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_第1页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_第2页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_第3页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_第4页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DIV.MyFav_1194241560141P.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4241560141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4241560141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194241560141P.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194241560141LI.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194241560141DIV.MsoFooter{FONT-SIZE:9pt;MARGIN:0cm0cm0pt;LAYOUT-GRID-MODE:char;FONT-FAMILY:"TimesNewRoman"}DIV.MyFav_1194241560141DIV.Section1{page:Section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达和谐的统一。一、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拟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着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突然间从外面飞进一只黑色的燕子,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燕子不停的上下穿梭,不停的煽动翅膀,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什么,老师,您?〞正在惊讶的同时,燕子终于找到了通路,飞向了外面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忆着刚刚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答复:燕子在向上飞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飞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不停的煽动翅膀可能跟频率有关,也可能与力的平衡有关……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频率与力的平衡,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在“运动的描述〞中有几个根本的概念──运动、静止、位置、参考物,对于枯燥的概念,我们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引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营造诗情画意的气氛,从而提出:“是山动还是船行?〞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如果诗人置身于“满眼风波多闪烁〞的意境中时,他忘记了自己是在随水流而前进的船上,仿佛看到了对面的山朝他走来;当诗人又感到“山没动,是船行〞时,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呢?由此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即时展现学生的猜测。讨论完后教师顺利引出上述概念,并可以返回诗中向学生提问各种情形的参考物,以此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对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此例子虽然比拟简单,但表达了新课程标准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以自然界的奇妙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科学,探索科学。二、创设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2019年10月12日9时零分零秒,发射神六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进入2分钟准备〞,“进入1分钟准备〞,“50秒〞,“40秒〞,“30秒〞,“20秒〞,“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消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黄昏,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上述导入表达了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开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开展的影响。三、创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无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那么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那么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那么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表达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开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时,要求问题中提供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通过解答新信息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到超导体应用时,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我国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开发,投入运行,可通过板报或电视录像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局部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