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69教育学原理小抄.自考笔记.自考串讲讲义_第1页
自考0469教育学原理小抄.自考笔记.自考串讲讲义_第2页
自考0469教育学原理小抄.自考笔记.自考串讲讲义_第3页
自考0469教育学原理小抄.自考笔记.自考串讲讲义_第4页
自考0469教育学原理小抄.自考笔记.自考串讲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名词解释题1.1.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教育,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特别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可是,这种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线又在哪儿呢?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史家,孟禄没有回答。1.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1.5.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教育学的展望》(1950)、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1.6.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1859~1952)、克伯屈(W.H.Ki1patriek,1871~1965)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1.7.制度教育学: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1966)等。1.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加里宁(1875~1946)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1939)、杨贤江(1895~1931)的《新教育大纲》(1930)等。1.9.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代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S.Bow1es)、金蒂斯(H.Gintis)、阿普尔(M.App1e)、吉普(H.Grioux)、法国的布厄迪尔(P.Boudieu)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吉普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抑制》(1983)等。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10.个体的社会化: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1.11.社会的个性化: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2.1.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在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而与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教育自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2.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2.3.教育的生产性: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4.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5.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它服务。它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方法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但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并利用它传播甚至是强制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2.6.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如各民族基础教育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因为在语言中凝聚着民族的心理结构),即母语教学;教学内容大量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学生思想、情操、道德品质受到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等民族心理特征的影响。2.7.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精华则有待发扬。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1.人的发展:“发展”这个术语,可以广泛定义为“指任何身体结构和机能中任何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可以在任何方向进行,它是一种前进的运动。我们这里谈到的人的发展,指的就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3.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这种统一和谐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个体成长过程中内部各心理因素的辩证关系,是人的发展受内部心理因素制约的体现。3.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问题。3.4.一般发展: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又一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1901~1977)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赞可夫把这种发展称作“一般发展”,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3.5.能力: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力、知识、个性这三者就统一在能力是知识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能力的来源有二:作为个体的现实存在物,它首先是遗传潜能在后天的实现。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先天潜能仅仅是个体能力的来源之一,开发则可使人的潜能变为现实的“习得性能力”,正是这种后天开发构成了人类不断进化的机制。3.6.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所获得的机体,也就无所谓个体的发展。1.1.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教育,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特别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可是,这种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线又在哪儿呢?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史家,孟禄没有回答。1.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1.5.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教育学的展望》(1950)、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1.6.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J,Dewey,1859~1952)、克伯屈(W.H.Ki1patriek,1871~1965)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7.制度教育学: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其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以及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1966)等。1.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加里宁(1875~1946)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1939)、杨贤江(1895~1931)的《新教育大纲》(1930)等。1.9.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代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S.Bow1es)、金蒂斯(H.Gintis)、阿普尔(M.App1e)、吉普(H.Grioux)、法国的布厄迪尔(P.Boudieu)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吉普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抑制》(1983)等。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10.个体的社会化: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1.11.社会的个性化: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2.1.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而语言和文字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在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而与生产劳动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教育自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最终目的是使人社会化。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2.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2.3.教育的生产性: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4.教育的历史性: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5.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级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它服务。它体现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甚至方法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但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牢牢地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并利用它传播甚至是强制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2.6.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如各民族基础教育大都使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因为在语言中凝聚着民族的心理结构),即母语教学;教学内容大量保留民族文化传统,学生思想、情操、道德品质受到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等民族心理特征的影响。2.7.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精华则有待发扬。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1.人的发展:“发展”这个术语,可以广泛定义为“指任何身体结构和机能中任何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同时可以在任何方向进行,它是一种前进的运动。我们这里谈到的人的发展,指的就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3.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这种统一和谐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个体成长过程中内部各心理因素的辩证关系,是人的发展受内部心理因素制约的体现。3.3.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它说明那些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的东西。这一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某一问题,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解决这些问题。3.4.一般发展: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又一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1901~1977)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赞可夫把这种发展称作“一般发展”,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3.5.能力: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力、知识、个性这三者就统一在能力是知识的个性化这一点上。能力的来源有二:作为个体的现实存在物,它首先是遗传潜能在后天的实现。人的潜能是很大的。先天潜能仅仅是个体能力的来源之一,开发则可使人的潜能变为现实的“习得性能力”,正是这种后天开发构成了人类不断进化的机制。3.6.遗传素质: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所获得的机体,也就无所谓个体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共1页,120题)1.1.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A】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A.《孟子·尽心上》B.《说文解字》C.《学记》D.《劝学篇》1.2.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是在【B】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20世纪初C.辛亥革命D.解放初1.3.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是【C】A.设立“学部”B.废除科举制度C.改“学部”为“教育部”D.设“京师大学堂”1.4.【B】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级,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A.个性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学校教育D.终身教育1.5.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D】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B.上帝造人C.天降生民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7.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C】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8.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A】A.埃及B.中国C.印度D.希腊1.9.【C】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A.文字B.有闲者C.学校D.教师1.10.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B】A.原代B.商代C.周代D.春秋战国时期1.11.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B】A.奴隶社会的教育B.封建社会的教育C.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1.12.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A】A.四书五经B.七艺C.六艺D.骑士七技1.13.普及教育的要求是在【C】被历史地提出来,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1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D】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A.普及教育B.义务教育C.教育机会平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D】A.教育现象B.教育事实C.教育规律D.教育问题9.4.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B】A.物质生活条件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C.文化背景D.社会风气9.5.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C】的因素。A.关键作用B.主体作用C.主导作用D.中立作用二、多项选择题(共1页,102题)1.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ABCD】A.教育活动的实践性B.教育活动的交往性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D.教育活动的社会性E.教育活动的互动性1.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有【ACE】A.教育者B.教育组织形式C.受教育者D.教学方法E.教育影响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3.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观点有【ABCE】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古猿起源说E.教育的劳动起源说1.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ABCDE】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B.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C.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E.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5.根据生产关系标准,人类教育可以划分为【ABCDE】A.原始社会教育B.奴隶社会教育C.封建社会教育D.资本主义社会教育E.社会主义社会教育1.6.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有【ABD】A.教育水平低B.教育没有阶级性C.制度化教育D.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联系紧密E.已有阶级性1.7.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具体体现在【ABCDE】A.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奴隶主贵族子弟C.教育内容多是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D.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E.教师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职责,被赋予很大的权力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8.欧洲封建时代的教育主要分为【BD】A.社会教育B.世俗封建教育C.宫廷教育D.僧侣封建教育E.侍童教育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9.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出现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ABCDE】A.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B.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C.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D.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E.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教育教学思想1.10.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有【ABCDE】A.教育目的是既要培养选拔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B.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C.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D.师生关系民主化E.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11.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有【ABC】A.公共性、生产性B.科学性、未来性C.国际性、终身性D.革命性、全民性E.个别性、知识性1.1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ABCDE】A.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B.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C.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13.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D】A.狄尔泰B.利特C.梅伊曼D.拉伊E.杜威1.14.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著作有【ACD】A.《实验教育学》B.《教育实验学》C.《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D.《实验教育学纲要》E.《实验教育学提高讲义》1.15.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CE】A.狄尔泰B.克伯屈C.斯普朗格D.梅伊曼E.利特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9.5.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至少有【ABCD】A.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B.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C.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D.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地表达自己E.可以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9.6.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为【ABCDE】A.互相访问B.建立通讯联系C.举行家长会D.举办学校开放日E.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三、名词解释题目录(共1.6页,73题)1.1.教育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1.4.实验教育学1.5.文化教育学1.6.实用主义教育学1.7.制度教育学1.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批判教育学1.10.个体的社会化1.11.社会的个性化2.1.教育的社会性2.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3.教育的生产性2.4.教育的历史性2.5.教育的阶级性2.6.教育的民族性2.7.教育对文化的选择2.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1.人的发展3.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3.3.最近发展区3.4.一般发展3.5.能力3.6.遗传素质3.7.个体社会化3.8.价值引导3.9.自主建构4.1.教育制度4.2.学校教育制度4.3.中世纪大学4.4.公学4.5.双轨学制4.6.单轨学制4.7.1902~1904年学制4.8.1922学制4.9.1951学制4.10.显性教育制度4.11.隐性教育制度4.12.宏观教育制度5.1.教育目的5.2.教育方针5.3.教育目标5.4.人的全面发展6.1.教育内容6.2.德育6.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6.4.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6.5.德育的教育性功能6.6.智力6.7.陈述性知识6.8.程序性知识6.9.发散思维6.10.辐合思维6.11.体育6.12.美育6.13.教育美育7.1.教育过程7.2.最近发展区7.3.教育方法7.4.教育手段7.5.讲授法7.6.谈话法7.7.陶冶法7.8.实践法7.9.奖惩法8.1.教师8.2.学生8.3.教育影响8.4.教师的教育机智8.5.学生的年龄特征9.1.家庭教育生活化9.2.家庭教育情感化名词解释题答案1.1.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不仅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教育,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适应的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特别周密的考虑供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可是,这种人类的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线又在哪儿呢?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史家,孟禄没有回答。1.4.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5.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教育学的展望》(1950)、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9.2.家庭教育情感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由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与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必然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富于亲昵力与感染力,而子女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对来自他们的教育也往往在感情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这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得天独厚之处,与相对严肃、规范的学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极端,在子女的教育中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溺爱娇纵;二是简单粗暴。这两种极端在教育中都是很常见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目前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条件下就更为普遍,应当特别加以注意,使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产生良好效果。四、简答题目录(共11.4页,161题)1.1.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1.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3.简述教育活动的“交往性”。1.4.简要评述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学说。1.5.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1.6.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7.简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8.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9.简述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1.10.简述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1.11.简述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1.12.简述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3.简述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4.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5.简述制度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6.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7.简述批判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18.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1.简述教育社会性的表现形式。2.2.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具体体现。2.3.简述教育生产性的表现。2.4.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2.5.简述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表现。2.6.简述经济基础与教育的关系。2.7.简述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作用。2.8.为什么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9.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2.10.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2.11.简述教育发展的继承性。2.12.简述教育之所以能够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原因。3.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两个方面的关系。3.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的几个方面的关系。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3.3.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3.4.简述个性发生学派理论。3.5.简述认知发生学派理论。3.6.简述活动心理学派理论。3.7.简述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观、教育观。3.8.简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起的作用。3.9.简述个体社会化根据内容划分包括的内容。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3.10.简述价值引导是怎样得以实现的。3.11.简述“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旨在强调的内容。3.12.简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3.13.简述人的可教育性。3.14.简述人对教育的需要性。4.1.简述教育制度的内涵。4.2.简述教育制度的特征。4.3.简述教育制度的类型。4.4.简述根据教育制度的理性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制度类型。4.5.简述根据教育制度的涵盖范围的大小划分的教育制度类型。4.6.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4.7.简述斯巴达、雅典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4.8.简述古罗马的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4.9.简述中世纪教育学校的三种类型。4.10.简述西方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4.11.简述西方现代中小学校系统产生的两条基本途径。4.12.简述双轨学制的特征。4.13.简述单轨学制的特征。4.14.简述分支型学制的特征。4.15.简述现代学校与中世纪学校的主要区别。4.16.简述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学制改革中的共同特征。4.17.简述美国现行学制系统的特色。4.18.简述法国现行学制系统的特色。4.19.简述统一前联邦德国现行学制的特征。4.20.简述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特征。4.21.简述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系统。5.1.简述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的目的区别与联系。5.2.简述教育目的的分类。5.3.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功能的区别与联系。5.4.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区别与联系。5.5.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5.6.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5.7.简述神学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8.简述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9.简述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主要观点。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5.10.简述教育无目的论的主要观点。5.11.简述机器大生产是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的原因。5.12.简述工场手工业对劳动者的片面发展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5.13.简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5.14.简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两次分离的不同点。5.1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5.1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5.17.简述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5.18.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我国的教育目的。5.1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5.20.简述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关系。6.1.简述教育内容、方法与教育目的的关系。6.2.简述教师的价值观、学识水平和人格特征对教育目的的影响。6.3.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具体内涵。6.4.简述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相关的“适应性”功能。6.5.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生存功能。6.6.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发展功能。6.7.简述德育个体性功能中的个体享用功能。6.8.简述落实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时必须注意的问题。6.9.简述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对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的表述。6.10.简述我国德育的重点内容。6.11.简述智育与教学的不同。6.12.简述智育的意义。6.13.简述智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6.14.简述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的关系。6.15.简述文化课中智育的组成部分。6.16.简述学校体育的特性。6.17.简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一般的身体锻炼的区别。6.18.简述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能。6.19.简述学校体育的任务。6.20.简述学校体育的内容。6.21.简述美育功能。6.22.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6.23.简述美育的主要内容。6.24.简述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6.25.简述自然美育的具体内容。6.26.简述怎样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7.1.简述对教育过程的不同角度的认识。7.2.简述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说。7.3.简述杜威的五阶段说。7.4.简述布鲁纳的三阶段说。7.5.简述谢夫特的九阶段说。7.6.简述罗杰斯的五阶段理论。7.7.简述巴班斯基的四阶段说。7.8.简述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7.9.简述知识与发展的关系。7.10.简述价值与发展的关系。7.11.简述情意与发展的关系。7.12.简述教学作为实现教育过程的基本途径的原因。7.13.简述直接影响教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7.14.简述教育方法与教育方式的区别与联系。7.15.简述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的区别与联系。7.16.简述教育方法的意义。7.17.简述教育方法的综合抉择标准。7.18.简述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与联系。7.19.简述讲授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0.简述谈话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1.简述陶冶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2.简述实践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7.23.简述教育方法之间优化组合的原则。8.1.简述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8.2.简述教师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8.3.简述学生中心论学说的基本观点。8.4.简述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学说。8.5.简述教师的作用。8.6.简述教师对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的主要依据。8.7.简述二战后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表现。8.8.简述教师的任务。8.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10.简述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主要表现。8.11.简述尊重学生的含义。8.12.简述教师热爱学生的要求。8.13.简述普通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特点。8.14.简述教师语言表达的要求。8.15.简述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8.16.简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8.17.简述我国的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的划分。9.1.简述家庭教育的意义。9.2.简述家庭教育的两种类别。9.3.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9.4.简述社会教育的意义。9.5.简述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影响的表现。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9.6.简述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9.7.简述社区对中小学生进行教育的特点和优势。9.8.简述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9.9.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9.10.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简答题答案1.1.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答: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和生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教育”,因为生产和生活有“它们自己的目的”,如获得物质财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等,至于个体在其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一开始明确设定的,只是后者无法事先确定的“副产品”。(2)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3)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偏差,甚至会在个体出现一些“反社会”倾向或在某些社会情景中出现扼杀个性的倾向。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个体和社会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矫正偏差,促进或加速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4)定义强调教育活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地理、人口以及教育传统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甚至社会发展遇到的不同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反过来,教育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不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现代,教育事业已被看成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1.2.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答: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由下列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3.简述教育活动的“交往性”。答: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个体的社会化向个体提出基于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及相应的实现条件,从而在个体精神世界中产生一种动力,引导个体克服存在的纯粹个体性而获得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把个体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是在个体走向社会的过程之中,社会开始走向个体,依照个体独特的心理结构所允许的方式成为个体建构或重构自己个性心理结构的财富,使之成为独特的人。因此,一个人社会性的丰富程度与他(她)个性的丰富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性的获得过程与个性的成长过程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不断的精神交往和对话。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了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尽管灌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或形式,但从根本上而言,忽视并压抑个体独特精神世界的灌输,阻碍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对话,从而也就丧失了“教育”的意义。同样,如果片面地强调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把整个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的生活也不是“教育”,“教育”总是包含着必要的“限制”和“引导”。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4.简要评述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学说。答: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种历史的进步性。但是,这三种起源学说从其方法论上说是不科学的,要么是依靠想象,要么是依靠类比,要么就是依靠外在的观察。而且,对要讨论的对象——“教育”——也缺乏明显的界定,或是把人们的教育活动降低到动物的类教育行为上讨论,或是把个体的心理现象不适当地夸大进行讨论。总之,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够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因此结论也是不正确的,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5.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答: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革。实际上,自从人类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革。9.9.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答:(1)互相访问。对于班主任、教师、家长来说,互相访问是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访问内容通常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当然教师和家长各有侧重;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三是共同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互相访问应当注意的是:首先,互相访问应当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问题后进行。其次,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2)建立通讯联系。通信联系方式很多,书信、联系卡、电话、口信,学校和班级的刊物等都是便利有效的。通信联系范围广、速度快,可以经常化。多用于传递学生成绩、日常表现、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学校及家庭的变化及各种教育信息等。(3)举行家长会。举行家长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一致性联系,效率较高。家长会常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发学生成绩册等。(4)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人选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推举,应吸收热爱教育事业、活动能力强、教子有方者参加。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通过家长学校,也可以向家长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介绍、交流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并为遇到教育难题的家长提供帮助等。(5)举办学校开放日。学校应当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安排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各种设施,了解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等等。学校开放日对于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思想感情,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增强相互的协作和配合,都能够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日益增强,学校应当善于及时听取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各种意见,国内外许多事例表明,学校开放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学校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是非常有效的。9.10.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答:(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可能只靠学校的力量。社会和家庭配合协助学校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组织。一般由学校指派的教师、学生主要居住地区(村、镇、街道等)管理校外教育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三结合组织的任务,主要是交换彼此的信息和情况,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筹办并领导学生居住地区的各种校外活动小组;协商并解决各种勤工俭学、校外文娱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指导教师、场地等事宜;制订宣传好人好事、帮助各方面处境不利学生的计划及措施等。(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要求,努力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杜绝并禁止所有有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应当主动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服务。比如,从工厂、企业、村镇、部队邀请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或担任校外辅导员,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去实践、参观、访问、调查,还可以请各行各业的专职人员到学校辅导学生各种课程的学习。五、论述题目录(共2.4页,15题)1.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1.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2.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3.1.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条件。3.2.试述智力、能力与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3.3.试述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4.1.试述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及其对当前学制改革的启示。5.1.试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6.1.论述教育内容的主要决定因素。6.2.如何理解“德育”范畴。7.1.试述奖励与惩罚的教育性。8.1.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素养。8.2.试述如何全面看待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8.3.试述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征进行教育。9.1.试述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论述题答案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1.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答:(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这是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或基本含义。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该坚决废除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及其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时代中,精英人才的数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指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但是对精英人才的选拔不是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或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随着现代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发展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教育不仅要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更要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杠杆,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生产性将会进一步地突显出来。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塑造健康个性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生产形式、技术、规模的不断变化,教育的生产性也将日益呈现出新的形式。(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才能实现这些预期的价值呢?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能再是以古代的军事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这里的科学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从方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而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发现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不能用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来指导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应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性,否则就很难说得上是现代教育。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古代教育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现实,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引起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激增,老化速度加快,与之相关的是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眼光如果只局限于眼前是不够的,必须把未来发展的要求考虑进去,而且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无不把对21世纪的发展预测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发点,纷纷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是“展望未来”的开篇。(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要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发达的交通、迅捷的通信、共同市场的形成、共同问题的出现都日益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地球村”的意识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一体化的世界并不是“大同世界”,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而是充满着分歧和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不仅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工具,而且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韩国人”,这些都反映出他们的教育在强调保存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使青少年成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尽管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但那只是少数思想家们的个人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基础的不断变化引起的,更多内容请与QQ:67460666索取与知识激增和老化速度加快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一时段的集中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