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要读点中国文化名著_第1页
大学生要读点中国文化名著_第2页
大学生要读点中国文化名著_第3页
大学生要读点中国文化名著_第4页
大学生要读点中国文化名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要读点中国文化名著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名著的种类,论述了大学生阅读中国文化名著的意义,对阅读时间的安排与方法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文化名著 .我们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很早以前就已发明和使用文字,书籍的出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书籍种类非常丰富,数量十分巨大。不说一般的文化书籍,仅就各个时期的重要典籍而言,就有近万种之多。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收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评话以及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种著作就有七、八千种。清代康熙、雍正年间,陈梦雷、蒋延锡等人把所能见到的各种古籍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学六编,编成取名《古今图书集成》大型类书,共一万卷,约一亿六千万字。清乾隆年间由定永瑢、刘统勋、纪晓岚等人负责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各种书籍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分经、史、子、集四部,装订成三万六千三百册。对于如此巨大数量的书籍,一个人即使终其一生时间,不要说一一地阅读,就是一般地通晓其书名及简要内容,恐怕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可行的办法是不读全部,只读其中的一小部分,即我们所说的“名著”。要读“名著”,首先得考虑什么叫“名著”。《汉语大词典简编》载:“名著,有名的著作,如古典名著。”(第1225页)对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首先,“名著”应该是具有重要科学或思想理论价值的著作。这里所说的价值可以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可以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可以是经济政治方面的,可以是哲学、道德、宗教方面的,可以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著作,不能叫“名著”。唐杜佑编纂的《通典》,南宋郑樵编纂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编纂的《文献通考》,是我国史学领域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典章制度史,简称“三通”。它们记叙的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内容全面,分类得当,源流分明,且检索容易,故为史学中的“名著”。其次,“名著”应该是经受了若干年代的比较与考验,最终仍能世代相传的著作。那些名噪一时很快就被人们淡忘、被历史淘汰了书籍,不能叫“名著”。《五经》经孔子整理起初用作教材,其思想文化价值渐为世人所共识,虽历经诸如秦火式的多次摧毁,但总因其重要的文化价值而受到多方保护,并被完整的保留下来,故《五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名著”。再次,“名著”应该是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已产生和还将产生影响的著作。影响的范围可能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也可能是一个更为广大的地区甚至是全世界;影响的深度可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一般文化理论层面,也可能是整个社会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与行为价值取向的的深层隐性层面。那些不被广泛了解,也没有产生足够影响的书籍,不能叫“名著”。《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文学名著。由此三点,我们可以把那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经受了长期历史考验并能得保留和传播的,已被广泛认可和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叫做名著。与西方文化中的学科及书籍分类不同,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文化典籍是按经、史、子、集四部来分类的。所谓“经”主要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所作的注与疏。如《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史”主要指各类记述、评价史事的书籍,如《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等。“子”是指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如先秦诸子书中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等;汉魏六朝诸子书中的《淮南子》、《论衡》、《世语新说》、《颜氏家训》等等。“集”是古代诗、文、词、等书的总称,如《诗经》、《楚辞》、《文选》、《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到了明清主要文学作品是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六部著名长篇小说。中国文化名著除了这里例举的,还有其他许多部。但就一般文化人来说,作为起码的文史知识应该选读的,大概就是这些。二、提倡大学生读点中国文化名著,不在于直接的现实功利目的,而在于长效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培育与提高,以及民族精神的涵养与塑造。首先,读点中国文化名著有利于大学生增长文史知识,扩大文化视野。2001年8月2日的《扬子晚报》曾刊登过一则报道,说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数学博士这样对别人讲:“虽然我读了20多年的书,但却常感非常空虚。记得一个美国人曾经问一群中国留学生:‘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但是没有一个人知道。美国人很不屑地说,你们不懂自己的文化”。记得一次我们几位教师闲谈时一位教师讲,现在学生阅读面太窄,比如学文史的少数学生连“半部论语”的典故都说不来。其实两件事都与《论语》这部书相关。“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规定,即君子应该是博学多才;“半部论语”典故是宋太宗跟当朝宰相赵普讲话时留下一段故事的概括。杜甫的诗中有“少儿学问止论语”句,把这部儒家经典视为少儿的最好读物。宋太宗就这句诗问赵普的看法。赵普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来,人们把赵普答宋太宗的话简约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再讲一件事,我一次陪朋友去我们扬州的史公祠参观,当看到史可法写下的一对楹联“斗酒纵论二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时,其中的一位讲:从这幅楹联可以看出史可法学问、才气确实非同一般。但谈楹联的具体内容,二十一史马马虎虎可以讲出来,但十三经是哪些,却无论如何讲不出来。这里讲到的三件事都涉及中国文化的名著中经与史的知识。大学生应该博学多才,文史知识丰富。如果能读点这方面的书,一定能扩大文化视野,有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其次,读点中国文化名著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祖国文化的精髓要义,振奋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繁衍、壮大与强盛,从根本上讲都是民族文化精神涵养的结果。我们的国家在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像其他国家一样遭受过内乱、外患、天灾人祸等各种挫折与折磨。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能克服,渡过难关,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始终作为世界大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什么力量能使我们的国家克服一个一个困难,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向团结、统一和强盛呢?依靠的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它的精髓要义可以概括为:一是兼收并蓄、博大宽广的包容精神,突出的表现在对外域文化的态度上。儒家文化主张积极的入世态度,印度佛教文化主张消极的出世态度,两者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国文化还是吸纳并融合了佛教文化,并有所创造与发展。二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如《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都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三是见得思义、正道直行的道德情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为认道德公义比金钱与生命更宝贵,为了坚持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个人的一切,即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儒家文化主血亲人伦,由此重家庭亲情,再扩展为对民族和国家的情感。这些在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孝经》中都有集中的反映,并辅育了许多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如屈原、岳飞、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关天培、杨靖宇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五是重和谐、持中道的中和精神。孔子讲:“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和”不是一团和气,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统一与平衡;“中”指无不过无不及的中正之道。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处事坚守适度、中庸,是我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六是天人协调的和合精神。《易传•文言》中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无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是讲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和基本的价值目标追求。阅读中国文化名著,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要义,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努力掌握本领,增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读点中国文化名著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养成理想人格。1985年,杜维明先生在北大担任儒家哲学的课程,第一次上课就先问在座学生说儒家的思想是“为已”,还是“为人”。当时绝大多数的北大同学包括研究生都说,当然是“为人”,为人民服务。杜维明先生却说,你们说的正与《论语》里面说的相反,《论语》里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里讲得非常清楚,儒学是为已之学,不是为了师长,不是为了家庭,不是为了简单的社会要求,而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人格,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内在人格资源,是为已之学。这里的“为已”,不是为一已之私利的意思,是说修身即是目的,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孔子的思想引申下来,就是讲救国救民要从救自己做起。对此,我们可以自问:我们的为己之学够了吗?足够到可以出来做事,为社会公众服务吗?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这些都说明我们中国文化是非常强调个人的品行修养的。而个人的修养又非常重视养成理想人格。孔子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并认为“君子”应该把仁爱的品德贯彻始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所违背,即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处事,特别是对于利,要以应当和合宜为原则,即所谓君子“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待人处事,要以“礼”作为起码的准则,即孔子所云君子要“知礼”、“好礼”、“约之以礼”、“立于礼”;君子要有渊博的知识,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前面说到的“君子不器”讲的就是这个要求。按照这样的要求修养成的“君子”应该是具有“修已以安百姓”的崇高理想,日求“上达”的进取精神,“不可夺其志”的独立的意识,“杀身成仁”的气节情操,“成人之美”的爱人情感,以及“文质彬彬”的仪态风度。孟子还塑造了他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他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何修养这样的大丈夫人格呢?他的方法是养成“浩然之气。”这一“浩然之气”就是一种崇尚刚毅的正气,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一种坚定弘义的志气。大学生读读这些讲修养塑人格的文章书籍,必有助于情操陶冶与自身人格的培养。第四读点中国文化名著,有助于大学生丰富精神生活,享受读书的快乐。一般人很容易把“读书”与“困难”、“受苦”相联系,如有这样的说法,“十年苦读,难得一时成名”,“半生读书,受尽寒窗煎熬”,还有其他如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其实这只是说出了读书人一个方面的感受,读书还有另一方面的感受,即快乐。尤其是读好书的快乐。前国家足球队教练米卢曾这样开导他带领的球员要懂得享受足球,提出所谓快乐足球的理念。由此启发,我想我们读书人也应该懂得享受读书,享受文化。什么是文化,简单地讲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人在改造、变化自然的过程中,必有因发现自然千姿百态与神奇变幻而产生的惊异与遐想,必有因疑惑解除和认识了规律而获得的满足与快乐,必有因见人间邪恶善行终得报应而在内心骤然升起的厌恶与赞美。这些惊异与遐想,满足与快慰,厌恶与赞美,就是人类对于自己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记述与追求,而把这些关于真、善、美的记述与追求用文字符号表现出来,就正是我们所讲的书籍。所以,读书,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自然就能丰富精神生活,享受读书的快乐。这是就一般文化与书籍来讲的,我还要讲读中国文化名著,则更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和享受读书的快乐,这是由中国文化性质决定的,因为我们中国文化更重视人文精神和人的生命关怀,这些与人的精神情感或活动联系更加紧密,所以,读中国文化名著更能丰富精神生活,更能享受读书的快乐。如司马迁的《史记》视野宽阔,贯通古今,范围千古,牢笼百家,网罗宏富。阅读这本史著,能使我们顿时感到时光倒流,历史的真实好象就在眼前。再如,我国古代著名文学作品宋词中的婉约词派主要描写妇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爱情为主,表现的大都是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的题材,其特征是柔声慢调。如柳永的《幔卷留由》,欧阳修的《群芳过后西湖好》等就是这类作品与代表。阅读这类作品,能使我们感受到知识分子雅致生活的快意和青楼歌女的美貌纯情与她们内心中无限烦恼。其豪放派的作品则又是一种风格,在其语言运用上出现了豪放、高妙、飘逸的新因素,表现出鲜明的高昂雄壮气士的特征。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阅读这类作品能使人内心深沉、情感细腻,更能使人精神激越,陡升豪气。这样就不是“读书苦,苦读书”,而是“读书好,好读书”;“想读书,读书乐”。阅读中国文化名著首先要端正态度,也就是明确目的性。我以为,读中国文化名著或世界文化名著,目的主要应该是丰富精神生活,涵养个人的才能与品性。涵养包括:“养气”,即排除周围环境及内心中的浊气,乌烟瘴气,养成天地之正气,即孟子的大丈夫的浩然之气。“养趣”即排除内心中的“无聊”与“无趣”,养成好读书的志趣,形成文化人的雅趣。“养性”即排除“恶习”和惰性,养成坚强、善美的个性与品行,做到孟子所说“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般地说,读中国文化名著与学位、发文章和获取奖励关系不大,但与个人的“养气”,“养趣”、“养性”的关系极大。懂得这个道理,树立这样的目的,是最为重要的。其次,要从个人文化修养的需要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的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