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窦娥冤
主备课教师:马琨备课组:高一I部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
同。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
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3、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鉴赏课文艺术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
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教学重点]
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
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
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
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
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作者介绍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
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
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
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
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
《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
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
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
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
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
子。
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
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
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学(bo)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徒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
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
每i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
规定。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调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
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相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
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
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
“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
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
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
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
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题目正名,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
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的全
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四、字词梳理
1、正音:
亲眷(juRn)嗟(ji。怨杳(河。)无音信嘱附(zhUfiO尸骸(hdi)
负屈衔(xidn)冤古陌(mb)荒阡(qidn)应验(ydn)甘霖(gdnlin)
2、补注:
(1)亲眷:亲属;
(2)嗟怨:叹息埋怨;
(3)杳无音信:去向遥远,下落不明;
(4)尸骸:尸体;
(5)负屈衔冤:即含冤承受委屈;
(6)古陌荒阡:即荒郊野外。古代田间小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7)甘霖:久旱后所下的雨。
(8)应验:预言、预感和后来所发生的事实相符。
五、整体把握
1、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
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交待得清楚明白。那么文学史上为什么公认课文所选
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
事情节虽简单-,但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
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
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
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
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2、浏览全文,看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3、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掌握元杂剧常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课文
(一)第一层
齐读并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
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
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
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
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
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
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
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
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这两支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
残酷压迫百姓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
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
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二)第二层
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
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
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
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
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
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
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2、阅读[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
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
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
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不
屈服的性格);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坚强不
屈、宁折不弯的性格);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
天能够惩治邪恶(勇于反抗的坚强性格)。
2、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
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
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
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
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显窦娥的冤屈。
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
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
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
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4、“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
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
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
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5、《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
哀告天。
《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
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
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
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
她的基本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外界
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的合理发展。
(1)善良、安分守己:
对于自己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运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
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和安分
守己。
(2)有主见,刚强
窦娥坚决抵制婆婆含糊应允的婚事;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
挟,她毫不畏惧;在公堂受审时,她被打的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
招。
(3)反抗精神
窦娥的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2、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
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3、张驴儿无赖、狠毒。
4、桃机贪财、愚妄、凶暴。
四、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
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五、写作特点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
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
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
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
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
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
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
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
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动人、激
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
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
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
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
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
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
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
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
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
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
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
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
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
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
得深切而感人。关汉卿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
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
派”之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
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
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习题。
2、掌握文中出现的典故。
[补充材料]
一、“甚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茯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
信,故伍员沉于江,茯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谙之王,
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
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口:“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
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到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
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
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东海孝妇逆来
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二、十大古典喜剧和十大古典悲剧
1、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
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
《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2、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
《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
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
第二课《雷雨》
主备课教师:杨雯备课组:高一I部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一
1.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一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通过分角色朗读并表演剧情,让学生体会人物的
语言行为,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剧本的矛盾冲突。
2.通过讨论、鉴赏、教师点拨,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
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
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族生活,从而认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重点难点]
1、戏剧冲突的分析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剧作家,他写过著名的话剧《雷
雨》、《日出》和《北京人》,他的名字叫曹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
名剧作《雷雨》。
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2
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五四以来的大量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
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
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
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
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儿年酝酿构思,
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
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
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
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
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继《雷雨》之后,曹禺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雷
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成就最高.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剑
篇》《王昭君》等剧作。
二、检查预习
1、提问: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列出课文中周鲁两家人物之间都存在
着什么样的关系。
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夫妻、父子、母子、母女、兄弟、兄妹
和主仆之间的多种关系,这些关系层次交叉,互相牵连,产生了他们之间的
矛盾冲突和阶级对立。
三、戏剧常识介绍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
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
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
人的歌舞技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
术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
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
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
剧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
(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
演出本(台本)。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到舞台的制约,要适合
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
第三,登场的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四,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要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五,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下面再就几个名词术语作一些补充说明。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
物自身的内心冲突,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阶级之间和阶级
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
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即人物的语言
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
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
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一幕,即启闭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
一幕中可划分为若干小段落,每一小段落即为一场,它是戏剧中较小的单位。
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提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
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
关于登场的人物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
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四、指导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
2、教师范读
五、研习新课
1.请同学们将这一幕话剧分成“场”,把“场”分成层次。
明确:
板书:
第二幕:周鲁两家的冲突
第一场:第1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第2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的冲突。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
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
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使其随之产生一种
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祝福》的环境描写作比较,
以加深理解。)
3.请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1层。
4.提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
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
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
己的遭遇呢?
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
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
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
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了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
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
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4.提问: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
性格特点?
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
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
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的衬衣的熟悉。
5.提问: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明确: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
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
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
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
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
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
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
‘哦’的叹息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
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6.提问:同学们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
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明确:《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
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
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
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
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
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
有,儿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
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忸怩羞涩之
态,早己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
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第2层。
7.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
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
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
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
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8.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
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
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
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
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
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
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
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9.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明确: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
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
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
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过的第一场内容,联系第二场内容,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形象并
考虑发言纲要。
2.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2.结合周鲁两家多种矛盾关系产生的根源,归纳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一、复习提问
在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态度上有哪些变化?列出结构提纲:
认鲁侍萍周朴园
出进屋寻找女儿漫不经心地谈起雨衣,窗子
侍
关窗感到奇怪,认真询问,气氛紧张
萍
平淡回答气氛稍有缓和
之
-刖XZ-无锡口音有意识地询问无锡事件
的保持语调平缓有意撒谎,遮盖罪行
情叙述悲惨遭遇惊恐紧张,表情痛苦,汗涔涔
态表明身分语不成声
认情态言行手段
出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恐吓
侍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萍
商量旧事”又何必再提呢?”稳住
之
后
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
的
表白——没忘旧情。哄骗
态
拿出支票平息仇恨
二、研讨新课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场。
2.提问: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
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明确: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
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
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
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
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
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3.提问: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明确: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
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
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
220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
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4.提问: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明确: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
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斗争精
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
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5.提问: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请同学们分析一下
她当时的心情?
明确: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一一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
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
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
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
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
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6.提问: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
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明确: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
的统治方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
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7.提问: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
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
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
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
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
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三、归纳主题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
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
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
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
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布置作业
1.阅读第一场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具有个性化的对话片断,体会凝练传神的对
话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做“练习”。
第三课时
一、鉴赏人物语言
1.个性化的语言。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
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
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
各自的身份相吻合。而周朴园与鲁侍萍见面后相认一段,更突出地反映了他们
在特定情境下的各自不同的心理。
2.富有动作性的语言。课文中,人物的台词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不仅展示
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够引起他们的外部动作。以第二场戏为例。在
这场戏里,鲁大海听说代表返回、工人复工、自己被开除,不禁义愤填膺,愤
怒揭露周家的罪恶发家史。周萍则出言相骂,大打出手。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活
动比较简单,外部动作则非常强烈。周朴园与儿子初次相见,送给儿子的“见
面礼”是开除。然而当鲁大海揭露甚至斥骂的时候,他采取了克制的态度;当
周萍指使仆人打鲁大海的时候,他又“厉声”制止。这其中固然可能有伪善的
成分,但不能否认他还隐隐有着一丝父子之情。鲁侍萍的感情更复杂。对周朴
园的无情无义,她早有领教;对周萍,除了愤怒,还有痛心。“这真是一群强
盗”,既是她对周朴园之流认识的深化,又显示着她内心的极度痛苦。而由于
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侍萍的痛心之中还有一丝恋恋不舍,话语中的两次转折,
将这种痛苦显露无遗。语言的动作性,不仅增加了情节的生动性,能够吸引观
众和读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结合课后练习二,揣摩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的深层含义。
1.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问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
说她“很贤慧,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
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表现了她痛
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
2.侍萍的反问,既有因为人格受到侮辱的愤怒,又有对周朴园的蔑视,从而
显示出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3.说“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只是平淡的叙述,看不出说话者的感情。
用四个短句,形成急促的语气,表现了周朴园极度不安、激动的心情;连续出
现上升语调,又使他的不安、激动中带上了几分惶惑,真实地再现了他当时的
心境。
4.侍萍听了周朴园的表白,起初还抱有幻想,但当她看到周朴园对鲁大海的
态度,特别是看到周萍打鲁大海后,她的幻想破灭了,于是愤怒地喊出“这真
是一群强盗”,表明了她思想的转变。第二句利用同音词语的转折,巧妙地表
达了侍萍那种母子相见却不能相认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二、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讨论,然后归纳。
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冷酷、虚伪、残忍、奸诈。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又
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
四、展开课堂辩论
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
这道题是个开放题,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
观点。
学生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没有感情,30年前是玩弄,现在的
回忆也是虚伪的;•种认为有感情,三十多年前是真心喜欢,只是受家庭的逼
迫不得己让侍萍离开,后来的回忆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一种认为三十多年前
是有感情的,是真心喜欢,后来的回忆则是虚伪的,是为了保持他的荣誉,保
存他的家庭,等等。不管持哪种观点,都要让他们用事实说话,举出实例加以
证明。
五、写作戏剧评论
分析《雷雨》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结构。(可在课外完成)
六、尝试戏剧表演
《雷雨》一问世就引起了中外作家和观众的重视。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
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
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茅盾后来也说:“三十年代末,
《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这部话剧在城市受到欢迎,在农村也深受
欢迎。儿十年来,它始终放射着艺术异彩。组织学生分组表演《雷雨》片段。
第三课《哈姆莱特》教案
主备课教师:丁毅明备课组:高一I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
术价值。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讨论总
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
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
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
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文学评论界有•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
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
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
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
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
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走近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
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
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
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
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英国由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新矛盾,塑造了一系
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三、剧情介绍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请一个同学介绍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
的。主要剧情是:哈姆莱特留学德国时,从老国王的鬼魂那里,得知了叔父克
劳狄斯阴谋毒死了他的父亲,骗娶了王后,篡夺了王位的罪行;他回国后,老
国王的鬼魂显灵,嘱其复仇。为了拯救国家并为父报仇,遂决心担负起重整乾
坤的重任。于是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
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
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
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
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
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
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
佥上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
佥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
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
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结果如何呢?
【附】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
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
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
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
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
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乔特鲁德虽是母
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劳狄斯和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
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
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
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
磨。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问题探究
1、读课文,充分熟悉剧情,准备复述节选部分的情节。并思考“比剑”这一
关键情节中包含的若干悬念是如何设计的?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
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
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
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
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
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
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
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
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告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
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
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
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
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了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
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
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
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
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
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
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2、节选部分出现了哪些人物?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
情节发展的。
明确: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
斯。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
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
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
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
对他怀有不忍之心。乔特鲁德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
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
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
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
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
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临死前,雷
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
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六、小结
本课时,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并研讨探究了剧情及人物的性格特
点。
七、布置作业
请课后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安排结局的用意,并深入探讨哈姆莱特为何要
相信天命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精彩的语言塑造经典的人物,让我们通过莎翁精彩的台词,走近哈姆莱特。
二、问题探究
1、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找出哈姆莱特精彩的对白,然后
理解和分析。)
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可是,他起初却是一个
“快乐的王子了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
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
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正是这种乐观思
想,使它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与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这样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
然而,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
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和忧虑使他
变成了一个“忧郁王子”。可见,梦幻破灭的哈姆莱特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
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哈姆莱特说:“我的罪恶是那么多,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哈姆莱特不仅看
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既然人在本体
意义上是恶的,那么,他为父报仇、“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斗争对象就不
只是一个克罗迪斯,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而完全消除人身上的恶,
也就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那么“重整乾坤”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人生也是没
有结果的虚无。既然人生无异议,哈姆莱特又觉得不如“早早脱身离去”,他
想到了自杀。然而,想到死后不仅要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而且灵魂的不得安
宁,这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恐惧。于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个经久不
绝的声音,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
人物性格:迷惘、痛苦、焦虑、惶惶不安、犹豫。
归纳:课文主要包括两个事件,•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
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
同归于尽。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
草率、冒失。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
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2、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
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他
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
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所以说,哈姆莱特
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3、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
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
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
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天意。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
死。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三、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成就
(1)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①取材于历史、传说和前人的剧本,填补现实生活的血肉,注入时代精神的灵
魂:
②并不排斥浪漫主义,而是与浪漫主义相融合。
(2)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①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如“福斯泰夫式背景”。
②多条情节线索的交织,如三条为父报仇的线索。
③悲剧中的喜剧因素,如奥菲莉娅之死与墓地的插科打浑。达到了“崇高和奥
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结合。”
④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3)人物性格化
①人物各具性格特点:
克劳狄斯“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
波洛涅斯昏庸老朽,谄媚逢迎。
奥菲莉娅天真柔弱,但她并不是甘心充当别人的工具。
②在对比中刻划人物,如三位为父报仇者之间的对比: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
的对比.
③通过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物性格。
(4)语言的丰富多彩及个性化
①庞大的词汇量;
②丰富的语言形式;主要用无韵诗体写成,其中也有散文、有韵诗和抒情歌谣。
③语言个性化;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境遇中也会有
不同的语言。
四、全文总结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光辉的钻石”在
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表现了他所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
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经受了人间最大的痛
苦和最悲惨的命运,这一•切不只是他个人的不幸,而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他不
合理的人生。于是他决心“重整乾坤”,最后他与敌人同归于尽,家庭、爱情
随之毁灭。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邪恶黑暗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哈姆
莱特的悲剧是对人类生活和悲剧命运的高度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有条件的话课外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也可选择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
阅读。
2、“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
课堂上探究讨论时未涉及的地方。课后请同学们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第四课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教案
主备课教师:管建军备课组:高一I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词风中的豪放特色。
2.揣摩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进而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通过朗读、品读、研读环节,组织引导学生炼字,
品意,悟情,从而感受柳词艺术上的精妙及词风的豪放。
2.拓展创新:通过柳词换风的拓展训练,使学生深入理解情感与词风形
成的关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感受此词中柳永高昂而欢愉的情调,热忱积极的生活理想,进而培养
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就广为流传,它是宋代的“流
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
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
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
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
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
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
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
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二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购销合同水果
- 2024年度建筑施工围挡租赁合同2篇
- 商品房买卖合同法律规定
- 2024年度童鞋生产原料购销合同2篇
- emc能源管理合同
- 租赁转让合同
- 2024年度租赁合同(摄影器材)3篇
-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建设合同2024
- 甲方与乙方就2024年度产品开发的合同
- 手术室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 GA/T 744-2013汽车车窗玻璃遮阳膜
- 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完整版)
- 上海市普陀区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道路运输达标车辆核查记录表(货车)
- 三年级上册美术课件-6.新发现 |湘美版 (共21张PPT)
- 道德与法治《学会沟通交流》课件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工作程序目录
-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专家共识课件
- 初中英语《Unit-6-A-Country-Music-Song-Changed-Her-Life-Forever》教学课件设计
- 安全教育、二级内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