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材料整理_第1页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材料整理_第2页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材料整理_第3页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材料整理_第4页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材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学史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宋代文学

960-1279

第一节宋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

一、宋代中央集权高度发达,但始终无法解决冗官、冗兵、冗费的弊端。

①军事上,自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军事将领深加忌防,并多用儒臣治军,

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②行政上,削弱和分散宰相的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实现了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司法系统,实现了财权和司法权的高度集中。

由此,宋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

官僚和军队的数多而职能却十分衰弱。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阶级对立尖锐,农民起

义时起,如宋初四川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北宋末年宋江、方腊的起义,南宋钟相、杨

么的起义等。

二、宋代的外患最多、最长、也最严重,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宋朝对外关系软弱。宋太宗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宋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多而不能战,将有而无实权的局面。北宋1127年亡于女

真人建的金,南宋1279年亡于蒙古人建的元。

三、激烈尖锐的党争与派系倾轧始终不断。北宋的党争主要表现在革新与保守之争上,先是

庆历年间以范仲淹和吕夷简为首的新旧党争,后是熙丰年间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

争,其后更演变成无原则的派系倾轧。南宋的党争主要围绕着和战之争展开,在绍兴和议

(1141)、隆兴和议(1164)、嘉定和议(1208)前后都有激烈的表现。

四、宋代高度重视文治,高度重用文人。

宋太祖曾说,文人“纵皆贪浊”,其危害“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宋史纪事本末》卷二),

为此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人的政治、生活待遇。与唐相比①宋代科举实行了

密封制度,减少了人为因素。②取上名额扩大了数十倍,朝廷为此大量增设官职,笼络知识

阶层,“布衣草泽,皆得充举”(同上,卷七),为平民入仕铺平道路;③皇帝亲自主持的“殿

试”,进士皆为天子门生;④入仕后的俸禄很高。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环境宽松,条件优越,但也产生依赖性.宋人关切朝政、吏事和兵机,喜

谈政事。导致宋代文学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多表现爱国思想;多反映民间疾苦,形成“宋

调。

第二节宋代思想文化对诗文的影响

宋代文化发达。王国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

所不逮也。”(《静安文集续编•宋代之金石学》)

日本•宫崎市定:“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

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

陈寅恪《论再生缘》:“六朝及天水一代思想最为自由,故文章亦臻于上乘。”(《寒柳堂集》)

体现在学术上,哲学、史学、文艺学、考据学全面发达;产生了像《资治通鉴》、《沧浪诗话》、

《梦溪笔谈》等一大批著名的史学、诗话及笔记著作。

其他艺术的全面繁荣,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家品味高,作品讲究意境、神韵之美。

文人更崇尚学问,“以学问为诗”的文学特点应运而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不但陶冶了作家本

身的美学情趣,而且是文学作品融合了其他艺术的审美意象和价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成为众多文人追求的创作方向,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宋代思想统治对诗人创作思想的束缚。

宋代党争激烈,士大夫对朝政、对当权者不能随便议论。”文字之祸亦他代之所无”(清王

士未真《居易录》)。

宋人洪迈再《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讳避”条中所说的:“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

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二、宋代理学对宋代文学有影响。

传统儒学在宋代发展为理学。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程颍、程颐、邵雍、朱熹、陆九

渊等。理学亦称道学,重义理的研究。将“天理”与人心互相对应,凸显人心对秩序、规

范的自觉,把外在伦理规范对人的行为、思想的整顿约束变为内在心性自觉的谐调和修养,

完成了儒学的“内转

宋代文人比较垂理智而轻感情;比较注重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政治责任与道德义务,而抑制

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思想更成熟深沉,情感更含蓄复杂,但明显缺乏唐代文人豪

气干云、才华横溢,天真直率、舒卷自如,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性格特点。

理学重道轻文,“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卷139

甚至弃文、废文,扼杀对真情美感的追求与表达,程颐:“作文害道”,“有德者必有言”(《二

程语录》卷十一)。

宋代诗文继承“诗以讽谏”、“文以明道”的观念,把文学当作政治与教化的工具。抒情色

彩淡,形象性减弱。普遍趋向内敛,个性不突出,情感不直率热烈,气势少见恣肆纵放。明

祝允明说“诗死于宋”(《祝子罪知录》)。

三、宗教思想的影响

三教合流,“以佛修身,以道养生,以儒治世”(宋孝宗《三教论》)。

1宋人的思想更为活跃,见解更为深刻,敢于突破古人成见,建立自己的学说。如欧阳修《毛

诗本义》。

2谈禅成为士大夫普遍而时髦的风气

3宋人对人生采取了更超脱、更达观、更冷静的态度。

4享乐成风

文学上:

加重了议论之风,也使很多作品呈现出一种旷达爽朗的格调。

第三节宋代经济的繁荣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1宋代经济非常发达,城市经济很繁荣。直接促进了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宋代官学

和私学都很发达;

2印刷术提高,使官方、民间的藏书大量增加,促进了知识阶层的扩大;

曾巩《苏明允哀词》称三苏文章盛传于世,“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

名,家有其书”。

北宋汴京相国寺书肆、南宋临安陈道人书铺、尹家书籍铺等,成了文学传播的中心。

3商业发达,如纸币的使用;歌楼酒馆繁荣,勾栏瓦肆林立。促进了诗词、话本、戏剧

等的发展、繁荣。

第四节宋代文学成就和历史地位

一1、词

宋代文学中以词的成就最高。宋词被后人尊奉为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

元之曲相媲美的文学瑰宝。

1、宋词发达的原因:

从历史上讲,唐五代文坛以诗歌最为发达,而词远逊于诗,给宋人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从题材上讲,词言情成为一种传统。

宋代社会追逐享乐风气的影响。鼓励大臣买歌儿舞女。社会相对安定,重娱乐。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词的繁荣。

(-)宋词的繁荣和成就的表现

其一,填词普及。上至皇帝填词谱曲,下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

话》)。

其二,新创词调大量出现,多达近千种,且形式多,令、慢、近、犯、歌头、摊破、增减、

偷声,无不齐备。

其三,词的思想内容有了根本性突破,填写技巧得到很大提高。苏轼、辛弃疾是“无意不可

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突破言情范围。特别讲究技巧方法,把诗、

文、论、赋中的种种手法都移植到词中,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其四,流派众多。以作者而论有“柳永体”、“东坡体”、“易安体”、“稼轩体”、“白石体”等;

以总体风格而论有婉约、豪放、旷达、骚雅等。

(三)宋词的分期

从宏观上讲可分为北宋与南宋两大期。

北宋词,基本沿袭唐五代。令、慢并重;较清新质朴、蕴藉天成;多应歌唱,故声调婉转;

多就景抒情。代表晏殊、张先、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等。

南宋词,宋调。多重慢曲;多雕琢藻绘、更重人工安排;多应酬谢,故体制雅正;多即事叙

景。代表: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吴文英、王沂孙、张炎、

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

二、诗

严羽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

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欠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

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着到何在。”(《沧浪诗话•诗辨》)

刘克庄说:“(本朝之诗)或尚理致,或负材力,或逞辨博。少者千篇,多至万首,要皆经义

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竹溪诗序》)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

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

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

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

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

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

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

势力圈里。

(-)作者众多、诗作众多。

宋诗据《宋诗纪事》记载,有作家3800多人。《宋诗纪事补遗》又增3000多人。远远超过

唐代。个人存诗也很多,像陆游近万首,苏轼、杨万里有4000多首,梅尧臣有2900多首,

王安石、黄庭坚有1500多首。

《全唐诗》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加上补遗有2300

多家。

(―)宋诗的特色

1、从思想内容、题材上看——爱国诗多,爱情诗少,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比历代诗歌宽广。

其具体表现有:

一是直接以诗歌议政。

二是广泛而深入地描写民生、民风民俗。

三是一贯地表现爱国思想。

四是品评艺术。

2、在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上:以文为诗。

①议论化。“以议论为诗”

②才学化,严羽“以才学为诗”,刘克庄:“逞辨博”、“负材力”。

③散文化。“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赵翼

《瓯北诗话》卷五)

④具体写法翻新、改进。

3.宋诗的发展

①北宋初期(960-1022):晚唐五代诗风向宋代诗风形成的过渡时期。有“白体”、“西昆

体”和晚唐体”。代表为王禹倜。总体成就不高。

②北宋中期(1023-1085):成熟繁荣期。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等。宋诗趋

于成熟,具有鲜明个性。

③北宋后期(1086-1126):衰落期。代表是黄庭坚、陈师道等,过分强调以议论、才学、

思力入诗,过多从书本讨出路,忽略了社会生活,诗歌创作成就不高。

④南宋初期(1127-1140):过渡期。江西诗派,主要作家有吕本中、曾儿、陈与义等。重

视诗法,忧时伤世。

⑤南宋中期(1140-1210):中兴期。代表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思想内容广阔,

爱国主义为基调,艺术风格而鲜明。

⑥南宋后期(1211-1279):衰落期。代表为江湖诗派、永嘉四灵。宋末文天祥、汪元量。

三、散文

宋文的成就很高,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

1、样式上,以古文为主,但对骈文并不深恶痛绝,能兼收骄散之长。

2、观念上,既遵循“尊道”“明道”的原则,又抵制以道废文的极端观点。

3、内容上,以论道与论政最为突出,此外,以记录见闻为目的的笔记之文亦很发达。

4.艺术特色上,一是长于议论,二是平易自然。

代表人:柳开、王禹僻、穆修、石介、范仲淹、曾巩、王安石、三苏、宗泽、李纲、陈东、

胡铃、陈亮、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谢翱等。

宋代文学特点:

1、主题:政治关怀、道德意识以及民族意

识和悲凉情绪。

2、审美情趣的转变:以俗为雅,追求平淡。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梅尧臣

平淡而山高水深。-黄庭坚

3、讲求理趣的意境,好发议论。

4、讲究格律技巧和用典。

参考书目:

《宋代文学史》,孙望,常国武

《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唐宋词选》,社科院文研所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

《诗词散论》,缪金戊

《唐宋词史》,杨海明

《宋史•艺文志》

《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

《词学研究论文集》华东师大编

《唐宋词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宋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作业:

预习王禹偶、林逋、杨亿的诗。自己赏析。

背诵《村行》《山园小梅》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960-1022)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宋初文人多数是从五代十国入宋的,其中如李昉、陶谷原是后周的词臣,徐铉、刁衍原是南

唐的词臣。散文仍多为骈体,风格浮艳,与五代时如出一辙。

稍后虽有柳开、梁周翰等人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未能取得相应的创作实绩。成就较高

的作家是王禹偶,代表作诗《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待漏院记》。(自己看《史》p20-21,选》

217。)

宋初有三体,白体、昆体、晚唐体。

方回《桐江续集》卷32《送罗寿可诗序》:“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白

体如李文正(昉)、徐常侍昆仲(铉、锵)、王元之(王禹偶)、王汉谋(奇),昆体则有杨、

刘《西昆集》传世,二宋(宋庠宋祁)、张乖崖(咏)、钱僖公(钱惟演)、丁崖州(谓)皆

是;晚唐体则九僧最逼真,寇莱公、鲁三交、林和靖、魏仲先父子(野、闲)、潘逍遥(阑)、

赵清献(拄):凡数十家,深涵茂育,气极势盛。”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偶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禹偶)学白乐天,杨文公(亿)中山(筠)

学李商隐,盛文肃(度)学韦苏州,欧阳公(修)学韩退之古静;梅圣俞(尧臣)学唐人平淡处。”

一•、白体诗人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俯。其诗歌主

要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

切清雅。

二、王禹偶

(一)作者简介

王禹佣(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出身农家,太平兴国八年中进

士,曾任右拾遗、知制诰等职,正直敢言,八年内三此遭贬,曾作《三黜赋》以感慨自己的

一生。因在判大理寺时替徐铉辩诬而第一次被黜,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后任翰林学士,因谤

讪朝政第二次被贬,知滁州、扬州。真宗即位后又重回中央,因与宰相不合,第三次被黜,

外贬为知黄州,人称“王黄州死于新州。有《小畜集》。

为人刚直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奉躬行道为己任”,“其为文著书,多涉规讽”

(《宋史》本传)。

(二)文学主张

王禹偶论文强调道的作用,明确提出“文以传道”的主张。

反对“语艰而义奥”(《再答张扶书》),提倡“易道易晓”的文风。他说:“夫文,传道而

明心也。古圣人不得己而为之也……既不得已而为之,又欲乎句之难道邪?又欲乎义之难晓

邪?”(《答张扶书》)

认为文学创作的最高楷模是“韩柳文章李杜诗”

(《赠朱严》),并抱着“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前赋春居杂兴诗二首……》)

的态度进行创作。

(三)诗文特点

1、内容丰富深刻,感情纯朴真切。

《对雪》

2、诗风浅切明畅,简雅古淡,追求平淡美。

《畲田调》五首

大家齐力麟(zh6孱颜,耳听由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箕禾穗满青山

杀尽鸡豚唤属畲,由来递互作生涯

莫言火种无多利,林树明年似乱麻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也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畲由鼓笛乐熙熙,空有歌声未有词。

从此商于为故事,满山皆唱舍人诗。

代表作是描绘绘山水景物、抒情的作品,如《寒食》《村行》。

《寒食》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蝶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村行》讲读

1、写作时间:这首七言律诗写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秋天,作者被贬谪到商州(今陕

西商县)时。

2、诗歌内容

描写村行所见的乡野深秋景色,表现诗人惆怅的思乡之情。

3,艺术特色:

①情景交融,富有情韵。以比拟手法写景,生动而有趣味。意象清丽。清人贺裳说他“虽学

乐天,然得其清,不堕其俗”(《载酒园诗话》)。他借鉴杜甫的艺术境界,超越了白体的浅俗

平易。情感冷静含蓄,将苦闷淡化,表现出宋诗的理智倾向。

②语言平易晓畅,层次清晰。

③对仗工稳自然。

第二节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

在宋初诗坛上,还有一群宗法贾岛、姚合而以描写山林风物见长的诗人,他们是杨朴、赵湘

(959-994?)、林逋、魏野(960-1020),潘阐(?-1009),''九僧”、寇准(962-1023)等,

其诗作被称为晚唐体。“晚唐体”也称“九僧体”,又称“武功派”,或“贾岛格”。

晚唐体的特点是:

1、作者除寇准外,多为隐士、僧人、下层官僚、潦倒文人。

2、诗的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山水景物的刻划,闲静生活的描写。

2、手法上喜用白描,忌用典故;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指出晚唐一派“忌用事,谓之

‘点鬼薄',惟收眼前景而深刻思之”。

3、在诗的风格上,有的平淡高远,有的闲逸孤峭。闻一多说贾岛“爱静、爱瘦、爱冷,也

爱这些情调的象征一一鹤、石、冰雪。……甚至爱贫、病、丑和恐怖”。(《贾岛》)

4、诗的形式上多为五言律诗,七律较少,古体更少。他们呕心沥血描摹景物,尤其在颔联、

颈联上刻意求工,以致不顾首尾意脉贯通。

“当时有进士许洞者,善为词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书一纸,约曰'不得犯此

-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

僧皆阁笔。”(欧阳修《六一诗话》)

缺点:1、意象单调。2、形式呆板、3、情感色彩单一,多为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

4、境界偏于狭小,缺乏深刻的现实性。

二、林逋

1,生平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一生以梅、鹤为伴,景德后“居西湖

二十年,未尝入城市”(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过者清苦的隐居生活,死后赐谥“和

靖先生”。临终诗云:“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林逋隐居西湖,朝廷命守臣王济体访之。逋投-启,其文则俪偶

声律之式也。济日:'草泽之士,不友王侯,文须格古。功名之事,候时致用,则当修辞立

诚。今逋两失之矣。’乃以文学保荐,诏下,赐粟帛而已J《宋史•林逋传》:“逋不娶,无

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有《喜侄宥及第》。

2、诗的内容

主要是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①以写西湖景色为多。

②咏物诗占十分之一二,其中咏梅诗最著名。

湖上吟翁道味长,孤坟今已草成荒。

姓名犹寄梅花上,一度开时一度香。(杨公远《和靖》)

3、特色

诗风清淡闲远。他是“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钱钟书《宋

诗选注》)。五七言俱佳。诗境狭小,缺乏气势。

《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代表作:

众芳描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写作特色:

1、对比衬托。借物来衬,借景来托。

2、虚实结合。

3、托物寄兴。以梅自况,颇具特色。

4、对偶精工。

欧阳修:''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讨账

矩臣水墨梅》)

王十朋:“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念奴娇》:“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土,不肯分留风月

姜夔创《暗香》《疏影》,为咏梅的专有名词。

《诗话总龟•前集》卷9:“田承君云:'王居卿在扬州,同孙巨源、苏子瞻适相会,居卿置

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

坡日: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一座大笑。”(原载《侯鳍录》卷1,文字稍异)

《带经堂诗话》:“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古今咏梅花者

多矣,林和靖‘暗香'‘疏影’之句,独有千古。……若晚唐’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直是喷饭。”

清钱咏《履园谭诗》:“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

离之间。”

另外还有黄庭坚赏识的“雪后园林方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

王直方喜欢的“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

“横隔片烟争向静,半粘残雪不胜清。”

三、其他晚唐体诗人

1.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河南省陕县)人,一生未仕,诗风平朴,

有《草堂集》。

2.潘间(生卒年不详),字逍遥,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

后因事受牵得罪,隐姓埋名,其诗古朴孤峭,颇有唐人风调。

3.九僧:九位以诗名世的僧人,即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

贵城惟风、淮南惠崇、江南宇昭、蛾眉怀古。有《九僧诗》传世。(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及司马光《温公诗话》)也属于晚唐诗派。胡应麟《诗薮》:“(九僧)诸人盖皆与寇平仲。杨

大年同时,其诗律精工莹洁,一扫唐末五代鄙倍之态,几于升贾岛之堂,而五言绝句亦绝不

能出草木虫鱼之外。”

惠崇最为著名,佳句较多,缺乏个性。九僧诗无论体裁、风格都显得狭小细碎,但意境清幽,

注重艺术上的锤炼,绵延时间最长。

4.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人。北宋政治家,位极宰相,封

莱国公。潘阖、魏野及九僧皆与之为友,诗学王维、韦应物,其诗凄惋,颇有唐人风韵。尤

以七言绝句写得较好,很有韵味。例如《书河上亭壁》(其三):

岸阔橘稀浪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江南春》二首: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日落汀州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第四节西昆体

一、得名(《史》p24)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翰林学士、户部郎中

知制诰杨亿与刘筠、钱惟演等人同在秘阁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

成书,诏题作《册府元龟》)一书。编书之余作诗唱酬,大中祥符元年(1008)杨亿将唱酬之

作编为一集。因唱酬活动主要是在帝王藏书之府(国家图书馆)——秘阁中进行的,根据《山

海经》、《穆天子传》中关于昆仑之西有群玉之山为帝王藏书之府的传说,杨亿将诗集题作《西

昆酬唱集》。该书共收17人的248首诗。

二、特点

1、影响很大。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所说,“盖自杨刘倡和,西昆集行,后进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

之昆体。由是唐贤诸集几废而不行。”

2、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西昆酬唱集》中有五分之四的诗是杨,钱,刘三人所作。

3.诗歌内容

题材内容比较狭窄,没有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主要有四类。

①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如《直夜》《夜宴》《别墅》等。

②怀古咏史诗。有感而发,能借古讽今,有社会意义。如《始皇》、《汉武》、《明皇》、《南朝》

等。

③咏物诗。《鹤》《梨》《柳絮》《萤》《泪》等。

④闺情。如《无题》《阙题》等,表现爱情。

4、形式上多为近体,七律占十分之六。

5、艺术特色。艺术风格。

主要师法李商隐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整饬典雅。

缺乏真挚感情和深沉感慨,徒有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立足于模仿而缺乏创新。

当时就有优人以李商隐服蓝缕之衣而出,问之以故,答曰:“吾为诸馆职搏扯至此”(刘放《中

山诗话》)

“从北宋诗歌的整个发展看来,西昆体不过象一薄层、一小圈的油花,浮在水面上,没有在

水里渗入得透,溶解得匀:它只有极局限、极短促的影响,立刻给大家瞧不起,并且它'搏

扯的古典成语的范围跟它歌咏的事物的范围同样的狭小(钱钟书《宋诗选注》)

“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剜镇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

离析圣人之意,蠢伤圣人之道。”(石介《怪说》)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

北宋初期的词:

北宋初的词作者大都是诗人,如王禹倩、潘阖、寇准、钱惟演、林逋等都写有词作。他们的

精力主要是放在诗歌上,词作数量较少。词的风格,与各人的诗歌风格近似。寇准的《踏

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濠濠,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

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惦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林逋的《相思令》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第一节对五代词的因革(一,闲雅有情思的晏殊词;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

一、晏殊

(一)生平(《史》p28,《选p4)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朝

时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宰相)。好奖拔人才,范仲淹、韩琦、

富弼、欧阳修等都出自他的门下。谥号“元献”。有《珠玉集》,诗多散佚,存词140首,为

《珠玉词》。

“性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处。”(叶梦得《避

暑录话》)

(-)词

1、内容:

①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如《蝶恋花》(槛菊愁烟)

②书写自我人生感受。表现富贵闲雅的生活、流连光景的轻怨淡愁和惆怅落寞的情怀,突出

的主题是感叹时光易逝、宣扬及时行乐。如《浣溪沙》(一曲新词)

③其它.有一些活泼轻快的作品。如《破阵子》

2,体裁:多为小令。

3、艺术特色:

深得冯冯延巳词“俊”的特点,发展得更为含蓄典雅、圆融温润。

①擅长脱于鄙俗而写出气象,特别善于以淡雅之笔写富贵之态,以清新之笔写男女之情,显

得神清气远、蕴藉雅健。

②善于捕捉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纤细的感受,抒发由此而产生的深蕴凄婉的心绪,甚至喑示出

对人生的理性把握,显得意境格外高远。

善用细腻的感受和警练的词句准确地概括出普遍的人生感触,表达较委婉含蓄、凝重平稳,

形成雍容华贵、清新委婉的独特风格。

③多用白描手法,不用典,语言浅而丽,典雅工致,意境深厚,情中有思,读之有低回反复

之致。

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和,词语雅丽。

缺点:意蕴单薄,感情柔弱。

(三)作品选讲

《浣溪沙》(《选》p5)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主题内容:

表达了伤春惜时之意,蕴含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意识,同时也抒发了怀人之情。

赵尊岳《〈珠玉词〉渊》:

“晏无所不足于身世,其所以寄不足之情于词者,惟时光之易过与离别之难堪耳,此首泛述

时光,却能回肠荡气……此等小词,流连感慨,不难于铺叙,而难于歇拍。必求其思致闲淡,

写事逼真,则在此无可奈何情绪之际,有非新词与酒所能解者,必不得已,只付之徘徊怆感

而已。今仅及徘徊,不必明说怆感,怆感自在意中,若必明说,转成笨伯,所谓意有尽而情

有馀者,正指此等作法

2、写作特点:

1)借物传意,融情入景。通过对自然景物变与不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由此而产生的对宇

宙人生“无可奈何”、难以名状的惆怅之情与“相识燕归来”的理性的旷达,无奈之中有一

种圆融的观照。

2)语言淡雅,不见雕琢之迹,自然媚婉,苇姿摇曳,情韵动人。“似曾”两句属对工巧、自

然浑成。

叹逝感伤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浣溪沙》)

“当歌对酒莫沉吟,人生有限情无限”(《踏莎行》)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玉楼春》)

(四)影响

晏殊词表现了升平时代贵族士大夫的宴游生活、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有“富贵词人”之称。

其可贵处在于摆脱了庸俗,过滤了五代“花间词”的枪冶而融入了清雅的文人意趣。优裕闲

逸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从圆满中体悟到不圆满,感到人生短暂。将人生有限

的忧思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互相生发,加深了此种情感的深度,在浓情中渗透着理性

沉思的特质。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

祖”(冯煦《蒿庵论词》)

二、欧阳修(《史》p29,《选plO)

存词241首,《醉翁琴趣外编》、

《六一词》。

六一:”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

其间,是为六一。"(《三朝言行录》)。

(-)欧阳修的词学观念

欧阳修对词的认识不高,仍视词为“聊佐清欢”的“薄技”(《西湖念语》)o

(-)词作内容。有雅俗两类

1、抒发自我人生体验。表现啸傲湖山、流连风月的襟怀,表达人生命运变化的感叹和官场

艰险的体验。继承了文人化的方向,脱开婉约情调,向着疏俊的方向发展。如《朝中措》(平

山堂):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钥1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2、艳词。以恋情相思、离愁别恨为主。

有一类比较庸俗。他晚年说“三十年前,尚好文华,嗜酒歌呼,知以为乐而不知其非也。”

(《答孙正之第二书》)

另一类比较健康,接近市民审美趣味。如《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儿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毛先舒(1620-1688)云:“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

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

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再如《南歌子》:

风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又如《生查子》(元夕),也见于朱淑真的《断肠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词风

受冯延巳影响大,与晏殊词相混杂。刘熙载:“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艺概•词概》)

词风清丽委婉,或深婉含蓄,或清新疏隽。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宋至文忠,文始

复古,天下翕然师尊之,风尚为之一变。即以词而论,亦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四)革新贡献

1、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如

《朝中措》(平山堂)将作者自己“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尊前看取衰翁”的形象表现在词

里,境界明快爽朗,开豪放一派的先路。

2、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通俗化方向开拓,与柳永相互呼应。

3、借鉴和吸取了民歌“定格联章”等表现手法,向通俗化方向开拓。如咏十二节气的《渔

家傲》鼓子词、题咏颖州西湖的《采桑子》十首,清新明畅。

(五)作品选讲《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张潮《江南行》:“茨孤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犹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梁元帝的《荡妇秋思赋》:

荡子之别十年,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

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容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

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艺术特色:

①情景比喻相融合。“离愁”两句写离愁随着离家路程的变长,时间的变久而更增加了,就

像沿途经过的河流,春水无穷无尽,永远不断,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妙合无垠,便使抽象的

感情变成具体的形象,尤其显得绵长亲切。下片推想闺中人对旅人的思念,“平芜”两句从

她登高远望的特定情景出发,将离愁融进长满青草的平原和平原尽头的春山,乃至春山以外

遥远的空间中去。思妇的视线迫不上行人的足迹,便在想象中推进一层,由于景扩大到画面

之外而增加了情的容量。

②写法独特。以自己设想对方,结构完整而细密。上片从行人落笔,写行人旅途思家:下片

从闺中思妇落笔,写闺中思妇怅望念远。

③以寻常语言和意象描绘出悠远的意境,画面美丽动人,抒情性浓。“残梅”、“细柳”、“草

熏”、“风暖”展示出一种早春迷人的景色,在此背景之下抒写离愁别恨,更显得柔情缱绻。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二,切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范仲淹(《史》p31,《选pl)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出

身清贫,生活俭朴。1036年上书讥切时政,得到尹洙、欧阳修的支持,被目为朋党;庆历

三年(1043),仁宗采纳他所上明黜陟,抑侥悻,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用,厚农桑,修武备,

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事,推行了政治革新——庆历新政,终因保守势力太大,改革

措施不得要领而失败。颇具将才,多次到西北前线任职,很受士卒的爱戴和西夏的敬甩。这

种经历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凡的胸襟。有《范文正公集》。

(二)文学成就

范仲淹以大政治家的身份涉足文学,论文切实,对晚唐五代的“薄弱”文风和西昆及其追随

者“刻辞镂意”、“专事藻绘”的浮艳文风多有批判。

文学创作虽不甚丰,但文、诗、词皆有佳作o

文如《岳阳楼记》

诗如《赠钓者》:“江上往来人,尽爱妒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涛里。”

(三)词

多写愁情。如《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

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己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鼓,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

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相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迫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魏泰《东轩笔录》:“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

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呼为穷塞主之词。”

上片写西北边塞风景,紧扣一“异”字,境界苍莽雄阔。下片抒情,抒发将士忧国思乡的

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①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性。此词被欧阳修呼为“穷塞主之词”(魏泰

《东轩笔录》),沉郁苍声,思想感情亦与其忧乐观相通。

②衬托手法。以“衡阳雁去无留意”衬托气候的寒苦。

③作品境界开阔,风格苍凉悲壮,在宋初词坛上别开生面。从五代词的宫闱闺阁、楼台亭院

走向江山塞漠,摆脱浅斟低唱,发宋人豪放之先声。

二、张先

(-)生平(《史》p31,《选7)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

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

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

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

卷下)。一生无大挫折,优游卒岁。与晏殊交情深。有《张子野词》,存词165首。

。词

1、内容: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语出其《行香子》,人称“张三中””(《古今诗

话》)。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2、艺术特色:

①长于表现歌舞音乐艺术的精妙。常把听歌看舞的场面和感受行之于笔,传神地表现出歌妓

的才艺和表演时的情态,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写琵琶、胡琴:“啄木细

声迟,黄蜂花上飞二

②善于炼字,善写自然景物,往往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人称“张三影”。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37记载,有人称张先为张三中,“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

客不晓。公闩:'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归朝欢》)、

‘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剪牡丹》),余平生所得意也。”其写影有29句之多。另如: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3、词风:清新明丽。语言流畅兼精巧尖新。

(三)贡献

1、大量以词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性,从观念上提高的了词的文学地位。

2、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缘题赋词,改变了以往有调无题的传统格局,加强

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有70多首词有题序。有的文字颇长,有一定的叙事性,如《木兰

花》:“去春自湖归杭,忆南园花已开,有'当时犹有蕊如梅’之句。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

一大转移”(陈廷绰《白雨斋词话》卷一)。

3、较早较多写作长调慢词。如《谢池春慢》《破阵乐》《卜算子慢》《山亭宴慢》等,结构较

复杂,内容比较丰富,气势较扩大。

三、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

进士。神宗熙宁午间两任同平章事宰相扎实行变法,企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卒谥日

文,赠太师。崇宁间追封舒王。有《王文公集》,词存29首。(《史》p32,仙》21)

王词虽少,却颇具开创性。其词已脱离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抒发自我

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

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

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艺术特点:

①立意高远,体气刚健而浑厚。

《古今词话》:“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馀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日:

“此老乃野狐精也。”

《碧鸡漫志》:“王荆公长短句不多,合绳墨处自雍容奇特。”

②多处化用前人的诗句、诗意,以状景抒怀,不见雕镂痕迹,具见锤炼之功。

③对比手法。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一、生平(《史》p33,姚》pl6)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更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称柳七、柳七郎。祖

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崇安(福建武夷山市)人。及冠入京应试,未第,游荆楚吴越。

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授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推官,历余杭令、泗州

判官、灵台令、太常博士等,官至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又称晚年流落,殁于润州。

有《乐章集》。

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词。

“喜做小词,然薄于操行。”“日与猥子纵游猖馆酒楼间,无受检约。”(《艺苑雌黄》)

“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

一时”“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皆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变,争不恣狂荡?何

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恣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中举后,仁宗“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柳水“日

与狷子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苕溪渔簿丛话后集》

卷三九)。

据说死后“葬资竞无所出”,妓女们集资安葬。

青楼是引发文人墨客绮思丽情的渊薮,多少在婚姻家庭中体验不到的浪漫温存都可以在歌姬

舞妓的袖角唇边得到补偿,而后再揭桀于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