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详解演示文稿_第1页
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详解演示文稿_第2页
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详解演示文稿_第3页
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详解演示文稿_第4页
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详解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详解演示文稿现在是1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优选)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现在是2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热敏灸疗法理论常用灸法分类热敏灸现在是3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热敏灸的发明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日新教授现在是4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第六章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第一节 热敏灸疗法

什么是热敏灸

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热敏灸与传统的温和灸法不同之处: 1、灸感不同 传统灸只产生热感,没有传导的现象;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达到热敏化。 2、灸位不同 传统灸法未认识到穴位有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区别,因此施灸时很少有激发以气传感的现象。而热敏灸要求施灸的穴位是敏化态穴位,易激发经气传导。 3、灸量不同 传统灸法一般灸量:施灸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或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热敏灸要求灸量:施灸时间因人而异,热敏灸感消失为度(饱和消敏灸量)。 4、灸效不同 热敏灸的疗效远比传统灸疗效好。现在是5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一、热敏灸的理论

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 人体穴位存在两种状态:静息态(健康状态)与敏化态(疾病状态)。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

1、热敏化的特征: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 2、具有普遍性,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发经气传感:出现率约90%。 3、证候相关性: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关。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3、动态性: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可能是穴位标准定位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位置。

4、遁经感传,气至病所。《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5、找到敏感穴位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现在是6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证候的相关性病例数分布穴区(频次)123周围性面瘫50翳风(30)下关(28)风府(31)功能性便秘50大肠俞(31)上巨虚(24)天枢(18)支气管哮喘50风门(35)次髎(30)至阳(24)排卵障碍性不孕50子宫(24)卵巢(22)关元(14)痛经50次髎(40)关元(39)子宫(37)感冒50上印堂(32)太阳(30)风池(20)过敏性鼻炎50上印堂(41)肺俞(36)大肠俞(35)现在是7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病种病例数热敏化腧穴压痛点感传/总数感传激发率(%)感传/总数感传激发率(%)面瘫4362/6693.945/2321.74三叉神经痛3871/7792.219/4520.00颈椎病4043/4987.768/3622.22腰椎间盘突出症4465/6797.0110/3925.6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843/4693.4810/4820.8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4668/7195.779/5117.65慢性支气管炎3978/8196.303/1127.27支气管哮喘4084/8895.453/1323.08非溃疡性消化不良3144/4891.676/2821.43功能性便秘3845/4795.757/2626.92肠易激综合征2645/5188.247/3122.58排卵障碍性不孕4265/6698.485/1338.46痛经4371/7298.616/1833.33勃起功能障碍3250/5886.214/1040.00合计540834/88794.02**92/39223.47各病种不同穴点灸性感传激发率注:**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现在是8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二、热敏灸技术“十六字要诀”探感定位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化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结合传统灸疗理论及临床观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查,以出现敏化感觉为度。

辨敏施灸 首先应选热敏灸感经过或直达病位的穴位为主;在非热灸感中又先选痛感的穴位,后选酸痛感的穴位。 以反应较强热敏感的穴位为首选。量因人异敏消量足

治疗时以产生热敏化感觉,持续施灸后感觉逐渐消退,称消敏。这个过程约10~200分钟不等,平均是50分钟。 达到这个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称为“饱和灸量”、“消敏量”现在是9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热敏灸的基本操作方法(一)穴位热敏现象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现在是10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现在是11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现在是12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说明:落枕患者,艾灸肩井,艾热向颈部传导。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现在是13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现在是14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

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这些现象称为“穴位热敏现象”。这些已经热敏化的穴位称为“热敏穴”现在是15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二)热敏穴的探查1、灸材

纯艾条、专用热敏灸条2、探查准备

诊室要安静、室温20oC~30oC、患者合适的体位3、探查部位

1.相关疾病的腧穴热敏化高发部位(查相关参考书) 2.病痛及其临近部位 3.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 4.体表特定穴部位 5.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4、探查手法

回旋灸、循经往返灸、雀啄灸按次序施灸,每种手法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2—3遍,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再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发动感传。5、穴位热敏的判别

出现前述的6种灸感,就达到了穴位热敏化。患者细心、集中精神感受灸感,一旦出现及时告知医生,标记热敏穴位。现在是16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慢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 灸:神阙、关元、大椎、肾腧、足三里,以强化经气,温补元气。

每次施灸4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五天现在是17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热敏灸的施灸手法1、单点温和灸

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2、双点温和灸

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施灸。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3、接力温和灸

如果感传不理想,可以在感传线路上的远离这个穴位的端点施灸,可以延长感传距离。4、循经往返灸

常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现在是18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四)剂量 以热敏现象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为每穴施灸的个体最佳施灸时间。现在是19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五)注意事项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3.施灸剂量应根据病情不同、个体不同而不相同,不应拘泥时间长短。4.禁灸: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6.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7.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现在是20页\一共有22页\编辑于星期一(六)意外情况及处理 很少出现。晕灸 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不适体位或恐惧紧张等,可能出现“晕灸”。 处理:停灸、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急救。

灸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