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活环境与健康二第1页/共57页第一节空气环境的预防医学特征一、大气的特征和预防医学意义1.对流层(10-15km):占空气总量95%,气候变化,气温递减(每升高1km气温下降6.5oC)和逆温(山谷、盆地)。2.平流层(15-90km):臭氧层(45-50km)3.电离层和外层二、空气的化学组成1.体积百分比:氮78.1%,氧20.93%,氩0.93%,CO20.03%,其它:氖、氦、氪、氙等。2.氧气减少或CO2增加将影响人体呼吸,甚至导致死亡。3.CO2增加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预防医学特征第2页/共57页
三、空气的物理性状空气的物理性状包括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以及空气离子等。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3页/共57页1太阳辐射(solarirradiation)太阳是一堆炽热的熔融物体,是一个巨大热核反应器。在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辐射能,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太阳辐射照射到大气层边缘的辐射强度为1.90cal/cm2·min。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由于大气的吸收以及灰尘、雾、水蒸汽等的反射,因而平均只有43%的能量到达地面,太阳光谱由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紫色)和紫外线组成。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4页/共57页(1)紫外线(ultraviolet)第二届哥本哈根国际光学会议将紫外线辐射分为三段:①UV-A段(波长320~400nm)具有色素沉着作用(pigmentation),该段紫外线可以使人体皮肤细胞中的黑色素原(二氧二苯氨及其同族)通过氧化酶作用,转变成黑色素,使皮肤发生色素沉着,它是人体对光线刺激的防御反应。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5页/共57页②UV-B段(波长275~320nm)具有红斑作用(erythema),该段紫外线照射可破坏表皮细胞释放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类物质,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作用引起皮肤表面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皮肤充血、水肿,出现潮红现象,叫红斑。原发性红斑可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发生,继发性红斑是在紫外线照射后6~8小时后发生。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6页/共57页③抗佝偻病作用(anti-rachiticeffect),皮肤和皮下组织中的麦角固醇和7-脱氢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维生素D2和D3,所以,多晒太阳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方法之一。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7页/共57页④UV-C段(波长200~275nm)具有杀菌作用(germicidaleffect),细胞原浆吸收该段紫外线后,蛋白质发生光化学分解作用,短波紫外线能透过细胞核,破坏DNA,使核蛋白变性,甚至凝固,致使细胞死亡。不同细菌对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但紫外线波长愈短,杀菌效果愈好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8页/共57页⑤长波紫外线可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活性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紫外线还可以促进生物氧化过程,加速创伤愈合。过强的紫外线直射眼睛,可导致雪盲(snowblindness)和电光性眼炎(flashburn)。波长320nm的紫外线,具有强的致癌作用,有许多报道长期暴露于太阳辐射下的人易发生皮肤癌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9页/共57页2)红外线(infra-red)波长760~30000nm之间,其中波长为760~1400nm波段具有较强的生物效应,其作用基础是热效应,人体吸收适当的红外线后,局部温度增高,血管扩张,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红外线有加强紫外线的杀菌作用。长时间暴露在炽热的阳光下,过强的红外线可导致皮肤烧伤、日射病、红外线白内障和红外线视网膜灼伤等。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0页/共57页(3)可视线(visiblelight波长在400~760nm)人体受可见光影响的主要器官是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其色感觉也不同,人体视觉对波长550nm的黄绿光最敏感,可视线通过视觉器官改变人体的紧张及觉醒状态,使机体的代谢、脉搏、体温,唾液和觉醒等生理现象发生节律性变化。红色起兴奋作用,蓝、绿色起镇静作用,黄和黄绿色有柔和舒适感。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1页/共57页适宜的照明度可预防眼睛疲劳和近视,提高情绪和劳动效率。光线微弱可使视觉器官过度紧张易引起疲劳,长时间在光线微弱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可致近视。另外光污染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由于玻璃幕墙的反射形成眩光使交通事故增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玻璃幕墙的脱落也会造成伤害事件。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2页/共57页2空气离子(airions)空气离子是指空气中带有正负电荷的离子。空气中的各种气体分子或原子,在宇宙射线、紫外线作用下,或在雷电、瀑布、海浪的冲击情况下,使气体原子失去外层电子,而形成带有正电荷的正离子,游离的电子与另外的一个中性分子结合,成为带负电荷的负离子,这一使空气形成正负离子的过程,称空气离子化(airionization)。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3页/共57页空气形成正负离子是成对出现的,一部分离子相互中和,又形成中性分子;一部分离子把周围10~15个中性分子吸附到一起,形成质量较轻,直径较大的离子,称轻离子(n+、n-);一部分轻离子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相结合,形成重离子(N+、N-)。空气离子的浓度和轻重离子的比例,可以衡量空气清洁程度的指标,常用空气离子数(n)作指标见表2-2: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4页/共57页
表2-2空气环境状况与负离子数关系空气环境空气负离子浓度(个/ml)空气环境空气阴离子浓度(个/ml)
城市居民居室40~50清洁空气1000~1500市办公室100乡村5000街道绿化地带100~200疗养地区10000公园400~600海滨森林瀑布20000旷野郊区700~1000细菌不生长>50000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5页/共57页从表2-2可见负离子数愈多,空气清洁度愈大。重轻离子的比值(ΣN±/Σn±):重离子与轻离子要有一定比例,重离子不得过多,若比值大于50,则说明空气污浊。一般情况下,大气中轻离子总数为1000个/ml,重离子数1000个/ml。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6页/共57页空气离子的单极系数(q)即正离子(n+N+)与负离子(n-N-)之比值q=n+/n-或N+/N-,一般大气中正离子比负离子多,在低层大气中q=1.2,高山上q=0.53,无森林的秃山上q=5.3,清洁地区空气离子单极系数较污染区低,较污染区低。空气中负离子对人体的作用有益,而正离子亦有独特的生物学作用,一般情况下,它们的生物学作用是相反的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7页/共57页一般认为,在一定浓度下,负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镇咳、止痒、利尿、降低血压、增进食欲,改善注意力,增强工作能力的良好作用。正离子则有对机体造成失眠、头痛、疲倦、血压升高、精神萎靡,注意力减退,工作能力降低等不良作用。临床上曾应用空气负离子吸入治疗高血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8页/共57页3天气与气候气象是指大气状态。天气是指几小时到几天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的变化。而气候是长期天气变化情况的概括,即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天气特征,称为气候。人类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依年龄而有所不同,婴幼儿及老年人适应性较差,从10岁以后适应性逐渐增强,20~40岁适应性最强,40岁以后适应性逐渐下降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19页/共57页在通常状态下,适应性可以通过锻炼而得以增强。人类对气候的调节适应,涉及到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总的调整和动员,首先,是新陈代谢率发生适应于特定气候条件的变化,如以年平均气温10℃的条件下热量需要量作为比较基础,低于此温度10℃,热能需要量增加3%,高于此温度,每10℃热能需要量减少5%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20页/共57页机体的调节适应能力有一个发展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也有一定限度,短时间内过分强烈的气象变动,超过了人类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即可导致对机体健康的损害,诱发某些疾病或引起某些疾病的病情加重,如大风、寒流冷刺激使周围血管收缩、动脉压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血管脆性、血液粘滞度增高,所以,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多发在寒冷季节和气象多变的季节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21页/共57页雪雨、台风、冷暖气团交替,温差较大时,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明显,气压降低,暴风雨反复发生时,炎症组织肿胀,术后瘢痕组织及断肢疼痛,诱发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病的病情加重。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22页/共57页四、空气中微生物空气中缺乏微生物直接可利用的养料,且由于日照、气流等条件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故微生物不能独立的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在拥挤、通风不良、阴暗龌龊的空气中,可能有较多的微生物在短时间存在,并造成疾病的传播。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是评价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其卫生学评价可参考表2-4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23页/共57页表2-3空气微生物与空气清洁度的评价空气清洁程度菌落数(个/米3)
最清洁1~2清洁<30普通31~75临界限76~150轻度污染<300严重污染>300
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一节空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第24页/共57页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airpollution)指人为因素使固有的空气组分和性质发生改变,达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空气自身的净化能力,从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以及其他动植物的生长和寿命产生直接地或间接地危害现象。第25页/共57页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交通运输工具燃料废气,以及生活用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其次是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战争硝烟、核爆炸以及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物腐败后产生的恶臭气体,都是空气污染的来源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26页/共57页大气污染物可分一次性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和二次性污染(secondarypollutant),前者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物理、化学性污染物,或称原发性污染物,后者指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性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性污染物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27页/共57页一次性污染物二氧化硫在环境中氧化成硫酸盐气溶胶;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碳氢化物等在日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的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甲醛和酮类等。二次性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通常情况下比一次性污染物更为严重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28页/共57页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刺激性,腐蚀性较强的气体,易溶于水,在潮湿或有雾的空气中,与水结合形成H2SO3,继而氧化成H2SO4后,其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则变得更强。SO2被吸入后几乎全部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粘膜上的含水粘液吸收,故其作用主要在上呼吸道,刺激上呼吸道平滑肌上的末梢神经感受器,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呼吸道管腔变窄,通气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多,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坏死第29页/共57页SO2与苯并(α)芘(benzene(α)pyrene,B(a)P)联合作用时,有致癌作用。SO2进入大气中遇水溶解形成H2SO3、H2SO4,随雨水降落而成酸雨(acidrain),可使水质酸化,导致湖泊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影响浮游生物和鱼类的生长繁殖,酸雨还危害森林,植被,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产量,并能毁坏城市建筑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0页/共57页氮氧化物(NOX)NOX是NO、NO2、N2O5的总称,煤油、重油燃烧时产生NO,NO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NO2,在大气中多以NO2的形式存在,NOx不具有刺激性,NO2浓度在0.12~0.22ppm时可以嗅到,5ppm吸入10分钟可引起呼吸道阻力增高,60~100ppm时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导致咳嗽,咽喉部烧灼感,经数小时可发生胸部紧迫,呼吸迫促,导致肺水肿、出现昏迷紫绀等严重症状;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1页/共57页吸入超过100ppm的浓度时,出现严重后果,甚至迅速死亡。我国居住区大气中NO2一次最高容许浓度0.15mg/m3。NOX还与CH化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如O3、甲醛、丙烯醛、过氧乙酰硝酸酯等光化学氧化剂,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刺激眼结膜、呼吸道粘膜,皮肤,对机体造成急慢性损伤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2页/共57页飘尘(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TSP)空气中直径小于10μm且能长期悬浮于空气中的微细尘粒称为飘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颗粒称为可吸入尘,可吸入尘随其直径大小而滞留在呼吸道不同部位,大于5μm的尘粒多滞留在上呼吸道,对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可致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3页/共57页直径小于5μm的尘粒多滞留在毛细支气管和肺泡,可与NO2协同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炎和肺部炎症,如长期持续作用,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甚至发生继发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可吸入尘具有较强的吸附性,成为气体污染物的“载体”吸附有害气体或蒸汽,进入肺部,引起急慢性损害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4页/共57页飘尘的成分复杂,可含有石棉苯并芘等致癌性较强的化合物,还可含有金属氧化物,后者具有催化作用,能促进尘粒吸附的SO2、NOx等氧化成为硫酸雾或硝酸雾,对机体产生更严重的损害;飘尘还可吸附病原体,传播呼吸道传染病。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二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5页/共57页第三节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们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的现代化,人们在室内的活动时间更长。据调查室内空气污染高于室外,故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第36页/共57页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室内空气污染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人的活动人呼吸过程随时向空气中排放CO2、水蒸气,使空气中含氧量减少,人们在谈话、咳嗽、喷涕时,随飞沫排出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人的皮肤、衣物和卫生用品,可散发出各种不良气体与碎屑;人在室内活动可使地面、墙壁上的灰尘、微生物等播散到空气中,燃料燃烧及吸烟的空气中散发的CO、丙烯醛、尼古丁、煤焦油和多环芳烃等都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第37页/共57页建筑材料与家俱随着工业特别是高分子化学工业的发展,建筑材料和家俱材料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各种树脂、合成橡胶、塑料、胶合板、刨花板、胶粘制品、绝缘、保暖材料等广泛应用,也可释放出甲醛等有害物质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三节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8页/共57页基本建设材料矿渣砖、瓦、水泥等可释放出有害的放射核素,氡是镭、钍等的衰变产物,有些建筑材料由于含镭量高,使一些居室氡的浓度超过卫生标准,一般地下室氡的浓度高于地面上居室的浓度。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三节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39页/共57页室外大气污染室外大气污染源排放废气,对室内空气也有很大影响,特别夏季开窗季节,飘尘、有害气体以及其他有毒污染物均可进入室内。第二章空气与健康第三节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40页/共57页
二、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致癌物污染,吸烟排放的烟雾,建筑材料释放的氡气以及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苯并芘和烹调产生的油烟等都与呼吸道癌症的发病有关。室内CO的污染,其水平与身体血液中HbCO含量呈正相关,HbCO可促使心肌缺氧,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心绞痛有密切关系第41页/共57页甲醛污染,甲醛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0.1ppm时,刺激呼吸道粘膜,并致粘膜损伤。浓度达到0.3ppm时,使人感到明显不适,出现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达到10ppm时,眼睛即可出现流泪,疼痛等严重的刺激症状。甲醛还是一种致敏物质,长期反复接触,可产生皮肤、呼吸器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第42页/共57页内空气污染对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猩红热以及结核病等均可通过空气传播。第43页/共57页
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室内空气中CO2主要来自呼吸及燃料的燃烧。人的活动使室内CO2的蓄积量逐渐增高,同时氧的含量逐渐下降,当CO2含量达0.07%时,有少数人则有不适感觉,含量达0.1%时,空气性状也开始恶化,人体普遍有不舒适的感觉。第44页/共57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室内人口数量,禁止室内吸烟,使用清洁能源以减少CO2的含量,居室中空气CO2含量应在0.07%以下,最高不应超过0.1%。第45页/共57页室内微生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们在室内的活动,使微生物随飞沫和灰尘飞扬于空气中,许多病原微生物和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病毒等附着于灰尘、痰液、唾液飞沫上,在室内空气中可存活一定时间,所以,增加居住面积,合理通风,充分利用光线是减轻污染的重要措施第46页/共57页第47页/共57页第三章水与健康第一节水与人类的关系第一节水与人类的关系一、概述问题:淡水资源紧张、分布不均、污染严重。我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月颁布)。二、水源种类及其卫生特征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水源的卫生防护1.集中式给水的卫生防护2.分散式给水的卫生防护3.地面水的卫生防护第48页/共57页第三章水与健康第二节水污染与健康第二节水污染与健康一、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介水传染病的种类: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多呈暴发型、患者有饮用同一水源水史、对污染水源采取净化消毒措施后流行即可平息。二、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来源: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化肥等;常见:汞(甲基汞——水俣病)、铬、酚类、氰化物、镉、砷、铅、农药等。三、物理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热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第49页/共57页第三章水与健康第三节饮用水卫生第三节饮用水卫生一、水源选择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卫生防护、技术经济上合理,群众取用方便。二、饮用水的卫生要求及水质评价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要求:(一)感官性状良好:无色、无臭、无异味、透明、不含肉眼可见物。(二)化学性状良好: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三)流行病学上安全:不含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L。(四)水量充足、取用方便。第50页/共57页三、水的净化与消毒(一)水的净化(purification)沉淀(precipitation):自然沉淀和混凝沉淀。过滤(filtration):机械阻留、吸附。(二)水的消毒(disinfection)1.氯化消毒(1)原理:次氯酸(HOCl)的氧化作用。(2)消毒方法:常量法和过量法。(3)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加氯量、接触时间、pH值、水温、浑浊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4)优缺点:杀菌谱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但有效氯不稳定、消毒效果易受影响、对金属管道有腐蚀作用。2.其它:煮沸、紫外线、臭氧、碘等。第51页/共57页第一节地方病分类及其基本特征一、地方病分类(一)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focalinfectiousdisease)(二)地球化学性疾病(geochemicaldisease)二、地方病病(疫)区的判断标准1.在地方病病(疫)区该地方病发病率和患病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线密度玻璃纤维直接无捻粗纱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办公室租赁合同AA
- 2025年高密度电阻率仪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合作计划书
- 烟囱吊装施工方案
- 围墙刷漆施工方案
- 假植乔木施工方案
- 2025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题库带答案
- 家具定制服务销售代表工作协议3篇
- 宠物转让合同示例3篇
- 绿色医疗器械设计
- 用电协议书范文双方简单一致
- DB11T 2155-2023 建设工程消防验收现场检查评定规程
- 2024年电工(高级技师)考前必刷必练题库500题(含真题、必会题)
- DB34T 2146-2014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报告编制规范
- 废品站承包小区合同(2篇)
- 浅谈电力调度数据网的传输特性
- 2024年青海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高标准农田设计实施方案(技术标)
- 苹果酒的家庭做法-苹果酒的效果和作用
- 海上基本急救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