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逍遥游》教学设计(二课时)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的散文,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大量地运用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同时,本文中比喻之奇特,联想之丰富,意象之变幻,文字之跳跃,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阅读《逍遥游》时,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课前安排预习,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读通课文。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夯实文中的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讨论。五、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庄子思想、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六、教学难点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七、教学用时:两课时八、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二)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识记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榆枋(fānɡ)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泠(línɡ)然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2、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3、虚词、实词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P<p>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4、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5、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6、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7、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8、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三)理解文章内容。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2、学生找出并回答。明确:写了三次“笑”: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4、朗读第四、六、七自然段,思考并讨论:(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4)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怎样?5、老师小结:蜩与学鸠嘲笑鲲鹏是因为它们不理解鲲鹏的远大志向。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作者都持否定态度,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文中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本文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6、问: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7、问: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1、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提示学生从选材、修辞等方面分析,以免学生无从下手)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1)看奇特的描写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2)探大胆的想象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3)析隐蔽的情感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五)总结《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逍遥游”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步骤:(一)

导入:马叙伦曾经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足见《逍遥游》之魅力。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都有种“敬而远之”的心理,为什么呢?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吓”倒。(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1、一词多义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名词,志向)</P<p>《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

(动词,记住)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词,名称)

自名秦罗敷

(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

(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动词,说出)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复前行,欲穷其林

(动词,走到尽头)2、虚词用法:其:①代词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鲲”译为“它”)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代词,代“水”)彼其于世

(代词,代“宋荣子”)②助词

不知其几千里也

(句中表舒缓语气)③连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而:①连词,表顺承

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②连词,表修饰关系

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③连词,表并列关系

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⑤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⑥连词,表递进关系,译为“并且”

而御六气之辩⑦通假字,通“能”

而征一国者之:①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②助词,“的”

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③代词

而莫之夭阏者

(代“鹏”)④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

(指代“此”“这”)⑤动词,“到”“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三)

精彩句子鉴赏[例句1]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析]

野马:指游动的雾气。春天阳光发动,远望野外山林水泽间有气上扬,犹如奔马,故以“野马”名之。其:前两个“其……其……”连用,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究竟是……抑或是……”或“是……还是……”。后一个其为人称代词,代大鹏鸟。

[翻译]

像野马奔驰一样的雾气,飞扬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而造成的。天空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它高远得无法到达它的尽头才显出这种颜色的呢?鹏鸟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所见到的情景,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空这样罢了。

[思想]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用“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同时意境广大,胜人一筹。

[例句2]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解析]

之:第一第二个是助词,前者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使其短语化,第二个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的”,第三个代词,它(坳堂之上的水)。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翻译]

再说水积的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舟就没有力量。到一杯水在堂屋的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用一根小草作为浮在它上面的船,放一只杯子在它上面,就会被粘住而不能浮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

[思想]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为下文提出“小大之辨”作铺垫。

[例句3]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解析]

汤:商汤王。子姓,名履,商朝开国之君。棘:人名。一作“革”(ji),《列子.汤问》作夏革,相传是商汤的大夫,也是当时的贤士。焉:两个均为兼词,于之(在那里)。羊角:旋风的俗称,因旋风盘旋而上犹如羊角,故名。绝:超越。

[翻译]

汤和棘问答时就说到这类事。

极荒远的不生草木的北方,有一个大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那里有一种鱼,它宽广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翅膀向天边的云,乘着扶摇羊角之类的旋风而盘旋升到九万里的高空,超越云雾,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向南飞,将要飞到南海去。

[作用]

第一自然段对大鹏鸟的描述是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

“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鸟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

“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有

“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重读者对“大小之辨”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例句4]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解词]

奚适:即“适奚”,到哪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翻译]

我腾跃着飞起来,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飞翔的最高境界啊。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作用]

庄子用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将斥鴳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方面说明小鸟局限于自己促狭的活动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和大鹏鸟一样,也是自得其乐舒性逍遥的。作者用寓言故事,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例句5]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如此也。

[解词]

效:胜任。比:合,联合。而:读为“能”,才能,能力。征:信,取信,使……信任。此:代斥晏。

[翻译]

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品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之君满意,能力能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自己看自己洋洋自得`沾沾自喜,也就想斥晏一样所见甚小啊。

[作用]

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晏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同时也为下文“逍遥”的提出作铺垫。

[例句6]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词]

乘:顺应,遵循。正:本所应有,指万物自然之性。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辨:通“变”,变化。恶(wū):何,什么.至人:修养达到顶点的人.神人:修养达到神化的人.

[翻译]

然而顺应天地万物之性,来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而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的,他还依赖什么呢?所以说:修养最高的至人没有自我,忘掉了一切,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所为,无意于求功,圣人无意于求功名.

[作用]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极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辨”,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的,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四)

探讨“逍遥游”深刻的内涵从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那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1、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2、分组讨论:对“逍遥游”的理解(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③学生思考并明确: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2)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什么呢?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3、教师明确:作者所谓的“逍遥游”指的是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摈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五)知人论世: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选自《〈庄子〉导读》谢祥皓著巴蜀书社)(六)探究:庄子思想人生的三重境界——《逍遥游》主旨新解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开头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在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当它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这只鸟并不甘心在荒凉的北冥蛰居,它向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奋飞,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这则寓言,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没有追求的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的嘲讽,庄子斥责曰:“之二虫又何知!”,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并以形象的例子加以论述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由此可见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的肯定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的否定,可见庄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愿为理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司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的跨越打下基础。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以风为喻,强调了积累对成功的重要性。

如果人生能像大鹏一样遨游于九万里的高空、傲视万物,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是不是就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呢?是不是就应该自我满足了呢?作为洞悉万物、洞察内心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人生正确的答案,提出了人生应当有更高的追求。对于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的成就有些沾沾自喜,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显然,宋荣子的人生境界要高出他们,他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宋荣子能不被荣誉所累,不被世人的诋詈所毁,坚持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这实是难能可贵的。庄子以宋荣子为例,阐释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庄子对人生的探索不止于此,他指出宋荣子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为什么呢?作者以列御寇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为例,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重境界是什么呢?庄子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的崇高境界。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的腾飞打下厚实的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的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以热爱作为奋斗的动力。

综上所述,追求——不断追求——没有追求,是庄子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也是探求积极人生的三重境界。

本文参考书目:《白话〈庄子〉》

《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严北溟

著(七)拓展:庄子思想、人格对后世的影响1、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1)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如岳飞的字叫“鹏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抟,为什么叫抟呢?取“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抟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多少。人家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2)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P<p>(3)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八)结束语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如郭沫若所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

——————形体的变化(描写)

————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

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

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2、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

(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鴳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

(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附:参考资料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再说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飞到南方去。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神游之中孕大美——谈《逍遥游》的审美情趣(教师中心稿)作者:不祥来源于:51课件发布时间:2006-3-229:15:07

湖南

杨智慧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妙文,历来被推为庄子散文的代表作。它的主旨可用一个字来概括——游。

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逍遥”。何谓“逍遥”呢?尽管历代庄子注家解释不一,但对逍遥的的自由自在、

无所依托本质是毫无异义的。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一词除了用作文题外,还有一次在文末出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里,“逍遥”与“彷徨”对举,根据文意,“彷徨”所表达的意思侧重于“身游”,与之相对,“寝卧其下”的“逍遥”该是超乎寻常意义的“心游”“神游”了。

“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子特有的审美眼光。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领略《逍遥游》的“美趣”。

一、恢宏阔大的世界美

庄子的神游,必定有提供其神游的偌大世界。戊玄英在《庄子序》中引

顾桐柏解释说:“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

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诗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诗人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

鲲鹏活动的世界就是一个广阔无穷、气势磅礴的天地。文章开篇给我们展示的即是一个辽阔雄伟的世界:“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北冥、天池之大,我们可以借奇大无比的鲲鹏自由迁徙去任意驰骋我们的想象力。据《庄子集释》考证,“冥”有“海”“漠漠天涯”“水黑色”、“南北极”等

诸多不同的意义。而这些意义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四种意象叠加起来,给人一种“幽深辽远”的印象,而这种印象的确切形态又无法言说。这种模糊的迷朦之美,让人捕捉不透:“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的空间意识是极其辽阔无限的,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更无极也。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其实,庄子的“无极之外,更无极”的宇宙意识,不仅是宇宙空间的无限,更是宇宙时间的无极延伸。正因为如此,上古神话中的长寿老人彭祖在“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多为秋”的“大椿”面前也是可悲可怜的了,所以这“上下四方”之“上下”二字便是历史空间的宏博了。

这时间和空间的随意想象,无羁无绊,其实便是庄子所赞颂的“大美”之一,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所说的壮美,是一种阔大而浩瀚的无限之美,是庄子对逍遥游的理想世界的追求。它拓展了宇宙时空美的博大视野。

二、洒脱无羁的人生美

庄子的人生之旅在于游世,庄子的游世是站在宇宙的高空去审视芸芸众生,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洒脱与豪迈,游世可以避免人世间的许多冲突。庄子认为,游世的要诀是虚己。他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水》)学者陈鼓应曾这样解释:“‘虚己’即消除一已贪图名位之念。”《庄子今注今释》

庄子游世的虚己实质上就是一种“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追求,即忘记自我,不追求功名事业、名誉和地位。他游世的境界高阔,非常人所能企及。庄子曾这样设想着他的崇高理想:“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苦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神人”后来被道家学者尊奉为神仙,这也是庄子的人生审美追求。“肌肤若冰雪”,不仅表现出庄子以白为美的传统审美观,还容易让人联想到它一

尘不染的洁白心灵。“绰约若处子”正是庄子心静无为的审美理念,也是庄子崇尚阴柔美的例证。但是,若庄子仅仅停留在这种纯洁而美丽的小女人的层次上,根本够不上大美。美的更高境界应该有动若飞龙的阳刚之气,庄子当然意识到这一点,他的“神人”已是天地间阴柔和阳刚的聚合物,它“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完全超越于人世间的生活需求,可以随意地顺应宇宙的阴阳、风雨、晦明变化,“而游乎四海之外”,这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大鹏从北冥到天池的飞越。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潇洒!这里的“四海”应该等同于宇宙了。能够任意驾驶宇宙的神人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只有它才使“万物不疵疠”。万物都依靠这个神人而生长,而这个神人又是永不毁坏的。庄子在《逍遥游》中放肆地吹嘘道:“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糠秕,犹将陶铸尧舜者也……”这种理想虽然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但也不乏间闪耀着超脱人世的大美,是一次人生理想境界的大开拓。

理想的实现往往需要有现实的基础,庄子在夯实基础的表现中也流露出了他个性的审美观。宋荣子对荣辱的淡泊态度就是在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逍遥。若要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是极其困难的,现在我们去审视这一人生美学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荣誉面前,不飘飘然,昏昏然,即使“举世誉之”,亦不自解自矜,目空一切,从而放纵自己,停滞不前;在非议面前不颓颓然、恹恹然,即使“举世非之”,亦不自轻自贱,灰心丧气,从而消极厌世,一蹶不振。

庄子的游世还在于推崇自然无为的审美观。庄子认定自然之美在于自然本身,在于自然能给人以审美享受,能满足人们适情适性需要的特性。只要具有超然物外的主体人格,即使外形丑陋不堪,也可以是一种大美。对“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的无用之树,一般人是弃之如敝屣的,而庄子则发现了它大用之美:对于自己可以全生,而对别人则可以“逍遥乎寝卧其下”,增添别人的愉悦。这种自然无为的大美还可以上升到可贵的让贤精神和不越俎代庖的品德及知足常乐的审美心理。许由和尧的推让天下都是轻视名位,顺应个性发展的率真表现,毫无做作与虚伪,也是一种自然之大美。

三、雄奇怪诞的艺术美

文艺创作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是作家审美创造力、审美想象力的表现。庄子的人生个性是力图获得绝对自由,作逍遥之游。表现在创作中就是靠想象创造出也与他所描绘的道一样宏大、玄通和自由的艺术境界。为此,行文恣肆汪洋,雄奇怪诞。艺术之美体现在他由游世到游戏文字的超脱与豪迈。

庄子是善于用生动的形象说明问题,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这种形象又是超现实的怪诞之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形象的载体即为寓言。庄子曾把它的书分为寓言、重言、卮言三类,其实这三类就是一类——寓言。《逍遥游》几乎就是一篇寓言的大荟萃。文章开篇鲲鹏展翅几万里的故事,鲲鹏随意夸张的异化和奋飞,虽然旨在表现鲲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不要说世俗之人难得一见,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的。正当人们神醉于鲲鹏展翅雄奇怪诞境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燕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逍遥游》中的奇人怪事,比比皆是,简直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不仅藐姑射的神人是超越人间的“非人”,庄子笔下的葫芦也是大得出奇。他借惠子之口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天下哪有这等五石之大的葫芦,而庄子却可以欣欣然把它当腰舟浮游于江湖,这不更奇怪了吗?宋人卖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哪有那么巧,又哪有那么大的威力呢?庄子创设的这些雄奇怪诞的寓言一个接一个,环环相套,连缀成一个整体。我们从中领悟到的是水花镜月、海市蜃楼般的艺术美感。这就是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神奇美。

不仅如此,庄子散文笔法也摇曳多姿,形成一种不可捉摸的错综美。语言表达上有叙事,有引证,也有引论;句法上有夸张,有排比,也有拟人;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创造出了许多名句和成语;运笔时有虚有实,有浓笔也有淡抹,远近照应,分合有致,意远而味美。文章漫溢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游戏文字的个性美。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举例。

庄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自由与逍遥是他审美心理的最大特色。在此基础上,他以现实世界为摹本,虚构和幻化出另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世界。庄子的美学思想追求在把哲学上的探索,同理想人生境界的感悟以及浪漫主义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开创出完全不同于前人艺术境界的广阔道路。《逍遥游》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世界美、人生美、艺术美的大作。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篇超世“美文”来欣赏。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01年第7期

《逍遥游》学情分析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整合,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加以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联合巩固新旧知识。逍遥游课堂效果分析课上,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达到了较好的互动。经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课下,学生积极感悟,吸取庄子思想的积极之处,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所待”的,我们要在“有所待”中培养能力,担当责任;我们要在“无所待”中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逍遥游》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逍遥游》是鲁人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第一篇,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夯实文中的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逍遥游》复习检测班级姓名学号一、解释下列加点字1、《齐谐》者,志怪者也2、化而为鸟,其名为鹏。3、定乎内外之分4、以五百岁为春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7、之二虫又何知8、众人匹之9、其正以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0、绝云气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1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13、虽然,犹有未树也二、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2.此小大之辩3.旬有五日而后反4.小知不及大知5.御六气之辩6.而征一国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并写出用法1.而后乃今将图南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2.三餐而反,腹犹果然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五、写出下面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