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贡献与影响_第1页
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贡献与影响_第2页
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贡献与影响_第3页
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贡献与影响_第4页
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贡献与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强盛和多地域文化的融合,我国的古代的乐舞艺术,在唐代有了新的巨大转变和发展。唐代乐舞艺术的繁荣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前代积淀下来的基础,一方面又与一代帝王唐玄宗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将以唐玄宗所处时代前后作为时代背景,通过唐玄宗对乐舞艺术机构的管理、乐舞艺术的教育和创作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贡献与影响。关键词:唐玄宗;乐舞艺术;贡献AbstractWiththeintegrationofthe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andtheintegrationofmanyregionalcultures,theancientChinesemusicanddancearthasbeengreatlychangedanddevelopedintheTangdynasty.Ontheonehand,theprosperityanddevelopmentofmusicanddanceartintheTangDynastycannotbeseparatedfromthefoundationofthepreviousgeneration.Ontheonehand,ithasacloserelationshipwiththegenerationofemperorTangXuanzong.Inthispaper,theauthorwilldiscussthecontributionandinfluenceofTangXuanzongtotheartofmusicanddanceinthreeaspects:themanagementofmusicanddanceartinstitutions,theeducationandcreationofmusicanddanceart,andthecreationoftheartofmusicanddanceintheeraofTangXuanzong.Keywords:TangXuanzong;musicanddanceart;contribution目录摘要IAbstractII目录III一、唐玄宗李隆基与开元盛世1(一)“乐皇”唐玄宗简介1(二)开元盛世下乐舞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1二、唐玄宗对乐舞艺术辉煌发展的贡献2(一)对乐舞机构的改革与完善21、增设教坊32、开创梨园4(二)对乐舞艺术教育的贡献41、培养出大批的皇帝梨园弟子42、对乐舞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4(三)创作的优秀乐舞作品51、代表作《霓裳羽衣曲》52、其他著名作品6三、唐玄宗影响下唐代“举国齐乐,全民爱乐”的盛大景象6(一)宫廷之中的皇家乐舞艺术6(二)宫廷之外的民间乐舞艺术7总结9参考文献10谢辞11一、唐玄宗李隆基与开元盛世(一)“乐皇”唐玄宗简介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于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在洛阳阳降生。因其谥号为圣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也被世人称作唐明皇。唐玄宗是唐太宗曾孙,是武则天与李志嫡孙,唐睿宗李旦第三个儿子。唐玄宗自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位,时间长达44年之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任何一个皇帝都没有达到的。幼年时期的唐玄宗处于武则天高压的政治统治下,生活虽没有多么雍容华贵但是在其父亲李旦的保护下还算是度过了一个较为安稳的童年。永昌年间(公元689年)唐玄宗被孝敬皇帝李弘收为养子,最早给了他临淄王的封号,后来成为楚王兼潞州别驾。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唐玄宗与太平公主联合发起“唐隆政变”灭了与武三思勾结的韦后,顺利的将其父亲李旦送上皇位。后来由于李旦过度宠信其妹妹太平公主,导致太平公主效仿其母亲武则天干政与唐玄宗争权。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试图挑破李旦父子二人关系,谁料李旦将皇位直接传给了李隆基。第二年,唐玄宗设法除掉了太平公主。在这之后李隆基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在无可与之抗衡的对手,终在长安(今西安)太极宫名正言顺的坐上了龙椅。他在位前期注意吸取前朝经验教训,实施了许多治国之策、大量任用宋璟等贤相良臣,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这些美景在开元盛世之后开始慢慢破裂瓦解。渐渐地唐玄宗变得贪图享乐,奢侈腐化,沉迷美色,怠慢朝政,沉溺于与杨贵妃的爱情,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小人,一心想扩大疆土,以宠爱安禄山等外族官员,想要换得唐朝边疆的太平。也就是因为他晚期的昏庸,直接导致了改变唐王朝命运的安史之乱,为大唐王朝的衰落埋下了深深的伏笔。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称帝,唐玄宗退位成为太上皇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终日郁郁寡欢,相思成疾病逝,享年77岁,葬于泰陵。(二)开元盛世下乐舞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唐玄宗在位的第三年,将年号先天改为开元,把旺盛的精力放在治国上,虚心受教,善用贤能,以文治国,发展经济,在唐玄宗付出艰苦耕耘之后,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就这样中国便出现了继唐太宗贞观之治后最为繁盛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效仿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做出了一系列的治国措施。经济方面,为了让国家的财政情况得以改善,重新制订了新的经济措施,来增进国家的收入和人民百姓的日常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宦世家;进一步改革实施封制度,通过减轻税收等政策手段来减轻人民百姓的经济负担,鼓励发展农业,扩大生产。军事方面,唐玄宗对军事制度进行了变革,采取了募兵制等很多的管理军队方面的措施。在边疆地区鼓励军队开垦荒地,制造良田,以此来提高军队的综合能力。在民族政策方面,采取积极和平相处的态度,使得各民族更加团结。至此由于唐玄宗作出的一系列积极的治国之策,再加上老百姓的拥护支持和辛勤劳动,使得唐代天下太平,经济急速发展。在唐玄宗的治理下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国家人口大幅增长,商业贸易成熟,国内交通便利,同时对外贸易也不断增长,大批波斯、大食等西域商人涌入中原。各种肤色、语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饰往来穿梭,即增强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并将西域优秀的文化带入中原。开元盛世时期,对各类文化艺术形式都保有着开放,包容的态度。这种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为乐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发展的环境,在此环境中一方面保留了对传统的中原乐舞艺术的积极传承,另一方面又吸收各少数民族特色的乐舞艺术元素。正因唐玄宗创造出的这一盛世,唐代的乐舞艺术才有了蓬勃生长的沃土。二、唐玄宗对乐舞艺术辉煌发展的贡献自隋入唐之后,隋代发展的七步乐、九步乐的乐舞艺术形式并未出现太大的发展和改变。唐初完全完全承袭了隋代的乐舞艺术形式,后在唐太宗手中发展为十部乐,但是乐舞艺术以地域论音乐的实质还没有改变。这一切直到唐玄宗隆基的出现,唐代社会文化经济呈现出越来越包容和开放的趋势,乐舞终从以往的以地域名称命名转变到了以题材和风格类分—坐立部伎,另外唐大曲法曲同样也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同时唐玄宗组织管理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并进行相关的乐舞创作和教学工作。就这样唐代的乐舞艺术在他手中的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一)对乐舞机构的改革与完善唐玄宗作为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的开元盛世,让整个唐朝达到了空前的昌盛繁荣,由此可见他作为一名皇帝的治理和管理国家的才能。同时他的管理才能在乐舞机构的管理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唐朝有归太常寺和宫廷分别管辖的乐舞机构:由太常寺管辖大乐署和鼓吹署,以及由宫廷管辖的教坊和梨园。1、增设教坊教坊是唐朝在宫内设立的专管除雅乐外的音乐机构,主要工作包括了宫中男女艺人的管理教学以及编排乐舞等事务。最初在唐武德年间宫内成立内教坊,但当时教坊是隶属于太常寺管辖。到开元二年,唐玄宗扩充教坊,此时教坊增加到五处,内教坊一处、外教坊四处并隶属宫廷。开元盛世,唐玄宗有针对性的对教坊进行了改革,他细化了教坊中各位艺人的角色和分工以及相关乐舞形式。艺人角色分工这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乐舞艺术的进化—坐、立部伎在唐玄宗治理下唐朝经济政治文化的日新月异,各地域、民族之间的音乐出现了更大程度的融合。唐玄宗将前朝按国名、地名划分的多部乐发展成为了按表演形式划分更具有包容性的坐立部伎。坐立部伎的出现是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形态在音乐上的生动展现。坐立部伎既是在唐玄宗管理和改革音乐下,唐朝确立的一种新型的乐舞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在唐初就已有萌芽,在玄宗时期得以确立。那么唐玄宗是如何确立坐、立部伎,二者又存在什么样区别呢?唐玄宗关于坐、立部伎这种乐舞形式的确立主要从地点、规模、音乐特等方面加以区分。坐部伎在堂上坐奏,规模小人数少,演奏作品难度较大对乐工的技艺要求高,主要演奏小型精致的乐舞,音乐风格细腻婉转,乐工地位也较立部伎高。立部伎堂下立奏,规模大人数多,演奏较为简单的作品,对乐工技艺的要求相对坐部伎来说相对较低,主要为大型的乐舞配乐伴奏,音乐风格声势浩荡、气势磅礴。

唐玄宗确立的坐、立部伎的这种乐舞形式打破了音乐地域的限制,真正意义的让全民族的音乐溶于一体,不在以民族地域的眼光去看待音乐。

唐玄宗将他的治国理念在音乐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展现出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抱负。身为一个热爱音乐的音乐管理者,他对唐朝的乐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2)教坊内女艺人的分类唐玄宗在进行教坊改革时按照不同女艺人的条件将她们分成四类:内人、宫人、搊弹家、杂妇人。内人,又称前头人,是指才貌双全家、世显赫常在皇帝面前表演,居于宜春苑。宫人,在才和貌方面略输内人,但在乐舞中也担任重要角色,居于云韶寺。搊弹家,平民出身,因美貌选入皇宫,自幼习乐,因弹奏时直接用手,故称“搊弹家”。杂妇人,这一类只是在内人侍驾时的替补者,起初不是专职艺人。由这些教坊女艺人如此之详细的分类,我们不难看出在唐玄宗管理下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以及宫廷奢侈之风。2、开创梨园前文提到了教坊和梨园都是唐朝的两大隶属于宫廷的音乐机构。据《新唐书·礼乐志》中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由此句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在唐玄宗管理下梨园的功能与作用。如果说教坊是唐玄宗扩充之后,专教习男女艺人歌舞的场所。那么梨园则是由唐玄宗最早设立在宫中专习法曲,专习器乐的组织。最早的梨园就是一方供王宫子弟娱乐的果园。后来经过唐玄宗的管理,这个种植梨树的果园的性质产生了转变,从一个种植梨树的普通果园,一跃成了唐代的一所专门教习法曲的音乐机构,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专习法曲的“艺术学院”。这间“艺术学院”由唐玄宗本人亲自担任梨园的崔公,相当于当今的院长。编辑和乐营将就是直属于崔公管理的两支队伍。唐玄宗不仅创办梨园,有时会编写法曲,经常也会招揽贤能之人为梨园编创新的作品,唐代的李白等著名的诗人都为梨园编创过优秀的梨园作品。(二)对乐舞艺术教育的贡献1、培养出大批的皇帝梨园弟子梨园作为唐玄宗所开创的教习法曲的音乐机构,它具有音乐教育功能,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弟子,这点是毋庸质疑的。即便创办梨园的最初推动力是为了满足唐玄宗自身的兴趣爱好、声色享乐而不是为了乐舞艺术的教育,但最终的结果还是直接推动了唐代乐舞艺术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乐舞的专门人才。唐玄宗梨园中乐舞艺术的教育作用尤其在其设置的“小部音声”体现的淋漓尽致,小部音声中的乐工自幼年被选入宫,接受专业的乐舞艺术的训练,服务于宫廷。唐玄宗作为梨园校长,经常在梨园指导乐工的学习和排练,因为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分和修养,几百人组成的乐队共同发声,玄宗能从中听出一人的错误,即使在对现代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家来说也是很困难的,而唐玄宗竟然可以做到。由于唐玄宗的会参加教学、指导学生,故当时的梨园乐工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著名的乐手、雷海青、李龟年、黄旛绰,名歌手永新,就是这个称号的拥有者。另梨园弟子后又被作为戏曲艺人的雅称,一直沿用至今。2、对乐舞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唐玄宗的对乐舞教育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梨园的教学上,更为重要的体现在对乐舞艺术教育体系的完善方面。唐玄宗于开元二年扩充教坊,将教坊增加到五处,并隶属宫廷不再属于太常寺所管辖,唐玄宗扩充后的教坊使唐代的乐舞教育体系走向完善。这间由唐玄宗扩充后的乐舞机构有着固定的教学场所,有着专业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乐工),并且有着一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的教学方案,这都体现出唐玄宗在完善乐舞教学体系上所作的贡献。第一,教学场所。唐玄宗在扩充教坊后将教坊的教学场所扩充到了五处,宫内一处,东西京左右教坊分别一处,仅仅教学场所就有五处之多。第二,专业教师。在教坊的教师队伍中也有着严格的制度,这些制度规定将教师按能力的大小把他们进行划分。这些不同等级的教师就构成了教坊的整个教师队伍。第三,数量可观的学生。据历史典籍记载唐代习乐之人数量庞大。第四,教学内容与考核制度。教坊的日常训练和演出排练的工作种类繁多,包括了声乐、舞蹈以及一些其他的乐舞艺术形式。另外据崔令钦《教坊记》中载记载唐玄宗管理下的教坊,对声乐和舞蹈的训练是分开的,从当今的教学角度来看,这样的做作是更为科学的,可以进行更为专业和细致的教学。另外教坊有着严格的考核制度。教坊每年都会对学生(乐工)进行考核,按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以上礼部,只有掌握五十首高难度曲目,才能留在皇帝身边任职。唐玄宗管理下乐舞艺术教育的过人之处不仅在于会对学生进行考试,并且会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会定期对教坊的乐师展开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升降和罢免。从教坊和梨园的这两个乐舞机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在乐舞艺术的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虽说最初的目的都是从主观的兴趣爱好和享乐出发,但是客观上来讲他为唐代乐舞艺术的教育所作的种种工作终还是成为了推动唐代乐舞艺术繁荣的强大力量。(三)创作的优秀乐舞作品唐玄宗一方面决定者唐代乐对舞的相关态度和政策,为乐舞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他对乐舞的热爱也体现了在他那些令世人难忘的乐舞作品中。作有《霓裳羽衣曲》、《紫云回》、《龙池乐》、《凌波曲》等代表唐代乐舞最高水平的旷世佳作。唐玄宗时期的唐代乐舞的发展趋势逐渐摆脱了前代乐舞作为统治工具的职能,而是转变成了表达个人情感体验、极具浪漫色彩的一种艺术形式。1、代表作《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最为著名的大曲。所谓大曲,是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多段体乐舞形式,是乐舞艺术的巅峰形式。唐代的大曲作品浩如烟海,仅《教坊记》就记载了46首,当然,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当中尤为杰出的作品。关于《霓裳羽衣曲》的来源众说纷纭,现今的主要观点认为《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在梦中去到月宫见到仙女获得灵感,并结合了西域传入的《婆罗门曲》元素创作而成。从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部旷世奇作的音乐和意境之美。由白居易的诗中可见《霓裳羽衣曲》全曲分散序、中序、曲破三个层次、十三部分,共三十六段。第一层次是声乐、舞蹈、器乐的结合;第二层次是对这三者的微妙发展;第三层次将三者发挥到极致,最终在缓慢中结束了全曲。唐代的乐舞大曲一般都是在破的急促节奏下收尾,而这部作品则是在缓慢中结束,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的大曲形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霓裳羽衣舞》的曲谱在安史之乱之后失传,后来,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和他的皇后将失传许久的《霓裳羽衣曲》重新书写,但不幸的是该谱最终还是未能保存下来。现存姜夔的《霓裳中序第一》有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这部旷世奇作没有保存下来,但是这部作品的影响至今都没未泯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历史痕迹来品味它曾经带给人们的美好与向往。2、其他著名作品除《霓裳羽衣曲》这部乐舞作品之外,唐玄宗还创作有相当数量的乐舞作品。如《龙池乐》、《小破阵乐》等等,这些乐舞作品同样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龙池乐》与《小破阵乐》这两部乐舞是坐部伎演出的固定乐舞作品。首先《龙池乐》,关于这部乐舞的创作灵感,相传是唐玄宗行宫兴庆宫处,有眼带有灵气的泉水,后积水成池。唐玄宗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写下此曲记录此事。该曲侧重描绘龙池神秘的意境,与《霓裳羽衣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小破阵乐》则是根据唐太宗的那首《秦王破阵乐》改编而来的一部乐舞作品,可以看作是前者的精简版本。如果说《龙池乐》是一部注重写意的乐舞,那么《小破阵乐》则是注重写实,该乐舞虽相对唐太宗的原曲篇幅较小,但乐舞作品描绘出的士兵英勇冲锋的士气丝毫不减。三、唐玄宗影响下唐代“举国齐乐,全民爱乐”的盛大景象唐玄宗作为国家统治者将自己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治国思想体现在了他对乐舞艺术的热爱中,在宫廷扩教坊,创梨园,大力推广和发展乐舞艺术,以至于唐代宫廷的乐舞艺术发展到了极高的境地,另外唐玄宗对唐代乐舞艺术的影响更大程度的体现在了民间,这时的乐舞艺术无处不在,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融汇在了生活情景之中。(一)宫廷之中的皇家乐舞艺术由于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喜爱和推崇,以及他作为皇帝特殊身份的关系,宫内的皇族子弟、后宫妃子、乃至大臣将军们都自发的投入到乐舞艺术的学习表演中。唐玄宗的兄弟宁王李宪擅长吹笛,有着很高的的音乐造诣,据记载宁王李宪府上的乐舞与全国最高礼乐机构太常寺的乐舞难分上下。唐玄宗善击羯鼓,这点众人皆知,宰相宋璟也善击羯鼓,并时常与唐玄宗切磋技艺。安史之乱的祸首安禄山体型肥硕,为讨唐玄宗欢喜,献跳胡旋舞,获唐玄宗的称赞。宫廷中乐舞的流行在后宫的妃子中显得尤为明显,唐玄宗喜爱乐舞,后宫女子便投其所好,苦练技艺,以获得恩宠。其中舞技高超者不胜枚举。如一曲《惊鸿舞》成名的梅妃和最为著名的与唐玄宗谱写长恨爱情诗篇的杨玉环。杨玉环,字太真,祖籍弘农(今陕西)华阴,出生于蜀州(今崇州)相貌出众,体态丰腴,有着极高的音乐和舞蹈天赋。是唐代的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乐舞方面的才华在我国历代嫔妃中实属罕见,后被世人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一生跌宕起伏,起初他是唐玄宗的儿媳,后得唐玄宗垂青设法令其出家,终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此后便独得皇上恩宠。后来在她三十七岁那年,安禄山等人发动叛乱,杨玉环跟随唐玄宗逃亡,死于乱军之中。杨玉环有着绝世容颜,擅长乐舞,对音乐有着很深刻的见解和造诣。唐玄宗将乐舞能力出众的杨玉环视作知己,疼爱有加。杨玉环作为一位舞蹈家她所编排的《霓裳羽衣舞》这部创世奇作足以反映她在舞蹈方面的天赋。杨玉环不仅对中原本土的乐舞艺术有着很高的造诣,对西域的舞蹈,如胡旋舞也有很深的见解。而那部流芳百世的乐舞作品《霓裳羽衣舞》就是将中西的乐舞艺术相融合而编排的。杨贵妃不仅自己表演,她有时候也会参加到嫔妃的乐舞教学活动中。在唐玄宗的影响下,宫廷中的王公贵臣,皇家弟子,后宫宠妃都对乐舞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先不问其目最初的目的到底为了哪般,但从客观的结果上来看,乐舞艺术已经成为了唐代宫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对乐舞艺术的创作,乐舞技艺的提高都有着非一般的意义。(二)宫廷之外的民间乐舞艺术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就有着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这种礼乐制度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按照这些等级的不同详细的制定各项礼乐活动,根据每项活动中出席者以及参与者的身份,乐舞都有严格的规范。但这在唐玄宗管理下的开元盛世产生了微妙的转变,开元盛世下社会高度发展,各种文化欣欣向荣,人们变得更加开放,开始关心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由的向往,另外唐玄宗对乐舞艺术的喜爱以及他不拘小节的态度,常常会出现与民同乐的和谐景象。至此乐舞艺术的职能在这样的沃土中悄然发生变化,从前代的政治职能走上了向娱乐职能的转变过程。盛唐的乐舞艺术如久负盛名的唐诗一样,作为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娱乐的活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相对于宫廷的乐舞艺术来说,民间的乐舞艺术种类更为多样。平日的酒馆茶楼、节日的大型集会,婚丧嫁娶,乃至宗教的宣传活动上都可以看到乐舞艺术的踪影。因为宫廷中乐工要求年龄和姿色的关系,有很多年老色衰但技艺超凡的乐工流落民间,或在街头当起了优伶。优伶既是指街头卖艺或卖唱的女子,唐代最为著名的优伶要属刘采春了,其艺术成就极高,作品《望夫歌》享誉江南。唐玄宗时期著名舞蹈家的公孙大娘,她最初就是在民间卖艺的,善舞剑,凡见者无不赞叹,她创作了多种《剑器舞》,后被邀请到宫中表演。在民间的说唱艺术方面,天宝七年(公元748年),民间出现了并一种盛极一时的说唱艺术——变文。这种说唱艺术是佛教寺庙在传播宗教时使用的一种说唱艺术形,旨在将深奥的佛学哲理用音乐的方式介绍给人们,最初的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