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在劳动中成长》审题及例文赏析_第1页
中考作文《在劳动中成长》审题及例文赏析_第2页
中考作文《在劳动中成长》审题及例文赏析_第3页
中考作文《在劳动中成长》审题及例文赏析_第4页
中考作文《在劳动中成长》审题及例文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8-中考作文《在劳动中成长》审题及例文赏析01

真题再现

图片

教育部要求,今年秋学期,劳动课将进入中小学课堂。劳动,是人生的必候课。家务劳动、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劳动的经历,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幸福,磨练了意志,丰富了人生。

请以“在劳动中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02

审题指导

图片

这道中考作文题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导语,既用来引出作文题目,同时,命题人又借助导语给考生以必要写作导引和提示。第二三部分则是作文题目和具体的写作要求,对考生的写作提出明确的规范和要注意规避的问题。

要写好这道中考作文题,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命题人希望考生写什么,不希望考生写什么,而这些关键信息其实都包含在作文题的三个部分内容之中。

我们先解说导语部分,导语的第一句话教育部要求,今年秋学期,劳动课将进入中小学课堂”表明了中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彰显命题鲜明的育人导向,同时也传递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大语文理念。

第二句“劳动,是人生的必修课”强调劳动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突出这道作文题不是一道普通的作文题,它不仅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更要通过写作来考查考生对劳动的态度和对劳动意义的认识,注重对考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考查,进一步凸显中考作文命题的育人功能。紧接着的一句“家务劳动、集体劳动、公益劳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劳动的经历”既是说劳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劳动经历,又是在帮助考生建立作文题与生活的链接,让真实的生活走进中考作文,力避为作文而作文的胡编乱造。“在劳动中,我们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幸福,磨练了意志,丰富了人生。”这一句则是对作文题中“成长”的内涵做了阐释,体验劳动的快乐是一种成长,能从劳动中感受到幸福是一种成长,用劳动来磨炼自己坚韧的意志也是一种成长。所以,认真审读导语中的每一句话,既是精准审题,吃透题意的过程,也是逐步打开写作思路的一个过程。每一位考生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对写好中考作文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步。

我们再说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本次考查的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是一个“状语+中心词”的偏正短语。状语“在劳动中”强调本次作文必须写好一次劳动的过程,并写出“我”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体验。而区分文章高下的首要前提是文章的立意,导语中指出的:从劳动中获得乐趣,从劳动中获得幸福,通过劳动磨炼意志,让劳动丰富人生,则是暗示考生,中考作文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更是中考写作不可逾越的底线。

写作要求第一条“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与其说是写作要求,不如说是命题人对考生的又一次善意的提示,中考作文坚持和提倡“我手写我心”,写“有我在现场”的作文,这样能有效防止“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与胡编乱造。两个关键词“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又为考生提供了写作文体的选择权,如果主要讲述劳动的经历,那么就可以记叙、描写为主,写成一篇记叙文;如果主要表达劳动的体验,那么就可侧重于议论、抒情,写成叙议结合的散文或者议论文。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扬长避短写出自己擅长的好作文。

03

例文赏析

图片

例文1

在劳动中成长

片片荷花映衬着远处的群山,翠绿的荷叶高低错落,星星点点的露珠在荷叶上闪着熠熠的光。一阵微风袭来,淡粉色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淡淡的清香飘来,伟着泥土的芬芳,夏令营的第二课——采莲开始了。

脚尖先接触泥面,凉凉的,滑滑的,缓缓下沉的过程中,又有许多新鲜的感知,我整个人都进入池塘,泥已经要没到膝盖深了。

我尝试向前迈开步子,淤泥却竭力挽留,好不容易将沾满泥浆的右腿从中拔出,又因重心不稳而一脚栽了下去,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我缓步向前挪动,太阳暖暖照着,似乎在为我助力前行。

走近一颗肥大翠绿的莲蓬,采集工作就正式开始了。那细长柔媚的茎上却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让我不知从何下手。踌躇良久,双手一上一下握住茎的中上部,手腕用力,只一折,听到“咔嚓”一声,那莲蓬的脑袋便耷拉下来。我暗喜,却发现还有几根牵牵连连的丝,咬紧牙关,一拧一拉,便也都摘下来了。我将这个可爱的莲蓬放入斗笠,劳动的充实与满足感在心头荡漾。

继续往深处挖掘,在荷花池中穿梭。伴随着“咔嚓咔嚓”声,一个又一个莲蓬随声而下,斗笠中的莲蓬渐渐堆满。我似看见苏轼“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j为香”,似乎看见那小儿“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绕过一片荷,发好友,两人相视一笑,比较着莲蓬的高矮胖瘦,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剥开一个洁白饱满的莲子,那甜香似将我带回孩提时,在老家奶奶那儿度过的夏天,小小的手中握着洁白饱满的莲子,坐在门前那张用竹条编成的小椅上,好奶为我摇着蒲扇,就觉得这是整个世界。

或许早已习惯了钢筋水泥的禁锢,或许清雅的泥香早已在记忆中暗淡,接天莲叶,婆娑着我的怀恋和憧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且把喧嚣换了浅好唱。怀揣一池荷香,去追寻那已然邈远的精神家园……

在乡间采莲,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让我明白,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繁忙,还有诗和远方,成长得更加自信从容。

在劳动中,绽放出最美的成长姿态……

【赏析】

这篇文章最成功的一点是,全篇700多字,仅几处提到“劳动”,却处处都是“劳动”的影子。功力了得。

开篇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由远及近,结合视觉、味觉等感官,为“采莲”营造了一份典雅和清新的氛围。

紧接着,又是几段传神的动作描写。“尝试向前迈开步子,淤泥却竭力挽留”“缓慢向前挪动”“手腕用力,只一折”等写出了“我”初出茅庐的小心翼翼,当有所收获时,心里又开心满足。这是在劳动中总结出来的珍贵体验。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几句古诗穿插地很巧妙,既增加了劳动的趣味性,又增加了语言的文学性和张力。与此同时,读者也会感受到“采莲”这项劳动既是充满趣味,也是充满诗意的。

“剥开一个洁白饱满的莲子,那甜香似将我带回孩提时,在老家奶奶那儿度过的夏天,小小的手中握着洁白饱满的莲子,坐在门前那张用竹条编成的小椅上,奶奶为我摇着蒲扇,就觉得这是整个世界。”这一段描写开始借由“采莲”这项劳动回忆童年。童年时光美好得如同一张水墨画,奶奶为“我”摇着蒲扇,手中握着莲子,那便是“我”的全部世界。行文至此,“采莲”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劳动,而是连接记忆的桥梁,是儿时的“精神家园”。“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开始升华。

“生活不仅只有眼前的繁忙,还有诗和远方”,劳动不仅让我们挥洒汗水,同时也在让我们重回梦想的精神家园。结尾收束有力,点题深刻。这便是“劳动”所赋予的成长。

有文墨、有诗意、有生活、有格局,颇为精彩!

例文2

在劳动中成长

木屑杂着灰尘,在斜阳中跃动,摇滚,翻拂。日光掠过窗台上的鲁班锁,粗糙的木面上,碾出流水金砂的纹路。窗外,外公劳作的身影,依旧……

和家人闹了矛盾,一气之下躲往外公家。推门一刻,看见外公放下电话的手外公望着我,目光灼灼。我的心揪起来:父母在电话里数落了我哪些不是?遂说道:“他们不理解我。”(困境)

外公不语,领我至木工间,说是要为三楼王叔的儿子做两个鲁班锁,叫我搭把手。我一皱眉,小时候学的木工手艺,基本已忘个干净。姑且一试吧。

裁料。2x2x10的木板,量准和裁切都不算难。谁知平日画起函数图像来灵活的手,如今显得笨拙。外公已完成两块,我却还在同短锯搏斗,庞大的木料如顽皮的孩子,频频爆出碎屑和细刺,让每一次下锯,都如履薄冰。身后传来外公起身的响动。我心下一想,手指失误,指尖刺痛,钻心。(挫折)

谁知我轻微的惊呼声也被外公捕捉,他半蹲,查看我手上的伤。我说着没事,倔强地想抽离,却被更有力的大手紧攥。外公沉默着,低头为我包扎,丝丝白发,在晨光中颤动。那是我童年中纯粹而甜美的希望,永远慈祥的爱。已经多久没有触碰?心底,蓦地泛起酸涩。(有触动)

打磨。这个过程更为精细,也更加需要专注,我不敢再急躁走神。专心致志手握刨刀,一寸一寸地削平。工作间内,闷热,汗珠从额头滚下,我小心让木块避着汗水,细心静心,沉稳雕琢。恍然间,光洁平整的块面如顽石中的璞玉,在刀刃间初具雏形。我吹吹木屑,心中,溢满成就感带来的喜悦。时间渐渐流逝,工作台上,躺了打磨完的三块零件。(心生喜悦)

接下来,该是拼接的时候了!小时,我最为期待的就是此刻,一个个零部件,有魔力般地,被拼在一起。

我兴奋地搓了搓手,拿起木块就开始装嵌,不料,低沉黯哑的摩擦声意外传来,怎么会?失望的阴云,一下笼住了我的心。(再次遇挫)

外公踱过来,查看我的“成品”,用手指指着第三块木料的根部。我恍然大悟:那里正好是视觉的盲区,我又是一时疏忽,没有削平。木刺,张扬地裸露在外。外公说:“把这个送给你父母亲吧。”(悟到错误)

我大惑不解,他娓娓道:“我做木工一辈子,最看重这个道理:一家人的相处,就像鲁班锁啊,三块木板抱在一起才完整。每个零件,都得把自己打磨得光滑,彼此才能很好地镶嵌,你说是不?”(外公的开导)

他的话语.轻轻的,击下的涟漪,仍在我心头荡开去。从此,我抖落一身的浮躁,收敛了青春的锋利,试着理解父母,感同家人,木工劳动的经历,使我在莽莽撞撞的青春中,成长!(点题)

【赏析】

这篇文章以“成长”为主题。“我”与父母闹了矛盾,躲到外公家,外公没有过多地评判,而是带“我”一起做鲁班锁。在过程中,“我”受伤,外公的无声关怀打开了“我”别扭的心扉。最后,当“我”将差强人意的作品给外公看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一番话,将鲁班锁中的三块木板类比成家庭的三个成员,只有互相磨合,彼此才能很好地镶嵌。我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整篇作文亮点突出,主要如下:

其一:思路清晰,详略得当。“成长”贯穿于“劳动”之中,与主题完美融合。“我”通过造鲁班锁,慢慢识得人生真谛。劳动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叙事思路清晰,文章有详有略,例如成长的过程安排详写,而和父母闹别扭、“我”内心的委屈难受是略写。这样一来,主题清晰,情节合理,便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其二:笔触灵动,细腻妥帖。文章中有很多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谁知我轻微的惊呼声也被外公捕捉,他半蹲,查看我手上的伤。我说着没事,倔强地想抽离,却被更有力的大手紧攥。外公沉默着,低头为我包扎,丝丝白发,在晨光中颤动。”这一段描写非常传神,将外公的温柔体贴和“我”的别扭逞强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真实自然、跃然纸上。同时也为后文“我”慢慢打开心扉和顿悟做了铺垫。

其三:以小见大,说理自然。这篇作文通过“造鲁班锁”这件劳动中的小事来反映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那便是子女和父母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隔阂。这是很多家庭不可触碰的伤痛,也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情境。文章却通过“造鲁班锁”这一小小的事件将矛盾冲突说明白,理清楚,最终默默化解。这是暗藏在生活中的大智慧。显而易见,外公的智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读者也能接受这件小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这便是小的大智慧。

好的作文像一首强弱分明、节奏清晰的交响乐,四方精彩,处处回响!

例文3

在劳动中成长

秋风如绸缎,融融暖暖,抚上脸颊。此刻,我们一行人,正欲向山行去——在这丰收之季,感受劳动之美。

缓步上山,只叹风光无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垂首,汩汩溪流,粼粼波光都在秋的拥吻下,显得过分饱满。特别是丰腴得仿佛快要垂落的秋阳,如一只熟得不能再熟的特大号南瓜,坠于天空那片金黄的田野……(环境优美)

我未来得及细赏,便急匆匆地转身,朝山顶的方向而去。茶油的研磨地,又会是怎样的风景呢?(充满期待)

可惜,迎接我的,居然是一座灰旧的石屋。像一位佝偻的老者,那石房子突兀而僵硬地立于山顶,好不“伤眼”!心下不由一阵失望:难道这就是我劳动、体验生活的地方?(失望)

踌躇半晌,我还是迈开步子,不情不愿地挪了进去。(不愿意)

同伴们则早早地投入了劳作,各分职务,正欢天喜地聊天吵闹。晚来的我,只好选择了“苦力活儿”——推石磨。(无奈)

走进石磨坊,我目瞪口呆地瞧着这个重而巨大的家伙,心下一阵苦恼。我颇为无奈地戴上了手套,左右甩甩胳膊,深吸一口气,几个跨步迎上前去,一把握住了圆润的推杆,狠狠一推,谁知那沉重的巨石居然只是轻颤了下,继而安闲地落回原地,纹丝不动。像是无言的睥睨,我心中郁积的苦闷一下炸了开来。我跺了跺脚,双手紧紧地攥住木杆,半俯下身,半抬起脚掌,急吼吼地朝前一瞪。(心生苦恼)

动了!我心中雀跃了起来,又急忙用尽全力地推搡着。只是没用多久,就筋疲力尽,满头晶莹的汗珠。“哎——”我狠狠叹了口气。“劳动”两字,何言之难啊!(劳动的辛苦)

“怎么,累了吗?”我回过头,只见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一身短衣,用带着乡音的话,向我询问。“啊”,我赶忙站直身子,“还好的”。我顿了顿,又真诚道:“您天天劳动,实在辛苦啊。”他的眼睛明亮而温和,略带笑意地朝我一弯,又慈祥地拍了拍我的肩:“我来帮你吧。”(老农过来帮忙)

见他向石磨另一边走去,握住对面的推杆,我迎着他鼓励的目光,重整旗鼓,用力一推。“不要着急。”他醇厚而平和的声音响起,“劳动,也是要有合作技巧的。”我一怔,不由放缓手中的力道。只闻那石磨碌碌一颠,居然慢慢滚动起来。先前的费力与恼怒早已消散,湮灭于吱呀作响的石磨里。心绪渐平,我嗅到了茶油籽成熟的香气,缓缓从石槽中蒸腾而起,温柔地缱绻上红澄澄的秋阳中去。(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劳动,一个多普通,又多艰难的词。我曾以为,只要够用力,够快速,就可获得果实;殊不知,这汗水的付出里,还需合作的相助,从容的心境,而这一步,将使我成长。(在劳动中成长)

秋风又起,裹挟阳光的柔和,吹起心头的涟漪。在汗水中付出,在劳动中成长,在合作中从容前行。(点主旨)

【赏析】

“秋风如绸缎,融融暖暖,抚上脸颊。”多美的比喻啊!“绸缎”一词将秋风之态勾画得淋漓尽致,柔和又温暖,为后文蓄势铺垫。这是记叙文的开篇,简洁生动,又富有力量。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汩汩溪流,粼粼波光”几个四字短语将秋景渲染得干脆利落,生动优美。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典雅精致。这是上山的风景,与人物心情相衬,新鲜又充满期待。

“可惜”一词出现,扭转了乾坤格局。“灰旧的石屋。像一位佝偻的老者,那石房子突兀而僵硬地立于山顶,好不伤眼”!这段景物描写与前文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接下来的几段心理描写做铺垫,展现出“我”心中的巨大落差。

“我目瞪口呆地瞧着这个重而巨大的家伙,心下一阵苦恼。我颇为无奈地戴上了手套,左右甩甩胳膊,深吸一口气,几个跨步迎上前去,一把握住了圆润的推杆,狠狠一推。谁知那沉重的巨石居然只是轻颤了下,继而安闲地落回原地,纹丝不动。像是无言的睥睨,我心中郁积的苦闷一下炸了开来。我跺了跺脚,双手紧紧地攥住木杆,半俯下身,半抬起脚掌,急吼吼地朝前一瞪。”这段动作描写相当生动传神,写出了“我”的不情不愿、心中怨怼。因了前后巨大的落差,“我”的心情跌落至谷底。

“怎么,累了吗?”这个声音打破了之前的消极格局,一位老农的加入,给环境平添了一份起色,也是一处转折。他的温和醇厚抚慰了我的浮躁,消除了我的愤懑。“心绪渐平,我嗅到了茶油籽成熟的香气,缓缓从石槽中蒸腾而起,温柔地缝绻上红澄澄的秋阳中去。”这是“我”心情的变化,也是“我”成长的印记。

“秋风又起,裹挟阳光的柔和,吹起心头的涟漪。在汗水中附出,在劳动中成长,在合作中从容前行。”这是结语,也是“我”整顿心情、重新出发的起点,这是劳动赋予我的成长。

整篇文章文脉贯通,起承转合流畅自然,不失为一篇佳作!

例文4

在劳动中成长

额角流下的汗珠,手心磨出的茧子,无一不是劳动过后,最为闪耀的勋章勤劳,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每一次劳动,都令人提升自我,有收获。

我的家乡一直有一个独特的风俗——酿酒。从小便受耳濡目染的我,也加入了这项劳动。

秋风袭来,催促着路上的行人匆匆加快了脚步。冬日将至,到了酿酒的日子晚上,我跟着奶奶洗糯米,奶奶熟练地抄起一捧捧糯米,悉数倒入大大小小的盆,接着,我学她的样子,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在手心搓洗,水不一会便变成了浊的米白色。反复清洗两三遍后,再将水没过糯米,浸泡一晚。奶奶说:“泡过的糯米才更好蒸熟。”

翌日清早,屋中繁忙。

正当我睡眼惺忪,爷爷奶奶,婶婶伯伯已干了许久的活了。我也赶忙加入进来,接下来的一步是将浸泡好的糯米取出蒸熟。我毛手毛脚地抄起糯米,放至屉布上,水滴落在地面,留下几处印子。奶奶见了,轻声说:“蒸之前要沥干水分,还有取糯米时要慢些稳些,米粒虽小,也要珍惜。”我羞愧地点了点头,按照奶奶的方法做了起来,一次次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不一会儿手臂与手指都有些酸累,不劳动不知,我竟然缺乏这样的能力。

正午阳光和煦,屋中水汽弥漫,开始蒸糯米了。

空气中氤氲着清甜的糯米香,让人似乎置身田野,看到一排排黄灿灿的稻苗随风晃动。约莫四十分钟,蒸熟的糯米挤挤挨挨团在一起。我捏着一块湿布,咬着牙,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糯米搬了下来,一笼又一笼,我脸被白乎乎的热气烘得红彤彤的,手指也被烫得发红。但我依然劳动着,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蒸熟的糯米要先放凉,再装缸,不然酿出的酒会太酸……奶奶教我道,“正如做事亦不可太急,要按着规矩慢慢来。”我轻轻将糯米铺开,摇起竹篾扇好让它快些凉。

最后一步就是放酒曲了,用杵子将块状的酒曲研磨成粉,拌进糯米里,然后装入缸,再在缸中糯米中间压出一个小塘,放些酒曲,盖缸裹被,酿酒才算完成。

夜深星月寐,屋中欢笑语。

一天的劳作,让我深刻知晓了何为劳动最为光荣,在这份传统文化里,去感受前辈留下的经验、细心、专注,还有独特的思考智慧。

酿一杯酒,酿一份生活的哲思,酿一份劳动中的成长。

【赏析】

这篇文章叙事流畅,思路清晰。文章以“酿酒”为线索,从准备材料,到酿酒完成,“我”全程参与,慢慢体会。文章处处见妙,是一篇考场佳作。

首先,妙在结构。文章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由“劳动的勋章”开头,以“酿一份劳动中的成长”收束结尾,首尾呼应,直接点题。中间运用大量篇幅描绘酿酒的具体过程。详略得当,妥帖自然。

其二,妙在描写。本文描写生动,运用了多种方式,彼此互相成就。比如说:“奶奶熟练地抄起一捧捧糯米,悉数倒入大大小小的盆,接着,我学她的样子,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在手心搓洗,水不一会便变成了浑浊的米白色。反复清洗两三遍后,再将水没过糯米,浸泡一晚。”这段是动作描写,通过几个连续性动词将奶奶的娴熟技艺展现出来,也体现出这项活动的趣味性。还有“正午阳光和煦,屋中水汽弥漫”“夜深星月寐,屋中欢笑语”这几句环境描写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富有诗意

和画面感。除此之外,奶奶的语言描写也恰如其分地穿插其中,将“酿酒”的精髓和难度揭示出来,让读者明白“酿酒”工艺的难度之大。

其三,妙在语言。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不论是对环境的描绘,言简意赅却不乏诗意,还是对酿酒细节地描绘深入,都值得我们去好好品读。精通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将一份厚重又伟大的民族劳动——酿酒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陶醉于它的浪漫,也沉醉于它的精致,同时也浸醉于它的光荣与美好。

其四,妙在格局。劳动最光荣!酿酒是一项传统工艺,它是民俗和文化的象征。能够将对劳动的理解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知不觉将作文拉高了一个档次,拓宽了作文的格局。青少年应该有本领、有担当、有格局。享受劳动,在劳动中领略文化,在劳动中茁壮成长!

结构完善、描写细腻、语言生动、格局深远,值得点赞!

例文5

在劳动中成长

“树——倒——咧——”爷爷拖长了声音吆喝,一脚踹在树干上。树干倾斜了,轰然倒地,使我感到猛地一震。灰尘激起来,在阳光下飞舞,一片迷蒙。我用衣袖揩揩额上汇成的小溪,刚放下手中执的锯子那头,却听爷爷说:“解板!”

我搪塞:这锯子敢是有点钝了。”爷爷笑了笑,仿佛洞察了我的小心思:“去里拿块磨刀石!”我如获大赦。

屋角躺着那块磨刀石,和小时爷爷为我做的颇精巧的木鸡、木狗,还有那些曾偏爱的小竹弓。只可惜,一次用力过猛,被我拉断了。爷爷的木工活计许是久没干了。只因这次姑姑出嫁,才一时兴起砍了屋后的老榆树,说要给姑姑做张桌子。我有些恍惚地拿起磨刀石,又恋恋不舍地望了一眼那些小玩意儿,才向门外走去。

“怎么这么久?”爷爷问,“过来帮我拉着这线!”我从爷爷手中接过墨绳,听答爷的指示,把它拉到劈好的木板一头,一弹,印出一道黑色的准线。如是几回,“去把锯子磨快些。”爷爷又道。自己则在另一侧盘算起纹样来。

我将涧水洒在磨刀石上,按着锯子的刃片,“嚓嚓”地磨起来。烈日下这两样物件有如野兽,贪婪地吮吸着我的体力,豆大的汗珠滴落下来,滴在发烫的土地上,似乎升腾起一点雾气。我的手臂渐渐有点酸胀,但看见爷爷在一边显出兴冲冲又专心致志的样子,竟无法再行推托。

锯木头的声音很快又响起来。我费力地拉扯着锯子这头,将它拉过来……拉过来。锯末飘泻而下,很快在地面上堆出一座小丘。我抬头望了望爷爷,他也正大口喘着气,肌肉上条条绽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