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基础课件:第五章 经络学说_第1页
实用中医基础课件:第五章 经络学说_第2页
实用中医基础课件:第五章 经络学说_第3页
实用中医基础课件:第五章 经络学说_第4页
实用中医基础课件:第五章 经络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经络学说回顾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是?4、津液的代谢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哪三脏最重要?2、气有余便是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第二节经脉第三节

络脉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内容提要重点难点掌握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名称和生理功能;熟悉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了解常用腧穴。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

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又称经。经,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为直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线,数量较少,多为纵行,多呈直行。络脉,又称络。络,泛指网状物。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数量丰富,纵横交错,网络全身。二、经络系统的组成(一)经脉(二)络脉(三)连属部分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筋孙络连属部分络脉十二皮部

经络概念与经络系统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节经脉

经脉(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经脉(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头胸手足腹手三阳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经脉经脉头面部躯干部经脉(三)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及表里联系Δ: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

经脉四肢部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经脉

阳(表)

循行部位(阳经行外侧、阴经行内侧)

阴经(里)

阳明大肠经上

肢前缘太阴肺经

少阳三焦经中线厥阴心包经

太阳小肠经后缘少阴心经

足阳明胃经下

肢前缘太阴脾经少阳胆经中线厥阴肝经太阳膀胱经后缘少阴肾经(四)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足大趾目外眦目内眦足小趾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小指端鼻孔旁心中胸中肺中《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经脉(六)十二经脉的生理功能经脉1.建立了经络间主体联络途径2.建立了气血运行的主要渠道3.建立了信息传递的主流通路

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合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不如十二正经规则不循行上肢无表里关系(一)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二)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经脉

二、奇经八脉

1.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气血3.与肝、肾、脑、髓、女子胞等脏腑关系密切(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经脉

二、奇经八脉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一)督脉循行特点: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上头。生理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经脉(二)任脉循行特点: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至目眶下。生理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2.与女子经孕关系密切经脉(三)冲脉循行特点:起于胞中,上至头,下至足。生理功能1.“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气血。2.调节女子生殖功能经脉(四)带脉循行特点:起于季胁,斜向下行,绕腰腹一周。生理功能: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带下经脉(五)阴维脉和阳维脉循行部位:

1.阴维脉起始于小腿内,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至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2.阳维脉起始于外踝下,上行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行至肩,经颈部、耳后,前行至额部,后折经头侧至项,合于督脉。经脉(五)阴维脉和阳维脉生理功能:1.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2.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经脉(六)阴跷脉和阳跷脉循行部位:

1.阴跷脉起于照海穴,沿内踝后缘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向上沿腹、胸内侧进入缺盆,沿鼻旁,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2.阳跷脉起始于申脉穴,沿外踝后缘上行,经小腿、大腿外侧,再向上经腹、胸侧面至肩上,过颈外侧上挟口角,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上行后行至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项后。经脉(六)阴跷脉和阳跷脉生理功能:1.主司下肢运动2.司眼睑开阖经脉经脉三、经别、经筋、皮部(一)概念经别:是别行的正经,又称“十二经别”。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二)功能(三)循行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节络脉络脉一、别络(一)概念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最大络脉分支,以别出位置的络穴命名。人体共有十五别络,即十二经脉各一别络,加之任脉、督二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二)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2.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整体联系,统率其他络脉3.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三)循行络脉二、浮络浮络,是别络分出的分布在人体皮肤表面“浮而常见”的络脉。三、孙络孙络,是别络分出的最细小络脉。中医基础理论第四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肌表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1)表里两经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2)某些经脉,还联络多个脏腑4.经络之间的联系(1)十二经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2)奇经八脉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运行气血作用

《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三)感应传导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四)调节平衡作用《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中医基础理论第五节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一)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二)体内病变表现于外的途径(三)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二、指导临床诊断(一)确定临床诊断模式“司外揣内”(二)丰富临床诊断方法腧穴诊断循经诊断分经诊断络脉诊察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指导疾病治疗(一)指导临床用药归经理论“引经报使”理论(二)指导疾病治疗腧穴-经络-脏腑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指导养生保健《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18年9月16日河南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期间,第二届万人艾灸挑战世界纪录成功春华秋实,艾草葳蕤,岐黄之道,护卫苍生。适逢河南中医药大学60年华诞,9月16日上午,由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等主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柔嘉企业等承办的“灸养中华、传承国粹”第二届万人艾灸挑战世界纪录盛大活动在河南中医药大学隆重举行。共计12635名挑战者方舟子谈经络《黄帝内经》:经络是通过度量活人的外表和解剖尸体发现的,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黄帝内经》:经络是皮肉之间用肉眼看得见的管道,这些管道中,比较大的、数目比较少的叫经脉,比较小的、数目多得数不清的叫络脉,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把大血管(动脉、静脉)叫经脉,把皮下小静脉网络叫络脉。在人死后,动脉中的血液迅速排空,因此在解剖尸体时会发现动脉是空的,只有静脉里含有血,这就会让人误以为动脉不是运输血而是运输气。方舟子谈经络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宣称用某种现代生物技术验证了经络的存在,例如同位素追踪、红外线变化、电阻测量等等。这些研究都是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按照经络图进行测量,实验设计本来就有问题,实验结果也就无法令人信服,无法获得国际生物医学界的认可。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发表在国际刊物上有关经络研究的论文很少,基本上都是中国人、韩国人在研究,偶尔有西方人研究,还是否定经络的存在的。例如曾经有人声称通过测红外线记录到经络,但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研究人员没能重复试验。方舟子谈经络没有一个外科医生下刀时需要了解经络,不必担心他的刀会割断经络、会刺伤穴位。很多病人做了双下肢截肢,他们下肢的经络都没了,按理说他们那些和这些经络相连的内脏器官该受到影响吧?但是这些病人除了不能行走以外,生理功能都是正常的,他们的内脏器官并不会受影响。这一简单的事实也说明了经络理论的荒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王军主任医师2017年11月在《中国针灸》上发表的论文。(真的是论文哦!DOI:10.13703/j.0255-2930.2017.11.026)笔者运用量子纠缠理论实现针灸临床的直系亲属互治,且效果显著,结果提示疾病与直系亲属的相应腧穴之间存在着量子纠缠的耦合关系。笔者大胆猜想:根据量子纠缠理论的耦合关联和超越时空性,父母与子女以及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必然存在量子纠缠现象。那么是否可以在针灸临床中,实现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互治?即父母生病给子女针灸,子女生病给父母针灸,甚至兄弟姊妹之间针灸互治,如果量子纠缠理论真的适用于针灸临床,那么即便患者与被针刺者相隔距离很远,也会产生治疗效果。如果这种假设被证实,那么这应该是量子纠缠理论在针灸临床运用中最生动的体现。笔者以痛证为例,采用上述方法针刺15位患者亲属,14例患者与其直系亲属(被针刺者)同处一室,1例患者与其直系亲属(被针刺者)分别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和北京市。研究结果提示:患者的疼痛将会在自身相应腧穴出现压痛点,在直系亲属(被针刺者)的同一腧穴也会出现压痛点,且统计显示呈正相关,经过针刺治疗后,所有的痛证均有减轻,其中4例患者疼痛即刻消失(相关研究报道将在《中国针灸》2018年1期发表)量子纠缠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至少有两大新意:1)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直系亲属针灸互治直系亲属针灸互治将为不便于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提供针灸治疗的可能,例如婴幼儿由于针灸依从性差,可以选择对其父母进行针灸治疗;惧怕针灸的患者,可以选择其直系亲属代替接受针灸治疗。由于量子纠缠不受空间限制,因而可能为异地亲属互治提供选择,甚至令太空中的宇航员接受地球上的针灸治疗成为可能。在中国知网上以“量子+中医”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结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知网所收录的文献中,迄今为止共有152篇相关文献。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87年,题为《经气实质探讨》。/htmlnews/2018/9/417662.shtm?bsh_bid=2543796083医案一[病案]陈,怀妊三月,小产半年不复。寒从背起,热起心胸,经水后期不爽,带下脉脉不断,脊膂腰髀痿坠酸疼,膝骨跗胫易冷无力。由冲任督带伤损,致阴阳维硚不用。调治非法,有终身不肯孕育之累。(奇脉虚,淋带)用鹿角霜、炒枸杞、当归、炒沙苑、桂枝、小茴(《临证指南医案·卷九·产后》)。[按语]治疗上补以理虚,通达奇经,从肝肾着手。[问题]试述本病的病机及本案治疗方药的特点。医案一[分析]小产之人,寒从背起,热自胸发,乃冲任二脉交病。经水后期不爽,带下脉脉不断,系任带失其担任约束之职。因产后不复,冲任空虚,跷维不摄,而见脊膂腰髀痿坠,膝骨跗胫易冷无力等阴阳维硚不用之症。故本病的病机是冲任交病。治疗上以通补理奇经,冲任硚维诸脉,多肝肾隶属。故方中用鹿角霜温养督脉,枸杞、沙苑填补肝肾,当归辛润活血,与小茴香配制,更通肝脏脉络之阳而益肾。全方除桂枝温经助用外,余皆柔剂阳药,滋养肝肾,乃温养奇经之法。此种病最难调治,须坚持久服,莫计效迟。医案二[病案]张某某,女,26岁,北京市门头沟人。患前额痛,兼见口噤拘急难开,吃饭不能张口,如果强张,则两侧颊车处肌肉酸痛难耐,迭用中西药治疗弗效。问其口渴否,病人答曰:渴而思饮,且口中有臭味,舌苔干黄,切其脉则浮大而出。此火邪客入阳明经络,津液被灼,经脉不利。为疏:生石膏30克,知母9克,葛根15克,玉竹15克,麦冬1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钩藤15克。药服三剂,前额痛止,服至六剂,口之开合如常,九剂则诸症荡然而去(《刘渡舟验案精选》)[按语]治疗以白虎汤加减化裁直清胃经火热。[问题]本病案病变主要与哪条经脉有关?并以此分析其用药特点。医案二[分析]本案病变主要与足阳明胃经有关。结合本病的临床表现,此乃阳明经火痛之候。阳明经行于前额,环口绕承浆颊车,火邪上炎,每致前额疼痛,口噤难张。口渴,苔黄,脉浮大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