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考研政治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1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考研政治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2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考研政治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3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考研政治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4页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考研政治模拟考试(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考研政治模拟考试(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多选题(10题)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是()

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人的剥削关系

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

C.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D.都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

2.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要

A.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B.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C.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D.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3.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内容是

A.宗教信仰自由B.依法管理宗教事务C.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D.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D.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5.涉及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有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

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指:

A.偶然性对事物发展不是可有可无

B.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D.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对历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7.2009年全球发生了甲型H1N1流感,经过科研人员的连续攻关,最终生产出了疫苗,并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一事实说明

A.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B.规律是可以认识、把握与创造的

C.人的意识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可以创造客观世界

D.通过实践,实现了意识自身的“物化”

8.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产生所起的作用有()

A.呼唤英雄B.锻炼英雄C.筛选英雄D.创造英雄

9.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这些“左”倾错误主要有()

A.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

B.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

C.陈独秀投降主义错误

D.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

10.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论述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二、1.单项选择题(10题)11.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

A.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重工业、轻工和农业的关系

B.必须始终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C.必须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D.必须始终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基本目标

12.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与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指的是()。

A.耻辱B.荣誉C.叛逆D.幽默

1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是()。

A.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

B.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

C.在私营工商业中调整公私关系

D.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

14.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劳动是

A.具体劳动B.抽象劳动C.必要劳动D.剩余劳动

15.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念不同,对人活着的意义理解也不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

A.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B.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

C.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

D.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16.明末方以智认为:“世准执形以为见,而气则矣。然冬呵出口,其气如烟……考钟伐鼓,窗棂之纸皆动,则气之为质,固可见也。充一切虚,贯一切实,更何疑焉!”这句话的观点本质上

A.肯定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本原B.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C.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1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8.区分旧民主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标志是

A.服务的对象不同B.文化的指导思想不同C.文化的内容不同D.文化的形式不同

19.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

A.对世界如何存在的不同观点

B.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认识

C.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两种根本对立的派别

D.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回答

20.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在社会上()。

A.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B.仍然属于小资产阶级C.有待进一步改造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D.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三、3.分析题(3题)21.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说明:

(1)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为什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并说明以人为本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22.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3.下面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关知行关系的材料:

材料1

“生而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明,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者,尤多也。且人类之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哉,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入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是什么样的知行观?

(2)材料2和3有什么异同?

(3)材料4是什么样的知行观?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四、5.简答题(2题)24.如何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的能动性?

25.经济基础是如何决定上层建筑的?

五、3.分析题(0题)26.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六、单选题(0题)2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原因在于()

A.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B.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

C.革命的领导权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

D.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

1.ABC

2.ABC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3.ABC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ABCD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提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理论。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特殊本质的标志。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问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ABCD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

5.ABCD《南京条约》最早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正式把协定关税写入条约;《天津条约》规定了进出口货物的子口税。ABCD选项正确。

6.ABCD

7.AC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规律、意识的能动性。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A)。人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但通过实践,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的过程也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C)。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D)。所以正确选项是ACD。

8.ABCD

9.ABD

10.ABCD

11.C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因此,正确选项为C。

12.A解析:“荣”、“辱”是一对基本道德范畴,“荣”即荣誉、光荣,“辱”即耻辱,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其中,耻辱是指社会对个人不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贬斥、谴责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否定性心理体验。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B,荣誉是指社会对个人履行社会义务所给予的褒扬、赞许以及个人所产生的自我肯定性心理体验。选项C与D,都不属于心理体验。

13.D解析: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设想。十月革命后,列宁打算在俄国实行,但未获成功。中国共产党把这种设想付诸实施并取得了成功,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D。

14.A解析:考查对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把握。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在价值形成过程中转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必要劳动创造必要价值,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可见B、C、D项是干扰项,A项是正确选项。

15.D解析: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A,是理想的内涵。选项B,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选项C,是世界观的含义。

16.B解析:题干的观点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气”,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选项B符合题意。

17.D[答案]D

[分析]考查对物质要素在社会财富(使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理解,“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的一句话。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仅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使用价值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而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但是,的配合,并不是说劳动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实际上,劳动必须与物质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D项)。在此题中“土地”泛指助是物质资料。劳动和物质资料共同构成社会物质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所以正确选项是D。

18.B

19.D解析:关键是掌握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本质,它们都是用精神因素作为世界的本原,只是二者所理解的精神有所不同。

20.D

21.(1)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根据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理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解决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2)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树立科学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因此以人为本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观律的必然选择。(1)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理论根据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理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创新。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解决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2)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统一的过程。社会进步归根结底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树立科学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因此,以人为本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观律的必然选择。

22.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3.(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2)材料2和3的相同之处是行先知后不同之处是: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则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科技发展史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解释知行学说。(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两千多年来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的批判性总结和革命性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1)材料1是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观,材料2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观,材料3是唯物主义的行先知后、行易知难观。(2)材料2和3的相同之处是行先知后,不同之处是:材料2是纯思辨的观点,材料3则用近代自然科学知识、科学科技发展史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来解释知行学说。(3)材料4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实践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两千多年来哲学史上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争议进行的批判性总结和革命性改造,并将其融合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4.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用以指导群众的实践变成群众的自觉活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的效果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规律和是否为群众所掌握。先进的社会意识所以能掌握群众就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也要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影响。正因为它在群众中有影响才能腐蚀群众的意志束缚群众的思想破坏群众的革命行动从而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在群众中的影响一旦消失它也就丧失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性亦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一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用以指导群众的实践,变成群众的自觉活动,就会变成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社会意识的能动性的效果取决于社会意识是否正确反映了社会规律和是否为群众所掌握。先进的社会意识所以能掌握群众,就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为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也要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影响。正因为它在群众中有影响,才能腐蚀群众的意志,束缚群众的思想,破坏群众的革命行动,从而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在群众中的影响一旦消失,它也就丧失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2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然而在新的上层建筑代替旧的上层建筑的过程中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同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或消灭而立即变化或消灭的而是变化或消灭得有快有慢、有早有迟。这是由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