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要点解读与监管_第1页
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要点解读与监管_第2页
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要点解读与监管_第3页
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要点解读与监管_第4页
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要点解读与监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要点解读与监管第1页/共149页建筑地基基础质量检测

要点解读与监管2023/4/152第2页/共149页2023/4/153第3页/共149页续表1常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相关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现行有效相关标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a.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b.判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c.验证高应变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DGJ32/TJ142-2012GB50007-2011JGJ94-2008JGJ106-200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a.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b.判断竖向抗拔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单桩水平静载试验a.确定单桩水平临界值和极限承载力,推定地基土抗力参数b.判断水平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钻芯法a.灌注桩桩长b.桩身混凝土强度c.桩底沉渣厚度,d.判定和鉴别桩身持力层岩土性状e.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f.检测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实体深度、均匀性和实体强度g.处理地基的竖向增强体的实际长度、强度、持力层性状DGJ32/TJ142-2012JGJ106-2003GB50007-20112023/4/154第4页/共149页续表1常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相关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现行有效相关标准低应变法a.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b.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DGJ32/TJ142-2012JGJ106-2003高应变法a.判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b.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c.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d.分析桩侧和桩端阻力e.打桩监控DGJ32/TJ142-2012JGJ106-2003声波透射法a.检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缺陷及其位置b.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DGJ32/TJ142-2012JGJ106-2003CECS21:2000成孔质量检测a.检测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成孔倾斜度、孔底沉渣厚度b.判定成桩的桩身直径变化,桩身的倾斜度及桩底和持力层的耦合状况DGJ32/TJ142-2012DGJ32/TJ117-2011桩身钢筋笼长度检测检测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DGJ32/TJ60-20072023/4/155第5页/共149页续表1常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相关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现行有效相关标准桩身内力检测通过在桩身或桩底埋设应力应变测量传感器的方法测量判定a.桩侧各土层的分层抗压(拔)摩阻力b.桩端支承力c.桩身弯矩JGJ106-2003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天然地基或处理地基在承压板应力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系数DGJ32/TJ142-2012GB50007-2011GB50021-2001(2009年版)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深层(岩)土或桩底持力层在承压板应力影响范围内的岩土承载力DGJ32/TJ142-2012GB50007-2011GB50021-2001(2009年版)岩石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承压板应力影响范围内的岩石地基承载力DGJ32/TJ142-2012GB50007-2011GB50021-2001(2009年版)2023/4/156第6页/共149页续表1常用的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相关标准检测方法检测目的现行有效相关标准圆锥动力触探查明a.天然地基土土洞b.滑动面c.软硬土层界面d.判定地基处理效果e.估算地基承载力DGJ32/TJ142-2012GB50021-2001(2009年版)YBJ225-1991静力触探试验a.划分土层b.判定土层类别c.估算地基承载力d.处理地基加固效果标准贯入试验a.判断砂土密实粒度b.粘性土的稠度c.估算地基承载力d.评定砂土液化程度基础锚杆抗拔试验确定基础锚杆的抗拔承载力DGJ32/TJ142-2012GB50330-2002GB50007-2011JGJ120-20122023/4/157第7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静载试验a.技术简单,成果直观b.提供基桩承载力的安全储备和各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量c.工程质监部门可对试验结果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作出明确的判断d.可将该方法用作解决质量事故和疑难问题的基本依据a.耗时长b.成本高,制约抽检数量,不足以反映整个桩基工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钻芯法a.混凝土灌注桩桩身混凝土质量b.桩底沉渣c.持力层性状d.施工桩长e.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f.处理地基增强体桩长、施工质量有效.科学.直观,实用等a.对基桩和地下连续墙而言是一种微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b.基桩或处理地基增强体通长钻孔取芯具有成本高,样本小的特点,不宜大样本抽检,不足以评定批量工程桩质量2023/4/158第8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低应变法a.检测速度快,费用低,抽检数量大,容易发现桩基础的整体施工质量问题b.可针对性检测,为静载试验选桩提供依据a.本方法只能半定量判定桩身缺陷及程度b.无法准确判定桩长和长桩的桩身完整性c.无法检测较大缺陷以下的桩身完整性高应变法a.可以检测桩周土体对桩身的极限承载力b.除了传统的静载试验法,能有效补充和部分取代传统的静载试验c.可合理判定桩身缺陷程度d.打入桩的成桩监控等a.渐变径桩,扩底桩不满足其理论基础,不可进行高应变测试b.无法判定缺陷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c.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完全依赖于分析人员的技术素质2023/4/159第9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声波透射法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地下连续墙)桩身(墙身)完整性,是目前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它不受桩(墙)长制约,检测结果准确a.在灌注桩中预埋两根及两根以上的声测管增加了桩基础施工成本,对于一般工程而言,制约了大样本抽检b.桩身内部硬化环境,骨料分布等差异,声波透射法结果不宜作为桩身混凝土强度的推定成孔质量检测a.对大直径灌注桩桩身质量控制的预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b.可以及时将成桩直径,垂直度,桩端沉渣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具有一定成本,检测麻烦。目前GBS0202-2002、JGJ94-2008两规范有相关要求灌注桩钢筋笼检测a.是灌注桩钢筋笼长度数量的检测方法b.有效地预警和遏制了施工过程的偷工减料行为,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桩的质量目前有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DGJ32/TJ60-2007,无国家相关的检测规范2023/4/1510第10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桩身内力检测a.可以在单桩竖向抗压、抗拔、水平静载试验的同时,分别得出桩侧各土层分层抗压侧阻力和端承力和分层抗拔侧阻力b.求得桩身弯矩分布,最大弯矩位置,负摩阻力位置c.打桩监控时桩身各部位锤击,拉、压应力需要一定成本购买应力应变传感器,增加了基桩检测费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a.技术简单、成果直观b.可以提供天然地基、处理地基和各种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供上部结构荷载的设计依据耗时长、成本高,受检测数量的制约,无法反映整个基础工程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检测精度受制于承压板大小的选择深层平板载荷试验a.技术简单、成果直观b.检测结果反映深部基础和大直径灌注桩持力层承载力,提供设计和验收依据井下承压板载荷试验结果,精度与井径、井下承压板周边土体有关,较之地面平板载荷试验有一定误差2023/4/1511第11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岩石地基载荷试验a.技术简单、成果直观b.检测结果可为深部基础和基桩岩基持力层承载力的设计和验收提供依据岩石地基载荷试验结果精度取决于a.承压板放置前被测岩石的原状程度b.传力柱垂直度等因素圆锥动力触探根据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指标和地区经验a.可进行力学分层,评定天然地基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查明土洞、滑动面、软硬土层界面等b.查明原状岩土和非原状岩土的均匀性,可根据岩土性状的差异选取不同的锤击能量c.技术简单,成果直观用每个动力触探孔的锤击数与试验深度的关系划分土层土类以及判定加固增强体处理效果的数据,分析其状态、密实度、强度、变形参数、承载力等需要修正2023/4/1512第12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静力触探试验据静力触探指标沿深度的趋势,结合相关资料和地区经验a.划分出土层和判定土类,力学分层,估计土的塑性状态或密实度、强度、压缩性、地基承载力、液化判别等b.对处理地基土处理前后的检测结果推定处理效果c.估算处理地基承载力当土层中含有大量砾石、卵石、砖瓦、僵石、贝壳等杂质时,静力触探试验探头贯入困难,取得的数据离散、失真,难以取得好的检测效果标准贯入试验a.可以较好地评价砂土、粉土、粘性土和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b.土的强度、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砂土和粉土的液化等,可用标贯锤击数代表值,同一土层的标贯锤击数平均值对换土、强夯等处理地基的密实度、均匀性、有效深度等作出评价c.用单桩检测孔的标贯锤击数代表值对桩身强度和均匀性作出评价当土层内存在局部不均匀杂质、软硬等土层互层时,标贯锤击数产生的差异或离散,必须作出修正,而修正的过程则是误差客观存在的现象2023/4/1513第13页/共149页续表2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和缺陷检测方法优点局限基础锚杆抗拔试验基础锚杆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试验为岩石基础锚杆和土层基础锚杆抗拔力验收提供了直接依据。相对于基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试验来说,不同锚杆类型抗拔力试验要复杂些,涉及的自由段、锚固段、锚固体直径、安设角度、断面形状以及施工工艺都应综合考虑,否则会影响抗拔承载力取值结果。2023/4/1514第14页/共149页1.试验抽样原则:1)按单位工程计算,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静载试验试样数量不计入验收检测的抽检总数;2)具体的抽检数量遵循各种检测方法的规定;3)单位工程相近的地质条件,相同的地基类型、规格、设计要求、施工工艺等地基基础作为一个抽检批次。验收检测的试样位置应在施工完成后随机确定,并应均匀分布,确定试样位置时还应考虑下列因素:a.局部地质条件出现异常;b.设计方认为重要;c.委托方认为必须选取;d.施工中有异常。2023/4/1515第15页/共149页2.仪器设备

1)使用的计量器具均应在检定(校准、验证)的有效期内,性能符合相应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2)所用的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唯一性自编号,并在设备上标识3)专门的档案管理,包括采购、检定、使用记录、维修记录等4)现场使用仪器的信息必须在检测报告中显示。2023/4/1516第16页/共149页3.检测人员1)所有检测人员必须持有地基基础检测岗位证书,并在岗位证书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检测工作2)地基基础检测工程项目负责人应为检测工程师,检测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3)技术负责人具有建设工程类高级技术职称,持有检测工程师岗位证书,并通过地基基础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专项培训。技术负责人负责签发检测报告。4)检测工程师具有建设工程类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持有检测工程师岗位证书。检测工程师主要负责检测方案的编制、实施、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数据的分析并编写报告。5)检测员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可持有检测员岗位证书。主要配合检测工程师完成现场检测工作。2023/4/1517第17页/共149页4.备案与归档1)检测单位在检测前应将检测方案(包含检测方法、检测数量)和检测合同通过监管系告知工程所在地监管部门。2)检测方案应包含下列内容:工程概况、检测方法、设计参数、依据的规范标准、抽检方案(数量)、时间进度、机械设备和人工配置。同时还应明确需要委托方配合的现场试样制备(含桩头开挖、加固、处理),及场地平整、道路修筑、现场环境、供水供电等事宜的相关要求。3)地基基础工程检测合同、检测方案、检测报告、原始记录等应建档保管。2023/4/1518第18页/共149页2023/4/15191.基桩检测方法选择1)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现场条件选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或高应变检测2)确定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单桩水平承载力分别采用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3)判定桩身完整性可选择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方法,包括钻芯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法和低应变法等4)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测。第19页/共149页2023/4/15202.混凝土灌注桩承载力验收检测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静载试验: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b)施工过程变更施工工艺参数或施工出现异常;c)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的;d)新桩型或采用新工艺施工的;e)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难以确定其影响程度;f)设计单位必须通过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工程或具体桩位。2)对已进行为设计提供依据静载荷试验、且具有高应变检测与静载荷试验比对资料的桩基工程,可采用高应变法3)采用高应变法时,应同时评价桩身完整性。第20页/共149页2023/4/15213、检测数量1)灌注桩静载试验数量采用静载试验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采用高应变法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10根(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5根)。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桩基工程,应适当增加抽检比例。2)灌注桩低应变抽检数量

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50%(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20%),且不得少于20根,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对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承台的工程,抽检数量还不应少于相应桩数的50%。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桩基工程,应适当增加抽检比例。

第21页/共149页2023/4/15223、检测数量(续)

对于直径≥800mm的灌注桩,应增加钻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3)预制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对已进行为设计提供依据静载荷试验、且具有高应变检测与静载荷试验比对资料的桩基工程,可采用高应变法。采用高应变法时,应同时评价桩身完整性。4)预制桩静载试验数量采用静载试验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得少于2根;采用高应变法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10根(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5根)。对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和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的乙级桩基工程,应适当增加抽检比例。第22页/共149页2023/4/15233、检测数量(续)5)预制桩低应变抽检数量评价预制桩桩身完整性时,低应变法抽检数量不应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30%(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20%),且不得少于20根(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10根),每个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对柱下四桩或四桩以上承台的工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相应桩数的30%(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20%)。对于多节预制桩,采用高应变法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5%),且不得少于10根(JGJ106-2003规范规定不少于5根)。6)抗拔、水平静载试验数量对抗拔桩和对水平承载力有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水平静载试验,抽检桩数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第23页/共149页2023/4/15244.预制桩承载力验收检测1)对已进行为设计提供依据静载荷试验、且具有高应变检测与静载荷试验比对资料的桩基工程,可采用高应变法2)采用高应变法时,应同时评价桩身完整性。5.桩身完整性分类原则桩身完整性的检测结果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Ⅰ类桩桩身完整Ⅱ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性能的正常发挥Ⅲ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性能有影响Ⅳ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第24页/共149页1.地基检测方法选择1)确定天然地基或处理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应选择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岩石地基载荷试验2)评价岩土性状、地基均质性及施工质量可选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钻芯法等。3)处理地基从施工结束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符合相关规范规定。2023/4/1525第25页/共149页2.抽检数量1)采用钻芯法抽检岩石地基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不得少于6个孔,钻孔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每孔芯样截取一组三个芯样试件。岩石地基特性复杂的工程应增加抽检孔数。当岩石芯样无法制作成芯样试件时,应进行岩石地基载荷试验。对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宜采用平板载荷试验,试验点数不应少于3点。2)天然地基、处理地基的承载力检测,可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抽检数量为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3点,1000m2以上的工程,每100m2不少于1个点,3000m2以上的工程,超过3000m2部分每300m2不少于1个点,每一独立基础下至少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3)复合地基(含增强体)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方法进行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复合地基中的增强体还应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抽检数量分别为增强体总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处。施工工艺对桩间土承载力有影响时还应进行桩间土承载力检测,同一条件下不少于3处。2023/4/1526第26页/共149页2.抽检数量(续)4)复合地基中的竖向增强体施工质量检测,采用钻芯法、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抽检数量应为增强体总数的0.5%,且不得少于3根;增强体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时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10根。2023/4/1527第27页/共149页1.检测结果不符合设计要求,应由原检测机构扩大检测。扩大检测宜采用原方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桩承载力试验、平板载荷试验、锚杆及土钉试验、钻芯法等应按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测点数量加倍检测。2)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法等发现的Ⅲ、Ⅳ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10%时,应按原抽检比例扩大检测。因未埋设声测管而无法采用声波透射法扩大检测时,应改用钻芯法,检测数量参照规程有关规定。3)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等发现的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孔数大于已检孔数的30%时,应按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孔数加倍检测。2023/4/1528第28页/共149页2.当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工程需要或对检测结果有怀疑时,应进行验证检测,并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方法,验证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等方法的土(岩)层承载力和变形特性的检测结果。2)采用高应变法、钻芯法,验证低应变法的检测结果。3)采用钻芯法,验证声波透射法的检测结果。4)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验证高应变法的承载力结果。5)采用水平荷载试验或竖向抗拔静载试验,验证预制桩桩身的疑似缺陷(含接头缺陷)。6)采用开挖方式,验证桩身的疑似浅部缺陷。2023/4/1529第29页/共149页需要指出的是静载荷试验、高应变法、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动力触探试验等会改变试样的工程状况,不得在原测点上再次进行承载力检测,应在原测点附近相近工程状况的试样上重新选取。扩大检测及验证检测,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具备可操作性,并及时调整检测方案。当对检测数据和结论有质疑或有争议但工程已不具备再次检测的条件时,由建设(监理)单位会同设计方共同研究确定工程的处理方案。建设单位在获得验证检测和扩大检测的检测数据和最终结论后,无论抽样检测、验证检测、扩大检测是否由同一检测机构承担或前后检测结论是否一致,都应及时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提供全部检测数据和结论。2023/4/1530第30页/共149页1、地基基础检测原始记录应能再现检测过程,并由试验、复核人员及时签字确认。2、检测原始记录不得随意修改,检测中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时,现场检测工程师应查明原因。3、静载试验的原始数据应自动采集。4、检测报告应根据原始记录出具,结论准确,用词规范。2023/4/1531第31页/共149页5、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DGJ32/J21外,还应包含下列内容:1)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工程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类型,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2)主要岩土工程勘察资料;3)检测点或受检桩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4)主要检测仪器设备;5)检测方法;6)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检测数据汇总结果;7)检测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描述;8)检测结论。6、地基基础工程检测报告应当按年度统一编号,编号应连续,符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DGJ32/J21相关规定。2023/4/1532第32页/共149页2023/4/153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静载仪器设备由加载反力装置、荷载测量装置、变形测量装置三部分组成。无论哪个装置出现问题,都无法得到准确的试验结果。第33页/共149页2023/4/15341.加载设备1)静载试验采用液压千斤顶工作时千斤顶的有效出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荷载的1.2倍

2)活塞行程不应超过额定行程的80%、也不宜小于额定行程的25%3)千斤顶、精密压力表、油泵、油管的最大压力不超过各自额定压力的80%。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千斤顶型号、规格均相同;2)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3)使用电动油泵控制荷载。第34页/共149页2023/4/15352.荷载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1kN。3.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2)基准梁具有一定的刚度,且一端固定、另一端简支。3)位移测定平面宜在桩顶合适部位,测点与桩身牢固结合。4)当试桩(或试样)的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时,对称设置2个测点;否则,对称设置4个测点。5)安装后的测量仪表,位移测量方向与桩身位移方向一致。6)安装夹具及基准梁、基准桩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第35页/共149页2023/4/15364.加载反力装置第36页/共149页2023/4/15374.加载反力装置(续)应符合下列规定:1)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2)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宜少于4根,并应监测锚桩上拔量。每个锚桩提供的抗拔能力(含地基土、抗拔钢筋、桩的接头)应小于设计值的80%。3)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特殊情况下,当为设计提供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估不足,又试图获得单桩竖向真实极限承载力时,可采用边堆载边试验的方法。但前提是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若场地地基土强度很低时不适用,二是适用时要保证试验过程中桩顶的堆载量不小于试验荷载的1.2倍。4)压重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堆载量大时可利用工程桩作为压重平台的支点。第37页/共149页压重平台装置示意图地锚装置示意图2023/4/1538第38页/共149页锚桩横梁装置示意图2023/4/1539第39页/共149页2023/4/15405.不同反力装置安装要求1)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中D为试桩、锚桩或地锚的设计直径或边宽,取其较大者。

距离

反力装置试桩与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试桩与基准桩基准桩与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锚桩横梁≥4(3)D且>2.0m≥4(3)D且>2.0m≥4(3)D且>2.0m压重平台≥4D且>2.0m≥4(3)D且>2.0m≥4(3)D且>2.0m地锚装置≥4D且>2.0m≥4(3)D且>2.0m≥4D且>2.0m第40页/共149页2023/4/15415.不同反力装置安装要求(续)采用不同的反力装置时,应考虑:a如试桩或锚桩为扩底桩或多支盘桩时,试桩与锚桩的中心距尚不应小于2倍扩大端直径b当工程桩验收检测时多排桩设计桩中心距离小于4D或压重平台法支墩下2~3倍宽影响范围内的地基土已进行加固处理的情况,可采用括号内数值c软土场地或压重平台反力装置≥10000KN时,宜增加支墩边与基准桩中心和试桩中心之间的距离2)安装后的加载反力装置重心、千斤顶合力中心、被测桩桩身竖向轴线应重合,保证系统合力中心方向垂直。第41页/共149页1.使用的仪器设备1)静载试验的主梁长度、强度能否满足本工程静载试验的最大加载要求。2)现场静载试验的千斤顶、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等规格、型号能否满足本工程试验要求,查验检定证书中相关参数是否与现场最大试验荷载相匹配。2、反力装置的安装1)荷重:查验现场堆载构件的单件重量和累计总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1.2倍,以杜绝偷工减料行为。2)安装:

a.查验试桩、锚桩(或压重平台支墩边)与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能否满足规范(程)要求。b.反力装置是否偏心、倾斜、失稳等因素,否则均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问题。2023/4/1542第42页/共149页3.现场检测方法(1)维持荷载标准法:

a.采用逐级等量加卸载,其中第一级加载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

b.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增量连续两次在每一小时内小于0.1mm(从每级开始记录后的第30min开始计算)。

c.当桩的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d.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继续记录至3h。2023/4/1543第43页/共149页3.现场检测方法(续)(2)维持荷载收敛法:

a.采用逐级加卸载,第一级加载取分级荷载的3倍,第二级加载取分级荷载的5倍,第三级加载取分级荷载的7倍,第四级加载取分级荷载的8倍,第五级加载取分级荷载的9倍,第六级加载取分级荷载的10倍;卸载可分为3级,第一级取分级荷载的5倍,第二级取分级荷载的3倍,第三级卸载至零。

b.沉降趋于收敛条件:每级荷载作用下,连续两次出现后10min沉降增量小于前10min沉降增量(从每级开始记录后的第40min开始计算)。

c.当桩的沉降趋于收敛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加载时,每级荷载的维持时间不得少于1h,第六级荷载的维持时间至少为2h。

d.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20min,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继续记录20min。2023/4/1544第44页/共149页3.现场检测方法(续)(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荷载-沉降(Q-s)曲线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b.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连续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或连续4h尚未趋于收敛;

c.25m以上的非嵌岩桩,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桩顶总沉降量大于60~80mm;

d.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大于100mm;

e.试验荷载已不小于设计荷载的2倍时,最大加载量达到了试验反力装置的最大加载能力;

f.当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上拔量已达到允许值;

g.已达到设计要求(或验收要求)的最大加载量。2023/4/1545第45页/共149页3.现场检测方法(续)(4)测试桩身内力、应变和桩身截面位移时,应与记录实测荷载和实测沉降同步。4、检测数量1)建设单位为了降低开支,少做检测,工程桩验收规定的检测数经常有工程桩施工前为设计试桩补充;2)不同吨位的单桩竖向抗压试验在一套静载设备情况下均有时间周期,其中包括进场堆载、观测、卸载、转点各自需要的时间,应不定期突击抽检检测流程和估算检测总需时间,避免数据造假或编造数据。2023/4/1546第46页/共149页5、检测机构和人员1)检测机构:a.查验机构所在地资质条件是否符合、是否超资质检测、是否转包b.是否经过计量认证,计量认证证书中检测参数范围等;2)检测人员:a.查验现场检测人员上岗证书是否符合在岗检测项目b.对检测项目是否有相应检测方案和作业指导书6、静载试验前、后宜对试验桩和锚桩用低应变法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低应变分析结果宜附于静载试验检测报告内7、对大直径灌注桩的静载试桩,在成孔后灌注混凝土前对孔径、孔深、沉渣厚度及垂直度进行实测,并记录实测数据8、测试桩身内力、应变和桩身截面位移时,应与记录实测荷载和实测沉降同步2023/4/1547第47页/共149页1、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确定:1)Q-s曲线陡降明显,取相应陡降段起点对应的荷载值;2)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或等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或经4h尚未趋于收敛)时,取前一级荷载值;3)Q-s曲线呈缓变时,取桩的总沉降量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4)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5)对桩基沉降有特殊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取;6)当试验已达到设计要求(或验收要求)的最大加载量而未能出现1~4款条件时,可取最大试验荷载值。2023/4/1548第48页/共149页2、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极限承载力统计取值应符合以下规定:1)同条件下,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满足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极限承载力;2)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宜增加试桩数量并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极限承载力。对桩数为3根及3根以下的柱下桩台,取最小值。3、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除以安全系数2取值。2023/4/1549第49页/共149页2023/4/1550第50页/共149页2023/4/1551第51页/共149页1、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加载设备要求、荷载测量装置、位移测量装置与单桩竖向抗压载静试验的规定相同。2、加载装置的支座反力可由反力桩(或工程桩)或天然地基提供,示意图见下图。支座反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2)反力梁的支点重心与支座中心重合;3)由反力桩(或工程桩)提供时,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一定的强度。4)由天然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3、试桩反力装置座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的规定与单桩抗压静载试验相同。4、对于大直径、高承载力的基桩,可采用两台或四台千斤顶对其加载。为了避免受检桩偏心受荷,千斤顶型号、规格相同应并联同步工作。2023/4/1552第52页/共149页2023/4/1553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装置示意图第53页/共149页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a.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b.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试验前、后采用低应变法检测试验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宜附于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报告内

c.有明显扩径的桩不应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验算接头强度。2、测试桩身应变和桩端上拔位移时,宜与记录实测荷载和实测桩顶上拔量同步。3、静载试验方法按JGJ106-2003规范和DGJ32/TJ142-2012规程执行。2023/4/1554第54页/共149页1、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陡变型U-δ曲线,取相应于陡升段起点的荷载值。2)缓变型U-δ曲线,取δ-lgt曲线尾部显著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试验荷载达到桩受拉钢筋强度标准值的0.9倍,取其前一级荷载值。4)当试验已达到设计控制要求(或验收要求)的最大加载量时,取最大试验荷载值。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统计取值与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取值方法相同。2023/4/1555第55页/共149页3、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按下列方法确定:1)当桩身配筋能满足裂缝宽度设计要求时,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2)当桩身不允许带裂缝工作时,取桩身开裂的前一级荷载;3)按设计允许的上拔变形量所对应的荷载取值。2023/4/1556第56页/共149页2023/4/1557第57页/共149页2023/4/1558第58页/共149页1、仪器设备要求、荷载测量装置与抗压、抗拔装置规定相同。2、桩的水平位移测量系统与抗压、抗拔装置相同之处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力作用水平面的试桩两侧对称设置两个位移测点;2)当需要测量桩顶转角时,在力作用水平面以上50cm的试桩两侧对称设置两个测点;3)基准桩应设置在试桩及反力结构影响范围以外,当基准桩设置在与加荷轴线垂直方向上或试桩位移相反方向上,基准桩与试桩净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宜小于2m。2023/4/1559第59页/共149页3、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相邻桩提供;当专门设置反力结构时,其承载能力和刚度应大于试验桩的1.2倍,当采用顶推法加载时,反力结构与试桩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3倍桩径;采用牵引法加荷时,其净距不应小于10倍桩径。试验装置示意图见下一页。并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力作用点宜与实际工程的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试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1%;2)千斤顶和试桩接触处应安置球形铰支座,千斤顶作用力应与桩试桩身竖向轴线垂直;3)千斤顶与试桩的接触处宜适当补强。2023/4/1560第60页/共149页单桩水平静载装置示意图2023/4/1561第61页/共149页1、宜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需要测量桩身应力或应变时宜采用维持荷载标准法。2、测试桩身横截面弯曲应变时,宜与记录水平荷载和水平位移同步。3、静载试验方法按JGJ106-2003规范和DGJ32/TJ142-2012规程执行。2023/4/1562第62页/共149页1、一般情况下,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是对应于桩身折断或桩身钢筋应力达到屈服时的前一级水平荷载。2、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统计取值与前述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取值方法相同。3、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按以下方法综合确定:1)单桩水平临界荷载Hcr可取H0-ΔY0/ΔH0曲线第一直线段终点或H0-σs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荷载值对应的荷载;2)当桩身不允许裂缝时,取水平临界荷载的0.75倍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3)当桩身允许裂缝时,取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统计值除以安全系数2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且桩身裂缝宽度符合相应规范要求。2023/4/1563第63页/共149页2023/4/1564实例一第64页/共149页2023/4/1565实例一第65页/共149页2023/4/1566实例二第66页/共149页2023/4/1567实例二第67页/共149页对于天然地基、人工处理地基、大直径钻孔(挖孔)桩持力层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岩基载荷试验三种方法。1.天然地基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的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压板宽度宜据基础宽度确定;2.a.人工处理地基(预压、强夯、强夯置换、砂石桩、振冲碎石桩、石灰桩、粉喷桩、深搅桩等的处理效果和承载力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b.压板规格严格按照基础宽度、处理深度或桩土置换率确定。3.人工处理地基中的复合地基除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检验承载力外,还应考虑由施工工艺对桩间土有影响的浅层平板载荷试验。4.人工挖孔桩终孔时,或大直径灌注桩灌注前,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深层平板载荷检测持力层地基土承载力。5.大直径(D≥800mm)嵌岩桩持力层的承载力可采用岩基载荷试验方法。2023/4/1568第68页/共149页1、仪器设备及其安装1)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卸载,并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1条规定。承压板的材料、刚度应满足试验的要求,在最大荷载作用下应不出现变形。2)荷载测量应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2条的规定。3)位移测量系统的要求除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3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均应对称安置不少于4个位移测量仪表;b)测点应对称牢固的固定于承压板预先设定的位置上;c)承压板边缘与基准桩中心不应小于2.0m距离。4)试验反力装置一般采用压重平台或地锚反力。除符合规程第4.2.4条规定外,加载反力装置与千斤顶的作用力应与承压板的中心重合,复合地基承压板的中心还应与实测单桩或多桩所承担的面积的中心重合。2023/4/1569第69页/共149页浅层平板载荷试验装置图2023/4/1570第70页/共149页2、现场检测1)天然地基和处理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复合地基承压板面积应与实测单桩或多桩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相等。2)试坑底面宜与承台底标高一致,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试验前,应保持试验土层和复合地基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试验点表面宜用粗砂或中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3)试验采用维持荷载标准法。试验的荷载分级、荷载控制、记录格式和内容等按规程第4.3.4条和4.3.5条有关规定执行。2023/4/1571第71页/共149页3、承载力特征值分析判定

1)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

a)当Q-S曲线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承载力特征值。

b)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0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为承载力特征值。

c)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当压板面积为0.5㎡,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2023/4/1572第72页/共149页3、承载力特征值分析判定(续)

2)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a)当Q-S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

b)当Q-S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

Ⅰ.对砂石桩、振冲桩复合地基或强夯置换墩:当以黏性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5所对应的荷载(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值大于2m时,按2m计算);当以粉土或砂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荷载。

Ⅱ.对土挤密桩、石灰桩或柱锤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2所对应的荷载。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荷载。2023/4/1573第73页/共149页3、承载力特征值分析判定(续)

Ⅲ.对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或夯实水泥桩复合地基,当以卵石、圆砾、密实粗中砂为主的基地,可取s/b或s/d等于0.008所对应的荷载;当以粉性土、粉土为主的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1所对应的荷载。

Ⅳ.对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荷载。

Ⅴ.对有经验的地区,可按当地经验确定相对变形值。按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3)同一试验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各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得超过其平均值的30%,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23/4/1574第74页/共149页1、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1)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卸载,并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1条规定。

2)荷载测量应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2条的规定。

3)位移测量系统的要求除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3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对称安装4个位移测量仪表;

b)沉降测定平面宜在千斤顶底传力柱位置;

c)传力柱中心与基准桩中心不应小于2.0m距离。

4)加载反力装置一般通过传力柱至地表,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除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4条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传力柱的中心应与承压板的中心重合且垂直支撑。

b)传力柱和承压板的材料强度、刚度座以下的传,应满足载荷试验的要求,在最大荷载作用下应不变形。

c)承压板放置时,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2023/4/1575第75页/共149页1、仪器设备及其安装(续)

4)加载反力装置一般通过传力柱至地表,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除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4条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传力柱的中心应与承压板的中心重合且垂直支撑。

b)传力柱和承压板的材料强度、刚度座以下的传,应满足载荷试验的要求,在最大荷载作用下应不变形。

c)承压板放置时,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2023/4/1576第76页/共149页2023/4/1577深层平板载荷试验装置图第77页/共149页2、现场检测

1)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采用直径为800mm的刚性板,当试井直径大于承压板直径时,紧靠承压板周围的外侧的土层高度应不少于0.8m。

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采用维持荷载标准法。

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Q~S)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

b)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量不能达到相对稳定;

c)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

d)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2023/4/1578第78页/共149页3、承载力特征值判定

1)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当Q-S曲线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为承载力特征值。

b)满足DGJ32/TJ142-20129.3.3款中前三条终止加载条件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确定为极限荷载,当该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为承载力特征值。

c)当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一半。

2)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2023/4/1579第79页/共149页1、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1)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卸载,并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1条规定。

2)荷载测量应符合规程DGJ32/142-2012第4.2.2条的规定。

3)位移测量系统的要求除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3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对称安装2个位移测量仪表;

b)沉降测定平面宜在千斤顶底座以下的传力柱位置;

c)传力柱中心与基准桩中心不应小于2.0m距离。2023/4/1580第80页/共149页1、仪器设备及其安装(续)

4)加载反力装置一般通过传力柱至地表,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作为传力柱。采用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除符合规程DGJ32/TJ142-2012第4.2.4条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传力柱和承压板的材料强度、刚度,应满足载荷试验的要求,在最大荷载作用下应不变形;

b)传力柱的中心应与承压板的中心重合且垂直支撑;

c)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作为传力柱时,需采取措施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d)放置承压板时,应保持试验岩层的天然湿度和状态。2023/4/1581第81页/共149页岩基载荷试验装置示意图2023/4/1582第82页/共149页2、现场检测

1)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柱,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2)加岩石地基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

3)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a)沉降数据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b)某级荷载无法维持或试验荷载不能保持稳定;

c)试验荷载已达设计岩石地基承载力的3倍。注:若限于加载能力,试验荷载也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4)卸载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10min记录一次,记录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30min回弹量不大于0.01mm时,不再记录。2023/4/1583第83页/共149页3、岩石地基承载力判定

1)对应于Q~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2)每个场地荷载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岩石地基承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2023/4/1584第84页/共149页

钻芯法检测基桩、地下连续墙和处理地基竖向增强体的成桩完整性、桩长和混凝土(水泥土等)质量,抽检时应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结构承重、施工记录等代表性的基桩,以提高检测效果,减少工程质量隐患。 为保证钻取的芯样检验结果的真实,对现场钻芯的钻机设备、芯样保鲜、运输、加工截取、试验预处理、压力机的精度、抗压结果统计分析等全过程应严格按照GB50007-2011、JGJ106-2003规范和DGJ32/TJ142-2012规程相关条款执行。2023/4/1585第85页/共149页2023/4/15861、检测桩的确定

1)进行桩身混凝土强度检测

a.受检桩的成桩龄期应达到28天或预留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b.桩身完整性与桩长检测的受检桩,混凝土强度宜达到15MPa以上

2

)a.受检水泥搅拌桩的成桩龄期宜达到设计龄期

b.龄期小于28天的桩,所测强度值不宜换算为28天龄期强度值,直接采用实测强度值进行桩体质量判定。当实测强度值不满足要求,可在28天龄期时进行复测。

3)应根据桩位图、地质资料、结构构件部位的重要性和施工记录等资料随机选定检测桩。第86页/共149页2023/4/15872、每根受检桩的钻芯孔数和钻孔位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混凝土桩,桩径小于1.2m的桩钻1孔,桩径为1.2~1.6m的桩钻2孔,桩径大于1.6m的桩钻3孔。

2)当钻芯孔为一个时,宜在距桩中心10~15cm的位置开孔;当钻芯孔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开孔位置宜在距桩中心0.15~

0.25D内均匀对称布置。

3)对桩端持力层的钻探,每根受检桩不应少于1孔,且钻探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4)当采用钻芯法进行验证检测时,钻芯位置应尽可能定在能钻到其他检测方法判定缺陷的位置。

5)水泥土搅拌桩一般钻1个孔,检测孔布置在偏离中心100mm左右。

6)对水泥搅拌桩的钻进深度应超过施工桩长0.5m。第87页/共149页1、截取抗压芯样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桩长为10~30m时,每孔截取3组芯样;当桩长小于10m时,可取2组,当桩长大于30m时,不少于4组。

2)上部芯样位置距桩顶设计标高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1m,下部芯样位置距桩底不宜大于1倍桩径或1m,中间芯样宜等间距截取。

3)缺陷位置能取样时,应截取一组芯样进行抗压试验。

4)当同一基桩的钻芯孔数大于一个,其中一孔在某深度存在缺陷时,应在其他孔的该深度处截取芯样进行抗压试验。2、当桩端持力层为中,微风化岩层且岩芯可制作成试件时,应在接近桩底部位截取一组岩石芯样;遇分层岩性时宜在各层取样。3、每组芯样应制作三个芯样抗压试件。每块芯样应标明取样深度。在选择混凝土芯样试件时,应注意观察芯样侧面的表观混凝土粗骨料粒径及是否存在裂缝或其他缺陷等。2023/4/1588第88页/共149页1、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钻芯孔数、现场混凝土芯样特征、芯样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按规程的规定和下表的特征进行综合判定。2023/4/1589类别特

征Ⅰ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表面光滑、胶结好、骨料分布均匀、呈长柱状、断口吻合,芯样侧面仅见少量气孔Ⅱ混凝土芯样连续、完整、胶结较好、骨料分布基本均匀、呈柱状、断口基本吻合,芯样侧面局部见蜂窝麻面、沟槽Ⅲ大部分混凝土芯样胶结较好,无松散、夹尼或分层现象,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长度不大于10cm;芯样骨料分布不均匀;芯样多呈短柱状或块状;芯样侧面蜂窝麻面、沟槽连续Ⅳ钻进很困难;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芯样局部破碎且破碎长度大于10cm第89页/共149页

1)同一根桩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钻芯孔时,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综合考虑各钻芯孔的芯样质量情况。不同钻芯孔的芯样在同一深度部位均存在缺陷时,该位置存在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大,桩身缺陷类别应判重些。

2)桩身完整性分类结合芯样单轴抗压强度值进行综合判定时,宜考虑下列情况:

a)蜂窝麻面、沟槽、空洞等缺陷程度应根据其芯样强度试验结果判断。若无法取样或不能加工成试件,缺陷程度应判重些。

b)芯样连续、完整、胶结好或较好、骨料分布均匀或基本均匀、断口吻合或基本吻合;芯样侧面无表观缺陷,或虽有气孔、蜂窝麻面、沟槽,但能够截取芯样制作成试件;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不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则应判为Ⅱ类桩。

c)芯样任一段松散、夹泥或分层,钻进困难甚至无法钻进,则判定基桩的混凝土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若仅在一个孔中出现前述缺陷,而在其他孔同深度部位未出现,为确保质量,仍应进行工程处理。2023/4/1590第90页/共149页

d)局部混凝土破碎、无法取样或虽能取样但无法加工成试件,一般判定为Ⅲ类桩。但当钻芯孔数为3个时,若同一深度部位芯样质量均如此,宜判为Ⅳ类桩;如果仅一孔的芯样质量如此,且长度小于10cm,另两孔同深度部位的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较高,宜判为Ⅱ类桩。2、成桩质量评价应按单桩进行。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判定该受检桩不满足设计要求:

1)混凝土桩身完整性类别为Ⅳ类的桩。

2)受检桩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小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桩。

3)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不满足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

4)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强度)或厚度未达到设计或规范要求的桩。3、钻芯孔偏出桩外时,仅对钻取芯样部分进行评价。2023/4/1591第91页/共149页4、水泥搅拌桩应根据钻进过程中芯样描述(状态、搅拌均匀性)、水泥土芯样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标准贯入试验判断桩身强度及桩体连续性,同时观察标贯器中水泥土搅拌的均匀程度、成桩状态以及端承情况,并判断桩长。2023/4/1592水泥芯样搅拌均匀性分类标准搅拌均匀性现场取芯情况搅拌均匀水泥土搅拌纹理清晰,无水泥粒块搅拌不够均匀水泥土搅拌纹理不连续,含水泥粒块且颗粒直径<2cm搅拌不均匀水泥土无搅拌纹理,夹水泥块或较多水泥富集块,且水泥土结块颗粒直径>2cm第92页/共149页采用低应变检测桩身完整性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国内外采用最多的为瞬态冲击方式。通过手锤在桩身顶部进行竖向激振产生弹性波(也称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的弹性波至桩底反射至桩顶,被安装在桩顶的速度或加速度传感器接收、放大,由专用仪器的数模转换成模拟时域曲线,这种方法称之为低应变反射波法。由桩顶激振产生的弹性波沿桩身传播过程中,当桩身存在明显阻抗差异的界面(如桩底、裂缝、断裂、缩颈、扩颈、夹泥、蜂窝、空洞等)时,产生的反射波在时域曲线上反映。通过分析实测时域曲线的特征,以判断桩身完整性。桩身完整性的反射波检测技术是以一维波动理论为基础的,所有仪器的软硬件研制时均假设了检测的基桩介质、桩周土介质是均匀的。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复杂地质条件都作了约束。因此,低应变反射波检测的时域曲线特征的分析结果目前还无法达到精确定量的程度。实际检测中,如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由于桩身波阻抗面在时域曲线上的响应,对上述提及的缺陷类型是可以判断出桩身存在的可能缺陷和完整性的。但其结果的准确程度取决于检测分析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023/4/1593第93页/共149页2023/4/15941、被测桩(试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15MPa。

2)桩头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桩身基本等同。

3)桩顶面混凝土应平整、密实、无积水并与桩轴线基本垂直。第94页/共149页2023/4/15952、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桩顶平面上均匀对称布置检测点,检测点的数量为:当桩径≤600mm时,不少于2点;当桩径>600mm且≤1000mm时,不少于3点;当桩径>1000mm时,不少于4点。

2)传感器安装位置和激振点应避开钢筋笼的主筋影响,两者宜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保持合适的距离。

3)用耦合剂粘结传感器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安装后的传感器与桩顶面垂直。

4)激振方向与桩轴线方向平行。

5)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和锤垫,宜用宽脉冲获取桩底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第95页/共149页传感器安装点、锤击点布置示意图2023/4/1596第96页/共149页1、桩身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实测信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质条件、施工情况,按下表规定和所列实测时域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2023/4/1597桩身完整性判定类别时域信号特征Ⅰ2L/c时刻前无缺陷反射波;有桩底反射波Ⅱ2L/c时刻前出现轻微缺陷反射波;Ⅲ2L/c时刻前有明显缺陷反射波,其他特征介于Ⅱ类和Ⅳ类之间;Ⅳ2L/c时刻前出现严重缺陷反射波或周期性反射波;或因桩身浅部严重缺陷使波形呈现低频大振幅衰减振动;无桩底反射波第97页/共149页

1)对同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桩型和成桩工艺相同的基桩,因桩端部分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相匹配导致得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可参照本场地同条件下有桩底反射波的其他桩实测信号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2)因软土地区的超长桩(长径比很大或桩周土约束很大、应力波衰减很快)或桩身阻抗与持力层阻抗匹配良好或桩身截面多变、渐变或预制桩接头缝隙影响等因素导致实测信号无桩底反射波时,应以实测信号中2L/c时刻前的特征为重点,识别设定桩长范围是否存在缺陷,并结合经验参照本场地和本地区的相似情况综合分析判定。

3)灌注桩中出现对设计条件有利的扩径无其他缺陷时,不应判定为缺陷。2023/4/1598第98页/共149页2023/4/15992、对于混凝土灌注桩,应区分桩身截面渐变后恢复至原桩径并在该阻抗突变处的一次反射与扩径突变处的二次反射;或当桩身存在不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