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化常识20练_第1页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化常识20练_第2页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化常识20练_第3页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化常识20练_第4页
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化常识20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资料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化常识20练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一般指姓名,幼年时一般由父亲命名;多用于自称,或用于做传时介绍传主。B.行陈,亦称“行伍”,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代指军队。C.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南宋在杭州设立临安府(意为临时安顿),称之为行在。D.乾道,年号名,古代纪年的一种常见方式;改元,指同一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1.B【行陈,是巡行军阵的意思。】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从东汉后期设立秘书监起,到南北朝升为秘书省,至明初被撤销。B.“六艺”特指《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古代非常有名的儒家经典。这六部古籍是经孔子晚年整理而成。C.“有司”古代泛指政府的某些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有时也代指官吏,如“召有司案图”。D.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起,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2.B【“六艺”还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丧”,父亲去世。按照古礼,父母丧十年内不能外出做官应酬,也不能住在家里,而要在父母坟前搭棚守制。B.“名士”,即称已出名而未出仕的人,也称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人,还可泛称有名人。C.“季孟”,即春秋时鲁国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季孟之间,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D.“洗马”即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陈情表》中也有“除臣洗马”。3.A【父母丧三年期间不能外出做官应酬。】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曰恭惠”中的“恭惠”为谥号。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B.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为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C.“贞元五年”中的“贞元”为年号。年号是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4.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兄是指同祖伯叔之子长于己者,即堂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B.司马在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时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C.迁是指降官职。因此,就有了左迁的说法,如白居易在元和十年左迁江都司马;《岳阳楼记》中的“迁客”也是降职的官吏。D.举一般是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即被任用,被选拔。5.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的祖父的亲兄弟。年长与祖父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B.居母丧,为母亲守孝。居丧,又称为守孝、值丧或丁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C.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6.D【“南狄、北蛮”错,应为“南蛮、北狄”。】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学士: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生,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B.乘舆者:指皇帝。“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皇帝所用的器物。C.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三十里”的意思。D.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高塔。7.A【“指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生”错,它仅是一种古代官职。】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C.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D.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8.B【《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偏裨在古代也称为偏将、裨将、副将,是佐助大将的将领。

B.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C.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关税、厘金、营造工程,部长称为工部尚书。

D.散官是负责一些闲散职务的官员的通称,待遇厚薄不一,如朝议大夫等。9.C【关税、厘金由户部管理。】

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最高管理者叫祭酒。C.致仕,是指古代的官员,把官职交还给皇帝,后用来指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也称为填沟壑。D.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最高名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国家各部委的部长。10.C【“也称为填沟壑”错误,“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春三月丙辰”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把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B.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也可代指官职名。C.浮屠是音译词,也作浮图、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常代指和尚。D.行省为元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元代于各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11.A【

“今年春三月丙辰”中的“丙辰”指今年春天三月的某一天,故指的是干支纪日法,不是干支纪年法。】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即拜官,就是授官拜职,说“除”一般指除去原有的官职而就任新的官职。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盖指官员辞职归家。C.“徭役”是古代国家征派各阶层人民从事的有偿劳役,有力役、军役及其他杂役。D.“忧”指父母之丧,古代官员遭遇父母之丧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12.C【徭役是无偿劳役。】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漏,指漏壶,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可代指时间。B.契丹,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C.景德,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皇帝登基一般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时人分等级,死也分等级,如帝王死为崩、大夫死为卒、士死为不禄等。13.C【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古为国患尤剧。B.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C.奏,常称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等。封建时代下级对上级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D.密诏,秘密的诏书,一般表述是古代皇帝或者太后、太子等皇族直系权力人员紧急或秘密留下的文书和口谕。14.C【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校,又称乡学,是古代政府开办的地方学校,通过乡试成了生员才有资格就读。

B.摄令事,“摄”在这里指官员代理某个官职的工作,也指官员兼任其他官职的工作。

C.赠给事中,赠在这里指赠官,古代朝廷给已死的官员或其父祖加封爵位或官职。

D.经筵,中国古代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15.A【乡校没有资格要求,它既是学习的地方,还是人们闲时聚会、交谈的场所,交谈内容包括议论国家政事得失。】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B.上古时长度单位产生很早,例如寸、咫、尺、丈、寻、常、豆、仞等都是长度单位。在周制中,八寸为咫,十寸为尺。C.“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D.“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甫、尊、令、贤、仁等。16.B【豆是容量单位。】1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dàn),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B.菽(shū),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稷、粟、黍、秫、菽。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是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的,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为之式”就是“凭轼向它(蛙)致敬”的意思。17.B【“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1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常用“有公辅器”表示某人有辅佐天子的才干。B.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C.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18.D【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所指相当于今之陕西省中部。从郑国渠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为了物产更丰饶的沃野之地。古代的“关中”和今天的“关内”所指基本上是同一地区。B.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学习的学生。诸生本指众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在学读书的学生,明清时期指经科举考试考取秀才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C.优,优等。“以优补长安尉”,是说侯莫陈怤因考核得到优秀等级从而补任长安尉。唐代对官员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官员的政绩、才干和品德,考核后分出三等九级。D.赠,赠官,“赠吏部尚书”,即朝廷在李栖筠逝世后追赠其为吏部尚书。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19.A【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历史上“关内”与今之“关中”不等同。】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