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1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2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3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4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练习题-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语文)

班级姓名学号

答题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文言基础(10分,每题2分)

1.指出句中“见”字用法特殊的一项:()

A.相见常日稀B.君既若见录C.渐见愁煎迫D.府吏见丁宁E.黄泉下相见

2.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谢家来贵门B.多谢后世人C.阿母谢媒人D.谢家事夫婿

3.下面词语都是由同义词构成的一组是:()

A.悲摧宦官扶将誓违问讯教训B.否泰婚姻交通绫罗装束驱遣

C.颜仪登即谓言遗施覆盖纨素D.许和娇逸嬉戏蒲苇磬石丝履

4.分析下列诗句的含义,选择最适宜的答案: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这里兰芝自请遣归的原因是:()

A.兰芝不堪凌虐,深知被遣乃形势所趋,毅然以此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

B.兰芝不能承受繁重的操劳,深知自己与婆婆的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愤然以此作为对婆

婆的反抗。

C.兰芝不堪凌虐,深知婆婆与自己水火不能相容,只能以此作为脱离苦海的方法。

D.兰芝不能忍受孤苦的处境,深感在焦家当媳妇的艰难,于是以此警告丈夫和婆婆,表明

自己的愤懑。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

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些诗句着力铺陈的作用是:()

A.表明兰芝恋恋难舍,强作精神,掩饰内心的哀怨。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有意在婆婆面前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写出兰芝有意装饰,绝不肯受别人歧视的心理。

二、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9分)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我们在弹精

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

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

而互不相让.即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

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

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

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

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

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

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

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

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

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

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

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涧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

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

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

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柬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

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恻兮。舒忧受兮。劳心慢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荚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

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

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

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

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

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

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

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5.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

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

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于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

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

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

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

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

誉。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

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

境界。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弹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

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一⑵题。(2006年北京卷)(6分)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2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

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两个问题。(8分)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试就两诗内容相似和不同之处作简要说明。

答:

(2)《庭中有奇树》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涵蕴深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野田黄雀行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鹑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泉下谢少年。

(1)这首诗抒写了一则寓言故事,请简要概述故事内容。(3分)

答:

(2)在叙说寓言故事之前。为什么要写“利剑不在掌”一句?你怎样理解前四句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4分)

六、默写:(10分,每空1分)

1、于嗟鸠兮,,于嗟女兮,

2淇则有岸,.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4亦余心之所善兮,。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_____一

6还顾望旧乡,。

7越陌度阡,。

8,池鱼思故渊。

练习题答案

一、文言基础(10分)

1.指出句中“见”字用法特殊的一项:(C)

A.相见常日稀B.君既若见录C.渐见愁煎迫D.府吏见丁宁E.黄泉下相见

2.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A.谢家来贵门B.多谢后世人C.阿母谢媒人D.谢家事夫婿

3.下面词语都是由同义词构成的一组是:(C)

4.分析下列诗句的含义,选择最适宜的答案:

(1)“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里兰芝自请遣归的原因是:

(A)

(2)“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玲。指

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些诗句着力铺陈的作用是:(C)

二、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9分)

5.参考答案C(是一种现象,根本就没有过推断与猜测.更谈不上依据。)

6.参考答案C(“得过且过”主要针对的是(诗经)的作者。不是所有疑问;原因归结

也不对。)

7。参考答案A(B.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因为研究与欣赏《诗经)的美是

两回事,不构成条件关系;C.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以

偏盖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一⑵题。(2006年北京卷)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

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试题解析]第⑴题客观题,从内容的角度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第⑵题主观

题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两个角度考查考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田

园,躬耕陇亩,因此。他和农村、农民建立了一种无间的纯朴感情。他的很多诗反映了这

种状况,本首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于务农之余.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命题者也着重要求

考生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两道题以对内容和其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的理解为主。两

道题由局部而及整体,山判断而及分析、鉴赏,山浅入深,颇有层次。至于艺术手法,陶

渊明的诗写田园风光,不是单纯的客观描写,而是常将自己置于其中。多用白描.更显质

朴。这是考生作分析时应当注意到的特点。第(2)题的题干中“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

感受的乐趣”的话,指明了这首诗的题材、命意(包括主题和抒发的情感)。依据这一指向,

不仅可以明晰地解答提问,也可以帮助验证第(1)题几个选项的正误.

参考答案(DDE(A.对诗的主题理解有误.这是一首抒闲情逸致的诗;B.对待

的内容理解喜IX,这不是一首叙一般文人友情的诗;C.对诗人借景抒发的情感理解有误。)

(2)第一问:感受到〜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

情。(回答“是什么")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

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回答“怎样。)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诗后两个问题。

(1)试就两诗内容相似和不同之处作简要说明。

答:

(2)《庭中有奇树》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涵蕴深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作简要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