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铭记历史,勇于担当——从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反思中日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抗日战争的意义。(2)识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3)结合日本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日本侵华的本质,掌握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马关条约》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丧权辱国的切肤之痛,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2)结合甲午战争结果的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远大志向。(3)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中日关系的走向分析,结合社会热点,提倡学生理性爱国。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两次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证明侵华战争的必然性。②多重史观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教学难点:当今中日纷争不断,通过两次侵华战争中中日关系的分析,学会正确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三、教学准备: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音频资料、PPT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方法:讲解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07年温总理在日本议会演讲时曾提到中日两国人民长达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的、不幸的历史所阻断。那“近代50多年的那一段惨痛的、不幸的历史”始于何时何事?又终于何时何事呢?(播放歌曲《深蓝》)生:始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终于1945年的抗日战争。师:去年我们送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0周年,今年我们又迎来了抗战胜利70周年。面对中日纷争不断的现状,我们应如何从这两场侵华战争中审视中日关系,又该如何看待当今的中日关系?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回顾两场战争的相关事实,进一步反思中日关系!(由此导入,PPT展示课题)(二)教学过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展示)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学习目标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在日本的新编教科书中对两次战争的原因做了如下表述:(材料展示)日本新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原因性质的表述:“清(政府)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并非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关于卢沟桥事变2005年送审本强调:“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师:日本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的国土防卫,是偶然性事件;而抗日战争也仅仅是小摩擦;总之,战争之所以爆发全是日本不得已而为之,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结合着学案中所给出的材料分析两次战争爆发的背景,来证明日本是蓄意为之。自主探究1:历史不容篡改:两次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甲午之战绝非偶然材料一: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材料三:材料四:“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这首在朝鲜广泛传诵的歌谣,是十九世纪末期朝鲜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人民贫苦不堪,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生活写照。连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也向沙皇预报:“全朝鲜陷于沉重而日益增长的激愤情绪已有相当时日,这种激愤情绪极易转变为公开的暴乱。”果然,1894年东学党武装起义在全罗道古阜郡爆发了。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抗日战争不可避免材料一:“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1927年东方会议后田中义一密奏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三:1933年5月8日,蒋介石在崇仁总指挥部对各级剿共军官发表长篇讲话,中心意思是:(1)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2)日本的侵略,就是共匪所招致的。……。(6)愈是非常时期,越要小心谨慎,注重智谋。材料四: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根据材料分析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生:回答略由此可见,战争不可避免,侵华战争,日本本是蓄谋已久。尽管是在铁的证据面前,日本仍是避重就轻,否认历史,粉饰历史。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有力的证据再次证明侵华战争确实存在,而且还给我们中国带来了深重的伤害呢?生:学生列举侵华史实师:日本侵略者累累罪行不容忘却;当然面对气势汹汹的侵略者,中国人的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中华儿女所参与的一次又一次的抗战证明了侵略战争的确存在着。我们有数以万计的证据来证明侵华战争是不容置喙的事实。同样,我们也接受了战争的结果。两次战争的结果是一败一胜。清政府败在腐败无能,败在封建制度的落后上。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的脊梁用戊戌变法顶起了中国的未来,开始变法图强,企图增强国力;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胜在了国共两党抛弃前嫌,精诚合作,胜在了全民族的团结一致。抗战结束,我们收回了宝岛台湾,结束了屈辱的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让中国人告别了悲伤,挺直了腰杆,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着屏幕上所给出的图片,从革命史观思考抗日战争的意义?中英中英《南京条约》签字仪式《辛丑条约》签订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师:现代我们结合材料再从全球史观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二战中“三巨头”对中国抗战的评价★罗斯福: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斯大林: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2005年8月12日《环球时报》生:回答略师:在二战中,中国战场牵制64%的日本陆军,歼灭日军150万人,但是中国人民也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铭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下面我们结合两次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联系当今社会热点,谈谈你对中日关系的认识?(提示:可以从中日关系的历史、中国、日本以及普通民众等角度考虑)日本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争端纵火焚烧丰田4S店生:回答略师:两次侵华战争是历次高考的热点,我们结合着2014年的高考题再次回顾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点。(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师: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史观本节课已接近尾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呢?生:回答略师:同学们已经从知识层面对本节课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下面我们从本节课所应用的学科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用到了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原则,多重史观,以及结合历史关注社会热点等学科知识。“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走在复兴之路的中华儿女,理应反思反省,应有其心;自当抗耻拒辱,当有其力。在面对纷争不断的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勇于担当。板书设计:铭记历史勇于担当一、历史不容篡改:两次侵华战争的背景二、历史不容忘却列举日本侵华史实及中国军民的抗争史实三、历史必须借鉴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革命史观、全球史观四、历史必须反思中日关系的认识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在经历了两年高中历史的学习之后,学科素养基本形成。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也更加的客观与科学,对社会的关注度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也相应提高。在掌握了高一必修一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和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出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两部分内容,从两次侵华战争的史实中借助中日纷争不断的社会现状,反思中日关系。学生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在史料的选择与运用,多重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已经形成,在本节课中运用大量的史料借助两次侵华战争爆发的原因证明日本历史教科书的不实史实,论证侵华战争的必然性。利用图片和文字史料从多重史观评价抗日战争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引入中日争端问题,让学生关注中日关系,关注社会现实。本节课从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在第一部分:历史不容篡改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得出两次侵华战争的背景,提高了阅读史料的能力,再次实践了论从史出的历史答题指导思想。在第二部分:历史不容忘却中,让学生例举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国军民的抗争史实,来进一步论证侵华战争的不容忘却。既达到了了解日本侵华史实和中国军民抗争史实的目的,又再次运用到了选择材料证明论点的原则:选取第一手材料,区别利用第二手材料,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等。在第三部分:历史必须借鉴中,让学生从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学生重新回顾了以前所讲述的多种史观,并准确加以运用。在第四部分:历史必修反思中,通过中日之间热点问题的分析,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事政治。从学生最后的高考题测评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相关史实掌握的也比较不错。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从图片材料中解读出有效信息,相较于文字史料的利用和运用要差一些;在回答非选择题时,答题不够规范。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过程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卢沟桥事变和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暴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国民党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抗日战争的胜利2、课本内容分析: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悲壮而又辉煌的一页,同样,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的胜利得益于全民族的抗争,得益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收回来被日本占领长达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战后成立联合,中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从而提高了国际威望。评测练习1、(2014年文综,18)“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0)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3、(2014·四川文综·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
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
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2013年安徽文综,16)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A.①②
B.①④
注: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C.②③
D.③④5、(2010年课标全国,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6、(2010年天津文综,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奈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历史课堂中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有一种情怀被称作人文关怀,有一种目标被称为人的培养。老师工作的主要目标除了最初的“传道、授业、解惑”,现在更多的是培养人的品格,让学生成为他们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所以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把人文关怀、人格培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社会。基于此,本课在设计时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21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两个社会热点,结合一轮复习结束,学生已基本掌握两次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的基础之上,渗入历史学科中关于材料选择及应用、多重史观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这节课总体来说,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课后进行反思,总结如下: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为: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科素养的培养。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查找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发现这节课的资料和课件可以用多如牛毛四个字来形容。所以我希望用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在别人资料与课件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人文化的加工,紧扣“反思中日关系”这一主题通过“史料论证、史观评价、以史为鉴”展开教学,设计较为新颖。特别是通过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日本的侵华史实和中国军民的抗战史实,证实侵华战争的必然性,让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者引导学生用多重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符合历史高考大纲对此的要求,并结合2014年全国文综卷第41题,让学生深入高考腹地,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尊重生命的意识渗透其中,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呼吁学生理性爱国。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为:
其一、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展开教学,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课堂预设的成分较多,课堂生成的问题不多,未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得整节课的气氛稍显沉闷。在教学中减少预设,注重生成,用心关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其二、语言不够精练,情感投入不够。虽然已经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了功夫但是当真正站在讲台上,还是出现了紧张情绪。这致使自己在教学语言上出现重复、用词不准、不够流畅等问题。同时,因紧张情绪所致,未能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不够,我想这也是使得课堂气氛稍显沉闷的一个原因吧。由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其三、课堂节奏掌握的不是很好,致使整堂课前紧后松,不太和谐。因为担心内容太多讲不完,所以在整节课的前半部分讲的有点快,前三部分讲完仅用了20多分钟,与预想的时间有将近十分钟的偏差。这可能还是备课不充分的原因吧。所以以后一定要把课真正的备充分。其四、板书设计不太完善。以前讲课不怎么写板书,致使本次讲课时竟然忘了写板书,犯了教学的大忌。
总之,讲完了这堂课,我在反思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美中难免有不足,正是这种遗憾美让我们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成长。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真反思能够使自己在教学水平上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