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1页
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2页
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3页
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4页
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总体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明书概述本项目直接连接万盛东林老城区和规划的箐溪沟文旅融合发展区和鱼子岗城旅融合发展区。同时,终点经鱼子岗连接新建的丛黑公路,间接连接万盛城区和黑山谷风景区。通过构建双通道实现城区与万盛规划的东部组团间快速连接,疏导东林片区交通,缓解经S414公路至黑山谷景区交通压力,加速箐溪沟508库的土地开发,尤其对促进鱼子岗组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1本项目位置示意图本项目路线总长度为3.872km,全线以隧道为主,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其中隧道2657米/2座(左右线),涵洞9道,平面交叉4处。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2.1任务依据1、《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工程(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初步设计》(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2、《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工程(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的批复》(万盛经开交函〔2020〕37号)4、《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东林煤矿开采对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影响评估报告》(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5、地方政府、项目相关单位有关文件、会议纪要、协议等;6、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工程(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地勘资料;7、 本项目1:2000地形测图及物探图;8、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2.2测设经过本项目施工图设计工作于2020年5月16日初步设计审查会后开始进行,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基础上,结合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对现场进行大量的调查,对设计方案做了进一步优化,尤其对与西环线交叉口、东林隧道出口引路交叉口及终点交叉口进一步研究、优化,注重设计过程中与初设单位以及交通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着手施工图设计工作。施工图设计开始后,项目组人员及车辆进入现场开始施工图外业勘测工作,经过全体参加人员的共同努力,于2020年6月20日基本完成全线的现场调研工作。全面收集了沿线地形、地质、水文、道路、桥梁、土地、规划、经济、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等方面的详细资料,并对本阶段重大方案问题和涉及实施的关键问题及时向建设单位汇报、提请业主协调,并多方征求了沿线地方政府及各级有关部门的意见。项目组根据收集的资料开展内业设计工作,并于2020年12月完成了施工图设计及其文件编制工作。采用规范及技术标准3.1采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JTG/TD81—201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D82-200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064-2010)《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3.2采用的技术指示本工程主线及连接线均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的技术标准建设,设计荷载一I级。主线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断面型式如下:KO+OOO~K0+195为整体式,采用4米人行道+0.5m路缘带+2×3.5米行车道+双黄线十2×3.5行车道+0.5m路缘带+4米人行道,与现状道路设置20m的过渡段衔接。KO+195~K0+430(与G353万盛至石桥公路平交口段),采用4.25米人行道+0.5m路缘带+2×3.5行车道+0.5m路缘带+中间带L米+0.5m路缘带+2×3.5米行车道+0.5m路缘带+4.25米人行道;K0+430~K0+596(东林隧道进口)段,3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2×3.5米行车道十0.5米路缘带+中间带L米+0.5米路缘带+2×3.5米行车道+0.5米路缘带+3米人行道;K1+400(东林隧道出口)~K3+971.814段,采用0.75米土路肩十0.75硬路肩十2×3.5米行车道+0.75硬路肩(隧道口50m范围内为0.5米硬路肩)+0.5米土路肩+中间带L+0.5米土路肩+0.75米硬路肩(隧道口50m范围内为0.5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0.75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并在0.5m硬路肩与0.75m硬路肩之间的路基段设置20米长路缘带宽度渐变过渡段。其主要技术标准见下表,其他各项技术指标按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执行。项目的主要技术标准表指标名称规范规定值采用值停车视距(m)7575圆曲线半径(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01500设超高极限最小半径20045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5080最大纵坡(%)63.8最短坡长(m)15017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极限最小值14004000一般最小值2000400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极限最小值10003000一般最小值15003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090路基宽度(m)24.024行车道宽度(m)2×3.5(单向)2×3.5(单向)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拱坡度(%)—2设计洪水频率1/1001/100设计车辆荷载等级公路—Ⅰ级公路—Ⅰ级施设阶段工程规模施工图设计阶段,本项目共设长隧道1871.5米/1座,中隧道807米/1座;隧道管理站1处。涵洞9道(主线4道,其他工程涵洞5道)。施设、初设主线主要工程量对比见下表。施设、初设主线工程规模对比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初设方案施设方案施设-初设1路线总长km3.8723.87202平曲线最小半径m/处450/1450/13最大纵坡%/处3.8/13.8/14征用土地亩113.47161.687(+48.2174)5填方万方7.717.59(-0.12)(不含其他工程)6挖方万方4.3910.56(6.17)(不含其他工程)7路基防护万平方1.251.84(+0.59)8路基排水米458864(+406)9路面千平米6462(-2)10中桥m/座132/2--132m/-211涵洞道54-1(仅主线)12隧道m/座2678.5/22678.55/20m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路线起讫点及中间控制点(1)本项目起点在万盛东林城区永利豪庭小区接现有城市道路,起点段位置和走向完全按照初步设计。终点位于鱼子岗片区鱼子岗白水中桥桥头,与既有道路和桥梁形成十字交叉。道路全长3.872Km。主要控制点:路线起点市政道路、万盛经开区G353万盛至石桥段改建工程(即绕城路)、五零八库现状道路、终点鱼子岗现状道路。(2)沿线的村镇及河流本项目路线经过的河流为箐溪沟。经过的城镇主要有万盛经开区东林镇、鱼子岗片区。(3)沿线的公路及铁路沿线的区域被交叉道路主要有:(1)K0+420处与拟建万盛经开区G353万盛至石桥段改建工程平交本项目K0+420处与拟建交叉口G353万盛至石桥段改建工程平交,平交以前至起点为既有市政道路标准,路基宽度24m,平交口至东林隧道为路基宽度24m的60km/h一级公路兼市政功能标准。(2)主线与箐溪沟现状道路交叉本项目主线K1+433处与上跨箐溪沟现状道路,并于东林隧道和鱼子岗隧道之间设置喜引道实现与现状道路连接,采用右进右出型式并进行了渠化设计。(3)终点交叉道路本项目主线在终点处通过设置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与鱼子岗片区现状道路实现连接。(4)铁路本项目主线与万南铁路平交,根据现场调查及与业主沟通,万南铁路已经废弃。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2020年7月13日,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局对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进行了批复,并出具了《《鱼子新区景城连通隧道工程(永利豪庭-五零八库-鱼子岗隧道工程)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的批复》(万盛经开交函〔2020〕37号)》,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1)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本项目起于万盛城区永利豪庭小区接现有城市道路,穿越东林隧道后在五零八库出露,进入飞炉寺公路旁的东西向支沟,再经鱼子岗隧道在鱼子岗白水桥附近出洞,路线全长3.872公里,全线采用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的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一I级。。执行情况:本次施工图设计严格依照初步设计批复的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执行。(2)路线路线起自万盛城区永利豪庭小区接现有城市道路,穿越东林隧道后在五零八库出露,进入飞炉寺公路旁的东西向支沟,再经鱼子岗隧道在鱼子岗白水桥附近出洞路线全长3.872公里。执行情况:依照批复意见进行路线设计,本次施工图设计严格依照初步设计批复的路线走向进行设计。(3)路基路面1)同意推荐的路基路面结构形式。本工程主线及连接线均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兼城市道路功能的技术标准建设,设计荷载一I级。主线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KO+OOO~K0+195为整体式,采用5米人行道+2×3.5米行车道+双黄线十2×3.5行车道+5米人行道;KO+195~与G353万盛至石桥公路平交口段,采用5米人行道+2×3.5行车道+中间带L米+2×3.5米行车道+5米人行道;与G353万盛至石桥公路平交口~东林隧道进口段,3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0.75路缘带)+2×3.5米行车道十0.5米路缘带+中问带L米+0.5米路缘带+2×3.5米行车道+0.5米路缘带(0.75米路缘带)+3米人行道,并与路基段设置20米长路缘带宽度渐变过渡段;东林隧道出口~K3+971.814段,采用0.75米土路肩十0.75硬路肩十2×3.5米行车道+0.75硬路肩(0.5米硬路肩)+0.5米土路肩+中间带L+0.5米土路肩+0.75米硬路肩(0.5米硬路肩)+2×3.5米行车道+0.75米硬路肩+0.75米土路肩。路面采用4cm厚SMA-1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6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赴+8cm厚AC-25C粗粒式沥青栓,基层为20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0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沥青面层间设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基层顶面设0.6cm同步碎石封层。路面总厚度为78.6cm。执行情况:基本同意推荐的路基路面结构形式同时根据施工图评审专家意见进行了一定优化。调整后如下KO+OOO~K0+195为整体式,采用4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2×3.5米行车道+双黄线(1m)十2×3.5行车道+0.5米(路缘带)+4米人行道;KO+195~与G353万盛至石桥公路平交口段,采用4.25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2×3.5行车道+中间带L米+2×3.5米行车道+0.5米(路缘带)+4.25米人行道;与G353万盛至石桥公路平交口~东林隧道进口段,3米人行道+0.5米路缘带(0.75路缘带)+2×3.5米行车道十0.5米路缘带+中间带L米+0.5米路缘带+2×3.5米行车道+0.5米路缘带(0.75米路缘带)+3米人行道,并与路基段设置20米长路缘带宽度渐变过渡段,其他段落与初设保持一致。初设路面结构偏厚,根据施工图审查专家意见,调整后路面采用4cm厚SMA-13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6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赴+8cm厚AC-25C粗粒式沥青栓,基层为18cm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沥青面层间设改性乳化沥青粘层,基层顶面设0.6cm同步碎石封层。路面总厚度为72.6cm。(4)桥涵新建涵洞4座,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涵和箱涵,其中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3米/1座钢筋混凝土箱涵157.424米/3座。执行情况:根据设计条件,取消了部份涵洞,同时调整了涵洞结构尺寸。具体调整如下:1)取消K0+230位置涵洞(1-4.0m×3.0m钢筋砼盖板涵兼人通)因K0+234位置为低填路段,填高仅为1.6m,涵洞设置易造成积水且难以排出,且涵底高程与两侧地块高差达1.5m,无展线空间,故取消此涵洞,行人过街通行可通过本项目与西环线交叉口实现。取消K0+434 位置涵洞(1-4.0m×4.0m钢筋砼盖板涵兼车通)因K0+434位置也为低填路段,填高仅为1.4m,涵洞位置易积水,同时涵洞位于交叉口有斜交角度较大,洞身较长,且涵底高程与两侧地块高差达1.6m,无展线空间,故取消此涵洞,行人过街通行可通过本项目与西环线交叉口实现,同时增设一条改路(改路A)连接既有道路与西环线,保证车辆的出行需求。调整K1+618 位置涵洞(1-3.0m×3.0m钢筋砼盖板涵)因本项目占压既有排水沟渠,初设方案中于K1+618位置设置1-3.0m×3.0m涵洞,但经现场调查,既有沟渠的尺寸为倒梯形,上口宽为5.5m,下口宽为4.5m,高为3.3m,初设方案涵洞尺寸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泄洪需求,施工图阶段对改沟渠位置进行了调整,同时调整本位置涵洞至K1+625.92并调整涵洞尺寸为1-5.5m×4m,保证河沟的泄洪需求。取消K1+633.364位置涵洞(1-7.5m×5.5m钢筋砼箱涵车通)因箐溪沟引路A方案调整,不再于K1+633.364位置下穿主路,故本位置车通涵洞取消。取消K3+696.50位置涵洞(1-3.0m×3.0m)钢筋砼盖板涵)因本涵洞位于鱼子岗隧道出口,为挖方段落,涵洞埋设较深,达到3.5m,需下穿现状沥青路接入现状河沟,由于涵洞两侧的高差达到12m,涵洞纵坡至少达到12%才能满足要求,且与之较近的K3+800已有一处涵洞,故调整本位置涵洞与K3+800涵洞合并设置以保证排水需求。调整清竹溪中桥为涵洞原初设方案跨越箐溪路及箐溪沟采用桥梁方案跨越,根据施工图审查专家意见,为减少工程造价,降低项目工程规模,对初步设计桥梁方案进行修改,将原初步设计桥梁方案改为涵洞方案。本次调整的涵洞为两座,分别为上跨箐溪路的K1+434.29位置的1-12mx5.50m箱涵以及跨越箐溪沟的1-9.5mx5.00m箱涵。(5)路线立交同意线路交安及平面路线交叉设计方案。共设置平面交叉4处。执行情况:根据设计条件及规范要求,对交叉口设计进行了优化。①因西环线施工图已完成,初设阶段与西环线交叉只作简单的预留设计,根据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17)第10.5.1条规定,四车道公路除左转交通量很小且对应行交通不造成阻碍或延误者外,均应在平面交叉范围内设置左转车道,本次施工图阶段根据规范要求,对交叉口实行扩大渠化设计,增设右转车道,保证交叉口行车通畅及安全行驶。②初步设计中,箐溪沟交叉口方案主线左幅左侧原交叉口位置占地规模及工程量较大,方案实施难度高,经与业主沟通,改用初步设计A线的交叉设计方案以降低工程规模。同时因主线右幅右侧引道与右幅交叉口距离东林隧道出口仅为75m,为保证行车安全,调整原初设相交位置,同时加大减速车道及渐变段长度,使其满足规范需求以保证行车安全。初设方案中,本项目终点设置环岛交叉口,环岛半径仅为10.5m,通行效率较低,本次结合交通主流向对方案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隧道东林隧道和鱼子岗隧道2座,均为小净距+分离式隧道,隧道双洞总长为5357米,其中,东林隧道左线804米,右线810米,设置人行横通道2处;鱼子岗隧道左线1853米,右线1890米,设置车行横通道2处、紧急停车带2处、人行横通道5处。执行情况:东林隧道严格依照批复意见进行施工图设计;鱼子岗隧道除人行横洞设置6处,较批复意见增加1处以外,其余完全依照批复意见进行施工图设计。6.1地形、地貌万盛经开区属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衔接过渡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伸展,切割强烈,高差悬殊,重峦叠嶂,岭谷相间。以低山、低中山为主,兼有岩溶丘陵、台地、平坝、山原。最高点是东部狮子槽东侧山峰,海拔1973米,最低点是西部温塘孝子河出境处河床,海拔265米。东部河南部与黔北山区相接,地势高峻,为低中山地貌,地形被水系深切,多悬崖峭壁,深沟峡谷,灰岩地区多见岩溶景观,页岩地带常有滑坡、泥石流发生,海拔1000~1973米,相对高度200~1000米;西部和中部为长条形锯齿状低山夹溶蚀槽谷及丘陵、平坝,海拔300~1000米,相对高度50~300米;北部地形倒置,为坪状低山地貌,整个地势高出东、南、西三面200米以上,岩层近于水平,坡缓谷宽,海拔500~991米,相对高度20~200米。线路区位于万盛经开区,隧道沿线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区。最高点位于勘察区中部,高程约513.0m,最低点位于勘察区西侧,高程约320.0m,相对高差约193.0m;总体地形坡度约15~38°,局部人工边坡坡度达35~70°。6.2区域地质构造勘察区及其附近出露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2c)、二叠系中统龙潭组(P2l)、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S2h)、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S1l)、奥陶系中上统(O2+3)、奥陶系下统湄潭组(O1m)、奥陶系下统红花园(O1h)、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寒武系中下统娄山关群(€2-3ls)。现结合既有资料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杂色,主要成分为碎石夹粉质粘土,稍密-中密,稍湿,主要分布于隧道起点房屋建筑密集地带及公路沿线,以及隧道中部龙潭组地层附近,成分以素填土为主;据钻探揭露,房屋建筑密集地带及公路沿线填土层一般厚度约0.5~1.2m,堆填时间一般3~5年;隧道中部龙潭组附近填土层一般厚度10-14m,主要为地表露天采煤开挖回填所致,回填时间约5-8年。第四系坡残积层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灰褐色,硬塑状,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粘性较好,主要分布于隧道起点斜坡坡面及坡脚的沟谷底部,厚度差异较大,钻探揭露厚度1.20m(SZK5)~13.00m(SZK2)。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主要分布于线路起点段,未布设钻孔。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段,钻探揭露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弱风化层岩体较完整。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岩体较完整,主要分布于起点路基部分,未布设钻孔。二叠系中统长兴组(P2c)灰岩:浅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沿层理发育有方解石脉,岩质坚硬,岩体较完整。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未对其进行钻探揭露。二叠系中统龙潭组(P2l)页岩:黑色、浅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钻探揭露强风化岩体极破碎,岩心呈碎块状,粉末状,弱风化岩体较破碎,呈碎块状,层理发育,夹煤层。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碳酸盐岩类矿物组成,未见溶蚀痕迹,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隧道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灰岩:灰黑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碳酸盐岩类矿物组成,未见溶蚀痕迹,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隧道出口,强风化岩体较破碎,弱风化岩体较完整,呈柱状。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页岩:黄绿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带岩心较完整。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地层(S2h):页岩:黄绿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芯较破碎,中风化带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口段。半边山-南通关断层从该层断裂,断层带附近岩芯破碎不明显。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地层(S1l):页岩:浅灰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芯较破碎,中风化带岩心较完整,呈短柱状。半边山-南通关断层从该层断裂,断层带附近岩芯破碎不明显。炭质页岩:黑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页理发育,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奥陶系中上统地层(O2+3):泥质灰岩:灰黑色,主要由碳酸盐岩矿物及泥质盐矿物组成,细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质较硬,锤击声脆,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奥陶系下统湄潭组地层(O1m):灰岩:灰黑色,主要由碳酸盐岩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锤击声脆。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奥陶系下统红花园地层(O1h):灰岩:灰色,主要由碳酸盐岩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锤击声脆。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奥陶系下统桐梓组地层(O1t):Є灰岩:浅灰色,主要由碳酸盐岩矿物组成,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锤击声脆。未见溶蚀痕迹,岩层产状近直立。寒武系中下统娄山关群地层(€2-3ls):白云岩:灰白色,主要由细晶方解石、白云石组成,细晶结构,厚层状构。强风化的带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带岩体较完整,严重较硬,锤击声脆。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段。图6-1地质构造单元分区图6.3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路线区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区域升降运动,区内未发生震级大于4.75级地震,岩土体稳定性及强度适中均一性较好,无影响项目方案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地下水灾害。综上,路线走廓区区域稳定性好,适宜工程建设。6.4水文地质评价(1)含水岩组及富水性隧道沿线无大型地表水体,调查期间东林隧道出口东侧冲沟有流水,水流量较小。勘察区斜坡地形起伏较大,汇水面积较大,主要受大气降雨影响,最终流向地势低洼处并汇入清溪河。勘察区内地下水的分布、埋藏、运移受岩性、构造、地貌的水文网的切割程度影响较大,根据区内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三大类: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等表层松散层内。该类型水由于透水性差并被地形切割得极不完整而富水性极差,仅有不连续的上层滞水分布,该类水在土体中呈不连续分布,水量小,上部无统一的地下水面;该类水具有浅循环、短径流、快交替的动态特点,其水量随大气降水而有较大的变幅。2)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页岩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场地页岩为隔水层,为隧址区地下水的主要储水空间,隧址区穿越东林煤矿采空区范围,地下水已基本疏干,地下水匮乏。本类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浅部岩体裂隙较发育,张开度及连通情况较好,因而在下部可能存在少量地下水,受地势因素影响,该类型水排泄条件良好,受大气降雨明显,动态变化较大。3)碳酸盐岩岩溶水该类地下水分布于碳酸盐岩地层中,地下水富水性主要受降水和岩溶发育程度制约,岩溶化程度愈高,含水岩组地下水富水性愈好,地下水常呈带状分布,且范围狭小;勘察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切割深,受地势因素影响,勘察区该类地下水埋深较大,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钻探揭露勘察区范围内地下水极贫乏,地下水埋深大。通过地面调查,勘察区无泉水出露。(2)勘察区地下水类型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入渗补给,岩溶水接受降水、地表水以及浅层循环系统地下水越流补给,隧址区地下水受大气降水控制显著,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季节影响明显,变幅一般在1~3倍之间。(3)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根据调查,拟建线路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沿地势低洼处径流,地下水贫乏。(4)地下水水质评价本次勘察提水试验表明:沟底部位的钻孔在孔内循环水后提干后,水位恢复较慢,水位在河沟水平面附近,单孔涌水量小于15m3/d,表明场地内地下水较贫乏。本次勘察采取地表水样2组,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区内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6.6不良地质路段及地质灾害情况路线区未见对线路有影响的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东林隧道进口北侧140m处存在一滑坡(干孔石厂滑坡),距离线路较远,对线路无影响。不良地质对拟建桥、隧构筑物和路基无影响。根据搜集到的东林煤矿矿区资料显示,拟建东林隧道与东林煤矿采空区范围平面上重叠,根据收集到的重庆能投渝新能源有限公司东林煤矿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2018.11),东林煤矿与线路重叠区域采空区标高-40m~-130m,该段隧道设计标高329-331,与采空区垂直距离约369m,东林煤矿采空区对隧道的影响小。但地表浅层存在盗采巷道,隧道建设可能受其影响。根据搜集到的东林煤矿矿区资料显示,东林煤矿开采煤层为K1、K2、K3,采矿权标高+340~-600m,矿区面积6.074km2,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开采方式为下山开采,勘察区地表未发现地表变形情况。东林煤矿原始瓦斯含量K1为15.16m3/t,K3为24.56m3/t。均大于10m3/t,为高瓦斯煤层。据现场调查,线路附近主要地表建筑物为508库,除此之外均为一般民房,线路里程K1+392-K1+521处穿越508库,508库最早为部队库房,产权人为成都军区房地产管理局重庆分局,后经多次出租,现状未使用。据地表调查,508库房周边无地下洞室,无对线路建设不利的埋藏物,对线路的影响小。线路以路基的形式通过,为符合万盛区旅游规划,保护508库,拟建线路路基采用两侧挡墙的形式进行支档,线路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小。6.7场地地震效应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地抗震设防烈度6度。其抗震设计建议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的有关规定执行。7.8气象、气候万盛经开区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丰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冬暖春早,初夏多雨,夏热伏旱,秋多绵雨,冬季云多日照多,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同时具有地区差异大的山区气候特色。区境地势东高西低,高差悬殊,气温随年际变化,垂直分别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8.1℃,极端最高温度为41.7℃,极端最低温度为-0.9℃。最热的7月平均温度为27.9℃,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7.9℃。区境内垂直地域气温差异大。西部南桐镇温塘村最低点海拔265米,年平均气温18.5℃左右,东部黑山镇石门村狮子槽东侧山峰海拔1973米,年平均气温只有8.0℃左右,高低相差1708米,年平均气温相差10℃。全年无霜期339.2天。年平均降雨量1277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101.6个小时。万盛经开区地域属长江水系,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山区,溪流多为季节性溪河,源短径流小,平时水量不足,一遇暴雨,水流湍急又常淹没农田,造成洪灾。截止2009年末,区内流域面积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主要有孝子河、丛林河、箐溪河、小河、刘家河、养生河、金鸡沟河、溱溪河、藻渡河等12条。万盛经开区属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衔接过渡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伸展,切割强烈,高差悬殊,重峦叠嶂,岭谷相间。以低山、低中山为主,兼有岩溶丘陵、台地、平坝、山原。最高点是东部狮子槽东侧山峰,海拔1973米,最低点是西部温塘孝子河出境处河床,海拔265米。东部河南部与黔北山区相接,地势高峻,为低中山地貌,地形被水系深切,多悬崖峭壁,深沟峡谷,灰岩地区多见岩溶景观,页岩地带常有滑坡、泥石流发生,海拔1000~1973米,相对高度200~1000米;西部和中部为长条形锯齿状低山夹溶蚀槽谷及丘陵、平坝,海拔300~1000米,相对高度50~300米;北部地形倒置,为坪状低山地貌,整个地势高出东、南、西三面200米以上,岩层近于水平,坡缓谷宽,海拔500~991米,相对高度20~200米。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1)砂料可采用隧道洞渣或从城区附近的料场购买,该料场产量较大,可供应本项目所需材料,汽车运输,运距5~20公里,运输条件较好。(2)石料可采用隧道洞渣或从城区附近的料场购买,该料场产量较大,可供应本项目所需材料,上路距离一般在2~10公里,汽车运输,运输条件较好。(3)钢材、木材、水泥、沥青钢材、木材、沥青:万盛及周边区、县均可采购。水泥:万盛城区水泥厂生产各种成品商混凝土,满足各种需求。(4)工程用水、用电用水:项目区沿线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很丰富,基本无污染,可用作工程和生活用水。用电:区内电力资源较丰富,电网密布,工程用电可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解决。运输条件:运输条件便利。工程所需的砂、石、土料以及其他建材均可利用现有道路及较短的施工便道运至工地,运输方式以汽车为主。路基填土:本项目以隧道为主,隧道施工会产生大量的挖方,经初步验证,隧道弃渣可用于路基填料且较为充足,基本可以满足路基填筑需求。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情况本项目充分考虑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协调。(1)路线:平纵面线形曲线半径的选用尽量与地形的自然曲率相协调,堤路共建段线形在满足公路线形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路基填挖高度,使公路线形和谐地适应地形。(2)路基:路基边坡坡率应灵活自然、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采用单一坡度,以减少人工痕迹,同时也为植被防护创造条件,避免多年后光亮的圬工防护坡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做到经过几年的生态恢复,边坡外形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路基结构物的景观效果不过多的采用刻意的墙面涂刷工程和雕刻点缀工程。各项工程施工的实施步骤的建议及有关工序衔接等技术问题的说明9.1施工组织及工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