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幸福PPT完整版_第1页
教育与幸福PPT完整版_第2页
教育与幸福PPT完整版_第3页
教育与幸福PPT完整版_第4页
教育与幸福PPT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与幸福内容:一、幸福是什么

二、教育中的幸福

三、教育与幸福问题研究内容

四、教育与幸福的关系

五、当前教育中幸福的失落

六、教育如何实现幸福

七、教师如何体验到幸福一、幸福是什么

幸,吉而免凶也。------东汉·许慎《说文》福,佑也,------东汉·许慎《说文》。与“祸”相对。

古文中二字连用,谓祈望得福。《启蒙文》定义: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识)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

满意状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幸福等同于善,认为最大的幸福就是至善,是符合德行的现实活动并且与快乐相协调。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是一致的,幸福就是至善、符合德行、快乐、公正、完满、自足的生活。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类的真正幸福在于灵魂的快乐和安宁,只有节制欲望,做到灵魂安宁追求理性和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达到灵魂的快乐和安宁。

西方学者的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的扈中平指出:幸福尽管有其客观来源,但终归还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属意识范畴。幸福与不幸存在于每个人的独特体验中。在人的心理体验之外,无所谓幸福不幸福。陕西师范大学的郝文武对幸福的规定是“各种好事的整体优化和和谐发展”。个别的和短时的快乐未必是真的幸福,个别和短时的痛苦也未必是真的痛苦,再好的单一事件都构不成完美的生活和全面的幸福。幸福在时间上、在内容上,都只能指其整体优化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幸福指数是许多快乐指数的有机整体。中国学者的观点:马克思说:“所谓幸福,就是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幸福: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

二、教育中的幸福

(一)教育的即时幸福与延时幸福

教育的即时幸福:指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教育的过程是学习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在由师生共创的民主、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应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理解的幸福。

教育的延时幸福:指教育应当为人们将来的幸福美好生活做出一定的准备。教育内化为学习者一种精神品质与人格力量,伴随受教育者一生。教育不止关心人在当下的学习是否快乐,也关心人未来的发展是否有潜力、生活是否能幸福,这是“成人”的事业所具备的情怀。

(二)教育的世俗幸福与形上幸福

教育的世俗幸福:指教育能使个体为适应现实社会的激烈竞争具备的世俗生活的能力,通过提高个体的现实生活的能力来实现。教育不断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并提升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能力,使学习者拥有生活和竞争的资本,这是教育的世俗幸福。

教育的形上幸福:指教育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完善。不只是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自然性、即时性的快感,而是人之为人的意义实现所给予主体的精神愉悦。教育可以带给人以这样的幸福,因为受过教育的人往往有更明确、更执着、更高远的信仰与追求。

(三)教育的外显幸福与内隐幸福

教育的外显幸福:是建立在学习者感官愉悦和满足的基础上的幸福感的表达。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醍醐灌顶般的顿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满足,或者是与学习相关的其他附属需求的满足,比如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这些幸福往往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的内隐幸福:这种幸福是一种心理的“高峰体验”。比如对一道难题的思考或对一项艰巨任务的挑战,支持人攻克难关的不仅是道义使然,还有伴随其中的思维与理性的狂欢。虽然深入其中的人常常紧锁眉头,但是思想深处涌动着幸福。

(四)教育中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作为“职业人”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其构成要素包括中等财富、身心健康、人际和谐、高尚德性和发展完满(冯建军)。北京师范大学的邝红军强调,教师需要的合理满足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快乐是教师幸福的应有之义,教师创造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学生的幸福:是学生作为“人”、作为“受教育者”的幸福。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追求学生的幸福是教育伦理的应然诉求。学生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得到即时幸福与延时幸福,是学生幸福应有的伦理内涵。

三、教育与幸福问题研究内容

(一)教育目的与幸福关于教育目的与幸福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以幸福为终极目的是“个体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得以健康统一的价值标准。也有学者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幸福在人生中的终极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决定了教育对个人幸福的关涉。

(二)教育过程与幸福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育过程应关注教育主体的幸福。探讨教育过程与幸福的关系,是为确保教师与学生当下的幸福。

(三)幸福教育的实现教育要促进幸福,就必须同时关注教育过程与结果。当然,幸福教育的实现并不局限于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也是其中的有机组成。当前教育与幸福问题研究的不足:1.采用传统思辨或经验性的描述,很少愿意作出规范性的界定2.研究方法单一从整体上看,学者们在教育与幸福的关系研究中,大多停留在单纯的理论阐述、概念演绎和定性分析上,多从应然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研究方法比较单一。3.研究视角狭窄在以往的教育与幸福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就教育本身而论教育与幸福,没有将教育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环境下,因此,无法对结合实际提高教育与幸福有效性有一个清晰的概括。在这方面无疑需要学者们在角度上创新、范围上拓展。

四、教育与幸福的关系(一)教育与幸福无直接相关说&教育与幸福有直接相关说※

教育与幸福无直接相关说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全华说,人生幸福不是教育的目的。若以人生幸福为教育目的,则会使教育活动缺乏应有的秩序,也会潜在地排斥社会要求,导致价值强加的后果。广西师范学院的彭豪等人则认为,在实现幸福的过程中,教育所起的作用甚微。教育的性质及其诸多局限和缺陷,使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成为幻想,除非人们对现行教育进行彻底的改造。※

教育与幸福有直接相关说认为教育与幸福有直接相关者,大多假定幸福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并以此推演相关论题。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刘文霞认为,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必然指向人生幸福,教育的终极意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教育能使人追求智慧,坚定信念,实现创造,进而真正实现心无所累的、自由自在的人生。

扈中平指出,幸福需要人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因而幸福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这种能力和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靠培育、磨练出来的。如正当的价值观念、敞亮的生活态度、善良纯洁的心灵、自由奔放的思想等,都靠培养和化育。因此,教育可以培养幸福的人。(二)教育和幸福的关系

1.幸福需要教育

(1)教育有助于人们提高对幸福的认识幸福理念是人们对幸福最基本的看法,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幸福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是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和体悟。

(2)教育有助于提升人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幸福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也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幸福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教育中所包含的知识、技能、智慧、思维方式等也提升人们的幸福水平。

2.教育关涉个体幸福

(1)教育过程应该是人对幸福的体验过程当今的教育过程似乎没有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过多的幸福和快乐,背离幸福的教育现象大量存在。教育的过程应当是使受教育者体会到幸福的过程。这种过程既包括学生的幸福,又涵盖教师的幸福。

(2)教育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准备教育不仅关心个体当下是否幸福,也关心个体未来的生活是否会幸福。教育的幸福体验不单单来自在教育过程本身,而是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传授人知识,培养人的能力,完善人的品格,最终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这也是教育给人们带来的延时幸福。

五、当前教育中幸福的失落

教育的初衷是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审视当下儿童的生活现状,儿童主观感受中充斥了消极的情绪体验,生活远离了幸福和快乐。

(一)积极生活体验的“被剥夺”

1.淘汰制度让儿童无喘息之时我国的教育评价强调的是与同龄人之间的横向比较,不太重视学生自我成长中的纵向比较。长期处在被淘汰的危机感中使学生陷入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2.乱贴标签让儿童感到羞愧当下,不少中小学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给学生贴标签。比如:学霸、学民、学渣和学残。按照分数简单粗暴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心智还未发育完善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负担。(二)当下生活的桎梏

1.童年过早地消逝现代社会促成了儿童提早成才的观念,成人从幼儿园起就为他们准备智力开发计划。老师和家长打着为了孩子将来幸福的口号规划着儿童的受教育生活,却遗忘了他们当下的幸福生活。童年生活在他们眼里早已消逝。

2.身心的疲惫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幸福生活的前提,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学业负担让他们拥有良好的身心成为奢望。近年来,中小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肥胖症者增多,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心理状况堪忧。

(三)家长不当的教育

1.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淡漠现代家庭中,一些家长持有教育无用论的想法,对子女缺乏必要的教育,功利化思想在这些家长头脑中作怪。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子女的教育应该由学校来承担,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并不大。

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过度过度教育,是指监护人在不当的教育态度影响下而形成的、超出孩子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的家庭教养方式,具体包括让孩子过度参加补习班、对孩子过分干预、过分溺爱、过分严格和过分期许等。部分家长生活上大包大揽,使子女形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也会给孩子造成过多的心理压力,2000年的徐力弑母案件便是家长过度教育下的悲剧。教育远离幸福的原因:(一)家长对教育的一知半解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持有不正确的看法,使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致使亲子关系紧张,也就谈不上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二)被功利主义主导的社会致使学校教育迷失幸福功利主义教育主张实现和创造价值是衡量教育的准则,教育为职业做准备,缺乏人性关怀,目光短浅,致使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幸福生活不复存在。(三)教育中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割裂学生的生活是具有真实性的,学校对理性教育的过度看中,制度化、规范化的的学校生活占据了他们生活的过多比重。(四)教育中知识与情感的分离所学知识无法内化到情感中,永远停留在人的感知和记忆层面。知识无异于石头。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知识”接受越多负担越重。

六、教育如何实现幸福政府——归还教育的本真

(一)积极构建教育与社会和个人合理性关系幸福教育形成的人应该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的幸福的人。教育既要积极构建本身的合理性关系,也要积极构建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合理性关系。

(二)教育目的由培养“接班人”到培养“幸福人”转变当下的教育倾向于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个体培养成了为社会所需的“工具人”、“接班人”。教育活动的终极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个体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教育必须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寻求一种平衡。

(三)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和谐统一,是全体国民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自基本水平不断提高基础上的有差异的共同发展。和谐社会应该实现教育公平。公平的教育是为每个国民创造幸福生活的教育,也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使教育成为为每个国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基础。家庭——打下幸福生活的根基

(一)家长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1.家长要保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父母在家庭中总是向子女呈现阳光的心态,子女也会受到积极的影响。2.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传重于身教。”孩子的成长要经历一个模仿成年人的阶段。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引领者和带头者,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保障。3.努力构建幸福完整的家庭家庭关系中,如果父母感情出现裂痕,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也会受到影响,长久下去对孩子的身心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构建新型亲子关系父母要树立恰当的教育态度,学会尊重子女,经常与子女进行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同时,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体验他们的心理状态,学会理解子女。

(三)积极构建学习型家庭构建学习型家庭,不仅有利于文化修养的提升,而且还有利于获取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父母在构建学习型家庭时起到关键作用,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带领子女学习,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乐于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乐于生活比掌握技能更重要。学校——践行幸福的学校教育生活

(一)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本真是育人,培养完整自由的、丰富的和幸福的人是教育的内在使命,育人为本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从规训教育转向推崇儿童天性的教育异化的规训教育塑造了异化的儿童,儿童的创造潜能,创新思维被禁锢,他们体会不到教育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鉴于此,教育者要最大程度地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尊重他们,还孩子们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自由自在的成长。

(三)培养学生体悟幸福的能力

赞赏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学会用赞赏来教育学生。积累积极情感、美好的生活体验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良好品格形成的一部分。(四)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不同价值观、知识观统领下的不同目标的教学也需要不同方式。教学方式既影响知识增长速度、形成结构的效果,也影响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坏的教师只是奉送或者赐予人以真理。教师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内在兴趣和动力为核心目标和价值取向,整合各种教学方式,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德智体中的表现:(一)智育:知情统一认知源于情,超于情,引导情,又归于情。它是情感为了更好实现自己目的的一种保证。有了“知”,“情”才能超越低层次,从原始情感走向理智化情感。知情统一的智育就是让认知融于情感,知识内化到情感中从而使学生情感提升。(二)体育:身心统一我国体育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表现为对体育的忽视,认为体育耽误学生学习时间,因而如同虚设;另一种就是对体育的片面重视,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只能使肉体强健,与精神和心灵无关。心理是人的身体诸要素构成系统的产物,渗透于生理之中,使得身体文明化。通过身体活动产生愉悦心情来发展、调节人的心理,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进而形成人的性格是身心统一的体育的要求。

(三)德育:公私统一

公私统一的德育是一个自我扩展的过程,是“自我”把周遭环境中与他亲近的人或事物看做“我的”过程,即客体主体化、小我和大我不断转化演进的过程。德育要以私为本,寓公于私。

1.修德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当前的德育更多的强调修德与他人、社会、国家的联系,忽略了与学生自己物质、精神的幸福的关系。修德变成做给别人看、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活动。

2.德行不是自我牺牲,而是自我实现很多人只看到德行的牺牲一面,把遵守道德理解为为他人履行义务、否定个性。总体验被掠夺、被折磨和对自己人性的压制的德行是缺乏生命力的。

3.德育不是灭私,而是肯定私又超越私德育过程是鼓励学生不断将非我的对象纳入小我之中,以实现自我的扩大。

七、教师如何体验到幸福

(一)把教育看做幸福的职业改变将教育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