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内容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基本判断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一)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economiccenter)指在一个特定区域范围之内,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城镇和广大农村经济联系密切,且能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城镇。由于城市具有聚集经济效益,所以区域经济的空间聚集指向于城市。
2.经济腹地(economichinterland)是指环绕经济中心周围,经济运动的空间指向均朝向经济中心的地域,所以经济腹地是经济中心吸引力和辐射力所及的地域范围。这些经济运动又具有共同运动指向,并同经济区域的周边范围相一致。3.经济网络(economicnetwork)指沟通地区之间、地区内部、城镇之间、农村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的渠道系统和组织结构。
第二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二)区域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理论1.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主张发展中国家同时投资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部门、企业之间同时协调发展。平衡增长理论主张生产各类消费品工业之间、工农业之间、国内部门和出口部门之间以及社会固定资本(也即基础设施)和直接生产部门投资之间的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取得平衡。2.非均衡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赫希曼基本论点有:第一,欠发达国家不具备发达国家政府出面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促进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刺激厂商进行生产,引起经济复苏的条件。不管政府是否给予帮助,要想所有企业全面平衡发展是不可能的。第二,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各国的成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第三,非均衡增长两种基本形式:1)重点投资于直接生产活动;2)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
第三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二)区域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理论--我国的实践第一阶段:1949-1978年,强调公平、以建设开发内地为主体的均衡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平衡,对东部沿海省区未能给予应有重视;——在沿海与内地、经济开发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尤其是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强调备战,对加快内地建设要求过急;——对各省市片面强调建成独立的经济体系,未较多注意发展各自的资源优势。第二阶段:1978—2000年,效率优先、公平兼顾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加速沿海地区开放与开发,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产业布局重心—由内地向沿海转变。第三阶段:2001年以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2003年10月14日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六个“统筹”,其中之一为“统筹区域发展”。第四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三)核心-外围理论
也称之为中心-腹地理论,或者称为依附理论。发展作为一种由基本创新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段续累积过程,通常起源于通信领域中那些潜在相互作用点上为数不多的变革中心;创新通常从这些中心由上而下,由里而外地向那些潜在相互作用可能性较低的地方扩展。变革中心(通常是大城市)为核心区,而把特定空间系统内的其他所有地区称之为外围区。核心区和外围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核心区拥有较高的创新变革能力,居于权威支配地位;而外围区缺乏经济自主权,处于依附或被支配的地位,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主要由核心区机构根据它们所处的自然依附关系而定。占支配地位的核心区通过维持其对外围区的权威-依附关系促进空间一体化。第五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三)核心-外围理论核心区权威机制:第一,核心区掌握了区域内主要的物质资源、心理资源和强制性资源。第二,核心区通过吸聚各类资源、传递创新信息,构建创新活动及其样板效应等,其权威地位不断得到强化。第三,在核心区域边缘取得冲突中,“边缘区的精英们”有相当一部分接受现实退出竞争,迁入核心区。第四,核心区一般作为合法的决策权力中心,可把边缘区组织成一套行政区来实施管理。
第六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四)梯度理论
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费农(R.VERNON)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有我国学者提出来了梯度理论。认为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非均衡性,客观上已经形成东、中、西三个梯度。因此,我国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首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第二、第三梯度地区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从总体上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我国的确存在三个经济技术梯度,由东向西逐渐推移,是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实际的。这一理论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但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第七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
(五)倒“U”型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森(J.G.WLLIAMSON)在1965年《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的论文中,对24个国家的国际横向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市政分析后指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间增长的差异行将会扩大,即倾向非均衡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达到发展的成熟阶段,区域间增长差异则逐步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也就是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区域增长呈现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趋同过程。第八页,共43页。一、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六)区域开发模式极点开发点轴开发网络开发第九页,共43页。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判断1.我国区域不协调的基本表现(1)地区经济差距仍在扩大上海2005年人均GDP6.7万元,约合8400美元;贵州4940元,约合6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3.6倍。山东省1.997万元,约2490美元济南市3.14万元,约4000美元第十页,共43页。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判断世界银行分类标准(1999年)单位:美元类型标准备注低收入国家和地区<785发展中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786--3125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3126--9655高收入国家和地区>9656第十一页,共43页。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判断1.我国区域不协调的基本表现(2)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甚大
--教育、卫生差距;--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差距;--社会管理水平差距。第十二页,共43页。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判断1.我国区域不协调的基本表现(3)欠发达地区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
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问题交织,生态脆弱(4)地区间不当竞争和重复竞争建设问题突出
追求片面经济规模;追求短期利益;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第十三页,共43页。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判断2.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中国区域差距不至于威胁到我国的经济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分裂的倾向。而且,可以说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愿意统一的时期,因为落后地区想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而先进地区想利用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和市场。在市场的作用下,各个地区或者主动或者被动地寻求市场的一体化。第二,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均较为迅速的基础之上的,仅仅是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区域差异的扩大。
第十四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区域发展格局—四大板块1.西部地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区域范围(12个省市区):渝、川、滇、黔、桂、藏、陕、甘、宁、青、新、内蒙基本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五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区域发展格局—四大板块2.东北地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区域范围(3省):辽、吉、黑基本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第十六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区域发展格局—四大板块3.中部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区域范围(6省):晋、豫、鄂、湘、赣、皖基本要求:--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第十七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区域发展格局—四大板块4.东部地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区域范围(10省市):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基本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八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据:
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现有开发密度3.发展潜力第十九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总体思路:
1.以人为本,缩小不同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公共服务、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不宜地区经济总量为出发点和唯一目标;2.尊重自然规律,对于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就是发展;3.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对地区发展更注重质,淡化对量的评价。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增强。4.着眼于长远发展,协调好地域空间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第二十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推进主体功能区的目的
—对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定位:开发内容—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强度进行管制:开发强度—对国土空间的开发秩序进行规范:开发时序
第二十一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推进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以人为本谋发展的根本要求缩小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发展经济+转移人口+财政支付
—促进人口与经济合理分布的有效途径—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区域调控的重要措施以行政单元推进经济发展,不利于调动区域的积极性。推进行政主体功能区,就是要缩小和细分政策单元。如德国分为271个政策空间,平均每个空间单元1300平方公里。第二十二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一)优化开发区域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主要包括:京津冀(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发展思路:要改变依据大量人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第二十三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二)重点开发区域
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区域。
主要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闽东南地区、中原地区、江汉平原、长(沙)株(洲)(湘)潭地区、关中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沿岸地区等。
发展思路:这些区域的开发对合理调整我国经济、人口的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类区域,既要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也要承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未来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聚聚的重要空间裁体。第二十四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三)限制开发区域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主要包括:事关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天然林保护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草原“三化”地区、重要水源保护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重要蓄滞洪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石漠化和荒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等。
发展思路: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第二十五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四)禁止开发区域
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空间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发展思路: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逐步成为保障全国生态平衡、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核心区。第二十六页,共43页。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强化功能区建设—四大主体功能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进展:全国主体功能区:2007年9月份,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报国务院,省、市、区2007年开展基础研究,2008年全面开展,年底各级审批。试点工作:东、中、西和东北等区域选取了8个试点:江苏、浙江、湖北、河南、云南、重庆、新疆、辽宁,2007年底完成。山东省主体功能区:2007年3月份启动。第二十七页,共43页。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一)东西部经济总体差距将继续扩大这一估计是建立在如下的基础之上的:第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东部地区积累的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本,经济运行质量大大好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二,市场经济的力量将会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差距。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居民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第三,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在逐步降低,而对人力、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将远远超过自然资源,如美国。第四,国外的投资绝大多数在东部地区。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重要推动力之一(其它为消费、出口)。第二十八页,共43页。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二)经济结构高度化方面的差距将明显存在,经济结构合理化程度方面的地区差异将不再突出
经济结构高度化方面的地区差距,可能最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中的一二产业比重;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中的现代服务业比重;第三,城乡经济结构中的城市经济比重。第二十九页,共43页。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三)经济增长质量继续保持显著的地区差异,发展阶段上的差距仍然明显
基于目前的发展趋势,在东部地区尤其是大都市群内将会继续加快完成三个重要要素的集中过程,第一,一批代表着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方向的新型产业相对集中;第二,一批国际性高级人才相对集中;第三,一批市场化信息情报处理机构相对集中。第三十页,共43页。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四)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区间差距呈现出总体扩大、部分缩小的趋势
到2020年,也许我们不再频繁地讨论“贫困”这两个字。这是因为那时即使是我国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也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并且实现了我国第一阶段的小康目标。如若进行定性预测,大体上可以认为两地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继续扩大的领域,将会最为集中地表现在城乡居民享受现代文明和物质生活方面的差异。涉及“行”的有现代城市交通设施和控制系统;涉及“娱”的有出境旅游和探险旅游、康体及其医疗保健、家庭多媒体娱乐、一流的多样化文化艺术欣赏等;涉及“用”的有私人轿车,高档家具和电器用品。但是,在吃、穿、住方面的地区差距可能将出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恩格尔系数上的差距将可能由于西部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明显缩小。
第三十一页,共43页。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五)东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长差距将趋于缩小
1、随着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建立以及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从区域的角度看,最大获益者可能是西部地区实行这一制度将意味着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要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由于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调整,相对降低了东西两地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变相增长。
2、西部开发前十年打基础时投入的巨额资金将逐步进入投资回报期,从而使得西部开发的富民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出来第三十二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发展思路1.实现由点轴开发为主向网络开发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模式主要有极点开发、点轴开发和网络开发等三种模式。根据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空间开发秩序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山东省经济开发正处于点轴开发模式阶段。21世纪初,科学地选择两纵两横的“开”字型经济增长轴线(聊城-青岛轴线、日照-菏泽轴线、德州-枣庄轴线、日照-威海轴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每条经济增长轴线发展壮大,并逐步向两侧梯次推进,通过区域网络将山东省各地区经济连成一体,从而实现由点轴开发为主向网络开发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第三十三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发展思路2.实现由行政区域开发为主向功能区域开发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行政区担负着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职能,并以此对行政区域领导进行管理和考核,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开发大都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展开,旨在促进本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经济潜能开发和区际经济联系的拓展。这一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一些行政区域不能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国家和省级宏观经济政策,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不畅,经济摩擦时有发生。虽然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行政区域经济特征还十分明显。为了合理科学地配置资源,山东省应加强区域经济开发的宏观调控,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科学规划经济区域。经济21世纪初十多年的发展,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域开发为主向功能区域开发为主转变。第三十四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一)发展思路3.实现由城市发展为主向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实现城乡协调。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城市偏好”政策阻碍了城乡的交流和融合,使城乡的差距有所扩大。要切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发展城市群,凸现城市带,提高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鼓励城乡双向流动,实现城乡真正融合。第三十五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区域与城镇格局1.东部优化发展,加快现代化半岛城市群建设
充分发挥汇集全省先进生产力的集成优势,以加快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品牌为目标,突出“开放、融合、发达”的区域特色,深入实施以港兴区、园区带动、经济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八市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实现要素快速聚集和高效组合,力争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活力最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到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20000亿元左右,人均6000美元左右,城市化水平55%左右。加快半岛城市群发展,要把突出青岛龙头地位与加快突破烟台相结合,青岛要按照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外开放的重要基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加快沿胶州湾建设步伐。第三十六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区域与城镇格局2.中部加速崛起,加快济南城市圈建设
以加快突破济南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产业、交通、文化和科技集成优势,进一步强化其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带动辐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的都市圈,建设和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扩大经济总体规模,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济南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发挥省会优势、发展省会经济、提升省会形象,加快发展高层次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制造业,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新技术研发扩散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成为中部崛起的强大辐射带动源。其他城市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搞好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产业整合,壮大经济实力。
第三十七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区域与城镇格局3.南部强化开发开放,加快鲁南城市带建设
日照、临沂、枣庄、济宁、菏泽五市,要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发挥资源、区位和开发潜力大的优势,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济宁、临沂两市,要科学规划城市框架,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为构造城市圈奠定基础。加快突破菏泽,全面贯彻落实“三进两出”政策,加大8市帮扶8县的力度,重视和支持黄河故道综合治理开发,走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第三十八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区域与城镇格局4.突出规模效益,加快中小城镇集约发展
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加快集聚。依托产业支撑,引导企业向城镇工业区集中,提高规模效益,择优培育一批中小城镇。依托区位优势,在重要工矿区、交通轴线、交通枢纽、旅游开发、商品集散地和大中城市,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城镇。依托大中城市,建设一批卫星城镇。配套建设交通、通信、供电、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金融、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第三十九页,共43页。五、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
(三)特色、功能区域格局1.海洋经济区
提升海洋经济区。密切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充分发挥我省区位、资源、科技的综合优势,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福建省漳州市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数学 含解析
- 城乡给排水工程建设安全基础管理、构筑物、作业、设备管理、消防安全、隐患、事故预防技术服务报告模板
- 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某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文书模板-展览会合同书
- 2024年07版小学5年级上册英语第3单元寒假试卷
- 珠宝销售企业要缴哪些税费-记账实操
- 烃 单元复习-2024年高中化学讲义(选择性必修三)
- 2024年水果、坚果加工品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强化理论的运用原理
- 【沪科】期中模拟卷A【21-23章】
-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150个文言实词-课件(共183张PPT)
- GB/T 17639-2023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 白改黑施工组织设计
- ICU患者失禁性皮炎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
- 半导体工艺 掺杂原理与技术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考试卷
- “葫芦丝进初中音乐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GB/T 10822-2014一般用途织物芯阻燃输送带
- GA/T 1629-2019法庭科学血液、尿液中百草枯检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 开题报告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分析与转型发展研究-以A平台公司为例
- 中小学幼儿园师德师风监测台账(对教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