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理学药动学第一章_第1页
麻醉药理学药动学第一章_第2页
麻醉药理学药动学第一章_第3页
麻醉药理学药动学第一章_第4页
麻醉药理学药动学第一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麻醉药理学药动学第一章第1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specificity)。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其实质为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selectivity)。第2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靶点结合

药物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

效应药物作用作用机制(actionmechanism)

兴奋exicitation抑制inhibition药理作用与效应2023/4/193第3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肾上腺素血压上升肾上腺素激动血管平滑肌受体(作用)

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压上升

(效应)

药理作用与效应2023/4/194第4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1.兴奋作用(机体的生理功能、生化反应增强):2.抑制作用(相反):器官

心脏

血管

肌肉

血压

腺体

兴奋

心力↑

收缩收缩升高分泌↑

抑制

心力↓

舒张舒张降低分泌↓

中枢兴奋药:呼吸中枢兴奋→其它部位兴奋

中枢抑制药:催眠

麻醉

镇痛

解热...(另:影响形态、代谢、抑杀病原体)

第5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与选择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不完全平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1.定义: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或作用弱。2.决定药物作用选择性的因素:①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③药物的剂量;④机体的机能状态。

3.意义:临床选药,药物分类第6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防治作用(therapeuticeffect)也称疗效,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1.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对症治疗(s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therapy)也称替代治疗(replacementtherapy)用药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药物的基本作用第7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adversereaction)

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痛苦甚至损害的反应。第8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1.与药理作用相关类副反应(sidereaction)药物固有的作用,在常用剂量下产生的,不符合治疗目的,多为轻度的,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是相对的,往往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药理效应广泛造成的,当其中的某一效应被用作治疗目的时,其它效应就成为副作用。副作用可知可防,常可设法避免,但不能完全避免。第9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毒性反应(toxicreaction)

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以是:

药理学毒性

巴比妥类药物中枢神经过度抑制

病理学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损害

基因毒性(基因损伤)

氮芥的细胞毒性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2023/4/1910第10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毒性反应分类:1.急性中毒(acutetoxicity)剂量过大引起的毒性反应,多发生在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2.慢性中毒(chronictoxicity)长期应用引起的毒性反应,多发生在肝、骨髓、血液和内分泌系统。3.特殊毒性致畸作用

妊娠二周到三个月为胚胎发育最活跃时期,在此期间用药容易引起胎儿畸形。致癌作用

致癌因子可分为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有人认为90%以上为环境因子所致,如放射线、病毒感染和化学物质等。已确定的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为砷化合物、氯霉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等。致突变作用

某些化学、物理因素和生物因子也可使遗传因子DNA产生突变及染色体异常(突变与癌变有密切关系,已知的突变物中,90%有致癌性)。2023/4/1911第11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增加疗效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危险的!

减轻毒性反应的方法:1.减少剂量或缩短给药时间可防止发生

毒性反应通常与药物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且若毒性作用部位的药物浓度没有超过太多,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2.也可通过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而使毒性消失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2023/4/1912第12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后遗效应(res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治疗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有些是短暂的

如巴比妥类催眠药在次晨引起的宿醉现象;有些是持久的

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停药后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第13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继发反应(治疗矛盾)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二重感染。2023/4/1914第14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2.与机体反应相关类:与药理作用无关的,难以预测的不良反应。根据其发生机制可分为:⑤变态反应(allergicreaction):本质是免疫反应,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药物多为外来异物,虽然不一定是蛋白质,但可以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或组织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引起机体体液性或细胞性免疫需9-14天的致敏过程,再用可激发反应第15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致敏药物可能发生以下变态反应:

1.过敏性休克:是免疫球蛋白IgE作用于肥大细胞引起大量自身活性物质,如组胺、肝素、前列腺素及白三烯的释放,引起血管扩张血压急剧下降、支气管收缩、血液凝固状态低下、休克等反应。反应常发生于用药后半小时左右,属快速型过敏反应。此外还可能表现为荨麻疹、鼻眼部炎症等2.细胞毒性反应:由免疫球蛋白IgM、IgG,以及激活的补体系统引起的细胞损害。如急性溶血、血小板或粒细胞缺乏,间质性肾炎,红斑狼疮等3.免疫复合体反应:由免疫球蛋白IgG与致敏药结合后,再与补体系统结合成复合物沉淀于血管内皮而引起炎症,如以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关节炎为主要症状的血清病及肾炎等4.迟发细胞反应:是由T淋巴细胞、中性白细胞及巨噬细胞引起的细胞损害,如接触性皮炎,组织移植的排斥反应机制也属于此型

2023/4/1916第16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变态反应的特点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反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物解救无效各药致敏强度不同,激发过敏反应的剂量也各不相同,无量效关系不可预知停药后反应可逐渐消失,再用再发对症治疗、脱敏治疗2023/4/1917第17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⑥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对药物反应与常人不同,反应更强烈,持续时间特别长;或者有些病人对某些药物耐受,超过常人用量的数十倍也不见效。这些病人往往具有遗传缺陷。特点:与病人因遗传性缺陷造成的特异性体质有关,不象上述变态反应那样需要致敏过程反应的性质基本上与药效有关,有量效关系这类病人的遗传缺陷不是遗传病,如果不服用有关药时没有任何异常,病人生活与常人无异2023/4/1918第18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不良反应3.与连续用药相关类耐受性(tolerance)、耐药性(drugresistance)

精神依耐性(习惯性)药物依耐性身体依耐性(成瘾性)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反跳现象)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即戒断综合征,它使人非常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

心理依赖性,它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或欣快的感觉,并且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具有一种要周期的或连续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便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停药时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不适,从而病人要求继续服药的现象停药后原有的病情复发或加重第19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二节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浓度-效应关系(concentration-effectrelationship)

药理效应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一、量效曲线(dose-effectcurve):以效应强弱为纵座标、药物浓度或剂量为横座标作图表示量效关系的曲线。第20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的量效关系——量效曲线2023/4/1921第21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量反应量效曲线

1.量反应(gradedresponse):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量效曲线的种类:药物的量效关系第22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质反应量效曲线

E%100500㏒C2.质反应(all-or-noneresponse或quantalresponse)有些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量效曲线的种类药物的量效关系第23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药物的量效关系2023/4/1924第24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量效曲线的意义:1.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数值:阈剂量(thresholddose)即最小有效量(minimaleffectivedose)指刚开始出现药效的剂量;小于此剂量的药物不能产生效应(有作用,但不显现效应)。有效量(effectivedose)或治疗量(therapeutic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而比极量小,比最小中毒量更小;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但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最小中毒量(minimaltoxicdose)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药物的量效关系第25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量效曲线的意义——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数值中毒量(toxicdose)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致死量(lethaldose)比中毒量大,能引起死亡的剂量。极量:药典中规定了毒药或剧药的极量,比治疗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对于大多数人不会引起毒性反应,但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不同个体或机体处于不同的机能状态下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个别病人应用极量也可能产生毒性反应。因此,临床用药禁止超过极量,一般也不采用极量。如因超过极量引起的医疗事故,医生应负法律责任。第26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最小有效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为治疗窗

2023/4/1927第27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量效曲线的意义:2.药物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最大效应/效能(maximumefficacy,Emax)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的反应强度。药物效价强度(potency)

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大强度越小。第28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效能(maximumefficacy)药物浓度效应强度效价强度(potency)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药物产生同一效应剂量比较2023/4/1929第29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剂量达阈值方产生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效应与剂量成正比增加剂量,可产生最大效应达最大效应后增加剂量不再增强效应变异性(variability)最大效应(maximumeffect)药物浓度效应强度2023/4/1930第30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不同利尿药效能与效价强度比较

2023/4/1931第31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3.有效量: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for50%maximumeffect,EC50

)(量反应)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质反应)能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浓度。半数有效量(medianeffectivedose,

ED50

)(量反应)能引起50%最大效应的剂量;(质反应)能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

LD50

)质反应中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量效曲线的意义第32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效应强度药物浓度100%50%0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半数有效量(EC50或ED50)

引起50%阳性反应50%最大效应的量2023/4/1933第33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4.药物安全性的评价指标:治疗指数(therapeuticindex,TI)

LD50/ED50,表示药物的安全性,其值较大者比较小者安全。安全范围ED95与LD5之间的剂量距离,越大越安全,有时用ED99与LD1之间的距离表示。量效曲线的意义第34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

E100%50%01002604001200logC

EaLaEbLba药和b药的量效曲线量效曲线的意义2023/4/1935第35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00500ED50LD50效应曲线毒性曲线100500ED50LD50A药B药ED95LD5ED95LD5A药与B药治疗指数(TI)相等,问哪药更安全?

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

2023/4/1936第36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三节药物的作用机制

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来自于药物与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ofaction)是研究药物为什么起作用,如何起作用和在何处起作用(包括其作用靶位,初始反应,中间环节等)的,其作用部位就是药物作用的靶点,而药物作用靶点涉及生命代谢活动过程所有环节。第37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1.理化条件的改变2.参与或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3.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4.对酶的影响5.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6.作用于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第38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第四节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一、受体学说的创立与发展Ehrlich和Langley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受体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受体的存在才得到证实并分离纯化

到了20世纪90年代已有数以百计的受体蛋白被克隆,并明确了分子结构与功能第39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受体学说(一)占领学说要点:①药理效应的大小与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②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③药物浓度与效应服从质量作用定律。

不足:不能解释某些药物在引起最大效应时,靶器官尚有95﹪-99﹪的受体未被占领的事实。2023/4/1940第40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备用受体学说和速率学说1.备用受体学说

要点:①药物引起最大效应时,不一定占领全部受体②药物即具有亲和力(密切关系)又具有内在活性(固有的活跃,α)才能引起生物效应。③亲和力是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能力,内在活性是药物引起最大生物效应的能力。④激动剂α=1,部分激动剂α<1,拮抗剂α=0⑤药物引起最大效应时,未被占领的受体叫储备受体受体学说2023/4/1941第41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速率学说要点:①药理效应的大小不与药物占领受体的数量成正比,而与药物单位时间内与受体的结合速率常数(k1)和解离速率常数(k2)有关。②激动剂的k2值大,解离快;部分激动剂和拮抗剂的k2值小,解离慢。缺点:不能解释药物与受体多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受体学说2023/4/1942第42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变构学说和能动受体学说1.变构学说(二态模型学说)要点:①受体有两种状态,既静息态(R)和活化态(R*),二者可互变。②激动剂主要与R*结合,拮抗剂主要与R结合,部分激动剂与R*及R均有一定的结合。③与R*结合可产生效应,与R结合则不产生效应。受体学说2023/4/1943第43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能动受体学说要点:①受体被激动后不仅引起效应,受体本身还在配体的调节下发生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②受体分子在细胞内是运动的,具有偶联、传递或信息放大功能。受体学说2023/4/1944第44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二、受体的概念与特性受体(receptor)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并结合,通过中介的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或药理效应。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体内或体外物质。受点(receptorsite)能准确识别和结合配体或药物的受体亚基;该结合具有饱和性和可逆性。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45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受体的特性:①灵敏性(sensitivity)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②特异性(specificity)引起某一受体兴奋反应的配体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不同光学异构体的反应可以完全不同③饱和性(saturability)受体数目是一定的,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量效曲线具有饱和性,作用于同一受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④可逆性(reversibility)⑤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同一受体分布到不同的细胞而产生不同的效应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46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三、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D+RDRE储备受体亲和力(affinity)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效价强度内在活性(intrinsicactivity)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大小的性质,用α表示,通常0≤α≤100%,效能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47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KD=[D][R]/[DR]

解离常数当[DR]与[R]都为50%时,即50%受体与药物结合时,KD=[D]

KD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合力,单位为摩尔KD越大,药物与受体的亲合力越小,二者成反比用KD

的负对数值pD2表示,

pD2=-㏒KD=㏒1/KD与亲和力大小成正比,故pD2叫做亲和力指数

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48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亲和力、内在活性对药物效应强度的影响100%ElogClogCE100%50%pD250%pD2xpD2ypD2z亲和力相等,内在活性不等内在活性相等,亲和力不等第49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四、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1.激动剂(agonist)

即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依其内在活性(α)的大小,有完全激动剂(fullagonist):α

=1

部分激动剂(partialagonist):0<

α

<1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50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2.拮抗药(antagonist)

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而不产生激动效应,但可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51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激动药浓度(对数刻度)无拮抗药加低浓度拮抗药高浓度拮抗药①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antagonist)可逆性与激动药竞争和相同的受体结合,其特点是量效曲线右移和最大效应不变。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2023/4/1952第52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竞争性拮抗参数(pA2):

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并用时,拮抗药能使加倍浓度的激动药仅引起原浓度激动药的反应水平,此时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即为pA2。

pA2值可表示拮抗药与相应受体的亲和力,此值愈大,其亲和力愈大,对相应激动药的拮抗作用也越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53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如:阿托品在10-9.2mol/L浓度时,能使0.2ml10-6mol/LAch引起的反应与未加阿托品时0.1mlAch所引起的反应相等,则阿托品对Ach的pA2值就是9.2。pA2值不因实验动物种属或实验器官的差异而改变,但不同亚型的受体pA2值则不同。故pA2值为研究受体分型的手段之一,也可以判断激动药的性质,如两激动药与同一拮抗药作用,pA2

相近,此两种激动药可能作用于同一受体。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2023/4/1954第54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②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antagonist)激动药浓度(对数刻度)加低浓度拮抗药高浓度拮抗药无拮抗药与受体结合非常牢固或与受体结合后能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和最大效应降低。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2023/4/1955第55页,共66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三竞争性、非竞争性拮抗药对激动剂的影响

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

与受体结合

pD2

α激动药的量

效曲线

可逆不可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