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5篇)_第1页
2023年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5篇)_第2页
2023年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5篇)_第3页
2023年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5篇)_第4页
2023年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2023年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5篇)“报告〞使用范围很广,依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状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报告终究怎么写才适合呢?下面是我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篇一

1.尝试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2.学习设计简单的表格用以记录活动中观测到的现象;

3.练习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解释温度是否影响霉菌的生活。

馒头2块(或面包)、清白的食品袋2个、冰箱。

1.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2.尝试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作出假设。

你认为影响霉菌生活的是:。3.设计试验方案进行研究

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好多,每个试验寻常只研究一个可变因素。本试验首先探究的可变因素是:。(温度或湿度)

4.实施试验并记录

每天用放大镜细心观测两组食品表面的变化,直至最初长出的霉菌变色。要坚持每天做好观测和记录:

注意:(1)你们可以用文字或绘图的方式记录试验现象,也可以配以照片。(2)记录应真实,并尽可能详细。

海阳中学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4)请用绘图或照片的方式展示两组试验的最终结果。

5.分析试验现象

检验预期与试验结果是否完全一致,假使存在差异,你们的解释是:

你们对最终试验结果的解释是:

试验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战胜的

6.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1.你们认为选用什么样的食品简单长出霉菌

2.你们的试验方法、试验结果和其他组的一致吗

1.假使想要“探究不同食品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你将如何设计试验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呢

2.你如何设计试验探究其他条件(如湿度、氧气等)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篇二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别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适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个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个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试验程序ⅰ(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测定的工具: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

试验程序ⅱ(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镜下,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目镜测微尺的0点与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细心寻觅两尺其次个完全重合的刻度。计算两刻度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由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10μm,所以可得: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μm)=(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格数

注意: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需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镜、接目镜、镜筒长度等)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状况下才可重复使用。

菌体大小的测定:取下镜台测微尺,将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长和宽。

操作步骤

1、装目镜测微尺

2、校正目镜测微尺

3、菌丝体大小测定:将观测的黄曲霉菌丝体直接进行菌丝体大小的测定

4、测定完毕后,取出目镜测微尺用擦净纸擦清白,放回盒内保存。

第三节微生物的显微计数

血球计数板寻常是一块特制的厚载玻片,载玻片上有四条槽而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而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每个方格网共分九大格,其中间的一大格又称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此大格中进行。

常用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两种规格的刻度网格。

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即为16×25。

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即25×16。

但是不管计数室是那种规格,其计数室的小格数总是一致的,即16×25=25×l6=400(小格)计算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计数室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

在计数时,寻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求得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毫升菌液中的总菌数。

(1ml=1cm3=1,000mm3)

试验材料

酵母菌悬液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

盖玻片,无菌滴管,吸水纸,擦镜纸,香柏油、镜头洗液。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血盖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用10×镜观测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10×镜下计数:计数4个(或5个)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计数区总菌数,最终再换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数。

5、本卷须知: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出芽计一半

试验程序计数步骤: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玻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静置5分钟后,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板的大方格网位置。寻觅时光圈要缩小,光线要偏暗些,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高倍镜下计数:随机地计数五个中格内的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总菌数,最终再换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数量。

由于菌体细胞在血球计数板上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故观测时必需不断调理微调理器,方能数到全部菌体,以免遗漏。

5、计算方法:

酵母菌细胞数/毫升=[(x1+x2+x3+x4+x5)/5]*25(或16)×10×1000×稀释倍数

6、本卷须知。

计数时,为避免重复或遗漏计数,凡是遇到压在方格线上的菌体,一般以压在底线和右侧线上的菌体计入本格内,遇到有芽体的酵母时,假使芽体和母体同等大时,就按两个酵母菌体计数。

7、计数完毕后,血球计数板要马上清洗清白,并用吸水纸吸干,最终用擦镜纸擦清白并放回盒。

将显微计数结果记录于下表中。t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d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篇三

微生物细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态特征,也是分类鉴定的依据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测定,需要在显微镜下,借助于特别工具—测微尺,包括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

镜台测微尺适用于校正目镜测微尺每个的相对长度。然后,根据微生物细胞相当于目镜测微尺的个数,即可计算出细胞的实际大小。

试验程序ⅰ(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测定的工具: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

试验程序ⅱ(测定微生物的大小)

目镜测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镜下,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动推动器,使目镜测微尺的0点与镜台测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细心寻觅两尺其次个完全重合的刻度。计算两刻度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由于镜台测微尺的刻度每格长10μm,所以可得: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μm)=(镜台测微尺格数×10)/目镜测微尺格数

注意:校正目镜测微尺必需针对特定的显微镜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镜、接目镜、镜筒长度等)进行,而且只能在这特定的状况下才可重复使用。

菌体大小的测定:取下镜台测微尺,将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然后在油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菌体的长和宽。

操作步骤

1、装目镜测微尺

2、校正目镜测微尺

3、菌丝体大小测定:将观测的黄曲霉菌丝体直接进行菌丝体大小的测定

4、测定完毕后,取出目镜测微尺用擦净纸擦清白,放回盒内保存。

第三节微生物的显微计数

血球计数板寻常是一块特制的厚载玻片,载玻片上有四条槽而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而隔成两半,每个半边上面各刻有一个方格网。

每个方格网共分九大格,其中间的一大格又称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此大格中进行。

常用的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有两种规格的刻度网格。

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即为16×25。

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即25×16。

但是不管计数室是那种规格,其计数室的小格数总是一致的,即16×25=25×l6=400(小格)计算

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计数室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室(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

在计数时,寻常数五个中方格的总菌数,求得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毫升菌液中的总菌数。

(1ml=1cm3=1,000mm3)

试验材料

酵母菌悬液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

盖玻片,无菌滴管,吸水纸,擦镜纸,香柏油、镜头洗液。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血盖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用10×镜观测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10×镜下计数:计数4个(或5个)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计数区总菌数,最终再换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数。

5、本卷须知: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出芽计一半

试验程序计数步骤:

1、取清洁无油的血球计数板,在计数室上面加盖玻片。

2、取酵母菌液,摇匀,用滴管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使菌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内不得有气泡。

3、静置5分钟后,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板的大方格网位置。寻觅时光圈要缩小,光线要偏暗些,并将计数室移至视野中央。

4、在高倍镜下计数:随机地计数五个中格内的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总菌数,最终再换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数量。

由于菌体细胞在血球计数板上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故观测时必需不断调理微调理器,方能数到全部菌体,以免遗漏。

5、计算方法:

酵母菌细胞数/毫升=[(x1+x2+x3+x4+x5)/5]*25(或16)×10×1000×稀释倍数

6、本卷须知。

计数时,为避免重复或遗漏计数,凡是遇到压在方格线上的菌体,一般以压在底线和右侧线上的菌体计入本格内,遇到有芽体的酵母时,假使芽体和母体同等大时,就按两个酵母菌体计数。

7、计数完毕后,血球计数板要马上清洗清白,并用吸水纸吸干,最终用擦镜纸擦清白并放回盒。

将显微计数结果记录于下表中。t表示五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d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篇四

1.把握配制马铃薯培养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学习并把握观测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把握四类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态。

1.霉菌

霉菌是可产生繁杂分枝的菌丝体,其菌丝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霉菌菌丝体(特别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寻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μ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测。本试验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种常见的霉菌作为菌种进行观测。

2.小室培养法

观测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测法、载玻片培养观测法和玻璃培养观测法三种方法,本次试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测法(小室培养法)。

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沿琼脂边缘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测。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测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1.菌种

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sp.),毛霉(mucorsp.)和根霉(rhizopussp.)培养48h的马铃薯琼脂(pda)斜面培养物。

2.培养基及试剂

马铃薯琼脂(pda),20%甘油(无菌),乙醇。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无菌操作台,解剖刀,镊子,无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等。

1.培养基的配制

按附录所示配方称取pda各组分,先将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称取20g煮沸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测

同组者:

20min,然后先用1层纱布滤去未溶解的固体,再用6层纱布过滤,将滤液体积用无菌水调至100ml,然后再参与糖及琼脂,加塞后用牛皮纸包好,准备灭菌。

2.培养基及装置的灭菌

(1)灭菌准备

准备12个平皿,在其中10个平皿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清白载玻片和三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后再与另外2个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纸包好;在100ml锥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终取2ml移液管两支并用牛皮纸包好。

(2)灭菌

将上述用牛皮纸包好的仪器与试剂连同配好的pda培养基一并放入灭菌锅中110℃灭菌20到30min(由于培养基中有葡萄糖,为防止由于高温而使糖发生糊化而变质,灭菌温度不宜过高)。

3.琼脂块制备

分别取已灭菌并溶化冷却至约50℃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6~7ml注入两个灭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在两个凝固后的平板背部用记号笔画下约1x1cm的方格,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画下的方格线将其切成方形的琼脂块。(注:解剖刀使用前应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酒精灯上灼烧,冷却后再进行切割操作)

4.接种

在无菌操作台上,先用镊子将载玻片放于u型玻璃管上,然后用解剖刀取一小块儿琼脂块,置于载玻片上,用接种环分别从斜面培养物上挑取很少量的4种菌的孢子,分别接种于培养小室中琼脂块的边缘上,用无菌镊子将盖玻片覆盖在琼脂块上。最终用移液管在培养小室中的圆滤纸上加2ml灭菌的20%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内的湿度),盖上皿盖并贴上标签,每一种菌接种两个小室(其中毛霉接种4个小室)。

5.恒温培养

将接种后的平皿正置于28℃培养箱中恒温培养7天。6.镜检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测小室培养后的载玻片,用低倍镜即可较为明了的观测到霉菌的菌丝体及孢子,根据所学的四种菌的基本特征对四种菌进行观测比较与区分,必要时可以采用高倍镜对菌进行观测。

1.四种霉菌的形态特征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测

同组者:

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态特征比较

2.四种霉菌的图示

图1根霉的形态(10x40)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测

同组者:

图2黑曲霉的形态(10x10)

3黑曲霉的形态(10x40)

图4黑曲霉足细胞(10x40)

姓名系年级?学号?组别科目?题目霉菌的形态观测

同组者:

图5毛霉的形态(10x40)

分生小梗隔

图6青霉的形态(10x40)

通过本次试验,学会了小室培养培及马铃薯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另外,通过观测霉菌的形态并且有特别的关注不同霉菌的细节及不同之处,譬如菌丝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态等特征,细心比较各种霉菌细节状态的不同,把握了霉菌的一些基本形态特征,扩展了视野。

1、黑曲霉和黑根霉在形态特征上有何区别?

①菌丝:根霉无隔有假根,曲霉无隔有足细胞。

②孢子梗:根霉位于假根上,曲霉由气生菌丝分化而来。

③孢子囊形态:根霉孢子囊表面平滑,曲霉表面不平滑,呈絮状。

2、假使要求对某放线菌或霉菌不同发育时期

霉菌试验报告小学生篇五

1、学习并把握观测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把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1、霉菌定义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特别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寻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测。

3、霉菌的菌落

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

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培养皿;

干:外观枯燥,不透明;

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凑,不易挑取;

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浮现不同的'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种霉菌在一致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

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好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大量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另一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一部分形成生殖细胞,也有部分气生菌丝生成生殖细胞的保护组织或其它组织。

4、霉菌的菌丝

从结构来看,霉菌的菌丝有两种:

无隔菌丝:低等霉菌如根霉、毛霉等

有隔菌丝:高等霉菌如青霉、曲霉等

菌丝的孢子较大,在低倍镜下即可明了观测到有隔或无隔菌丝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

5、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结构

霉菌主要靠形成各种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霉菌的无性孢子:

厚垣孢子

节孢子

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

6、食品中常见的霉菌

霉菌的种类好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