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尝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学生诗词鉴赏力量
3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尝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拟法
教学预备:微视频、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由于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出色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进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进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灿烂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出色的女性,她的消失,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见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今日我们来学习她的一首词:《一剪梅》。(多媒体显示课题)
二、复习诗歌鉴赏的根本方法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根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找学生答复,然后明确)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动身,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想的本意。知人论世:在观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当深入地探究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详细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要全面了解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学问。今日我们就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李清照一首词《一剪梅》。
三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闻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闻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背景介绍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赏析词作
1、诗歌鉴赏思路:找意象品语言析表达评感情
2、学生诵读,品尝音韵美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比照。
3、播放示范朗读
4.、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1)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愁。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的愁绪?
明确: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圆月、西楼、落花、流水②直抒胸臆的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赏析意境美
(1)红藕香残玉簟秋《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白季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孤独。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亲密,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红藕香残玉簟秋:假如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溶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孤独的方法,她排遣掉孤独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当心翼翼。
独: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孤独的方法: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反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假如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布满诗情画意,今日单独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挨次: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希望锦书到达,遂从眺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落水自流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拘束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睬她的情怀,照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消逝。
象征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领会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净、心心相印的爱情。
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说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情”要用“计”消退,可知其重。又“无计可消退”,可知其深。
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将这句化得特别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特别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愁锁眉间,是感情的外露;愁思在心,才是感情的根源。先下眉而后上心,好像不合常理,但正表现了竭力排解愁思,要伸展愁眉却令心头更觉愁苦的情态。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字眼寻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皱着的眉头方才伸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会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味道在心头。”
6、总结
红藕香残玉簟秋,勾画环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叙写情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神驰遐思
花自飘落水自流,借景抒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直抒胸臆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的孤独相思之情。
六、拓展阅读
《声声慢》与《一剪梅》的比拟阅读
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是一样的,而细细品尝,我们便可发觉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分?
1、在这两首词中,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
花:《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落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颜色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落水上,仍是一幅轻快雅致的图画。《声声慢》:“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一直喻女子,此处指词人如今孤独孤独,没有人观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受的现实写照。(一样的意象不同的意境)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没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声声慢》:“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季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明确:《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美的相思之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小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比照中可以发觉,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一剪梅》《声声慢》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但凡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确定,然后由教师小结)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动听、缠绵,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受、男女恋情等)
九、音乐观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美丽,音乐动听动人,其次段师生同唱,将课堂完毕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顶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十、作业: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受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
(1)体裁不限,可韵文可散文,也可填词作诗。
(2)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