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态旅游学概论_第1页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概论_第2页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概论_第3页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概论_第4页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概论第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第一章生态旅游学

基本理论第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一节生态学基本知识在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卑微的,人要正确认识这一点——董军人对自然的认识只是求存认知,而不是求真认知——王东岳一、生态•环境概念生态: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第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第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二、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

1.环境的概念(1)环境(Environment):

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大小范围、具体、相对)(2)环境因子(Environmentfactors):

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第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物有机体的存活需要不断地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一方面环境向生物有机体提供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使生物有机体不断受到环境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生物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的这种相互作用,使得生物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第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环境类型

(1)按主体:人——人类环境:环境科学

生物——生物环境:生态科学(生物体以外)(2)按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按范围:宇宙环境space~: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太阳辐射、黑子、月、日引力等。第1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地球环境global:大气圈中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

石圈、生物圈。区域环境regional: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

陆地、海洋。

微环境micro-environment: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群落的镶嵌。内环境interenvironment: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第1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三.生态因子及其作用1.生态因子(1)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

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特定的生态因子组合(2)生活因子

生活因子(life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第1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

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直接和间接作用

限制性作用第1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综合作用

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第1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主导因子作用

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如沼泽——水分

林地生产力——粘磐层第1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即为可补偿性。第1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期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

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第1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四、生态学与旅游资源有关的理论第1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1.种群的自然调节一个种群所栖环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生物,承载量接近饱和时,如果种群数量(密度)再增加,增长率则会下降乃至出现负值,使种群数量减少;而当种群数量(密度)减少到一定限度时,增长率会再度上升,最终使种群数量达到该环境允许的稳定水平。制定合理的渔业捕捞量和林业采伐量,可保证在不伤及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产量。第1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物种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常见的是:①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第2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②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第2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消化,以及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等,都表现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失。第2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物质的循环再生

生态系统的代谢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质不断地循环再生。阳光提供的能量驱动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停地循环流动,既包括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生物间的营养传递和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也包括生命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物质形式的转换。物质循环的正常运行,要求一定的生态系统结构。随着生物的进化和扩散,环境中大量无机物质被合成为生命物质,形成了广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飞禽走兽。第2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般说,发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质代谢是进多出少,而当群落成熟后代谢趋于平衡,进出大致相当。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须注意到物质代谢的规律。一方面,在生产中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开发生物资源,而不可只顾一时,竭泽而渔。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积农田因肥力减退未得到及时补偿而减产。另一方面,还应控制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进入环境,超越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积累,损害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生活环境。第2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4.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第2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第2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母鹰深爱着她生养的小鹰,但是母鹰更渴望小鹰能成为四处翱翔的空中猛禽。因此,必须无情地逼着小鹰飞离舒适的家,学会独立。"第2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人类由原始的生态环境进化而来,对生态美有着深刻的审美记忆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将生态美赶出了人们的生活,我们要专门去寻找人对生态的认识是求存的,而不是求真的人在生态面前是肤浅的,卑微的,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一点第2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第二节生态美理论一.生态美1.生态美与自然美

自然美只是自然界自身具有的审美价值,而生态美是指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和谐共生所展示出来的美的形式.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生态美首先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它是由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它是人与大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

第2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2.生态美不同于社会美

生态美与社会美在审美对象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当社会生活作为人的生态过程并且涉及到自然的关系时,这种社会美才进入生态美的领域,也才能化为生态美,如社会生活方式的美.

第3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如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对环境氛围的刻画可谓千古绝唱,把寒山寺的环境作了点染,不仅写出秋夜的气氛,还写出了夜泊枫桥人的心境.但这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境况.第3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生态美与艺术美

其区别在于审美主体的参与性.生态美不能单纯的超功能的形式观照中产生,它总是以某种生态观的判断为前提的.一潭化学污染的池水尽管给人以色彩的诱惑,但它与生态美是决然不相关的.

第3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冯延已《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墓.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对景物的描写渗透了作者浓重的情感色彩,其中虽有自然美的因素,但与生态美无关,词中营造出的是一种艺术美的境界和氛围.

第3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元代僧人惠凯《金山》:"隔岸山横紫翠深,倚栏一望涤烦襟.径来最是门前水,不洗浮生名利心."

山清水碧,满目清幽,这是自然环境洗涤了人的世俗的纷扰,给人一种了无牵挂的情怀,可谓境清心也清.这种自然美使具有了生态美的意味.

第3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生态美与技术美

技术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人为变革,技术美是以人工物的合目的性或合规律性的关照点,它往往表现了对自然的强制性和模仿性(仿生技术).

第3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二.

生态与心态(一)机体需要与情绪状态

1.人的情绪与生活密切相关

2.情绪总是与动机相关联的

动机是人的行为发生和改变的内在动力,它取决于人的需求;

情绪则是动机满足与否所带来的行为反应.在动机性行为中随着人的动机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不同的情绪.同时,情绪本身也具有动机作用,从而形成情绪性动机,由此导致某种行为.

第3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机体的生理性动机是出于人的生物性需求而引起的

如要维持人类的生存就要满足:饮食,性,休息,睡眠,安全,避寒等的需要.因此在这一机体需要的层次上,会引发人的满足与否的的心理体验,由此而产生苦和乐的情绪状态.快乐和痛苦的情绪可以由人的需求能否满足的感觉而引发,满足则快乐,不满足则痛苦.

第3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三.审美心态

人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保持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称为心境.它是一种持久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心理状态,作为一种心理背景,使人的一切行动和体验都带有它的色彩和痕迹.愉快的心境使人开朗而振作,阴郁的心境使人沉闷而消极.那么在生活中如何获得一种乐观而平和的心境这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第3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一)审美具有的特征:1.审美是人的生命活动向人的精神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2.审美具有自我超越的功能

3.审美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4.审美具有直觉和感悟的性质,它超越了主客体统一的认识关系和逻辑的,理性的局限

5.审美作为一种观照,是以主体的心态为前提的

第3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二)生态美的本体特性和范畴结构1.生态美的本体特征

内涵:如果说生命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那么这种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便是生态美的本体特性,它反映出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整体.中国美学曾经把美的蕴涵界定在对生命的体验中,那么生态美的底蕴便是对人和自然交融的生命体验,它来至天人一体,是天,地,性,心的合而为一.第4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2.生态美作为人生境界

人的精神境界分三种:

一种是道德境界:追求的是一种无条件服从于群体利益和意志的状态,它具有一种外在的伦理制约和行为规范.

二种是宗教境界:追求的是一种皈依上帝和遁世态度,它的思想基础是人对神灵绝对依赖感.

三种是审美境界:追求的是主体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相结合的主客同一的境界,它所取得的和谐是非伦理的而又超道德的自由.这是一种"随心所欲,不逾规".

第4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3.审美是如何发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用的

其一,审美过程机制:个体反映模式;以人为中心的尺度世界(适合于人);

其二,审美体验以个体的情感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情感世界认识活动):审美使人的心灵在形式感受,意义领悟和价值体验中趋向一种和谐而自由的精神状态,促进人的理想,情操和人格的完善,从而达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

第4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态美的人生境界:

其一,是一时空概念;(时空条件下的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二,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

(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生命和谐意境与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内涵)

其三,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态观念的认同;可以使人超越"利弊得失"而达到与世界的本真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念,时代)

第4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四、生态美与生态审美并不完全止于对象形象的观照和玩味,而是一种意境的动态审美.在生态美的意境审美中对深层意义的领悟,可以唤起人们对生态观念的认同.

庄子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第4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却不说话.圣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顺托自然,大圣不妄自造作,这是说取法于天地的缘故."这里的天地之大美并非山水景色,但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美是相通的,因此"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说明由生态美的感受可以达到对自然生态规律的体认.

第4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五.《周易》中的生态美“生生不息”的生态生命美;“天人合一”的生态存在美;“生稚养终”的生态节律美;“辨物居方”的生态环境美;“保合太和”的生态和谐美;“曲成万物”的生态创造美。

第4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周易》中“生生不息”的观念正体现了中国古代哲人由自然生态中新陈代谢、持续流动的原始美生发出对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的生态感悟。《周易·系辞上》说:“生生之谓易”,《系辞下》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第4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当我们漫步在乡间小道,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喜看稻菽千重浪”之时,我们会感受到由衷的快乐;当我们骑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仰看白云苍狗,观赏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时,我们会心中充满欢喜;当我们旅游在森林公园,惊奇于参天古树,倾听着“自在娇莺恰恰啼”时,我们会莫名激动……为什么?就因为这些自然景观是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保持着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充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之美,体现了美所应具有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一致的自由精神。第4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反之,当我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浇铸起来的现代化“城市森林”中,目睹着一堆又一堆腐臭的生活垃圾,呼吸着充满汽油和工业粉尘混合的污浊空气时,我们常常会感到莫名的疏离与痛苦……为什么?就因为这些人工景观阻碍了生命过程的流动循环,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自在亲和关系,使人类失去了感受生命物种蓬勃旺盛、永不衰竭的“生生”之美而造成的。

第4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天人合一”:物我圆融的生态存在美生态美是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美,也是人与生态环境和睦相处之生态存在美。人对这种美的体验,必须由主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及和谐的情景中去,和生命整体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努力超越物我对立,克服由于自己与万物的差别性而产生的阻隔,冲破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封闭,达到直入自然变化的奥秘之中的美妙胜境。第5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态美将物与我之间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视为自己最基本的特性。第5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所谓天人合德。《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第5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的德行应该与天地相符,能够生养万物,他的光明应该像日月那样,普照一切,他的进退像四时一样,井然有序,他的赏罚与鬼神相配合,吉凶一致。他的作为先于天而施发,但上天不会背弃他,他的行动后于天而开展,是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的,所以他是深明宇宙奥妙,达到物我圆融境界的“大人”,也是能体会天地之大美,享受生命创造之乐趣的“大人”。第5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中,就通过《大畜·象传》:“天在山中,大畜”的解读,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人合一”、物我圆融的生态存在美景象:“天在山中,即天之光明照耀于山内。天之光明照耀于山内,则草木鸟兽皆遂其生,成为人之财富,其积蓄者大矣,是以卦名曰大畜。”第5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当然,“大畜”全卦并不只是这些抽象的内容,它还描绘了田间种植,人们饲养牲畜和农民的劳动生活情景,描绘了人们在美丽如画的自然环境中劳动,依靠阳光雨露,水土草木条件,繁殖牛羊,生产五谷,与自然环境水乳交融和睦共存的“人天合一”境界。

第5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中国哲人程颢《秋日偶成》中所畅想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生态存在美境界也将化为生活现实,因为“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生态智慧”不仅能矫正西方机械论充满征服感的意识和思维,使世界从人与自然分离的生态危机中获得拯救的希望,而且它还能够通过物我关联的生命共感方式,培养人们的生态美情趣,让人生以生态整体主义情怀去超越个体的利害得失而达到与世界的本真融合,从而享受着天地之大美的熏陶。

第5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生稚养终”:生命周期的生态节律美

“生态美作为对人的生命过程的展示和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同一。当人把审美的目光转向自身的生态过程,也可以从时间的流转中获得一种人与自然交融的生命体验。”生态美作为生命的动态过程,时刻跳跃着生命的搏击和律动,呈现出宇宙间节律感应的生态节律美特征。第5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可以说,整个生命和生态系统的内在机能都是由节律维持的,人的内在节律与宇宙的外在节律是契合一致的,没有生命周期的节律就不会有生命,更没有所谓生态美。

第5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周易·升·象传》之“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涵义时就满含诗意地写道:“木生于地中,由幼小细嫩之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是一个日积月累,从容积渐的过程。其间不可躁,不可逆,不可助长,宜顺理而进,以时而行。”[第5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辨物居方”:诗意栖居的生态环境美

人们追求生态美,除了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长远目标外,自然也包含着居住小生境的适生与惬意。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村居民舍或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功能的生态城市,不仅能为人提供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而且也是洗刷被尘世浊俗污染了的心灵的净化之地。通过这一劳动筑造之居所,人们能够俯视大地,仰望天空,体悟生命本真的无穷乐趣。第6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保合太和”:多元共生的生态和谐美

生命物种多元共生、协同进化作为地球生物圈的最大特点,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发展的结果,是生命物种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6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周易·乾·彖辞》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在《周易》作者看来,天道正常运行而发挥作用,则万物各自禀受其性,得天赋之命,纯正而不相离,于是就能够保持和调整着生命物种的全面和谐关系,这是普遍有利于万物的。第6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这里的“太和”,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和谐;“保合”是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只有阴阳不分离,才有可能实现阴阳和谐协调;只有阴阳始终和谐协调,才能保持阴阳不分离。故“保合”与“太和”是互为前提的,它们共同为阴阳相互交感创造条件,而阴阳交感是阴阳和合的最高境界。这种阴阳交感有利于万物生存发展,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贞”。第6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周易·系辞上》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在《周易》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创造和顺应相结合的关系。一方面人为了更好地生活就必须改造自然,使之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它要顺应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绝不能逆天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包括天地的变化正好恰如其分,千方百计地成全万物而无所遗漏的天人相互协调的理想境界。第6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生态环境资源问题(1)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第6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物圈2号”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中,其命名是把地球视为“生物圈五号”而言的。“生物圈2号”是一个人工建造的模拟地球生态环境的全封闭的实验场,也有人把它称为“微型地球”,或“火星殖民地原型”。这个占地1.3万平方米,8层楼高的的圆顶形密封钢架结构玻璃建筑物,是人们花费了近2亿美元和9年时间建造起来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人类离升了地球“生物圈三号”是否能生存。在这个微型世界中,有海洋、平原、沼泽、雨林沙漠旅业区和人类居住区,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生态系统。“生物圈2号”虽然与外界隔绝,但可以通过电力传输、电信与计算机与外部取得联系。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内可以看电视,可以通过无线电通讯与亲友联系。

第6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1993年1月,8名科学家进入“生物圈2号”。科学家们原计划让工作人员在“生物圈2号”中生活两年,为今后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进行探索。然而,一年多以后,“生物圈2号”的生态状况急转直下,氧气(O2)含量从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氮(NO2)的含量却直线上升,大气和海水变酸,很多物种死去,而用来吸收二氧化碳的牵牛花却疯长。大部分脊椎动物死亡,所有的传粉昆虫的死亡造成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由于降雨失控,人造沙漠变成了丛林和草地。“生物圈2号”内空气的恶化直接危及了居民们的健康,科学家们被迫提前撤出这个“伊甸园”。“生物圈2号”的实验以失败告终。第6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多年来,人类梦寐以求地憧憬着冲出地球,向宇宙进军。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这种愿望里似乎又加进了欲逃离的色彩,人们上下求索,加快了寻找“诺亚方舟”的步伐。也许“生物圈2号”的失败有技术上的失误或设备上的欠缺,也许人们今后还会向“生物圈3号”、“生物圈4号”挑战。然而从“生物圈2号”失败的深层反映出来的信息远比其本身更冷酷无情。它向人们证明:大像无形,大青息声。地球环境是在经历了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后形成的,对这种异常可靠的结构,人们渴望窥其脉络,望其项背,但却决不是简单的人工模仿再造能够完成的。

“生物圈2号”的失败告诫我们: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这一处家园,逃离和束手待毙都是与事无补的。地球不是实验室,我们输不起,只有善待和保护她才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摘自自然之友编《20世纪环境警示录》

第6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态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人类起源于生态环境第6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三节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第7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环境保护概述第7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环境环境人类社会物质和能量废弃物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第7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什么是环境?

大气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地质和土壤环境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其他社会环境。简单通俗地讲,所谓环境,即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一切。我们面对的空间提供给我们呼吸所需要的空气,江河湖泊或地下水,成为可供我们饮用的淡水。我们吃的瓜菜果粮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第7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环境通常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和作用于人类这一对象的所有外界影响与力量的总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人工干预;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我国环境保护法对这两类环境均予以保护。第7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什么是环境问题?

当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一定程度时,即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第7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态破坏

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等。第7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第7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液、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什么是环境保护?

第7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第7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环境问题现状第8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

这一百年,借助科技的发展,人类是大大进步了。同时,人类也因对自然的无情掠夺而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走过了100年,人类发现自己遭遇到了威胁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第8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1)全球变暖

有资料表明,由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在过去的100年中,全球气温上升了0.6℃。有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第8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8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8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2)生物多样性减少

当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大面积地砍伐森林,过度捕猎野生动物,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污染、植被破坏,无控制的旅游,土壤、水、空气的污染,全球变暖等人类的各种活动是引起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逐渐瓦解人类生存的基础。第8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据科学研究表明,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上平均每天有一两种植物消失,每15分钟有一种生物消失

第8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8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3)臭氧层破坏

1985年,英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并证实其同氟利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有直接关系。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第8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地球臭氧层空洞

2001年9月2002年8月

臭氧层的不断遭受破坏,人类及地球所有的生灵,正一步步失去自己的“保护伞”。第89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4)酸雨蔓延

被称为“空中恶魔”的酸雨目前已成为一种范围广泛、跨越国界的大气污染现象。酸雨会破坏土壤,使湖泊酸化,危害动植物生长;会刺激人的皮肤,诱发皮肤病,引起肺水肿,肺硬化;会腐蚀金属制品、油漆、皮革、纺织品和含碳酸盐的建筑。我国目前已有30%的地区有降酸雨的现象,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

第90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5)森林锐减

目前,世界热带森林还以每年17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温寒带的森林也被大量采伐,几乎每秒钟就有一英亩的森林消失。这不仅直接威胁地球上90%的野生物种,而且生活在森林地区的2亿人口大部分将背井离乡。如果全球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世纪末,世界森林面积将会减少2.25亿公顷,80年之后,世界上热带森林资源可全部消失,温寒带的森林也将大部消失。

第91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92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6)土地荒漠化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据有关资料记载,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亚太地区是荒漠化比较突出的一个地区,中国、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受荒漠化影响较重的国家。第93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沙暴第94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7)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悬浮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大气污染会导致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对动、植物产生危害,对人体健康也会产生影响。第95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96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8)水体污染

据世界环保组织公布的报告,倾倒在海洋里的人类污染物,已对海水作业人员和游泳者的健康构成侵害,其中污染物中的细菌和病毒,有可能使人患肝炎、霍乱、胃肠炎和小儿麻痹症等。人类在海洋中的无礼,得到的就是这样的回报。海洋的污染,给人类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全世界多数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约有40%的河流稳定流量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全球每年水污染导致10亿人患病,300万儿童因腹泻死亡。第97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第98页,共109页,2023年,2月20日,星期一(9)海洋污染

目前,全球每年都有数十亿吨的淤泥、污水、工业垃圾和化工废物等直接流入海洋,河流每年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