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0篇)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严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稳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连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伴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但也具有肯定的分别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稳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遥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连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力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缘由是:生产力的进步和进展;其衰落的详细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分散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构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构造;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表达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根底,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稳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根据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安排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安排。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完毕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稳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拓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心王朝的政治幅员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掌握,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稳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消失: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心垂直治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稳固:西汉连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退了与中心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掌握和管辖;是中心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心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心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帮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争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削减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掌握,对于稳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进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固的定了根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根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学问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当。三公真正确实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根本冲突: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两大冲突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被废除;中心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减弱。

4、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便性,不行避开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简单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德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心集权制度的核心,是肯定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消失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认。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心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根本内涵(根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便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德和执政力量打算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冲突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缘由: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能缺乏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缘由: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减弱。

中外朝的消失: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消失于隋,完擅长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减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缘由。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心: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心: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宋朝:提点刑狱司。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视官员标准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肯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视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学问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头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头于秦朝;完擅长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德和才能。(品德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表达。

3、九品中正制:

开头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头于隋,完擅长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表达了公正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制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宋代:路、州、县。

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心对地方的治理,对于加强中心集权,特殊是调整好中心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4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头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奇颜色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打算。

3.初步建立从中心到地方的行政治理制度中心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展有效统治,稳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听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遥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连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缘由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方法,来确立和稳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冲突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分散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亲密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根底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达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章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5

第2课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心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斗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加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根底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概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稳固统一)

公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完毕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进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沟通、民族融合,稳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心中心大权,集于皇帝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心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行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行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心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忙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治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心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详细事务

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协作,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把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展朝议,最终由皇帝裁决,以削减决策失误。

3.利弊利: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专制,缺乏对皇帝的监视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间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心政府直接收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掌握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稳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6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

一、中心集权的进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公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心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中心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心,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心禁军

行政:中心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视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局部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心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心直接收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遥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治理,西藏由宣政院治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心克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治理,稳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减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视,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制造,历朝根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严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心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心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7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缘由

根本——宰相制度阻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稳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缘由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进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参谋(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加机密事务的决策(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批红(进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进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心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打算,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接受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加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速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心集权进一步得到稳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8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加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拟兴旺,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剧烈。

(公民的定义:依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肯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依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根底。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展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番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连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根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舞公民承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进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公平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根底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根底。

(2)民主气氛制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问点总结9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进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进展演化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便解释受到限制,爱护了平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存了一些比拟野蛮的习惯法

2.进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显现;商贸的进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很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分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