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总结第一章导论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式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载药365种,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金元四大家及各自观点、中医思想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基本特性。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3.阴阳的属性特点(问答,名解)(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这就是中医学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观点。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5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a、阴阳偏胜: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b、阴阳偏衰:阴或阳的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前者属于亢奋、有余的状态、后者属于虚弱、不足的状态c、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的任何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d、阴阳转化:原先属于阳的病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阴性(4)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总纲,其他六者隶属于阴阳(5)指导疾病治疗:损其有余:实则泻之。补其不足:虚则补之,分别采用滋阴或温阳的方法。阴病治阳,阳病治阴。5.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6.事物的五行归类7.五行的生克乘侮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规律和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又称“母子关系”。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次相克,往复循环。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这种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的关系。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互相结合,相互制约和化生,以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生中有制:没有克,事物会亢而为害;制中有生:没有生,万物无以化生。必须有生有克,相互为用,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1.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某一行本身不足或某一行亢盛。相乘的顺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相侮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五脏的生理特性: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的相互滋生关系:肝生心:肝藏血可以济心。心生脾:心阳可以助脾运。脾生肺:脾的健运可以益肺。肺生肾:肺气清肃下行有助于肾的纳气。肾生肝:肾所藏之精能滋养肝血。病理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2)子病犯母:病变有子脏波及到母脏2、相克关系的传变:(1)相乘:相克太过或者被克不及而为病(2)相侮:反克为病8.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治法有: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指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是指肾阳。9、实则泻其子:肝旺泻心法:是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根据相克规律:抑木扶土法: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症。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多用于肝火偏盛、肺气清肃失常。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治疗肾有病变而水湿停聚的方法。泻南补北:又称泻火补水法或滋阴泻火法,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亢之证。第三章藏象学说藏—藏于体内的内脏。象---1、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2、指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征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变反映于外的征象。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五脏。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心居于上焦,位于胸中,五行属火,心与小肠相表里。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1)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主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全身的血液都归属于心。主脉---心脏和脉络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心、脉、血三者共同组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系统。功能正常:心气充沛,面色红润光泽;脉道通利,舌质颜色淡红;血液充盈,脉象和缓有力。功能失常:心气不足,面色晄白无华,脉象细弱无力;心火亢盛,面色舌尖红赤,脉象数而有力;心脉瘀阻,面色唇舌青紫,脉象涩或结代。(2)心主神志,指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信息,进行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a.心主神志正常: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b.心主神志失常: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或神志不清,甚至生命垂危。2、心的系统联属(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开窍于舌(4)心在液为汗肺居于上焦,位于胸腔,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五行属金,肺与大肠相表里。1.肺的主要功能脾二、六腑的主要功能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第四章病因病机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等。常见的有: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一、外伤致病因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共同特点:外感性(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多从肌表、口鼻进入),季节性(六淫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域密切相关,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发病特点),环境性(与所处环境也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如久居潮湿环境易患湿邪致病),相兼性(可以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也可以两邪或以上侵袭人体),转化性(六淫致病后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六气和六淫:1、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条件。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人体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身调节对六气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于使人致病。2、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常因气候变化异常,或太过、不及,或是机体的适应力下降,则风、寒、暑、湿、燥、火变成为致病之因,故六淫又称为“六邪”。3、“六气”和“六淫”都是指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只要不使人得病,即使狂风暴雨,严寒酷暑,也应称之为“六气”。反之,即使微风细雨,气候变化正常,但因有人适应能力低下而得病,这时,对患病机体来说也应称之为“六淫”。可见,“六气”与“六淫”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生五邪有一些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津液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热等病理反应常出现类似于风、寒、湿、热、燥的证候,因其非外来之邪,不属于六邪范围,成为内生五邪。(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侵犯人体多从皮毛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寒湿燥火等邪的先导,成为六淫之首。A、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b、风性善行而数变c、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和其他邪合而伤人,二是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四季均有。D、风性主动(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冬季主气a、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阴盛可困遏阳气b、寒性凝滞:可使经脉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可见疼痛症状c、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和牵引,使体内气机收敛d、寒性清澈: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多属寒邪所致。(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犯人可迅速出现壮热、面赤、目红等一派热势弛张上炎的症状。b、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c、暑多夹湿:暑邪多兼夹湿邪侵犯机体(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②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水湿之邪重着粘滞,侵人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③湿性黏滞。黏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黏滞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指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下、淋浊、下肢水肿等。寒邪与湿邪①相同点: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②不同点为: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煦、气化、推动的作用减弱,表现出一系列寒性症状,如恶寒、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内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B.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不利、脉紧等症。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上不同。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湿性粘滞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下、下利等症(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是秋季主气,秋天气候干燥,多得燥病。燥邪多从口鼻、皮毛侵入,侵袭肺卫。a、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病可见鼻燥咽干,口唇皴裂,舌上少津b、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6)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热邪引起的病症称为温热病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阳胜则热,常见高热、恶热、面赤、脉洪等症b、火易扰心神:心在五行属火,火热之邪伤人易扰心神c、火热易耗气伤津:一是热迫使津液外泄而致大汗,二是热邪消灼煎熬津液d、火热易生风动血:热盛生风,火热之邪灼肝经,使筋脉失去滋养而致肝风内动,出现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等症。e、火热易致肿疡: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为肿疡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耗气伤津的致病特点,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而且暑纯属外邪,而无内暑;火热虽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一般多以温热为外感病因,火则多指内生,内生常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形成。②暑在致病时,往往兼挟湿邪为患,即暑多挟湿;火热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火与心相应,致病时,常见有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2、疠气,疠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其致病特点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重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