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归纳题专项研究_第1页
高考文言文归纳题专项研究_第2页
高考文言文归纳题专项研究_第3页
高考文言文归纳题专项研究_第4页
高考文言文归纳题专项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归纳题专项研究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这一考点在《考试大纲》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这里就后两者进行简单分析:所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指的就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所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的是在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对文中作者的主观情感所作的评价与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形式一般为选择题,而且一般不单独命题。命题方式一般表现为以下特点:一.题干具有明确要求此类试题的题干一般都会对考查内容做出明确规定,题目形式一般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样,我们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文章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与概括。二.原文必有对应区间对文章信息归纳能力的考查,实际上就是让考生结合文本对所提出的内容进行理解。考查内容一般都出自原文,只在一些环节上做相应的调整,只要我们能够将选项中的信息还原,找到其有效的阅读区间,认真比较,仔细分析,便会得出正确的答案。三.错误一般出在局部此类试题,在设置错误的选项时,一般并不是整个句子都有问题,而是在局部,甚至一个很小的环节上设置错误,迷惑性很强,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整理一些文言知识,认真分析,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准确把握住答案。如09高考广东卷第8题中,A项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项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项“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常设错误:一.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所谓张冠李戴、偷梁换柱,就是本来应该是甲的事迹,安在了乙的身上,整个语句看上去没有什么错误,但认真一比较,找准了文中所对应的内容,便会发现其中的错误。这类错误在归纳题中很常见,做题时一定要看好上下文语言环境中各句所省略的主语。如2022年全国一卷第10题的C选项:答案内容: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对应原文: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相与言及其事,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呼满道,互相称庆。从这一大段内容来看,魏德深到馆陶后,“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市”,并不是“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显然,这里将两种不同的表现放在了一起,从而出现了张冠李戴,偷梁换柱的错误,只要我们对应原文认真比较,很容易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二.脱离限定、打乱时空所谓脱离限定、打乱时空,指的是文段在各个层次都有其明确的写作中心,而命题者在设置答案时,故意将两个层次里的内容融合为一体,这样,就会使选项中的一部分内容脱离了原有的限定,从而打乱了人物事迹的时空安排。这种错误在高考试卷中也是很常见的。如2022年高考全国二卷第10题C选项:答案内容: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对应原文:又以种爪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很明显,这一段内容应该是两个层次,两个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前一层次写其种瓜时因水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想用灌溉农田的水帮助他,他拒绝了,“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而后一层次,则写的是他平时乘船出行时遇到有人船搁浅时,便主动帮忙,而自己却不需要别人帮助。选项将这两方面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产生了错误。三.断章取义、颠倒事实所谓断章取义、颠倒事实,就是阅读时不能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不能结合前后语言环境进行分析,而是抓住文中某一具体语句,理解该句的内涵,这样,就会使答案脱离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产生颠倒事实的错误。这种错误出现的频率较多,迷惑性也较强,如果不小心,很容易答案错。如2022年北京卷第10题D选项:答案内容: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对应原文: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通过对这一段内容的分析,不难发现,“鲁地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的儒生只有两个,叔孙同也没有与他们计较,“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其他人还是跟着他走了。如果我们只看到那两个不愿意去的就认为都不与叔孙同合作,就犯了断章取义、颠倒事实的错误了。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所谓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就是指选项中所给内容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命题者故意将思维进一步拓展,产生一种结果强加在文中的某项信息上,以迷惑粗心的考生。这种设置错误的方式,很容易使考生在一种不经意的状态中失去分数。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注意联系语言环境,做出最准确的比较。如2022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C选项:答案内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对应原文: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联系全段内容,我们清楚地看到,选项的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因为原文中并没有“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这一信息,只是说彭子篯很欣赏他,于是将他带回家,“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而他被释放,是因为“遇赦”。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将整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便会很容易找到其错误的。五.以假乱真、巧设障碍所谓以假乱真、巧设障碍,指的是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有意将文段中假设的信息当作真实的信息来分析,通过这种巧设的障碍迷惑考生,使考生因对文段内容理解不透而产生错误。这种方式在考试中虽然不是很常见,可一旦出现,一般考生很难准确把握。如2022年高考天津卷第11题:答案内容: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对应原文: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便不难发现,选项所给的信息中“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考生如果在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没有仔细核对,也未经过认真推敲,便很可能因为这种语言的障碍,影响了对试题的思考。六.局部设错、混淆因果所谓局部设错、混淆因果,指的是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故意将原文中的一个局部环节适当改动,使其整个句子原有的因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混淆因果这一错误。这一错误在考试中也是很常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坚持“字字落实”的原则,如果走马观花地浏览,便会轻易地放过这些错误。如2022年高考重庆卷第10题D选项:答案内容: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对应原文: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通过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我们很容易发现,选项中“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原文中所给的是应该都是“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这就是说,“贪饵故”才是鸟和鱼被人们捕获的原因,而“栖于林,藏于水”则是鸟和鱼防备被捕获的方式。显然,这里混淆文中的因果关系。七.曲解词义、归纳失当所谓曲解词义、归纳失当,指的是因为对文中某一词语理解的偏差,从而产生的一种错误形式。要克服这种错误,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将一些重点的词语,尤其是实词的含义进行准确理解,否则,就会因概念的模糊而产生归纳中的错误。如2022年高考福建卷第3题B选项:答案内容: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对应原文: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通过对文段的分析,尤其是对“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一句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的意思。这样,只要理解了“不答”这一词语的含义,这道试题的答案也就轻而易举了。技巧总结:一.整体感知:此题型设置错误的地方往往极不起眼,所以要求作答时一定要心细。在通读原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仔细比较,看被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凡是对原文内容故意夸大、缩小、曲解、混淆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应该特别小心。如2022年湖南卷第11题C选项:答案内容: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对应原文: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此题考查的便是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通过该选项所在的语段,我们可以发现,“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并不是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二.比较排除由于题干常常设计为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此类题的错误常常是无中生有或故意曲解。同时,此题对初读本文时帮助很大。如2022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四个选项: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