污染严重,已不能满足作为城市饮用水的要求,现主要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是义乌市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和监控区,其中城乡建设、矿山开采、林业采伐、陡坡开垦等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还在增加。主要生态功能辨析生态服务功能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主导,辅助生态功能为完善城镇建设,发展生态林地经济、加工商贸服务业。发展方向本区适宜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但应当保留或增加一些具有局地意义的生态单元,包括兴建公园和增加绿地等。因此该地区应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要加强生态补偿和生态恢复,使已经受到干扰的生态平衡能趋向新的平衡,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持续改善。绿色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成国际性小商品的制造基地,提升饰品、小五金、玩具、文化用品、棉织品等优势行业的整体实力,增强产业间的相互协作,利用区域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商品制造业集群。运用循环经济、知识经济的理念,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通过规模化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更新,将传统制造工业逐渐转变为产业质量高、品种多样、少污染、节能降耗的绿色制造业体系。绿色商贸强化对外联系,充分利用地理区位和工业体系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知识流的流通,积极促进出口贸易,增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护耕地本区耕地资源丰富,水田比重大,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粮食生产和菜、果、木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因此要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提高农田的整治力度。加强工业用地和集镇用地的管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农林结构,重点建设名菜、名果基地。农业建设本区应稳定耕地面积,强化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产品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以“质量兴农、品牌兴农”为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农产品附加值。以农业龙头企业来带动全区向“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观光旅游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切实保护黄山八面厅景区,保护和合理开发双林风景名胜区,建设义西草大坪山岳度假旅游区、上溪城西古越文化遗迹旅游区。加快现代化的城镇建设,并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及区域特色,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Ⅲ-2中部平原城镇人居建设功能区范围本区主要包括北苑、稠江、稠城、江东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227.05km2,2021年末人口251698人,平均人口密度1109人/km2。基本特征本区属于内陆盆地平原区,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是义乌市市政府所在地,也是义乌市的政治社会经济活动中心,主要表现为人口密度高,商贸市场和工业布局集中,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但资源丰度相对较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高。主要生态功能辨析生态脆弱以土壤侵蚀流失和城市污染破坏为主,生态服务功能以改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人居为主导,辅助生态功能为提供休闲娱乐和水文调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本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保护和建设义乌江两岸的景观生态功能,建设生态人居环境,发展城镇生态文化,塑造义乌市独特的生态工业、国际性商贸的城市风貌。同时通过城市生态园的转移和建设,促进污染产业的生态转型升级和新兴生态产业孵化与成熟,在10-20年时间建立起现代化的以生态工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居住商贸为标志的浙中第一生态工业商贸城。空间布局运用生态城市的理念,调整和优化本区空间布局。以“一体两翼、建设区与功能区有机结合、多组团共同发展”的形式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城镇示范建设,促进主城区与副城区之间的通讯交通联通、产业融合,形成互联互动,加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关联性、景观互补性和布局的协调性,提升区域的整体优势。产业体系通过整合现有工业园区,构筑产业城,强化市场产业支撑,增强产业核心聚集力和外延辐射力,最终打造成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和研发中心。重点培育现代商贸、信息金融、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链。土地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的加大,根据环境容量目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使土地占有符合可持续发的要求。生态人居把有利于生态的理念应用到居住区建设管理之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格,运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缓减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绿色居住区,逐步普及生态住宅。在本区推进人居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在能源、水、气、绿化、环境、建材、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综合达标的城市生态住宅小区,从而达到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环境综合整治增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实施“蓝天、碧水、清静、绿色”工程,重点是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都市景观规划提出了在保护城市自然景观格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城市生态功能区,以补偿城市污染、调节城市气候,形成“城市冷桥”,缓解“热岛效应”。同时,保护好规划还引入建设生态缓冲区的概念,在义乌江两岸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在高速公路和国道两侧建设绿化隔离带;在各级干河道两侧建设防护林带。老城区将结合河道整治、疏散居民,新辟绿地。保护生物多样,在城市开发建设中保持动物、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在城市绿化中避免品种单一,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廊道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义乌江的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系统活力,增强洪水调蓄、污染净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对义乌江两岸进行环境整理,建设生态型驳坎和沿江绿化带,提高义乌江的生态缓冲能力,增强亲水性、休闲娱乐性,营造健康的水生态环境和绿色水生态走廊。4.4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区4.4.1省级森林公园主要范围华溪森林公园。主要功能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基因库”和“天然植物园”,辅助功能还包括维持区域碳氧平衡,净化大气,改善环境质量。存在问题核心区和缓冲区保护力度不够,物种退化。保护措施①设立禁挖区、禁采区、禁伐区、禁垦区、禁牧区,加强森林养护,保护自然核心区;②建设多林种、多层次、多效益、功能完善的生态公益林,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提高蓄积量,保护自然缓冲区;③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国家级、省级重点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划定特殊物种保护区;④加强管理,严格禁止外来物种的任意人为入侵。4.4.2义乌市主要饮用水源保护区主要范围城市饮用水主体水源地:八都水库、巧溪水库、柏峰水库;乡镇饮用水和农业灌溉水源地:岩口水库、长堰水库、卫星水库、深塘水库。主要功能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存在问题农村和生活面源污染、水产养殖、工业点源污染造成水源水质达标率不高。保护措施①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管理体制,探索性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②加强饮用水源区水质监测与管理,建立饮用水水源水质自动监测与预警系统;③控制面源污染,强化农业面源污染资源化治理;④严禁工业废水排放,建设城乡综合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控制;=5\*GB3⑤逐步完成小流域的整治工作,提高水源水质达标率。4.4.3义乌市主要风景名胜保护区主要范围江东文化旅游区、双林风景旅游区、丹溪风景区、五指山风景区、德胜岩风景区以及齐庐山、岩口湖、八面厅、草大坪等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主要功能提供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自助式生态旅游。存在问题风景区规模小、分布散,难以形成合集效应,城镇化快速拓展对景区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保护措施①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配备相应的景区管理人员,强化风景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②在保持原有自然景观不破坏的前提下,对景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按照适度开发的原则,开发景区旅游资源,建设休闲度假、娱乐游览项目;③在各个风景名胜区之间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强化景区的联合聚集效应;④树立旅游地良好形象,增强对外宣传力度,加强旅游市场营销,提高各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5\*GB3⑤明确风景旅游区的空间定位和市场定位,以建设现代商贸城为依托,完善旅游产业链,形成融观光旅游、餐饮住宿、购物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第五章重点建设领域及主要任务5.1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建设规划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基础,坚持充分发挥义乌特色和优势,围绕生态工业商贸城市建设目标,推进城镇生态工业、农村生态产业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5.1.1经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经济现状国民经济较快增长。202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9.71亿元,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73亿元,增长1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148元,比上年增加2856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3%、50.8%和43.9%调整为4.9%、51.1%和44.0%。产业发展的优势经济实力强2021年,义乌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08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2.03%;人均GDP23148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78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4%。义乌的地方资本雄厚,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储蓄余额排在金华地区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竞争力强从社会状况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竞争力来看,义乌的指标是可喜的,不仅在区域中排名比较靠前。而且部分指标,在国内也属于领先地位。如工资水平等。义乌在区域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竞争力数据比较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义乌210573.89100金华市区199213.59100兰溪137270.7794.9东阳148244.2197.4永康189605.9098.1浦江158195.3692.2武义167092.1588.7磐安188044.4691.0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①结构层次低从义乌市工业企业构成情况看,企业多以低成本为基础而很少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生命共同体,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短期行为普遍。②区域发展不平衡从经济总量看,中心城区各镇具有明显的优势;从产业结构看,临近城区和交通较为便利的乡镇产业已初具规模,而城西、义亭、赤岸等并未建立起发达的工业产业;从企业的分布看,稠江、北苑、大陈规模以上企业合计占全市的50.3%,其他各镇(街)所占比重均在10%以下。③产业规模偏小虽然2021年义乌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得到迅猛增加,但平均规模不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4.9%。④布局分散目前义乌市工业园区分散而规模偏小,严重限制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其中大量的工业园区设在了一般乡镇,不利于集约发展。⑤关联度较低各经济发展主体的产业之间缺乏协作关系,尤其是主导产业之间的发展缺乏紧密协作,其发展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经济网络,使得市域内各城镇的发展各自为政。⑥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地方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粗放式的经营,现有产业普遍存在能耗高、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的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5.1.2生态经济发展目标2021~2021年,人均GDP不少于36000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县(市)的位次前移,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逐步形成生态产业布局框架,奠定生态市建设基础。2021~2021年,人均GDP不少于56000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县(市)前十五位,初步确立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地位,形成生态工业商贸城市雏形。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推动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2021~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更高水平,人均GDP不少于90000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县(市)前十位。至2021年,各项经济指标全部达到生态市建设标准。至2021年,全面建成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循环、高效、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产业体系,成为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生态工业商贸城市。5.1.3城镇生态工业规划基于义乌市产业发展现状,依托中国小商品市场群,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经济集聚步伐,将现有“一区五园六特色”的产业空间进行整合,主要发展贸易及技术服务功能,保持原有空间“一体两翼”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在空间上进一步拓展,在功能上形成“城镇生态商贸的一体”、生态协调和生态控制的两翼”。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主要通过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产业化、系统化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与回用”的反馈式流动的经济模式,实现生产建设和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①生态工业产业格局●中心城区生态商贸区以中心城区(稠城、江东、稠江、北苑、后宅、城西等六个街道)为区域基本结构,依托中国小商品市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商贸档次,重点发展现代贸易、会展、物流、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通过整合现有商业贸易区和人居环境格局,构筑国际生态商贸中心城;强化中心城的市场物流系统,改善环境基础设施,打造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研发中心,增强信息流功能,辐射周边城镇制造基地,建设上规模、高科技、外向型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或集团。强化主题公园和绿化景观设计等城镇生态建设措施,完善中心城镇景观生态功能,创建生态人居和商贸环境,发展城镇生态文化,提升国际性生态工业商贸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义东北生态控制产业带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以服装和小商品制造为行业特色,建设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完善已初具规模的服装设计、制造、加工为特色的区域生态产业链,形成主要的优势产业基地和生态工业基地。培育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讯业、娱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链。●义西南生态协调产业带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依托现有工业基础,积极扩展巩固现有优势行业,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兼顾第三产业和都市农业,发展观光旅游,重点培育都市农业加工产业。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以商促工、以工强商、工商联动”为策略,加快工业经济有效发展。依托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日用工业品为主的小商品加工业,形成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超越小商品市场的经营领域,创办高新技术园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建设产业区,从企业、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三个层面建立生态工业体系。②城镇生态工业建设行动措施●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走新型生态工业化道路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现代装备与工艺的应用。根据针织袜业、工艺品、饰品、制笔、拉链等优势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围绕纳米材料、模具开发、针织业后整理技术等重点领域,攻克优势行业关键技术问题,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大和加快整治环境污染的的力度和步伐,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两手抓,共同促进生态工业的协调发展。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电子、医药、生物工程、新材料、高效节能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和重点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紧推进信息化应用,完善创业环境,加强外引内联,推进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建设义乌数字信息广场。在“中华商埠”、“中国小商品城电子商务”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设计出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大义乌生态工业产业平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产业整合与集聚发展优势循环经济最大特点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少的环境污染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政策调控,支撑资源的循环利用,废物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完善义东北和义西南产业带生态基础设施,加大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培训和宣传力度,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措施,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地方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及产品转化率,发展生态工业,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5.1.4休闲商贸旅游建设规划①以形成第三产业支柱产业为目标,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深化“建设生态工业商贸城市”的发展战略,依托中国小商品城的优势,重点发展购物旅游,积极开发和建设人文、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旅游项目的产业化经营,加快江东文化旅游区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把义乌建设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集散中心,成为现代化的国际休闲商贸旅游城市。生态旅游体系以“主城商务旅游区”、“义南文化宗教旅游区”、“义北民俗休闲旅游区”、“义东华溪森林休闲游览区”和“义西草大坪山岳度假旅游区”五大旅游特色功能区为主题,保护和开发义乌优秀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山水资源,建设融山水风光和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特色休闲商贸旅游体系。加强旅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羊粪采购合同范本
- 电子赠与合同范本
- 名品抵押合同范本
- 产品销售合作合同范本
- 民间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
- 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Reading and Thinki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Unit4 Preparing for the Topic Pronunciation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第 5 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 工业厂房内部设计合同
- 2024年10月自考01685动漫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2024-2030年中国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行业发展模式规划分析报告
- 部编小学语文新教材培训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第一课时课件
- 五年级书法上册第一课课件
- 《赢利》精读图解
- 高一化学必修一试题
- 大学生职业素养训练(第六版)教案 第二单元 学习职业礼仪
- 2022年中华护理学会输液连接装置安全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内镜下ESD护理配合
- DB34∕T 1644-2012 南方红豆杉用材林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