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_第1页
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_第2页
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_第3页
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_第4页
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第1页/共163页分娩室新生儿保暖:室温26~28℃,擦干,皮肤密切接触母婴同室的保暖:室温22~24℃,注意保暖,母婴同室,每4小时检查新生儿一次,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36.5~37.5℃

),出生后6小时可以沐浴第2页/共163页1、生理性黄疸:生后2~3日即出现黄疸,5~7日最重,10~14日消退,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2、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出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3、假月经:少数女婴出生后5~7天有少量阴道流血,持续1~3d自止。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第3页/共163页4、乳腺肿大:男女皆可,在生后3~5天出现乳房肿大,如蚕豆或鸽蛋大小。原因是出生后母亲雌激素的影响突然中断,导致乳腺肿大。多于生后2~3周消退,不必特殊处理,若强力挤压可造成感染。5、口腔内改变:“上皮珠”,脂肪垫。不用处理。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第4页/共163页第二节早产儿的护理环境:室温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湿度55%~65%保暖:体重小于2kg,放置暖箱中保暖,维持体温在36.5~37℃,头部应戴绒布帽。合理喂养:体重在1.5kg以上无青紫的患儿,以在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ml/kg,无呕吐者,可以在6~8小时喂奶,以母乳为佳,无母乳时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奶后应右侧卧位。第5页/共163页第二节早产儿的护理维持有效呼吸预防出血:生后维生素K,连用3天预防感染:脐带未脱落之前,沐浴后可用安尔碘或2.5%碘酊和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密切观察病情第6页/共163页第三节新生儿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窒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缺氧、脑血流量减少或暂停而致胎儿或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小儿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原因。

第7页/共163页(一)引起窒息的病因

1.孕母原因:严重贫血、心脏病、糖尿病2.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3.脐带因素:脐带脱垂、绕颈、打结4.胎儿因素:早产儿、巨大儿、畸形儿、宫内感染、羊水或胎粪吸入5.分娩因素:子宫收缩过度,产程中使用药物不当(镇静剂或麻醉剂等);第8页/共163页胎儿缺氧临床表现:早期:胎动增加,胎心>160次/分晚期:胎动减少,胎心<100次/分,羊水被胎粪污染呈黄绿色或墨绿色第9页/共163页新生儿窒息诊断和分度Apgar评分对窒息分度8—10分:正常4—7分:轻度窒息0—3分:重度窒息Apgar评分时间生后1分钟——作为窒息诊断和分度的依据生后5分钟生后10分钟生后5分钟评分:仍<6分--神经系统损伤判断复苏效果及预后第10页/共163页第三节新生儿窒息

临床表现1.轻度(青紫)窒息:Apgar评分4~7分。新生儿面部与全身皮肤呈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律;心跳规则且有力,心率减慢(80~120次/分);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肌张力好;四肢稍屈。第11页/共163页第三节新生儿窒息

临床表现2·重度(苍白)窒息:Apgar评分0~3分。新生儿皮肤苍白;口唇暗紫;无呼吸或仅有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分且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喉反射消失;肌张力弛。第12页/共163页体征0分1分2分皮肤颜色(appearance)全身青紫或苍白身体红、四肢青紫全身红心率(pulse)无<100次/分≥100次/分刺激反应(grimace)无反应有些动作如皱眉哭、喷嚏肌张力(activity)松弛四肢稍屈曲四肢能活动呼吸情况(respiration)无慢、不规则有力、哭声响亮Apgar评分第13页/共163页(一)引起HIE的病因

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因素很多:①新生儿窒息。②反复呼吸暂停及呼吸系统疾病。③严重先天性心脏病。④严重颅内疾病。⑤心跳骤停或严重循环系统疾病。其中,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第14页/共163页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1.轻度兴奋、激惹,吸吮反射正常,拥抱反射活跃,呼吸平稳。2.中度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主动作减少,可出现惊厥。3.重度意识不清,昏迷,肌张力低下,自主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反复呼吸暂停,拥抱、吸吮反射消失。第15页/共163页临床表现

分度

轻度中度重度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肌张力正常减低松软拥抱反射稍活跃减弱消失吸吮反射正常减弱消失惊厥可有肌阵挛常有多见或持续中枢性呼吸衰竭无轻严重瞳孔改变正常或扩大缩小、对光反应迟钝不对称、扩大或光反应消失前囟张力正常正常或稍饱满饱满、紧张病程及预后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预后好大多数患儿10天内症状仍不消失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多数在一周内死亡,存活者多有后遗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分度第16页/共163页临床上分轻、中、重三度

1.轻度

生后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表现为过度兴奋,拥抱反射稍活跃,吸吮反射正常,肌张力正常,前囟平,一般无惊厥,脑电图正常,3天内症状减轻或消失。预后良好。第17页/共163页2.中度生后72小时内症状最明显,常表现为轻度抑制症状如意识淡漠、嗜睡、肌张力减低,神经反射减弱,常有惊厥、瞳孔缩小,前囟正常或稍饱满,多在1周后逐渐恢复,10天后仍不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第18页/共163页3.重度

出生至72小时症状最明显,突出表现为重度抑制状态如昏迷、原始反射及深浅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瞳孔不对称或扩大,光反射消失、频繁惊厥,前囟门饱满、紧张,呼吸不规则或暂停。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4.常见并发症可出现新生儿颅内出血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等。第19页/共163页辅助检查血气分析:可有PaCO2↑、PaO2↓血生化检查:常有血清钾、钠、氯、钙、磷、镁和血糖降低。头颅B超或CT显示脑水肿或颅内出血脑电图:可出现异常棘波、低电压等。第20页/共163页治疗原则早期预测及时复苏:ABCDE复苏方案支持治疗控制惊厥治疗脑水肿纠正代谢紊乱第21页/共163页ABCDE复苏方案:A:尽量吸净呼吸道粘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搏出量D:药物治疗E:评价A是根本,B是关键。窒息复苏评估的三大指标:①呼吸;②心率;③肤色第22页/共163页

护理措施(1)复苏程序:A通畅气道(要求在生后15~20秒内完成):①保暖。②减少散热。③安置体位:仰卧,肩部垫高2-3cm,颈部后伸④清除分泌物。

第23页/共163页

B建立呼吸:①触觉刺激后如出现正常呼吸,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再评估肤色,如红润或仅手足青紫可观察。②如无规律呼吸或心率<100次/分,应立即用复苏气囊进行面罩正压通气。通气频率40~60次/分,吸呼比1:2。③15~30秒后,再评估心率,如心率>100次/分,出现自主呼吸可评估肤色,吸氧或观察。④如无规律性呼吸或心率<100次/分,需进行气管正压通气。

第24页/共163页C恢复循环:无心跳或心率<80次/分,应行心脏按压及注射肾上腺素。心脏按压方法是:双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中下1/3处,其余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按压深度以胸廓压下1~2cm为宜。

第25页/共163页D药物治疗:①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②保证药物应用:根据病情按医嘱扩容、纠正酸中毒、低血糖、低血压等。

E评价: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价患儿的情况,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操作。第26页/共163页复苏后的护理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供给营养和液体预防感染加强监护第27页/共163页保温整个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保温,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温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保温或热水袋保温,维持患儿体温36.5℃左右。

第28页/共163页复苏后监护窒息后常引起心、肺、脑功能受损,故除对新生儿进行复苏处理外还要通过各种监护措施观察各脏器受损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环境管理。

第29页/共163页第三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治疗原则1.支持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吸氧,维持有效血流灌注。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肝功能不良改用苯妥英钠;顽固性抽搐时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3.控制脑水肿可给予呋塞米或甘露醇。第30页/共163页第三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等

2.注意观察病情

3.合理喂养,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4.定期随访第31页/共163页4.健康教育向家长讲解本病的严重性、预后及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建议家长尽早为孩子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以早期发现脑损伤引起的异常。向家长解释患儿病后及早进行功能训练和智能开发,可减轻后遗症症状。并指导家长对有后遗症的患儿进行智能的开发及引导,加强皮肤护理及肢体运动功能的训练,以恢复功能。第32页/共163页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主要是A.围生期窒息B.肺炎C.病理性黄疸D.新生儿硬肿症E.新生儿低钙血症A第33页/共163页2.欲行CT检查,最适合的检查时间为A.出生后1天~6天B.出生后2天~5天C.出生后1周左右D.出生后10天左右E.出生后2周左右B第34页/共163页早产儿,男,日龄1天。有窒息史,主要表现嗜睡,反应差,肌张力低,惊厥,查体:前囟张力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初步诊断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控制惊厥首选的药物是A.苯巴比妥B.地西泮C.水合氯醛D.氯丙嗪D.丙戊酸4.该患儿病情平稳后,促进脑功能恢复的护理是A.固定肢体在功能位B维持氧饱和度的稳定C.保证足够的热量供给D.减少探视次数E.动作训练和感知刺激的干预措施AE第35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概念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病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18-20周出现,35周后迅速增加)第36页/共163页病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泡表面张力肺不张呼吸性酸中毒肺血管阻力增加右心压力致右向左分流缺氧酸中毒肺血管痉挛肺透明膜PaCO2

,PaO2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浆纤维蛋白渗出气体交换障碍缺氧酸中毒早产儿第37页/共163页临床表现多见于早产儿,生后2~6h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呼吸急促、青紫、鼻翼扇动、胸廓吸气性凹陷、呼气呻吟两肺呼吸音减弱辅检: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增高,氧分压降低。第38页/共163页护理诊断自主呼吸受损气体交换受损营养失调有感染的危险第39页/共163页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2.保暖3.维持有效呼吸:清除口鼻分泌物,雾化吸入4.供氧及辅助呼吸方式:头罩;面罩;气管插管。目标:维持PaO250~70mmHg和TcSO285%~92%监测:PaO2--防止氧中毒第40页/共163页护理措施6.保证液体和热量7.预防感染严格消毒隔离制度8.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治疗过程和进展第41页/共163页

新生儿颅内出血定义、临床特征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主要由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多见,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存活者后遗症较多。第42页/共163页【病因】与围产期缺氧及产伤密切相关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以下或体重低于1500g者围产窒息史:宫内窘迫、反复呼吸暂停产伤:以足月儿、巨大儿多见。可因,头盆不称、吸引器助产等,使头部受挤压、牵拉而引起颅内血管撕裂。出血部位以硬脑膜下多见。第43页/共163页【病因】医源性因素过多搬运患儿,快速输注高渗液体,机械通气不当等可致医源性颅内出血;早产儿因颅骨较软,在使用面罩加压给氧、头皮静脉穿刺或气管插管时常将头部固定于仰卧位,可因此压迫枕骨而致小脑出血;全身性因素母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孕期使用抗惊厥药(苯妥因钠,苯巴比妥)、抗结核药(利福平)者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第44页/共163页【临床表现】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症状:轻者无症状,大量出血短期内死亡时间:重度窒息、产伤生后出现;多数生后2-3天内出现。第45页/共163页临床表现

一般先出现兴奋症状,然后转为抑制①意识改变:如易激惹、兴奋或嗜睡、昏迷等。②眼征:如凝视、斜视、眼震颤等。③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不整、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⑥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⑦伴随症状:黄疸和贫血。

第46页/共163页第五节新生儿颅内出血辅助检查

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和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判断预后,第47页/共163页第五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原则1.支持疗法2.补充凝血因子、纠正贫血3.恢复脑功能:4.出血后脑积水治疗5.药物预防:第48页/共163页【治疗】(三)降低颅内压对伴有颅内高压者可使用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静脉注射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节律不整、叹息样呼吸或双吸气时可使用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一般每次0.25~0.5g/kg,静脉推注,每6-8小时/次。(四)止血药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络血)和立止血等。第49页/共163页【治疗】(五)脑代谢激活剂出血停止后,可给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0.1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1,每日1次,10~14天为1疗程;脑活素2ml,稀释后静滴,每日1次,l0~14天为I疗程。恢复期可给脑复康每日0.28,连续服药3个月。

第50页/共163页第五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措施1.绝对保持安静,抬高头部15~30º,尽量减少对患儿的搬动和刺激,静脉穿刺选用留置针,3天内除臀部护理外不做清洁护理。

2.保证热量供给,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鼻饲。记24h出入量。第51页/共163页第五节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措施3.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遵医嘱给予镇静、脱水药,止血药给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安洛血)等。第52页/共163页【预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不易确定,与其原因、出血量、部位、类型以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一般认为足月儿、急性缺氧、2分钟Apgar评分正常、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腔出血、小量脑室内出血及额叶小血肿等预后较好;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慢性缺氧、2分钟Apgar评分过低、大量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或同时伴有顽固低血糖者预后差。存活者常留有癫痫、脑瘫、智力低下、视力或听力障碍、共济失调等后遗症。低出生体重儿颅内出血患者中10%~15%发生脑积水,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有可无.其中65%患儿可能停止发展或恢复。第53页/共163页1.足月臀位产儿,生后即烦躁不安,前囟饱满,唇微发绀,肢体过多抖动,心率130次/分,血清钙2.5m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A.感染性肺炎B.化脓性脑膜炎C.新生儿败血症D.新生儿颅内出血E.佝偻病手足搐搦症2.患儿,2天,因哭闹不安,抽搐入院,诊断为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保持安静,避免各种惊扰B.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C.经常翻身,防止肺部瘀血D.头肩部抬高15°~30°,以减轻脑水肿E.喂乳时应卧在床上,不要抱起患儿DC第54页/共163页新生儿败血症第55页/共163页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septicemia)指致病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真菌、病毒或原虫等。第56页/共163页(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2.感染途径宫内主要是通过胎盘传播感染;分娩过程中由产道细菌感染引起;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由皮肤黏膜、脐部等部位侵入血液。3.自身因素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完善,脐残端未完全闭合,细菌易进入血液,IgM、IgA缺乏。经胎盘感染产道细菌上行羊水穿刺消毒不严第57页/共163页早产儿,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

第58页/共163页(二)临床表现

产前或产时感染多生后3天内发病,3天后发病多为产后感染。表现无特异性。轻者可有拒乳、哭声低弱或不哭、反应低下、体温不升或发热、皮肤黄染或出血点等。重者可出现休克和DIC等。感染可波及各器官,出现脑膜炎、肺炎等。

第59页/共163页【临床表现】

(一)新生儿败血症有两种类型早发型(生后7天内):常有一个或数个围生因素如早产、低出生体重、胎膜早破、母分娩期发热等,致病菌大多来自母产道菌群,临床呈多器官暴发型表现,死亡率高,约15%~50%。晚发型(出生7天后):母可能有产科合并症,但不如早发型者明显,细菌大多由人群(母、医护人员)和污染器械传播,以金葡菌及绿脓杆菌多见,死亡率约10%~20%。第60页/共163页【临床表现】(二)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不典型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嗜睡、不哭、不动、体温不稳、体重不增等;足月儿体温正常或升高,早产儿常体温不升。以下特殊表现常提示败血症的可能性:①黄疸:常见,在生理性黄疸期间黄疸加重或消退后复现,常伴有肝肿大,;②皮肤表现:有时可见脓肿、瘀点、红斑等,紫罗兰色皮损且中心有坏死者常为绿脓杆菌感染,严重时有出血倾向,如抽血后针孔渗血、呕血、便血及肺出血等;第61页/共163页【临床表现】③休克表现:重症患儿有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外周循环灌注不良,脉细速,皮肤呈大理石花纹状,尿少或尿闭,低血压,如出现硬皮症为不良预兆;④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有厌食、呕吐、腹泻、腹胀,重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表现为气急、青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⑤易合并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和深部脓肿等。第62页/共163页(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常规2.细菌培养应争取在用药前进行。3.血沉和急相蛋白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第63页/共163页(四)治疗要点1.合理选用抗生素疗程一般10~14天。2.清除局部病灶。3.对症、支持治疗保暖、供氧、纠正酸中毒、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输入少量血浆或免疫球蛋白、新鲜血等。第64页/共163页【治疗原则】(一)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早用药静脉、联合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副作用第65页/共163页【治疗原则】(二)处理严重并发症休克清除感染灶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减轻脑水肿支持疗法免疫治疗第66页/共163页常见护理诊断有体温改变的危险皮肤完整性受损营养失调潜在并发症: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第67页/共163页护理措施维持体温稳定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交叉感染保证营养供给密切观察病情健康教育第68页/共163页

(六)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稳定2.清除局部病灶如脐炎用3%过氧化氢溶液局部清洗后涂以2%碘酊,每天1~2次。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75%乙醇溶液消毒)。3.保证营养供给,细心喂养

第69页/共163页

(六)护理措施4.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1)症状、体征的观察:(2)并发症的观察:5.健康教育指导家长掌握新生儿护理和喂养的正确方法,保持清洁卫生。第70页/共163页新生儿黄疸定义: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皮肤,巩膜等被黄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5~7mg/L出现肉眼可见黄疸。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第71页/共163页第六节新生儿黄疸(一)胆红素产生较多新生儿胆红素8.8mg/kg.d,成人3.8mg/kg.d(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Y、Z蛋白少(四)肠肝循环的特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第72页/共163页(二)新生儿黄疸的分类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大多数生后2~3天出现黄疸,第4~5天达高峰,第l0~14天消退,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无黄疸生理性黄疸第73页/共163页2.病理性黄疸(1)特点:①黄疸出现过早,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黄疽程度重、发展快③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黄疸进展快,进行性加重⑥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I/L。第74页/共163页第六节新生儿黄疸病理性黄疸的病因①新生儿肝炎,大多因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或产程中感染,以巨细胞、包涵体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为常见。②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由于细菌毒素加快红细胞破坏,损坏肝细胞,出现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胎粪延迟排出、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等)、药物性黄疸(维生素K3)、其他(如低血糖、缺氧、酸中毒等)感染非感染第75页/共163页新生儿溶血症:黄疸常在24小时内出现ABO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为O型血,子为“A”或“B”。Rh血型不合多见于母为Rh阴性,子Rh阳者,第一胎不发病。母乳性黄疸:患儿一般、生长发育情况良好,仅有黄疸;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道闭锁:黄疸生后1~3周出现并逐渐加重,肝脏进行性增大,质硬,大便为陶土色。第76页/共163页胆红素脑病当患儿血清胆红素>342µmol/L时,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的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出生后2~7日,早产儿尤易发生。症状:首先出现精神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弱,12~24小时后出现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尖叫,抽搐等。第77页/共163页第六节新生儿黄疸辅助检查血清胆红素超过205μmol/L(12.9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抗人球蛋白试验第78页/共163页(三)治疗要点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2.降低血清胆红素蓝光疗法、酶诱导剂、提早喂养、保持排便通畅、输适量的血浆和清蛋白、换血疗法等措施。3.保护肝脏不使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4.控制感染准确应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5.纠正酸中毒、缺氧、低血糖等。第79页/共163页(四)治疗要点1.产前治疗Rh阴性孕妇在娩出Rh阳性婴儿或流产Rh阳性胎儿后的72小时内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gG,以阻断免疫反应。并且在下次怀孕后26~28周再次注射。第80页/共163页2.新生儿治疗①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应用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和应用肝酶诱导剂。②纠正贫血及对症治疗:可输血浆、清蛋白,纠正酸中毒、缺氧,加强保暖。第81页/共163页

(二)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1)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2)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与护理。(3)遵医嘱给予白蛋白和血浆、肾上腺皮质激素、肝酶诱导剂等。(4)注意患儿的保暖,喂养,皮肤、口腔清洁,保持输液通畅,维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低体温、低血糖、酸中毒。第82页/共163页

(二)护理措施2.健康教育向家长解释病情、治疗效果和预后,以取得家长配合;对于新生儿溶血症,做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对可能留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训练。第83页/共163页胆红素脑病 当胆红素大于342umol/L者可因脂溶性胆红素过多而透过血脑屏障使脑细胞受损、变性、坏死,称~。早期表现:反应差、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减弱痉挛期:凝视、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尖叫、呼吸不规则。多因呼衰、肺出血死亡第84页/共163页护理措施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黄疸程度、大小便和神经系统2.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护理3.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病情,配合治疗新生儿溶血:产前咨询及预防用药发生胆红素脑病,注意后遗症母乳性黄疸G-6-PD缺陷:忌食蚕豆,勿接触樟脑丸鼓励乳母照顾患儿第85页/共163页1.患儿,生后7天,母乳喂养。吃奶好,皮肤黏膜黄染。查体:T36.8℃,P132次/分、R40次/分,精神、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血清胆红素153μmol/L。应采取的措施是A.蓝光照射B.输血浆C.准备换血D.口服强的松E.不须处理2.患儿,20天,于出生后4天出现全身皮肤和巩膜黄染、持续升高而就诊,一般状态良好,医嘱改喂牛奶3天黄疸明显下降,该婴儿可能为A.新生儿肝炎B.新生儿溶血C.母乳性黄疸D.新生儿败血症E.先天性胆道闭锁EC第86页/共163页3.患儿,出生16小时,皮肤巩膜黄染,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进行蓝光疗法时应A.裸体B.裸体、戴眼罩C.穿单衣、系尿布D.穿单衣、系尿布、戴眼罩E.裸体、系尿布、戴眼罩E第87页/共163页4.患儿女,生后7天,近日来皮肤发黄明显,来医院就诊。查体:T36.8℃,P132次/分,R40次/分,食欲及大小便均正常。诊断生理性黄疸。正确指导是A.给予白蛋白注射液B.给予光照疗法C.多晒太阳,减轻黄疸D.注意保暖,多穿衣服E.增加喂养次数,促进胎便排出E第88页/共163页6.患儿,男,3天,因全身皮肤巩膜黄染2天,加重1天而入院,血清胆红素300μmol/L。可能的诊断为A.生理性黄疸B.病理性黄疸C.新生儿肝炎D.母乳性黄疸E.新生儿败血症7.患儿,女,3天,出生后20小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2天来黄疸逐渐加重,测血清胆红素310μmol/L。该患儿最主要的护理问题是活动无耐力B.知识缺乏C.皮肤黏膜受损D.营养失调E.潜在并发症:高胆红素脑病BE第89页/共163页8.患儿,男,4天,出生后第2天发现皮肤巩膜黄染,加重3天而入院,血清胆红素300μmol/L。对该患儿常采取的措施为A.抗生素B.光照疗法C.换血疗法D.输血或白蛋白E.暂不处理,继续观察B第90页/共163页第6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定义病因是新生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硬肿、低体温的一组疾病。又称新生儿硬肿症。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寒冷、早产、感染、缺氧、窒息等可能有关。第91页/共163页1、早产儿和体温不足(内因)温度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肤表面积大,散热过多能量储存少,产热不足以棕色脂肪的化学产热方式为主,缺乏寒颤等物理产热方式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熔点高第92页/共163页2(外因)寒冷损伤摄入不足疾病

①严重感染②缺氧窒息第93页/共163页低体温及皮肤硬肿,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流缓慢,引起缺氧和代谢性酸中毒,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出现水肿,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发病机制第94页/共163页硬肿面积计算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第95页/共163页

分度肛温硬肿范围全身情况轻度>34℃<30%稍差中度30-34℃30%-50%差重度<30℃>50%多脏器衰竭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分度新生儿硬肿面积计算方法头颈20%躯干28%两上肢18%两下肢26%臀8%第96页/共163页(二)临床表现

本病一般在生后l周内发生,寒冷季节多见,早产儿多见。夏季发病大多由严重感染和缺氧引起。第97页/共163页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低体温、皮肤发硬和水肿,严重者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1.一般表现:早期吮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2.低体温:指体温<35度,严重者<30度,腋温-肛温差由正值变为负值。感染或夏季发病者可不出现低体温。第98页/共163页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3.皮肤硬肿:硬肿为对称性,顺序为依次为小腿、大腿外侧、臀部、面颊、上肢、全身,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4、多器官功能损害:早期心率减慢,微循环障碍,严重时休克、心力衰竭、DIC、肺出血、肾衰竭等。第99页/共163页【治疗原则】

复温供给能量和液体控制感染纠正器官功能紊乱第100页/共163页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诊断1、体温过低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4、潜在并发症:DIC第101页/共163页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措施1.复温原则:循序渐进、逐渐复温(首要措施)。①肛温为>30℃

,腋温-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患儿,置于30℃的温箱中,每小时提高温箱温度1℃,不超过34℃

,使患儿体温于6~12h恢复正常。第102页/共163页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护理措施1.复温原则:②肛温≤30℃

,腋温-肛温差为负值的重症患儿,先将患儿置于比其体温高1~2℃的温箱中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温箱温度0.5~1℃

,不超过34℃

,使患儿体温于12~24h恢复正常;③如无上述条件者可采用母亲怀抱、热水袋(水温<60℃)、热炕、电热毯等保温复温,要注意温度,防止烫伤。第103页/共163页【护理措施】预防多器官功能损害遵医嘱正确用药,并观察疗效与毒副作用。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硬肿范围、尿量,有无DIC、肺出血等,详细记录,并备好抢救药品和设备。第104页/共163页【护理措施】预防感染

①实行保护性隔离。②做好病室、暖箱内的清洁消毒。③加强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尽量避免肌内注射。④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医源性感染。第105页/共163页【护理措施】健康指导介绍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疾病知识,指导家长对患儿加强护理,并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提供新生儿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知识,从而避免本病的发生。第106页/共163页1.关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机制,下列说法哪项不正确A.新生儿进食少,释放能量不足B.新生儿皮下脂肪中饱和脂肪酸成分多,熔点高,体温低时易于凝固C.新生儿期体温调节中枢不够完善易致散热与产热之间失去平衡D.新生儿体表面积大,皮肤薄嫩,血管多,易于散热而致体温低下E.早产儿棕色脂肪含量少,产热贮备力差,易发生硬肿A第107页/共163页2.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皮肤硬肿发生的顺序是A.下肢一臀部一面颊一上肢一全身B.臀部一面颊一下肢一上肢一全身C.上肢一臀部一面颊一下肢一全身D.面颊一臀部一上肢一下肢一全身E.面颊一下肢一臀部一上肢一全身A第108页/共163页患儿,女,出生后5天,诊断为新生儿硬肿症,肛温34℃,腋温35℃,复温时先将患儿置入暖箱温度为29℃B.30℃C.31℃D.32℃E.33℃

B第109页/共163页3.患儿男,早产儿,胎龄36周,出生后5天,两日来发现患儿不哭,拒乳、反应低下。体温34℃,双面颊、肩部、臀部、下腹部、大腿及小腿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考虑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首选的治疗是

A.复温,逐渐调高暖箱温度,使体温逐渐达36℃左右B.滴管或鼻管喂养,开始80cal/(kg.d),以后逐渐调至正常所需热卡C.补液10%葡萄糖及生理盐水60mL~80mL/(kg.d),糖盐比为4∶lD.青霉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防治感染E.地塞米松静滴,每次0.5mg~lmg/kg,1次~2次/日A第110页/共163页4.男婴,胎龄35周,出生6天。因低体温、反应差、拒乳、尿少、双小腿外侧皮下脂肪变硬入院。该患儿最关键的护理措施是A.维持有效呼吸B.遵医嘱用药C.合理喂养D.积极复温E.预防感染5.患儿男,早产儿,胎龄35周,出生后5天。2日来发现患儿不哭,拒乳、反应低下。体温30℃,双面颊、肩部、臀部、下腹部、大腿及小腿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属重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其损伤的面积为A.5%~10%B.10%~15%C.20%~30%D.30%~40%E.大于50%DE第111页/共163页6.患儿女,早产儿,胎龄33周,出生后6天,近3日患儿哭声减弱,活动减少,拒乳、反应低下。体温29℃,双面颊、肩部、臀部、下腹部、大腿及小腿外侧皮肤发硬,按之如橡皮样,属重度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恢复正常体温需要时间是A.1小时~2小时B.2小时~4小时C.4小时~8小时D.8小时~10小时E.12小时~24小时

E第112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定义:新生儿脐炎是指断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第113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原菌:致病菌种类较多,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2、感染途径:断脐时或生后处理不当第114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临床表现轻者:可见脐轮与脐周皮肤发红,脐部残端有渗出液。重者:脐四周皮肤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多并有臭味第115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临床表现炎症可向周围皮肤或组织扩散引起腹壁蜂窝织炎、败血症等疾病。轻症:除脐部有异常外,一般情况良好重症:可有吃奶少、发热等表现。

第116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有中毒颗粒脐分泌物培养第117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治疗要点

抗生素的应用、清除局部病灶、对症、支持治疗第118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护理措施1.清除局部感染灶:轻者可用安尔碘或0.5%碘附及75%酒精,从脐的根部由内向外环形彻底清洗消毒,每日2~3次。重度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第119页/共163页第八节新生儿脐炎的护理护理措施洗澡时,注意不要洗湿脐部,洗澡完毕,用消毒干棉签吸干脐窝水,并用75%酒精消毒,保持局部干燥。

第120页/共163页2.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患儿是否有不吃、不哭、不动及体温的改变等新生儿败血症的表现。3.建康教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接触患儿要洗手,污染物品要焚毁消灭,防止污染。第121页/共163页1.患儿女,4天。母乳喂养。出生第3天食奶量明显减少,第4天皮肤出现黄染而就诊。体检:体温36℃,脐部红肿伴有脓性分泌物。诊断为新生儿脐炎,局部皮肤常用的消毒药物是A.30%酒精B.95%酒精C.0.5%碘附D.3%双氧水E.0.1%新沽尔灭(苯扎溴铵)C第122页/共163页2.患儿男,足月儿,生后5天,母乳喂养。出生第3天食奶量明显减少,第4天皮肤出现黄染而就诊。体检:体温38℃,脐部周围皮肤红肿,诊断为新生儿脐炎。此疾病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大肠埃希菌B.铜绿假单胞菌C.溶血性链球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E.表皮葡萄球菌D第123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

凡全血血糖<2.2mmol/L(40mg/dl),都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不考虑出生体重、胎龄和生后日龄。定义第124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病因1、暂时性低血糖:指低血糖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新生儿期。常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窒息、败血症、寒冷损伤、先天性心脏病。

2、持续性低血糖:指低血糖持续到婴儿期或儿童期。主要见于胰岛细胞增生症。

第125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表现大多无症状或无特异性症状。少数可出现喂养困难、反应差或烦躁、哭声异常、嗜睡、发绀、肌张力低、激惹、惊厥、呼吸暂停等。

第126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辅助检查血糖测定血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检查

第127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治疗要点无症状低血糖可给予进食葡萄糖,如无效改为静脉输注葡萄糖。有症状患儿都应静脉输注葡萄糖,足月儿3~5mg/(kg.min),早产适于胎龄儿4~6mg/(kg.min),早产小于胎龄儿6~8mg/(kg.min)。

第128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潜在并发症:惊厥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护理问题第129页/共163页第九节新生儿低血糖护理措施1、加强喂养,防止低血糖发生:2、监测血糖:3、无症状能进食者,可先进食,并密切观察血糖变化,如口服不能纠正者,可静脉滴注葡萄糖。4、静脉输入葡萄糖时,定期监测血糖,调整静脉滴注葡萄糖的速度。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第130页/共163页

患儿女,32周早产小于胎龄儿,生后出现哭声异常,阵发性青紫,肢体抖动,实验室检查:血糖1.5mmol/L,诊断为新生儿低血糖。1.常见病因是A.足月儿B.巨大儿C.早产儿D.过渡期新生儿E.过期产新生儿C第131页/共163页2.如果患儿不能经口进食,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其速度是

A.1mg~2mg/(kg.min)B.3mg~4mg/(kg.min)C.4mg~5mg/(kg.min)D.6mg~8mg/(kg.min))E.9mg~10mg/(kg.min)3.输入葡萄糖时,主要的护理措施是A.给予高糖饮食B.给予高蛋白饮食C.监测血糖变化D.防止外伤E.注意保暖DC第132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

低钙血症是指血清总钙低于1.8mmol/L(7mg/d1)或血清游离钙低于0.9mmol/L(3.5mg/d1)。

定义第133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病因1、早期低血钙:指生后72小时内发生。多见于早产儿、小于胎龄儿,有难产、感染、窒息、产伤等新生儿。2、晚期低血钙:指生后72小时以后发生。常见于牛乳喂养的足月儿,3、其他:可见于补充碱性药物或换血治疗时,母亲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第134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抽动及震颤,可有惊跳及惊厥、手足搐搦;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改变、心率增快和发绀等,严重时出现呼吸暂停、喉痉挛等。发作间期一般情况良好。

第135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辅助检查血清总钙<1.8mmol/L(7mg/d1)或血清游离钙<0.9mmol/L(3.5mg/d1)血清磷>2.6mmol/L(8mg/d1)碱性磷酸酶多正常。第136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治疗要点根据病因口服或静脉补充钙剂,有惊厥时控制发作

第137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有窒息的危险护理问题第138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护理措施补充钙剂:迅速提高血清总钙水平,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患儿发生惊厥,遵医嘱静脉缓慢注射或滴注稀释的10%葡萄糖酸钙。如心率低于80次/分,应暂停注射。

第139页/共163页第十节新生儿低钙血症护理措施操作时应避免药液外溢至血管外,导致组织坏死,故尽量选择粗、直、易于固定的静脉;穿刺成功后,连接含钙液体进行滴注或推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再拔针,以保证钙剂完全进入血管。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25%~50%硫酸镁局部湿敷,以免造成组织坏死。

第140页/共163页患儿女,3天。因手足颤抖,烦躁不安就诊,查:体温37℃,实验室检查:血糖2.9mmol/L,血钙1.6mmol/L。1.该患儿可能患了以下哪种疾病A.新生儿低钙血症B.新生儿低血糖C.手足抽搦症D.新生儿高血糖E.新生儿低血镁2.对患儿的最佳处理是A.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B.立即补充维生素DC.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D.立即给胰岛素E.立即肌内注射硫酸镁AA第141页/共163页第14节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tetanus)是指破伤风杆菌侵入脐部、并产生痉挛毒素而引起以牙关紧闭和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生后4~7天发病,故临床有“七日风”、“脐风”、“锁口风”之称。第142页/共163页(二)临床表现

症状多出现在生后3~14天,轻、重不一,主要是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烦躁不安、肌肉抽动及震颤,可见惊跳、手足搐搦,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改变,心率增快和青紫等,严重时呼吸暂停、喉痉挛等。发作期间一般情况良好。第143页/共163页

(五)护理措施1.控制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1)一般护理:患儿单独安置,专人看护,保持室内绝对安静,光线稍暗,避免任何声、光、触等刺激。(2)药物应用:按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用前须做皮试)、镇静剂等。(3)给氧。(4)密切观察病情第144页/共163页(五)护理措施2.保证营养。3.维持组织完整性脐部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脐部,然后涂以碘酒,并以消毒纱布包敷,每天1次,直至伤口愈合为止。按医嘱脐周注射TAT3000U。保持脐部清洁、干燥。4.防止损伤与继发感染第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