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_第1页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_第2页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_第3页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_第4页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重温经典,渗透中医,提升自我,发扬中医--中医经典选读课后心得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都蕴藏着极其丰富而又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科的知识宝藏,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学习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是大学的必修课,而对于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我,未能深入的接触中医的知识是我人生一大憾事,但是作为医学院毕业的一员,以后也有可能与医院打交道,了解我国的古代经典和传统文化,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也是一种必然。而从中医经典选读中,我较为直接的接触了中医基础知识,学到中医中的精华,了解到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从本学期思的中医经典选读课上,我认识到要学好经典,就必须熟读、理解和应用。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应用是提高。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应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熟读默记,娴熟于心,背原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你背得多了,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从小学到现在,你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你经常记忆的,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也会发现,你学的知识渐渐增多,那你对前面知识的理解通过中医经典选读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仅是以上对于学习经典的方法,在对中医理解和学习方法的领悟上也上了一个台阶。如下几点是我从中所学:一、加深对中医的认识,重新树立了对中医的信心。现今,与西医相比,中医的发展收到了极大的限制,未能在市场中占领一定的地位,这与中医教育未能培养出中医人才有着密切关系,目前中医课程培训目标过于广泛,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培养扎实的辨证论治思维;课程设计按照西医的模式,忽略了中医的综合性和非分科性;中西医课程并设,比例不当,在教育过程中,方法不当,学生混淆了中西医的概念;不注重中医经典的学习;而现今中医院西化现象特别严重,使得中医学子丧失信心,感觉中医变得无家可归。这些当然也与中医本身的局限性有关联。而学习了四大经典后,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到中医经典的形成是不断总结以前的用药经验,经过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被证实并发展。古代的经典著作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国人自身经验筛选出来的临床医药良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二、加深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在临床上正确运用中医与西医方法。根据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教学模式(两个基础:中医基础、西医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以及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我国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一方面了解到中西医理论的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认识到中西医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结合,包括在诊断上的病症结合,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除此之外,还有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等等。三、悟到学习的方法1.打好基础。古代医家通过自身经验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打了扎实的基础。现代中医药的得以发展都是基于我国古代医家通过实践经验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我们学习知识也像是中医发展一样,是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只有打好了基础,后面的学习才会更加容易,才得以积累到更多的知识。2.勇于实践,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经典需要经验结合实践,我们日常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清华学子时刻谨记“行胜于言”的优良校风,不断努力,一个又一个的成为我国的栋梁之才。今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希望中也提到“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提高必须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因而当代大学生要做到勇于实践。3.注重思路,培养自身辩证论治的思维意识。每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通过经验到技术,再到理论。而理论回过头来指导技术。中医学的宝贵在于辨证论治之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所在。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在汉代时期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现代中医的临床疗效与辨证论治也是密不可分,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才是学习中医理论的真正部分,学习理论就是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然后应用于临床。当今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思路,正如一句话“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提高了,才会有更多更好的出路。4.善于归纳总结。中医经典著作都是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断归纳与总结,才得以补充完善,成为经典,流传下来。而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更加离不开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只有通过自身的归纳总结才能真正沉淀变为自身的知识。正如古代医家将自身经验所获整理成经典一样,我们不断归纳总结,也能使自己所学过的知识堆积,扩宽自身知识面,提搞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维系,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应用自然药物或非药物来防治疾病和保健的手段,以临床表现和人体自身感受为判断治疗的标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进步,成就了中国传统医学之辉煌。要成为一代中医药大家,必须具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就要从中医的原著中汲取理论精髓和各种学术观点,清代名医费伯雄说:“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中医的四大经典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是弘扬和发展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关键所在。“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