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山大附中实验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山大附中实验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山大附中实验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山大附中实验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山大附中实验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1.《逸周书·世俘解》载周武王克殷之后,连续四天举行盛大而庄严的仪式,包括“荐俘殷王鼎”“告天宗上帝”等。周武王此举意在()A.宣告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强化等级秩序C.向诸侯展示国力的强盛D.建立神权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周武王“荐俘殷王鼎”“告天宗上帝”等信息,可以看出周武王是在宣告取代商朝统治的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等级秩序的信息,排除B项;“向诸侯展示国力的强盛”不是周武王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荐俘殷王鼎”“告天宗上帝”与建立神权统治无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2.周武王灭商后,对原商统治的地区“复盘庚之政”,对鲁、卫两国要求“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即顺从当地的民俗,奉商之正朔,而以周代法令来约束。这些措施()A.扩大了周的统治疆域B.说明周朝因仁义统一天下C.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D.形成家国一体的民族心理【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周武王灭商后,在原商统治的地区恢复盘庚的制度,在鲁、卫顺从当地的民俗,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意在强调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无法体现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周朝并未实现统一天下,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当时已形成家国一体的民族心理,排除D项。故选C项。3.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慎法、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可以看出商鞅主张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的善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应该根据民众的情况设立,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汉王充《论衡》记载,“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该材料最能说明秦代文书A.传送系统规定严格B.有利于统央集权国家的治理C.保障了政令的畅通D.由丞相负责掌管并发挥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国家治理主要依据秦朝的档案文献,这说明汉承秦制,即秦朝的制度有利于统央集权国家的治理,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文书”指代的是秦朝制度,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对于秦朝文书制度的描述,排除C、D项。故选B项。5.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武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可以看出随着军事动员的组织,县令的作用将会更加的突出,权力更大,D项正确;秦朝已经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央军事指挥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宗族势力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6.《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谈到汉武帝时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质直则汲黯、卜式,推贤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运筹则桑弘羊……”这反映出当时()A.思想统治日趋严密B.察举制度名存实亡C.儒生成为选官主体D.用人更加务实灵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高级官员的擅长方向多样,说明当时选投人才不拘一格,灵活务实,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当时思想统治日趋严密,排除A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各种官员的擅长方向,却无法说明其选拔方式,排除B项;由“定令则赵禹、张汤“可知这些官员井不都是出身于儒生,并不能说明儒生成为官僚的主,排除C项。故选D项。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指出,察举的权力,在各地方官员手中。当一个人做到有权察举时,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将来在政治上得意,有机会必然也会察举他的后人。这就造成了后来所谓的士族门第。据此可知()A.士族制与察举制有一定渊源B.九品中正制造就士族制度C.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D.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举制对士族门第的形成有一定推动作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九品中正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察举制瓦解了中央集权体制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出士族门阀制约了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8.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部分官员的任职及学术方向状况。这反映出当时姓名官职学术方向公孙弘丞相学《春秋》杂说主父偃丞相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张欧御史大夫治刑名韩安国御史大夫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汲黯主爵都尉学黄老言……然好游侠郑当时大农令以任侠自喜……好黄老言A.百家争鸣局面延续B.选官方式走向多元C.儒生成为官僚主体D.用人标准灵活务实【答案】D【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汉武帝时期的部分高级官员的学术方向并不统一,方向多样。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标准灵活务实,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百家争鸣已经不在延续,排除A项;表格信息不能体现选官方式的多样化,排除B项;这些官员并不都是出身于儒生,并不能说明儒生称为官僚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9.唐代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官员政绩、德行等考核,由考功郎中主持,参与官员考核的专职官员多达50余人,尚书省另派大臣前往主持。这一做法旨在()A.提升国家治理效能B.完善科举选官制度C.减少政治决策失误D.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负责官员考核的机构体系化、制度化,考核活动规格高、内容细,旨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A项正确;封建国家考核官员的目的并非完善科举选官制度,排除B项;减少决策失误与考核“官员政绩、德行等”不符,排除C项;唐代强化官员考核的目的并不在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朝前期,御前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五品以上官员参加政事讨论和决策,每月一日和十五日定期举行,称为朔、望朝参。到了唐中期以后,御前会议逐渐演变成少数更高级官员参加的、日期不固定的延英会议、翰林学士会议等。这一转变()A.表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B.反映出中央运行机制更具随意性C.利于适应唐朝政治形势演变的需要D.推动了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分离【答案】C【解析】【详解】唐朝时期,参加御前会议的官员从粗到精,日期从固定到灵活,形式从朝参皇帝到精英会议,适应了唐朝政治形势的演变,C项正确;御前会议参与者和时间的调整,不能说明官僚机构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运行机制的适时调整而非随意性,排除B项;唐朝前期中央行政权与决策权已分离,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代中期,枢密使多由宦官充任,“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诸多权阉以枢密使的身份执掌机密并参与军国大政的议决。这一变化说明()A.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B.朋党之争日趋激烈C.枢密使职权的不断异化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职掌唯受表奏,于内中进呈”。到了唐代后期逐渐形成“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可知,唐代后期多为宦官担任枢密使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权力有所扩大,这是中枢权力的异变,C项正确;枢密使无法有效协调中枢机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枢密使职权的变化,没有反映朋党之争,排除B项;唐代后期的三省六部制度已经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项。12.1059年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王安石()A.重视经济改革忽略政治革新B.欲从增加社会财富角度进行改革C.解决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D.裁汰冗员,为北宋政府节约开支【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1059年春,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以开源节流解决北宋的财政危机,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069年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未涉及“裁汰冗员”,排除D项。故选B项。13.阅读如表,这反映出当时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出身表()宰相副宰相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总数科举出身百分比太祖6350%4375%太宗3667%232191%真宗121192%1717100%仁宗232296%393795%英宗22100%22100%神宗99100%1818100%A.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B.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抬高C.科举在官员选拔中的重要地位D.庶族地主希望打破门阀政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宰相和副宰相基本出身于科举,说明科举在官员选拔中占据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宰相出身,无法说明社会流动的变化,排除A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促进了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唐代科举制的发展说明庶族地主已经突破门阀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A.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B.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进步,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出于平衡南北方的考虑,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D项正确;“录取比例的一致”与“维持(南北方)取士人数之均衡”相悖,排除A项;北宋南北分卷制度主要是平衡南北方取士人数的均衡,不能得出“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的结论,排除B项;北宋南北分卷制度对文化水平高的南方士子不利,排除C项。故选D项。15.宋仁宗时进士重策论和诸科大义,神宗时罢诗赋、贴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这一时期的策问大抵以汉唐故事为主要议题,如“汉唐将相”“唐始终治乱”等。据此可知,宋朝()A.改革科举制完善取士程序B.关注官员治国理政能力C.面临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D.积极推行崇文抑武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反映出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的特点,即“重策论和诸科大义”“专考策论和大义”以“汉唐”“治乱”为主要议题,B项正确;题干在强调科考内容而非程序,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项。16.“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7.清代前期,对于地方经济事务,先是由监察机构官员提出疑问和意见,然后由中央各部官员或各省级官员进行讨论。这些官员通常会结合管辖区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最后由主管部门汇总,向皇帝报告,经皇帝批准执行。这种做法()A.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B.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C.反映出抑商政策松弛D.杜绝了经济腐败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一系列做法有利于规范与监督地方经济事务,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这种做法解决了政府财政问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杜绝”一说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8.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派宗旨并无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变革,以儒家“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是对封建的妥协,以减少变革阻力,C项正确;务实之风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的风气,与材料“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不符,排除A项;戊戊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不具有革命色彩,排除B项;洋务派致力于“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二者宗旨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序号转换后身份甲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乙转而经商,投身实业。丙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丁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A.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B.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C.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D.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20.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日益倾向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答案】D【解析】【详解】当时的背景之下确实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由于受到个人的视野、思想观念与野心等影响,袁世凯把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帝制两件事划上了等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从侧面体现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艰难,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民主共和是当时的发展潮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袁世凯时期中央集权式微,其恢复帝制,有强化中央权威的目的。但恢复帝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中央政府缺乏对南方各省的实际支配力,不能体现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21.如图所示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官员选拔的相关凭证。这一凭证A.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证明B.反映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C.说明政府以甄别方式来选拔官员D.标志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的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中华民国六年”的时间以及材料中的内容可得出这是是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的证明,排除A项;国民政府1927年建立,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甄别方式,排除C项;材料中的内容不是其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22.民国初年的司法改组,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员离职,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此推行了司法官“甄别”。其用意在于A.保证司法公正公平B.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C.加快提拔培养新人D.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民国初年为了解决法务人员不谙熟政务的问题,政府推行司法官“甄别”,这样有助于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B项正确;甄别司法官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公平,排除A项;甄别对象使得法政青年,因此其用意并非提拔新人,排除C项;甄别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而非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23.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A.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33年国民政府任用公务员,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这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强化国民党独裁统治,D项正确;这种公务员选任方式未继承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排除B项;这种公务员选任不利于推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24.《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人民,年满16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由此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A.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B.奠定人民共和国理论基础C.作为中华民国的地方政府D.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居住陕甘宁边区年满16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这是中共在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不是奠定人民共和国理论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没有体现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华民国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加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不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25.1938年,边区政府向各分区和县区乡政府发出训令,改边区议会为边区参议会。至此,边区议会正式改为边区参议会,并行使各项监督选举权利;边区以下各级议会也相应改为参议会。这些规定()A.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力量B.有助于联合抗日局面最终形成C.深入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D.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探索【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中边区政府的职权可知,边区政府成员由选举产生,有明确的施政纲领、监督监察机制,说明中共边区政府是民主的政府,体现了中共对民主政体的探索,D项正确;据材料“1938年”“边区"可知,材料中的内容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规定,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联合抗日的局面在1937年已经形成,与材料时间1938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据此可知()A.统一与分类相结合是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则B.公务员的选拔实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C.公务员属于国家事业编制,应依法履行公职D.公务员的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可以看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D项正确;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排除A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B项;公务员不是事业编制,排除C项。故选D项。27.斯巴达男孩7岁开始接受赛跑、掷标枪等严格的训练,18岁后进行正规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男孩7岁起,在陆续接受包括体态训练、表演性歌舞和游戏在内的全面身体教育。这反映出()A.城邦政治影响教育方向B.城邦间存在严重的冲突C.雅典人文精神色彩浓厚D.体育运动决定民族性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斯巴达男孩7岁开始接受赛跑、掷标枪等严格的训练,18岁后进行正规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男孩7岁起,在陆续接受包括体态训练、表演性歌舞和游戏在内的全面身体教育”,并结合所学可知,斯巴达尚武与其城邦政治密切相关。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寡头政治的代表,依靠战争维系城邦生存,许多的机构设置和军事机构别无二致。整个制度都是为战争服务的,内部实行单纯的军事教育,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城邦间的冲突严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斯巴达城邦的状况,与雅典无关,且材料未体现人文精神,排除C项;体育运动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不能说体育运动决定民族性格,排除D项。故选A项。28.罗马帝国晚期,皇帝兴建了大量凯旋门,它既是有壁柱支撑的拱形通道和储藏战利品的阁楼,也是纪念皇帝和帝国功臣的建筑物。同时还修建了许多以国家功臣命名的公共浴场,比如规模最大的戴克里先浴场,可同时容纳三千人。这些建筑的兴建()A.深受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B.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C.适应罗马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反映出民主政治得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兴建纪念皇帝和功臣等建筑,意在增强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培养民众的国家意识,B项正确;这些建筑没有体现出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没有反映出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A项;这些建筑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帝国时期增强民众国家意识的做法,“民主政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29.雅典陪审团的规模相当庞大,是每年抽签选出的人员,代表了不同的阶层。雅典也有司法执政官,但他们的责任主要是准备陪审法庭审判的日期表,而后将这些日期表交给官吏。在法庭上,诉讼当事人须自行辩解。陪审团通常在开庭一天后秘密投票,以多数做出判决,不经任何讨论。这些做法体现雅典A.司法程序的专业性B.民主的运作方式C.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审判的公平公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陪审团规模庞大,且由选举产生;司法执政官的责任主要是准备陪审法庭审判的日期表并将这些日期表交给官吏;法庭诉讼中,当事人须自行辩解;陪审团秘密投票,以多数做出判决,不经任何讨论。这些做法体现雅典司法运作方式的民主性,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雅典司法程序的专业性,且抽签选出的陪审团成员,无法保证其专业素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民权益,排除C项;审判结果由秘密投票,以多数做出判决,不经任何讨论,无法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0.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的泛希腊运动赛会持续千年之久,鼎盛时期大约有140个城邦加入,吸引了包括运动员在内的约4万人。赛会期间,陈列古代英雄事迹与雕刻供人参观,来自各城邦的政治家、哲学家及艺术家均举行讲演或展览会,商人们则借此谈买卖、定契约。这反映出泛希腊运动赛会()A.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民族认同B.增强了城邦的独立自治意识C.协调了各城邦之间政治关系D.培育了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泛希腊运动赛会持续时间长、参与城邦和人员众多,赛会期间举办各种经济和文化活动,使赛会成为古希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场所,推动了希腊文化的民族认同,A项正确;根据材料“泛希腊运动赛会持续千年之久,鼎盛时期大约有140个城邦加入,吸引了包括运动员在内的约4万人。”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希腊的整体性,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各城邦之间政治关系,排除C项;根据材料“赛会期间,陈列古代英雄事迹与雕刻供人参观,来自各城邦的政治家、哲学家及艺术家均举行讲演或展览会,”可知材料主要要说明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31.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这一事件预示着()A.罗马帝国的分裂B.西欧社会的统一C.教权王权的矛盾D.世俗力量的消亡【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公元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参加仪式的教徒高呼……”,可以看出此时王权需要借助教权,反映了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矛盾,C项正确;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排除A项;西欧社会并没有统一,排除B项;“消亡”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32.法兰克王国成立初期,国王赏赐贵族和功臣的土地不附带任何条件。到8世纪早期,国王以分封土地为条件,要求受封者宣誓为其效忠,战争时提供兵员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这反映了A.中央权力逐步加强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C.西欧城市逐渐兴起D.基督教会控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国王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与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无关,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会控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3.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当世俗权力被剥去君权神授外衣的合法性后,应当组织分权制的世俗政府。这一信念根植于中世纪世俗与宗教对一种权力都施加的二元性限制。据此分析可知,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A.影响了近代政治民主化B.导使欧洲陷入混乱状态C.不利于政治秩序的平衡D.推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洛克主张应当组织分权制的世俗政府是来源于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的限制,这说明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影响了近代政治民主化,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欧洲陷入混乱状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中世纪的二元政治格局影响了近代政治民主化,与“政治秩序的平衡”无关,排除C项;洛克是英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与宗教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4.1830年7月,法国发生不流血政变,“公民国王”路易·菲利普被推上王位。两年后,英国议会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旨在按人口重新分配议会席位,赋予中产阶级纳税人投票权。上述现象反映出英法()A.公民选举权扩大B.议会改革成效显著C.民主政治的发展D.君主制度走向衰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国通过不流血政变及英国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共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公民选举权扩大、议会改革成效显著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之一,排除A项;英国至今仍然是君主制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35.“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材料中的言论()A.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B.反映出无产阶级增加权力的需要C.引发了英国宪章运动D.反映了贵族对议会改革后的不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伟大纪元就结束了”可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以维护其自身利益,因此推动了1832年议会改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宪章运动是1836-1848年英国工人们为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而掀起的工人运动,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贵族对议会改革后的不满,排除D项。故选A项。36.某学者罗列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你觉得他最有可能得出结论()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A.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B.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C.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D.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一些重要事件”可知,《议会改革法案》、第二次议会改革、第三次议会改革、《阿斯奎斯法案》和《人民代表法案》,这些事件的进程,是英国选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相对性和渐进性,B项正确;议会权力的民主性和至上性,在这些事件中议会权力没有重点体现,排除A项;政治发展的艰难性和曲折性,说法比较宽泛,与题意不符,尤其是曲折性无法体现,排除C项;法制建设的超前性和完备性,这些事件没有体现超前性和完备性,排除D项。故选B项。3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它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嫉妒的一一它能让政府在交替的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①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②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③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④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可知,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与管理的分离,①正确,材料未体现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②错误,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③正确,文官制度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38.“文官职务常任原则”是职业文官任职终身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最初,美国大多数人是反对这一原则的;1883年《彭德尔顿法》最终保留了这一原则。文官制度建立之初,常任职业文官只占美国联邦政府官员的10%~15%,后逐渐增加到85%~90%.这些变化A.导致官僚机构的臃肿B.出于政府稳定的需要C.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D.冲击民主平等的原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职业文官任职终身的一种制度性安排”体现了文官不随政党的更换而更换,有利于政府和政策的稳定,B项正确;文官常任原则和官僚机构臃肿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文官通过考试上任,相较于之前的“政党分肥之”,文官制度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文官通过公平考试和竞争上任,没有冲击民主平等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39.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委员会委员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的基本条件。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这些规定A.反映了内阁有凌驾法律的权力B.保证了公共行政事业的稳定C.体现了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D.助长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为了避开保守势力的压力,又规定外交部和内政部例外,某些高级官职可不经考试而由内阁直接任命。”可得出,当时的文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规定不够严格,说明文官制度仍需逐渐完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权力,排除A项;“保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引起规定与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40.1883年,美国颁布了正式建立文官制度的法律《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的“文官制度委员会”。美国的上述举措()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政治理念B.体现出两党之间利益的趋同C.有利于减少政治竞选的失误D.说明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彭德尔顿法》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并建立专门的独立机构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是分权制衡政治理念的具体实践,A项正确;美国的两党代表各自团体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减少政治竞选的失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每题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材料二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答案】(1)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土地兼并的加剧;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族权与政权分离;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可分析出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有特权,把控朝政;根据材料“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可分析出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根据材料“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可分析出社会生活中等级色彩明显,不与庶族通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文化上以儒学传家,崇尚清谈。(任答两点即可)原因:根据材料“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可分析出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士大夫享有文化特权;根据材料“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可分析出土地兼并的加剧;根据材料“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可分析出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可分析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政治保障;结合魏晋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分裂、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皇权的相对衰弱。(任答三点即可)【小问2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可分析出政治色彩淡化,血缘关系的重要性增强;根据材料“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可分析出不以谋求政治地位为目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族权与政权分离;根据材料“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主要功能是敬宗睦族;根据材料“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可分析出家族规模和结构更加紧凑。(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根据材料“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可分析出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赈济互助”可分析出赈济等社会保障职能助推了基层治理;根据材料“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可分析出增强了理学在基层社会的影响力;根据材料“开办书院”可分析出推动了书院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可分析出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考试制度,大体也沿袭唐代。唐代应考的有许多是门第子弟,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因循而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门第传统全消失了。农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