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20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失误,并对这十年探索时期的成败得失作出正确的评价。
一.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和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
教学重点:
1.中共八大的主要成就。
2.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八大的正确路线未能贯彻下去的原因。
2.反右派斗争的必要性。
授课内容: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探索的先声
到1956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按照苏联的模式来进行的,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这种模式不适应中国国情的一面。中国是一个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业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在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下,“一五”计划后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基本建设规模过大,职工增长过多,信贷增长过快,财政赤字严重,造成市场紧张,物资短缺,引起人民的不满。
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逐渐暴露出苏联国内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肃反扩大化、经济建设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以及对各国共产党不能平等相待,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方面存在大国沙文主义等问题。在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又搞突然袭击,对斯大林进行全面否定,从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引起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帝国主义国家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所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总结我国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1955年底开始,刘少奇分别听取了中央一些工业部门的汇报。从1956年2月起,毛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汇报,对经济建设问题展开较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由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然后由毛在举行的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在十大关系中,经济方面有五个:第一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第二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第三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是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第五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方面有四个:第一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第二是党和非党的关系(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第三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第四是是非关系。中外关系方面一个: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详细内容见毛选五P267—288)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中心)思想是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成为八大制定政策的基础。
2.中共八大——探索的最初成果
(1)大会背景
中共考虑、酝酿召开八大是比较早的,在1952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就曾考虑在召开全国人大的同时召开八大。但由于1953年下半年中央觉察到了高、饶反党问题,因而推迟了召开八大的准备工作。在处理了高、饶问题后,毛在1955年全国代表会议上宣布,中共中央决定在1956年下半年召开八大。
从1952年底考虑召开八大到1956年正式召开八大的几年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
从国内来看,八大首先是在连续取得两大历史性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情况下召开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我们建立了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三大改造的即将基本完成,又使我国将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时期。这就有必要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新的历史任务,制定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八大正是适应我国历史发展的这种需要而召开的。
其次,八大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一五计划即将提前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
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较大发展,一五计划所定的指标绝大多数将提前完成,党也开始把工作重心由社会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初我党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提出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集中大批科学家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195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中央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成为国家的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党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一大转折,它表明我国知识分子经过六年来的教育改造,绝大多数已逐步转变了资产阶级立场,成了劳动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实际上给知识分子摘掉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把知识分子看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三支基本力量。周还指出了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的三条道路:一是经过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实践;二是经过自己的业务实践;三是经过一般的理论学习。从而给知识分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鼓舞。1956年在三大改造高潮的推动下,工农业生产也出现了高潮。在这种形势下,我党面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并要求借鉴苏联的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
第三,我党已开始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如《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八大召开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国际上看,八大是在苏共二十大后召开的。
1956年在国际上也是多事之秋,苏联和东欧接连发生了一些重大问题(尤是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他们提供的经验教训给我党以重要启示,对八大路线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党面对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的混乱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的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为了捍卫国际无产阶级的利益,采取了十分严肃的态度。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意见发表的《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对斯大林作了全面的合乎实际的评价,既肯定了苏共二十大反个人崇拜的积极意义,又批评了对斯大林一棍子打死的错误做法。同时,我党也感到需要吸取苏、东的教训,打破苏联僵化的模式,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建道路。
(2)八大的历史任务和主要议程
党的八大于—27在京召开。出席代表1026人,代表了全国1073万党员。另有59国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和人民革命党的代表团,国内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应邀列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历史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党的经验,制定党在新时期的路线和社建的方针、政策,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
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二五”计划建设的报告;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
(3)八大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
历史功绩:
第一,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决策。
八大指出国内形势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社会制度上的根本变化,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二是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两个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还有两个剥削阶级正处于被消灭的过程中(富农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已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确定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党的工作重点已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大会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956年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曾出现了不顾客观条件,一味贪多求快的急躁冒进倾向,周恩来、陈云等及时发现了问题,提出既要反对右倾保守,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正确主张。同年5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行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党的八大再次肯定了这一方针。
第三,八大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初步探索。
在八大的发言中,陈云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以国家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一部分按市场调节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从理论上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陈云的观点在八大上得到了肯定。此外,八大还对经济管理体制作了一定的改革,适当扩大了地方的管理权限和企业的自主权。
第四,在国家工作方面,明确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着重反对官僚主义,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在党的建设上,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还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党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等问题。
第六,八大还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新的中央委员会由97名中央委员和73名候补中央委员组成。在举行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刘、周、朱、陈云、邓、林、林伯渠、董必武、彭真、罗荣桓、陈毅、李富春、彭德怀、刘伯承、贺龙、李先念17人为政治局委员,前6人为政治局常委,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周、朱、陈云为副主席,邓为中央书记处总书记。
总之,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但八大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八大虽指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但同时却没有明确提出阶级斗争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已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
第二,八大虽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但对经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对国情的了解还很不够,党内的认识也不一致(毛还是强调快),没有充分注意到经济建设中冒进思想是当时的突出问题,致使“左”倾错误逐渐滋长。
第三,八大虽反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但没有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来加以防范。
第四,八大虽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建上来,但八大前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对这一战略转移缺乏充分的动员和宣传,致使大家对这一战略转移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论准备。
这些局限性也成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八大是对苏联传统模式的改革,但又把改革看作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应急措施,未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因而也未能彻底摆脱其束缚。
3.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探索的新成果
八大以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和10.东欧分别发生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苏联出兵进行干预,帝国主义借此掀起世界范围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制度的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曲折。在国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剥削阶级已基本被消灭,革命战争时期那种疾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各族人民的社建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还很不完善;一些地方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引起人民的不满;1956年的三大改造及社建中又出现一些急躁冒进倾向,造成不良影响;加上受“波匈事件”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等问题。从—,全国发生了数十起共约1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1万多大、中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同时有几十个地方的农民闹事。
国内外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我党作出正确的解释和解决。为此,毛作了极大的努力,并于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其中第一次提到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要在揭露和解决矛盾中前进,同时提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学说,规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方法。具体包括:
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马恩预见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还将存在旧社会的痕迹,还会有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但由于当时社会实践的局限,他们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对苏联过渡时期的矛盾作过大量分析,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但因列宁过早逝世,没来得及对其进行充分具体的阐述。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长时期内,曾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的矛盾,到他晚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开始承认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但也未指明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毛运用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了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同时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选五P373)但它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才能根本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选五P373)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表现之一。
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毛指出:“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毛选五P363—4)毛认为:“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同上P364)“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我国现在的条件下,所谓人民内部的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等等。”(同上)“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同上P365)毛进一步强调:“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同上)因此,对于前者是用专政、压服的方法,对于后者是用民主、说服教育的方法。
第三.阐明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民主专政的作用和目的。
“专政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压迫国家内部的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革命的剥削者,压迫那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破坏者,就是为了解决国内敌我之间的矛盾。”(同上P366)“专政还有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国家外部敌人的颠覆活动和可能的侵略。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专政就担负着对外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的任务。”“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同上)
第四.强调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后,人民内部矛盾处于突出的地位,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指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同上P375)不过,大量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同上)
第五.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总的是用民主的原则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来说,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等方针政策。
这些理论为我国的社建作了重要的理论探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它对于动员全国人民积极投入社建,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但毛的讲话在的《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时,受当时反右派斗争的影响,作了不适当的修改和补充,过高地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势的严重性,扩大了阶级斗争的对象和范围,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从而对后来的社建产生了不良影响。
4.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起因
中共根据八大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决定和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全党范围内开始了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为了更好地开展整风运动,中央和毛多次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我党的工作和国家政治生活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批评意见。
但同时,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们趁我党整风之机,向党、向社会主义制度发动了进攻,企图取代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些人中,章伯钧(交通部长,农工党主席,民盟副主席,民盟主席为沈钧儒)、罗隆基(森林工业部部长,民盟副主席)是其主要政治代表和头面人物,储安平(光明日报社主编,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是其急先锋。
他们攻击共产党的领导,夸大党在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说“共产党内部问题很大”,“现在学生上街,市民跟上去”,“形势非常严重”,共产党已进退失措。公开提出要共产党退出机关、学校,公方代表退出公私合营企业。他们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建事业,诬蔑我国国内是“一团糟”,“现在政治黑暗,道德败坏,各机关都是官僚机构,比国民党还坏。人民生活降低,处于半饥饿状态。”(章)攻击我国是“一个上帝,九百万清教徒,统治着五亿农奴,非造反不行”(章解释上帝是马列主义,其实指毛),“中国再也不能上许多小斯大林统治下去”。他们还露骨地说:中国“有在朝党和在野党,你不行我来,我不行你来”,要“轮流坐庄”。章:共产党以前扶植各民主党派是“周公辅成王”,“现在成王长大成人了,周公要还政”,不然,“恩人将变成仇人”。(周公是西周政治家,曾助周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后归政成王。)他们还把官僚主义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和代名词;把宗派主义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物和代名词;把主观主义、教条主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和代名词,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是“恐怖、寂寞的奴隶制度”。他们对我党关于整风要和风细雨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针大为不满,认为这“不足平民愤”,应“迅雷烈风”,“用大民主来纠正”,要搞“大鸣大放”。在他们的煽动之下,一些地方发生了少数人罢课闹事,大字报铺天盖地的情况,且有蔓延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央决定对资产阶级右派的进攻予以反击是有必要的,否则全国就会陷于政治思想上的极大混乱,就不能稳定和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还是要肯定。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击这股思潮是必要的。我多次说过,那时候有的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错误在于扩大化。”(邓选二P294)邓在同总政领导人谈话时又说:“我看对反右派斗争,还是两句话:一句是必要的,一句是扩大化了。”(同上P380)
(2)过程
毛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发给党内高级干部阅读。文章一开头就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非常严重,指出:“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高等学校中,右派表现得最坚决最猖狂”,“他们不顾一切,想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刮起一阵害禾稼、毁房屋的七级以上的台风。”“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他们越猖狂,对于我们越有利益”,“这是为了让人民见识这些毒草、毒气,以便锄掉它,灭掉它。”毛还认为社会上“右派大约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依情况而不同。”(毛选五P423—9)这篇文章表明毛已作了反击右派的决心,并要求全党作好还击准备。、、中共中央先后发出指示,提醒全党注意事态的发展,准备在时机成熟后对右派分子进行反击。
在作好充分准备后,起正式发动了反右派斗争。当天,中央发表了毛起草的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毛写的社论《这是为什么?》。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团结左派,争取中派,反击右派,强调“这是一场大战(战场既在党内,又在党外),不打胜这一仗,社会主义是建不成的,并且有出‘匈牙利事件’的某些危险。”(毛选五P432)社论指出:资产阶级右派的企图是把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打翻,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打翻,拉着历史向后倒退,退到资产阶级专政,实际是退到革命胜利前的半殖民地地位。因此,在我国阶级斗争还在进行着,我们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当前的种种现象。从此,整风运动由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转入以处理敌我矛盾为主的反右派斗争阶段。(整风可分四个阶段:一是大鸣大放,同时整改阶段;二是反右派运动阶段;三是着重整改,继续鸣放阶段;四是每人研究文件,批评反省,以提高思想阶段。)
—,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除讨论重大经济建设问题外,主要是进行反右派斗争。会议期间,毛在为《人民日报》写了《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的社论,批判调子进一步升级。不但点名批判了实际上不存在的“章罗同盟”,且把民盟、农工民主党错误地看作敌对党派,认为是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社论正式宣布右派是敌我矛盾,是“反共反人民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次会议和社论标志着反右派斗争进入高潮。
为了总结反右派斗争的经验教训,部署第三阶段整风运动,—召开了扩大的八届三中全会。会议提出了一系列错误观点:一是全面肯定反右派斗争的成绩和做法,指出这“是一个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如不能取胜,我们就不能继续前进;二是改变了对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正确分析,认为多数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的,且是“同无产阶级较量的主要力量”,因而反右派斗争“主要是在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范围内进行”;三是肯定和赞扬了“四大”的形式,认为“抓住了这个形式,今后的事情好办多了。大是大非也好,革命的问题也好,建设的问题也好,都可以用这个鸣放辩论的形式去解决,而且会解决得比较快”;四是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结论,毛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使党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错误越来越严重。
又召开了中共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对国内主要矛盾和知识分子等问题提出了更错误的观点。会议按毛的意见进一步断言:“在整个过渡时期,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会议还宣布我国社会有“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右派分子同被打倒了的地主买办阶级和其他反动派被称为一个剥削阶级;正在逐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它的知识分子为另一个剥削阶级;工农是两个劳动阶级。这样,知识分子实际上被列入第二个剥削阶级的范围,进一步成为反右派斗争中被打击的重点。
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随整风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扩大化的主要表现:
A.打击面过宽。在反右派斗争中,全国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共552877人,另有31.5万多人被划为反社会主义分子和中右分子。此外,被株连的不计其数。而这当中绝大多数是被错划的。
B.打击过重。被划为右派的人分别被开除党籍、团籍、厂籍、校籍、军籍。有的被判刑劳改,有的下放到农村或厂矿接受监督劳动,最轻的是降级降职、察看留用。他们与地、富、反、坏放在一起,作为专政的对象,被称为五类分子。
C.扩大化错误延续时间过久,长期得不到纠正。长期以来,右派问题成为禁区,一直得不到甄别平反。直至1978年后,党中央决定改正错划右派分子的案子。最后,97%的人得到改正,维持原案不予改正的只有%(1万3千人),剩下的可划可不划,本着从宽的原则予以改正。其中27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著名人士中维持原案不予改正的只有章、罗、储、彭文应(法学家,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和陈仁炳(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委员)5人。
造成扩大化的原因:
A.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的估计
运动中党中央尤是毛对当时阶级斗争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错误估计,轻易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论断。一是夸大敌情,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毛认为在中国500万知识分子中有1—10%是右派;在大学生中右派占1—3%;在高级知识分子(教授、副教授)中占10%左右;青年团中占10%;在党内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新党员,他们与社会上的右派互相呼应,亲如兄弟,是党内的右派,占5%;在全国6亿人中有10%是不赞成社会主义或反对社会主义的,达6千万,其中2%是极右派、死硬派。二是对资产阶级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估计,把一小撮右派分子的进攻夸大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生死决战。
由于这些错误估计,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成了敌我矛盾,导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党和毛泽东在巨大的胜利面前骄傲自满,不谨慎,听不得不同意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为首的党中央是比较注意听取群众意见的。毛在给郭沫若的信中写道:“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缺点,希望随时示知”。但从党的七大到八大,11年间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巨大胜利。于是,不少人被胜利陶醉了(暖风曛得游人醉),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当党外人士在整风之际向我们提出一些尖锐意见时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听不进去,甚至把善意的批评当作是恶意的进攻,而加以无情的反击。
C.在反右派斗争过程中,采用了主观主义的指导方针和错误做法。
在方法上,采用了“四大”的形式,导致了无政府状态。在划分右派分子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规定指标,下达任务,单纯追求数量。在策略上提出“引蛇出洞”、“钓鱼”、“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等错误口号,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在新的形势下重新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分析、处理和解决一切问题。
中共是在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里成长起来的,许多党员、干部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经验,善于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解决问题。但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这一套已过时了,而新的一套还未总结出来,结果往往是用老观点、老方法、老经验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从而导致扩大化。
(4)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后果和经验教训
后果:
A.使党内外一大批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受到不应有的打击,长期蒙受冤屈。
反右派斗争中,我国知识分子受到的冲击和震动是特别巨大的。在被划为右派的人中,知识分子占57%(31万),他们大多数是学有专长,有真才实学,但被专了20多年政,使其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著名的右派“六教授”:曾昭抡、费孝通、黄药眠、陶大镛、钱伟长和吴景超。著名的右派还有:丁玲、千家驹、童弟周、吴文藻、王蒙、彭文应、陈仁炳、陈铭枢、黄琪翔、潘光旦、吴茵、储安平、孙大雨、徐懋庸、吴祖光、傅雷等)
B.打断了全党整风的进程,使这次整风运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C.严重损害和削弱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在斗争中,“右派分子”成了一个不必通过司法程序就同地、富、反、坏并列在一起的专政对象,法律成为儿戏,淡薄了人们的法制观念。同时,它又使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受到挫折,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难以切实执行。
D.党在有关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问题上开始出现“左”的错误
一是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八届三中全会),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有关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二是轻率地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阶级斗争状况的正确估计,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两个剥削阶级和两个劳动阶级的错误观点,把知识分子划为剥削阶级;
三是错误地提出“必须还有一个政治战线和一个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单有一个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是不够的,也是不巩固的,而事实上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应再搞所谓的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再进行大规模的阶级斗争;
四是在经济工作中批评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正确方针,只准反右倾不能反冒进,认为反冒进是给“六亿人民泄了气”,是“方针性错误”,是“政治问题”,把自己“抛到距离右派只有五十米远了”。
这些错误为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革”埋下了祸根。
经验教训:
A.要正确估量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B.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建服务。
C.要反对居功自傲,要发扬民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要正确估量和对待知识分子,调动其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本节重点讲述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反右派斗争问题,并通过讲述总结经验教训。
思考题:1.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如何认识反右派运动?
参考资料:毛选第五卷有关文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有关文章
朱正著:《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曾景忠:《中共八大与党内民主》,《中共党史研究》1996.4
王素莉:《党的八大路线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选择》,(同上)
田荣山:《对八大正确路线中断的再认识》,(同上)
张神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八大研究评述》,(同上)
龚育之:《八大的历史地位和研究八大的现实意义》,《中共党史研究》1996.6
王美华:《试论中共“八大”路线夭折的历史必然性》,《求索》1998.6
赵社民:《“指标”现象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中共党史研究》1995.3
李青:《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及其严重扩大化的起因和教训》,《中共党史研究》1995.6
二.探索中的失误和纠“左”中的曲折(8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节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和经验教训,了解“三面红旗”和庐山会议的真面目以及“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
教学重点:1.对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2.庐山会议前我党的纠“左”努力及其局限性。
3.庐山会议的危害和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出现“三面红旗”的原因。
授课内容:
1.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泛滥
到1957年底,我国超额完成了“一五”计划,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不冷静了,急于求成,幻想一早建成共产主义,先后提出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谓的“三面红旗”,使得反右派斗争开始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很快扩展到经济领域,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泛滥起来,从而改变了八大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受严重的挫折。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A.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有一个酝酿、形成和提出的过程。早在1955年底,毛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序言中就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提出我们的社建要多一点、快一点和好一点。1956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传达了党中央同意的“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4月,毛在《论十大关系》中阐明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我党召开了八届三中全会,着重讨论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步署。会上毛还对党中央在1956年采取的纠正冒进倾向的正确方针提出了批评,说反冒进攻掉了多快好省,重新提出了加快建设速度问题。这次会议开始背离了八大制定的正确方针,为“左”倾错误的泛滥开辟了道路。
毛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会议期间,毛紧随赫鲁晓夫之后提出中国要在15年后赶超英国的口号,指出:“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P635)和1958年元旦,《人民日报》先后发表《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和《乘风破浪》两篇社论,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表达了总路线的基本构想。
中共中央在广西南宁召开工作会议。毛片面强调“不断革命”的思想,再次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把反冒进说成是“右倾”、“促退”,认为反冒进使六亿人民泄了气,这是个政治问题,导致了右派的进攻,并说反冒进者距右派只差50米了。周、李先念被迫在会上作了检查。会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坚决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社论,要求全国人民“鼓足革命干劲,打破一切右倾保守思想,力争上游,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论还提出了“苦战三年”,使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改变面貌的动员口号。
—26,中共中央在成都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毛在会上的多次讲话中,继续批判反冒进,说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并指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已基本形成。他反复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另外,毛还在会上讲了个人崇拜问题,认为个人崇拜有两种:一种是正确的,如对马恩列斯等正确的东西,必须崇拜,不崇拜不得了;另一种是不正确的个人崇拜,不加分析,盲目服从,这是不对的。毛的讲话为个人崇拜的发展开了绿灯,成为个人崇拜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上海的柯庆施在会上就说:“对主席就是要迷信”,“相信毛主席要到迷信的程度,服从毛主席要到盲目的程度”。对个人崇拜的肯定和提倡,使毛的“左”倾错误得以无阻碍地推行下去。
成都会议后,各地反右倾保守思想的运动迅速铺开,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经济工作中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并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评价
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状况,这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但同时,它又是在不断批反冒进,不断背离八大正确路线的形势下形成的,是“左”倾思想发展的产物,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是片面强调高速度,忽视综合平衡。总路线虽讲多快好省,但其实质是高速度,速度高于一切,速度就是一切。八大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说:“我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建设速度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主要的问题”。毛要求大大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七年赶上英国,再加八年或十年赶上美国。《人民日报》的社论《力争高速度》说:“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应该说快无可非议,但快也不能随心所欲。总路线忽视客观条件和客观物质基础,盲目追求高速度,结果破坏了综合平衡,打乱了正常秩序,欲速则不达。二是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为了追求高速度,总路线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为有了人的觉悟和党的正确领导,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在如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又片面强调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强调开展“四大”,利用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的方法来搞经济建设,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总路线是由正确的初衷走向自己的反面。它之所以产生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错误,主要是由于我党在指导思想上偏离了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出现了主观主义倾向。当时党的一些领导人被不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中国国情,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程度估计过高,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估计不足,幻想社建一举成功,因此没能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又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泛滥起来。
(2)大跃进运动
由于我们在社建中缺乏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更由于毛、党中央和地方的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而在总路线提出后就轻率地发动了以超英赶美为目标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原意是超出常规的高速度。当时流行的说法是工业每年增产20%以上是跃进,25%以上是大跃进,30%以上是特大跃进,而农业年增产20%以上便是特大跃进。
A.过程
大跃进运动开始酝酿于—10的八届三中全会。但大跃进运动思想的萌芽可追溯到1955年冬。那时毛就提出要不断批判右倾保守思想以加快社建速度,从而在1956年发生了毛称之为“小跃进”的“左”倾冒进现象。后中央纠正了这种错误,但毛却一直钟情于高速度。到了八届三中全会,毛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把加快经济建设速度问题重新提了出来。《人民日报》发表了经毛审定的题为《发动全民讨论四十条纲要,掀起农业生产的高潮》的社论,号召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并首次提出“大跃进”的口号。这一口号深得毛的赞赏,认为是个伟大的发明。毛在莫斯科参加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时提出中国要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从八届三中全会到1958年的八大二次会议,中共中央在毛的主持下,召开了一系列与发动大跃进有关的会议(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不断批反冒进,反右倾保守。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对大跃进运动给予充分肯定,宣称中国正处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刻,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并内定7年超英,15年赶美。会后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浪潮。而且超英赶美的时间不断缩短,认为只要2—3年就可赶超英国。
同时,各地纷纷开会,制定工、农业跃进规划。由于你追我赶,争创先进,指标越定越高。在农业生产上,大破“条件论”,大批“农业增产有限论”,以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口号也作为正确的口号加以宣传。报上还不断放高产“卫星”,粮食产量虚报到几万、十几万斤。《人民日报》报道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粮食亩产超130000斤。另报道四川江津石柱二社产了一个200多斤的芋头;四川铜梁县永加乡产了一个9斤重的辣椒;河北徐水县一亩山药达120万斤,一棵白菜500斤……。当年各省上报的全年粮食估产总数超过了1万亿斤,而实际只有4千亿斤。在农业生产不断放高产“卫星”的同时,工业生产的指标也越来越高。1958年的钢产量由原定的620万吨上升到885万吨,后毛又提出要在1957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在“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方针指导下,其他工业生产指标也不断提高。
—30召开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会议对工农业生产形势作了不切实际的错误估计,认为“在克服右倾保守思想,打破农业技术措施的常规之后,出现了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的形势,农产品产量成倍、几倍、十几倍、几十倍地增长”。据此,会议把1959年粮食产量的计划指标定为8千亿到1万亿斤,而且认为农业已经过关,要求各地把注意的重点转到工业方面来。会议正式决定1958年的钢产量要达到1070万吨,比1957年的535万吨翻一番。会议还确定了1959年的计划指标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计划指标,要求1959年的钢产量达到2700—3000万吨,粮食8000—10000亿斤;1962年的钢产量达到8000—10000万吨,粮食30000—50000亿斤(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1997年达1.09亿吨;粮食产量1997年为49417万吨1998年突破5亿吨大关即1万亿斤),以保证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农业和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这次会议成为由局部性的“左”倾错误发展到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转折点。
会后大跃进运动掀起了高潮。会议规定1958年的钢产量为1070万吨,但到8月底只完成了450万吨。为了完成另620万吨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大办钢铁的发明权在柯庆施,毛有建议之权),各地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铁)、群(群众运动)”,大炼钢铁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各行各业都“停车让路,让钢铁元帅升帐”。11月和12月,全国抽调了9千万以上的劳动力,建小高炉100万座以上,各机关、学校、工厂、企业、公社都兴建小高炉,原材料缺乏只好把群众的铁器,甚至做饭用的铁锅收上来投进小高炉,炼出来的1吨钢铁的成本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价值(几十倍),且炼出来的钢铁往往是次品或废品,劳民伤财。后虽经四个月苦战,达到了1100万吨,但其中有300万吨是废钢铁,并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物质生产大跃进的同时,在精神生产上也搞大跃进。如文化部门要求人人能创作,人人能画画,人人能唱歌,人人能跳舞。有的地方提出每个县都要出一个鲁迅或郭沫若。《人民日报》发表的《跨上火箭篇》中写道:“文艺也有试验田,卫星几时飞上天?工农文章遍天下,作家何得再留连?到处都是新李杜,到处都有新屈原,荷马但丁不稀罕,莎士比亚几千万。”
而在生产关系上的大跃进则直接导致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运动直到1960年才结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B.评价
1958—1960三年大跃进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有一定成绩的。一些我国从未有过的新工业部门,如拖拉机制造业、石油设备和化工设备制造业、精密机床制造业、有机合成工业等开始兴建起来。固定资产增加了很多,新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新增了约25—30%的生产能力,积累了一些领导社建的经验。此外,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为结束我国靠洋油过活的日子打下了基础。原子能工业也在此时始建。但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能归功于大跃进运动。如果没有大跃进运动,我们的成绩会更大些,更踏实些。大跃进运动是错误的,应加以否定,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
经济上,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从大跃进运动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大跃进运动的基本思想就是为了实现总路线而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地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完全违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造成了整个国民经济主要比例的严重失调。
一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失调。1958—1960年基本建设的投资共996亿元,三年的结累率平均每年达%,1959年更达%。这就势必挤掉了人民的消费,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使人民不得不“勒紧裤带搞建设”。
二是工农业比例失调。因片面追求重工业的高速发展,挤掉了农业和轻工业。农、轻、重产值比例,1957年是∶∶,1960年为∶∶。农业受到极大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产量从1957年的3901亿斤下降到1960年的2870亿斤,低于1951年的水平。
三是工业交通内部比例失调。因片面强调“以钢为纲”,盲目追求钢产量的高指标,造成了工交内部各行业间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1958—1960年工业总产值增长倍,其中占运输量最大的生铁产量增长倍,铁矿石产量增长倍,煤2倍,而全国货运量仅增倍。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例也从55∶45下降到∶。
四是财政收支不平衡,市场上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比例失调。由于全力支持大跃进,生产建设又不讲经济效益,1958—1960三年的财政赤字实际达169亿元,货币流通量也增加了82%。因农业、轻工业大幅度减产,市场的商品供给急剧下降,供不应求。商品贷源比社会购买力少亿元,人民必需的消费品,如粮食、棉布、猪肉等已不能保证基本需要。1957—1960年,全国人均消费的粮食由406斤降到327斤,猪肉由斤降到斤。不少地方发生了浮肿病甚至饿死人畜(Chu)等严重现象。
大跃进运动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粗略估算,大跃进期间,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200多亿元。大跃进运动后我们用5年时间才把国民经济恢复起来。我们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从50年代初的一天天缩短变为后来的一天天拉长。
除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外,大跃进运动还在其他领域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在政治上,它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大跃进运动期间和运动之后,毛始终不愿承认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并以对大跃进运动的态度作为判断人们是否革命的标准。庐山会议上彭德怀的悲剧就是这样上演的。在思想理论上,它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使一系列“左”的观点盛行。如“左”比右好;趁穷过渡;批判资产阶级法权,要求取消私有制、工资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在党和国家的建设上,它还破坏了我党实事求是的传统和作风,损害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总之,大跃进运动是我党在探索社建道路中发生的一次严重失误,它是“左”的指导思想的产物,绝不是群众意愿的反映。群众迫切要求早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但他们并不赞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
C.我国发生大跃进运动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发生大跃进运动是有复杂原因的:
一是为了克服内部的压力,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
二是为了克服外部的压力,迅速缩短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包围和封锁。
三是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四是建国后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使我们变得不冷静、不谨慎了,容易头脑发热。
五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内“赶超”浪潮的掀起和苏、东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赶超”战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六是我们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不切实际地套用革命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
七是长期以来,以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对优势,小生产者的意识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也使大跃进运动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八是我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法制建设的不完备。
九和毛的个人因素有关:毛的好胜性格;不断增长的主观唯心论思想和个人专断作风;诗人气质和浪漫情怀。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探索社建道路而作的一项重大决策。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严重失误。主要表现在变革生产关系方面盲目求公,急于过渡;在领导体制上改变了乡社(合作社)分立制度,实行政社(人民公社)合一的制度。从而脱离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现实水平,脱离了农民的意愿,给农村经济直至整个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
A.过程
在我国农村建“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开始萌芽。毛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的按语中写道:“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有些地方可以一乡为一个社,少数地方可以几乡为一个社,当然会有很多地方一乡有几个社的。不但平原地区可以办大社,山区也可以办大社。”(毛选五P257—258)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是由于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全国范围内兴修农田水利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超越社界、乡界,甚至县界的生产协作现象。毛考虑到当时以大兴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把小社并大社的建议。党中央发出《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认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规模太小,需要扩大。指出并大社是必然趋势,人多力量大,可办更大的建设事业。此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群众把这些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发地称之为“共产主义公社”、“大社”、“联社”、“集体农庄”等。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并社运动更普遍地开展起来。
上旬,毛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考察,多次与当地领导谈到小社并大社的问题,认为大社可包括工、农、兵、学、商。他在视察河南新乡时,看到七里营挂出“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兵、学、商,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他在山东视察时又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可以把工、农、兵、学、商合在一起,便于领导。”毛的讲话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后,“人民公社好”的口号迅速传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发明权属于陈伯达。他在出版的第三期《红旗》半月刊中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说农业生产合作社又农又工,这“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北戴河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发布后开展起来的。会议认为原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取消乡一级政权,乡长兼任社长。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相结合的原则,规模一般是一乡一社,两千户左右。会议还认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中已包含着若干全民所有制成分,经过三、四年,五、六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公社可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并认为人民公社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的将来的事情了。”会后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哄而起,迅猛展开。8月底9月初,河南、辽宁省已基本实现全省公社化,河北、黑龙江、安徽等省的公社化运动也进入高潮。到10月底,全国基本实现了公社化,共建公社26578个,参加公社的农户达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平均每社4637户。(1958年春,全国总共有74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平均每社约170户)
北戴河会议后,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浪潮中,不少地方还抢先向共产主义过渡(成都会议已提出过一省可以首先进入共产主义的想法)。山东有两个县于先后宣布两年内进入共产主义。其中的范县县委第一书记在全县共产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万人大会上作了两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报告。报告分工、农、林牧渔、共产主义乐园、文教科学卫生福利、丰衣足食六部分。在丰衣足食部分中提出“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毛看了这个规划报告后,于在上面写了批语:“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太促,只三年。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可也。……”他还派陈伯达(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红旗》编辑)、张春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友九(《红旗》总编辑)三人前去看看。1958年底的武昌会议认为中国可比一个外国更早地进入共产主义,只是为了照顾国际影响而不要抢在前面。会议还提出“穷过渡”的论点,以为农民富了就不容易过渡,要趁穷过渡。1958年北京市组织了一批大学教授去河北徐水县参观。参观后有人讲,这样的人民公社太苦了,苏联式的共产主义还有小家庭,有钢琴,中国的共产主义是政治挂帅加窝窝头,一包前门香烟也抽不上。这种观点遭到了反驳,认为共产主义不能以生活水平为标准,否则那些腐败的皇帝、贵族不早就进入共产主义了!要讲需要,一个人每天2500卡路里的热量就够了,到了共产主义热量也不能太多。
B.评价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人多地多,每社平均4600多户,6万多亩土地,1万个左右的劳动力,一个公社相当于一个乡,甚至一个县。如河南修武县,全县2万3千多户,13万多人。作为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确立这样大的规模,严重脱离了当时低下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干部管理能力这一客观实际,必然会带来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所谓“公”是公社比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化、公有化程度更高。具体表现在:
第一,原有合作社的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及其他公共财产全部转归人民公社所有,实行全社统一合算;
第二,消灭私有制残余,原来由社员自己经营的自留地及个人拥有的牲畜、林木、较大的生产工具都收归公社所有,另外,社员的家庭副业,小商小贩,农村集市贸易等也被取消缔,名欲“割资本主义尾巴”;
第三,国家把粮食、商业、财政、银行等部门在农村的基层机构下放给公社经营管理,使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中增加了若干全民所有制成份。
上述三方面公有化程度的提高,实际上也是“共产风”在农村的主要表现。如把经济条件不同的合作社拉到一起统一核算,是穷社共了富社的产;消灭私有制残余,“割资本主义尾巴”是集体共了个人的产(这在当时也引起了农民的恐慌,农民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严重破坏了生产力);把全民所有制的部分企业下放给公社经营管理,是公社共了国家的产。因此,人民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改变,导致了“共产风”在农村的泛滥。
除了“一大二公”这一基本特点外,人民公社还有如下特点:
在管理方面,确立了政社合一,分级管理的体制。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乡社分立的管理体制,乡是基层政权组织,合作社是农业经济组织,负责生产。运动后确立了政社合一,分级管理的体制。人民公社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权机构,它不但负责全社的生产,还对工农商学兵等进行统一管理,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各方面的工作都集中到公社。同时,公社内部划分为若干生产大队,生产大队又划分为若干生产小队,实行三级管理。公社统管全社的生产安排、劳力调配、物资调拨和产品分配;生产大队负责生产管理和部分经济核算;生产小队只是一个具体组织生产的基本单位。
这种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弊端:政社合一,统一领导,使公社领导容易用行政手段直接管理经济,违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侵犯生产单位应有的自主权,也容易在生产经营等方面搞瞎指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分级管理,所有权、经营权和分配权相分离,容易产生“一平二调”(“平”指平均主义,“调”指统一调拨劳动力、资金、产品等)的错误,导致对生产队经济利益的侵犯和对社员积极性的挫伤,严重妨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制度。
供给制主要有粮食供给制(吃饭不要钱)、伙食供给制(吃饭吃莱不要钱)和生活基本需要供给制三种。第三种供给制有“七包”、“十包”等。“七包”指公社包社员的吃饭、穿衣、居住、生育、教育、看病、婚丧等。“十包”再加上包烤火、理发、看戏看电影等。有的甚至包下了社员的一切生活需要,名曰向共产主义过渡。而当时工资制被看作是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限制和批判。
人民公社实行的供给制其实并不是共产主义,而是绝对平均主义。它是在新形势下对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的套用,反映了小农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种否定按劳分配,企图包下社员全部或大部生活费用的供给制,不但超越了公社的经济负担能力,使其难以继续下去(后来大食堂日益走向解体),而且也严重挫伤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在劳动组织和生活方式方面,实行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是指把公社的男女劳动力全部编成各种军事建制,实行统一的军事指挥,象参加战斗那样进行部署和调动。生活集体化是指公社大办公共食堂、托儿所、幼儿园、幸福园等公共事业,把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生活方式。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民兵为主体的劳动大军,办起了以公共食堂为主要形式的公共事业。
“三化”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病:组织军事化为瞎指挥打开了方便之门;行动战斗化使公社社员经常处于紧张劳累状态,不断投身于各种“大办”之中;生活集体化不但造成粮油等的大量浪费,而且也因饭菜品种的单调和质量的日益低劣严重影响了社员的生活。
总之,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切实际的穷过渡,其实质是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企图依靠扩大和提高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破除所谓的资产阶级法权思想,迅速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最后很快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乌托邦)。它导致了生产力的严重受破坏,党群关系的全面紧张,也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僵化、更呆板。
C.出现人民公社化运动这种空想社会主义模式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一种空想社会主义模式,其出现主要有下列原因:
一是机械地理解了马恩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马恩等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基本上是根据西欧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提出来的,针对的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还属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马恩等人社会主义理论。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主要是由于我们机械理解的结果,把私有制、工资制等作为资产阶级权利加以限制和批判,脱离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是错误地看待革命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把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神圣化。
毛在北戴河会议上曾说:中国的党是很特别的党,打了几十年的仗,都是实行共产主义的。过去我们成百万的人,在阶级斗争中锻炼成长为群众拥护的共产主义战士,搞供给制,过共产主义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作风和资产阶级作风的对立。我看还是农村作风、游击习气好。22年战争都打胜了,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不行了呢?为什么要搞工资制?这里为毛所赞美的是一种战争年代的军事共产主义,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这是在特殊环境中,在根据地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一部分人当中实行的。建国后再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在全体人民中实施这种供给制显然是不合适的。
三是受西欧历史上的乌托邦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西欧历史上的乌托邦思想中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的设想和描绘,这给我党的领导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而且需要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以小农平均主义为核心的空想社会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在我国源远流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发展到了顶峰。这种传统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也给我党的一些领导人产生了影响。
受上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尤是受欧文、武者小路实笃等的“新村主义”和康有为《大同书》的影响,毛在早年曾和蔡和森等早期共产主义者进行过建设“新村”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他们计划在岳麓山建设的“新村”是一个共同劳动,共同学习,财产公有,平均分配,人格独立的社会。其中有公共育儿院、敬老院、学校、图书馆、银行、农场、工作厂、消费社、剧院、医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等。此计划虽因其根本无法实现而不久为毛等放弃,转而投身于革命实践,但其美好的理想却未被毛遗忘。新中国的建立使毛感到有了实现这一计划的条件,并最终把它付诸实践。
四是受反右派斗争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的影响——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中急于过渡。
此外,苏联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实践(12年计划)也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泛滥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三面红旗”的经验教训
“三面红旗”经过三年试验,导致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第一,经济建设必需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躁冒进。为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经济面貌,粉碎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孤立包围和封锁,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尽快发展。但同时,快也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光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亿万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因为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受客观经济规律和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如果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忽视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教育落后的客观实际,盲目求速求快,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
第二,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好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制订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必须坚持:先安排人民生活,后安排生产建设;先安排农业和轻工业,后安排重工业和基本建设;同时,计划指标还应留有余地。如果忽视了综合平衡,搞“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工业,就必然会破坏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关系,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第三,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简单地套用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范畴,各有其内在的不同发展规律,如果简单地加以套用,用鼓舞群众干劲,搞大规模群众运动,搞军事共产主义等方法来搞社会主义建设,其结果可能会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灾难。
第四,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但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超越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否则,如果一昧追求生产关系的所谓“先进”,搞“一大二公”,依靠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甚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势必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要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组织保证,而要保持党的正确领导,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民主集中制、党的集体领导等一系列根本原则,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个人崇拜、个人专断等错误。
第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发展的另一重要保证。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完善的民主制度和健全的法律体系,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就会被破坏,最终就会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一些灾难性的后果。
2.党对“左”倾错误的若干纠正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特征的“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混乱。严重的挫折迫使我党不得不正视现实,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庐山会议前,党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一次郑州会议(—10)、武昌会议(—27)、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和八届七中全会(—5在上海)等一系列重要会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纠正已经觉察到的“左”倾错误。
(1)针对所有制上急于过渡的问题,强调要分清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界限,放慢过渡的步伐。
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明确指出必须划清两种界限,肯定现阶段是社会主义,肯定人民公社基本上是集体所有制,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他针对陈伯达提出人民公社要发展为全民所有制,因而不再需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观点,强调指出还是要有两种所有制并存,还是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批评超越社会主义阶段立即进入共产主义是空想,把进入共产主义的时间推迟到十五、二十年或更长时间以后。虽现在看来这时间也不现实,但就当时而言,针对一、二年就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总算清醒了一些。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又提出必须实行两种所有制并存。上海会议规定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社、大队、小队),队为基础的制度,要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时期,不能很快改变。八届七中全会再次肯定了这一观点。这些会议及其采取的措施,对于刹住过渡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2)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问题,强调必须纠正平均主义,反对剥夺农民。
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批驳了陈等提出的废除商品生产和交换,取消货币,统一调拨劳动力、资金和产品的错误观点,指出这实质上是剥夺农民。八届六中全会的决议规定社员个人所有的生活资料,仍归社员所有,且永远归社员所有。在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毛着重批判了平均主义倾向,指出1958年秋季成立人民公社后,刮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品运输安全协议
- 电商节庆营销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 商业步行街装修合同解除
- 2025至2030年中国22倍速多功能摄像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委托合同
- 城市次干道新建居间合同
- 2025年中国银行柜员制监控系统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声效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直播带货实战如何构建高效的团队
- 保姆雇佣合同范本(照顾老人)
- 切削加工中的刀具路径规划算法考核试卷
- 《推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4年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中级)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及解答参考
- 10kV配电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 2025年中国洗衣凝珠行业市场现状及投资态势分析报告(智研咨询)
- DB41T 2466-2023 浸水电梯使用管理规范
-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培训
-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麻醉-2
- 内蒙古医科大学同等学力英语真题
- 专题18 化学工艺流程综合题-分离、提纯类-五年(2020-2024)高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解析版)
- 汽车美容装潢技术电子教案 6.3-汽车娱乐类电子产品装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