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和依据1.质的规定性:A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从发展程度水平来说,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还有诸多不适应的部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2.依据A由我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B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2.依据: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之相适应,需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成为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3.正确理解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也不意味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越好。(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其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键是要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质量,控制力和竞争力。(3)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适当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有制结构改革1.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包括资源性领域在内,以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为改革的主要形式。2.引入市场机制。3.对国有企业诱导出倒逼机制。4.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而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5.引入国外投资,改变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公有制的本质是由劳动者在全社会或部分范围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获得经济利益。2.如何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则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3.公有制实现形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混合所有制的典型形式是股份制。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员化。一切反映社会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使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5.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1.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A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总产品做必要的扣除后,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进行分配。B所依据的劳动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即生产资料的质量,而只按照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支出进行分配。C劳动是劳动者在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单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2.按要素分配A两个前提:财产独立,财产的投入和风险有回报。B基本要求:按投入生产要素的多少分配社会财富。3.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依据: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完善的各种要素市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各种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多种经营方式也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状况决定。4.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劳动收入,劳动价值收入,资本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含义和类型含义: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类型: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划分(1)基于市场分权的经济体制(2)以政府主导政府调控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其中又包括两种:尊重市场的和背离市场的集权的经济体制。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的优缺点市场配置的优点和缺点:优点:A以市场信号为调节器,灵敏的价格信号系统实现市场内部和各市场之间的自动协调,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B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向和流量,实现产需衔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市场价格各自调节生产经营和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引致生产要素组合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C通过市场竞争推动科技和管理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D发挥经济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缺点:A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B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C许多公共品和劳务难以通过价格机制加以提供和分配。D带来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E不能自动导向整个宏观经济平衡。F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竞争必然导致垄断。G难以抑制经济泡沫形成或者阻止其破灭。计划配置的优缺点:优点:A能通过政府从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合理配置社会资源,避免经济活动中的盲目和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经济危机。B在全社会动员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和应付突发事件。C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持适当的社会公平公正。缺点:尤其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A宏观经济政策只具有相对性。主要是由于信息不足或者信息丢失或者误导性信息造成的,以及决策者利益约束和智慧有限。B政府决策过程成本太高。C政府臆断地制定价格,导致某些资源无效率使用。D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使经济缺乏效率或者低效率。经济制度同经济体制的关系A经济体制的概念: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B经济体制反映经济运行规律和特点,与社会经济制度又紧密联系,打上了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印记。C经济体制有集权和分权型两种。传统的计划经济属集权型,而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属分权型。D在社会化发生产的条件下,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它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E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是按照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运行和发展。F经济体制相对于经济制度是较为灵活的,也不是一成一变的。同一经济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选择相同的经济体制。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框架(或者说是特征)A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除享有产权,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以及受益权和承担风险的权利外,还必须严格遵守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游戏规则,比如等价交换。B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与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具有完整性,统一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C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作用在于弥补市场的不足,对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作用的后果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干预调节管理。如反垄断和反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提高有关市场信息和公共品,调节供需平衡和收入分配等。她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D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保证市场经济有序运行运转的条件,是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它的特点在:保障对象普遍化,保障事业社会化,保障资金基金化,保障资金来源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基本经济制度的鲜明特征A所有制结构上……B分配方式上……C宏观调空上,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一切市场经济共同的原则:1.市场第一性,政府第二性2.任何市场经济都以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利和行为为基本出发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条件1.概念:参与市场交换的利益主体叫做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的基本特征。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指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企业,个人,农户。2.特征以及各特征之间的辨证关系A平等性: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不存在任何超经济特权和义务关系。这是一种相对的平等,着重强调不存在超经济的特权和义务关系。B自主性:各微观经济主体独立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决定经济行为,并独立承担其后果。自主性由平等性决定。C逐利性:微观基础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为最终目标,其中包括自利性和理性选择两层含义。自主性是逐利性的权利保障。D自发性:微观基础存在整体上的自发性。其原因在于交换关系日益复杂,获取信息的难度和分析信息的正确与否,从而做不出准确的市场预期,导致盲目性。辨证关系: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是逐利性的前提,自发性是市场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3.微观基础的形成条件:明确的产权界定产权是由社会和法律规定的一组财产权利,是所有者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不受他人干涉自主行使相应的财产权利并取得相应的收益,从而使所有者有激励去运用这些权利积极从事经济活动从而增加自己的福利。为什么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和前提A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产权的交换,交换前提必须是财产权利隶属于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其产权主体界定直接为市场交换创造前提,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微观经济基础的形成。B产权界定中的权利范围界定直接明确规定了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范围,给予主体对自身利益性最准确的预期。因为逐利性是微观经济主体的核心特点,所以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又是为经济基础形成的决定性前提。C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发性特征的物质前提。微观经济主体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就所拥有的产权平等地与其他微观经济主体进行交换,并可对自己享有的产权自主地进行符合自己意思的任意处分。消费行为以及产成的条件消费是个人在收入约束下对商品以及组合根据个人效用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选择的结果。个人消费行为产生的条件:一是须有消费欲望;二是须有相应的支付能力。1.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A居民消费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消费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宗旨是发展生产力,建立高度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们全面自由发展。B居民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市场经济是消费导向型经济,是消费需求推动型经济。居民消费是导向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要素,消费需求不仅直接制约着消费资料生产,也制约着投资需求增长,导向整个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同时居民消费需求的规模的合理增长和渐次进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C居民消费的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劳动力素质提高,推动科技进步。这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我国转型期的需求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1.改革开放前20年(97年以前),消费需求总量增长迅猛,主要表现为家庭耐用品和肉禽蛋奶。经济增长的消费拉动很明显,消费需求的增长同时又带动投资增长。2.97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幅度下滑,物价回落,出现消费明显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储蓄倾向居高不下,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另外,消费结构在逐渐升级,进入“扩大内需”阶段。97年以来,即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消费不足的原因:A居民收入增幅下滑。国营企业生产经营受阻,经济结构调整带来摩擦性失业,职工减员导致城镇职工收入增幅下滑。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狭窄,抑阻了农民收入增长。B经济发展追求效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C供给结构不够合理,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阻碍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D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差距更大。E居民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迁。原因在于城市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出台促使居民为养老,医疗和购房等而增加储蓄抑制消费。F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假冒伪劣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对消费造成了消极影响。后果:长期过低的消费率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难以实现市场供求平衡,难以形成投资和消费的合理关系,投资增长以最终消费之间的失衡明显,快速增长的投资需求缺乏相应的消费的有力支撑,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影响到国际贸易平衡,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股市和楼市泡沫。措施:调整消费和投资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A.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增加的速度不能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加速度。B.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消费疲乏的局面。C.调整供给结构,纠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以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更新开拓市场。D.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稳定居民支出预期。E.合理引导消费,鼓励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F.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改善公共消费品供给。G.整顿与规范市场秩序,优化消费环境。H.积极开展消费信贷,拓宽信贷范围,创造消费信贷的金融工具。完善小康社会的消费结构1.改革以来消费结构的变化(1)恩格儿系数呈现下降趋势。(2)衣着品比重先升后降,现呈下降趋势;实物构成明显高档化个性化;用品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家庭耐用品。(3)城市居民住房支出比重在90年代以来逐步提高,档次明显升级。(4)劳务型消费比重逐年增高,高层次劳务消费比重不断上升。总之,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了跨越式进步,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处于低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2.措施:(1)最重要的是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引导消费结构的变化。(2)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3)合理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努力发展用品工业。(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对劳务部门的投入。(5)重视发展汽车和房地产业,信息通讯市场等热点和主导消费品。(6)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促进城市功能的发挥。(7)建立合理的居民收入层次。采取措施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层次差距。(8)改革社会保障制度。(9)加强对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合理指导。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阶段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为分水岭,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演变总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二是1978年至今的经济改革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就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1979—1992)主要以“放权让利”为主线。这是一种不对传统体制形成根本性冲击的表层上的分权式改革。主要目的是对国营企业的职工产生激励以改变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主要缺陷在于改革目标不明确,对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没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没有涉及到产权这个根本问题。(2)第二阶段(1992至今)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的改革。这个阶段转向了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引入以公司制为主要特点的制度创新的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式改革。主线是明晰企业产权和实现政企分开。以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为基点,推出了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和外汇管理制度诸多方面的总体配套联动式改革,其广度和深度远超过第一个阶段。2.企业制度的演变(1)业主制企业:一种自然人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单个自然人投资设立并经营,以其所有的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清偿责任。(2)合伙制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由2个或2个以上的自然人按照书面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的企业。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承担连带的无限清偿责任。(3)公司制企业: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出资人以占有股权的方式投资企业,并以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出资人一般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3.国企改革(1)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既无明晰的产权,又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2)明晰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建立并强化自负盈亏的权责机制,使其成为逐步能够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微观经济主体,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取向。(3)中国的国企经历了“放权让利”和“产权改革”后,引入了市场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问题:债务负担沉重,冗员问题严重,国企改制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4)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完善公司制度,使以规范的股份制为典型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从根本上革除国企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管理不科学的历史积弊,同时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具体做法:A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以塑造清晰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切实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维护所有者权益,完善国有资产有进有退和合理的流动机制。B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股份制企业和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控制内部人控制问题。C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国有经济分类改革。国有资产要在经济市场化的条件下有进有退,提高国有资产整体质量、竞争力和控制力。D为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创造条件卸掉国有企业负债过度,企业办社会,冗员分流三大包袱,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4.国有产权改革是不是要国有经济彻底退出市场?(1)国有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特征,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经济。(2)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才低效率,他是个世界性现象。(3)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有所不同:A产生原因不同: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只是为弥补市场的不足而产生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制度基础。B选择领域不同: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岁涉及的领域是有选择性的,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所不包。C资本主义国有经济进退机制很灵活,没有意识形态的政治性障碍,而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正好相反。(4)我国目前国有经济退出市场程度还不够,仍占有国民经济的40%。(5)但是国有经济不必要也不应该完全退出市场。而是须保持适度的比例,选择好领域,保证国有资产的质量和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但是不能影响国家经济的竞争和透明。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成渝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试验基地(此专题需要参考相关课本或报道全面总结)(1)三农问题的历史起因:我国是个农业国。三农问题的现实背景:二元经济结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2)农业本身是个传统产业,也是个弱势产业,没有城市的支持不行,因此需要反馈农民农村农业。农民抗风险能力低,需要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3)农民农村农业的出路:不仅仅在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而在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自身的发展问题。要做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关键是解决财政补贴问题,以及解决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建立发达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实时的解决市场信息不灵与不对称。思考题:如何在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坚定不移地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第四章市场机制与市场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特征1.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区别(1)两者的历史和历史阶段不同,市场远早于市场体系。市场体系真正产生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2)功能地位不同,市场承担交易功能,交易对象是商品;市场体系承担资源配置功能。(3)单一市场不能形成市场形态,市场体系是多种多样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的有机统一。2.市场体系的特征(1)统一性市场体系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合理的可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统一体。市场体系是由市场主体、客体、竞争、供求和价格等市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要求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目标的有机统一体。(2)开放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求。它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内外全方位开放的;不是垄断的,而是充满竞争的;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不是完全自发的分散性开放系统,而是由宏观调控指导的。(3)竞争性竞争是市场机制的一个要素,具有健全的市场机制的市场体系必然具有竞争性。竞争作用于市场价值的形成和市场价格的运行,给市场活动者以激励与压力,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4)规范性规范性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各类市场都必须在国家法令和政策规范要求下有序规范运作,否则经济运行便低效或无效,导致经济发展无政府状态。转型期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开始逐步建立市场体系,我国的市场体系还很年轻,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1)国内要素市场发展参差不齐;(2)明显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分割;(3)超强的行政垄断导致市场机制不健全,也阻碍了市场的形成;(4)市场规则建设滞后,导致市场紊乱,如权钱交易,假冒伪劣等。2.为了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体系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供求调节功能,服务功能以及利益调节功能,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着力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2)继续发展商品市场,进一步培育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技术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市场以及信息、房地产市场;(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4)健全市场机制,加强法规建设,真正做好依法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5)健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6)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根本上取消行政垄断,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7)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既独立于市场又独立于当地政府。3.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两个重点(1)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制度)A完善的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B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发育程度仍较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信用缺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C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应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可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自律机制;信用关系是产权制度的延伸,进一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明晰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可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备的法律体系可为法律上的严格他律,促进道德上的自律,可为健全市场体系提供代表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保障。另外,还要推动信用体系的商业化运作,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完善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增加国内信用机构的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2)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P141市场规则1.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种市场参与者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制度。2.市场秩序有两种性质:一是市场内在的客观规定性,由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实现所表现;二是这些市场内在的规定性上升为的法律表现形式。3.市场运行秩序主要表现为市场活动主体进入市场交易所要遵守的市场规则。市场规则就是国家为保证市场有序运行而依据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则(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等)所制定的规范市场活动主体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它的作用在于有效约束和规范市场活动主体的市场行为,使其有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4.市场规则的分类: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第五章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国民收入两种核算体系的异同1.核算范围不同:MPS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性劳动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C+V+M。SNA计算一国或地区一年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同时计算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价值。2.理论基础不同:MPS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将国民经济分为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获得的收入来自物质生产部门的转让,属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SNA体系是以克拉克的3次产业划分来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和国民收入。3.MPS存在严重的重复计算(重复计算了部分加工环节)。SNA只计算每个环节的增值,没有重复计算,其反映的国民财富具有真实性。两个体系的国民收入等指标反映了不同经济内容,需适当的调整和换算才能进行比较。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1.概念:初次分配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反映的是效率方面;再次分配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出于公平等各种考虑,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2.收入再分配的理由:A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B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C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D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地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E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3.收入差距(1)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居民间拥有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比如垄断。(2)收入差距的度量:常用工具是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3)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倒U假说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再平稳,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称为倒U假说。经济发展早期阶段收入差距逐步恶化的原因:A储蓄和积累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但它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要,就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扩大。B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城市居民收入比农村更不平等,所以城市化水平提高必然带来收入分配恶化。但随着经济发展,现实中存在某些因素逐步抵消收入差距拉大,从而不平等的状况由恶化逐步缓和转变:A法律干预和政治决策,如遗产税,累进所得税和救济法等。B人口中富人的比重因比穷人更倾向于控制生育而下降,导致若干年后固定比重的最富阶层有收入相对低些的人口进入,从而此阶层的相对收入份额下降。C技术进步和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导致来自旧行业的财产和收入在总收入中的逐渐减少。4.转型期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城镇内部和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逐步扩大趋势,因此这些差距构成的总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趋势。这一结论得到各方面的普遍认同,因此可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至少现在还不存在“倒U假说”的演变趋势。(2)转型期收入差距非理性扩大的原因A权利寻租导致权钱交易,权利拥有者高收入。B行政垄断导致高收入。C市场违规,假冒伪劣猖獗,版权侵权等原因带来的高收入。D城乡二元分制,长期剥夺农村,工农产品剪刀差造成农民长期低收入。E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以及农业本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导致农民低收入。F对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和发达地区政策上的差异导致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市场认可的收入差距再大也是合理的,但它又反作用于市场经济的效率。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a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真正起到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b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加大力度取缔非法收入。d着力健全公平的竞争机制,逐步打破行政垄断,努力制止权利寻租,整顿市场秩序。e着力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在低收入者阶层上给予倾斜。f做好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是农业生产和经营自身的问题。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通常包含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度效率三层含义。经济学中的公平有两层含义:机会均等,即人们有平等的机会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按贡献获得报酬,消费、积累私人财富和取得经济成就;结果平等,即人们获得实际收入和拥有的财富平等。2.经济生活中结果不平等通常是机会不平等造成的,如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垄断和特权等。但机会平等不等于结果平等,社会应努力消除机会不平等,而可容忍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平等。公平和效率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公平和效率应并重。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产生很大影响。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的分配才能保证市场效率,但它又不是万能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中效率和公平存在难以改变的交替性矛盾。追求效率总是以某中程度的公平损失为代价,追求平等则要一定的效率损失为代价。A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差异,个人天赋和才能差异,导致按市场通行的按要素贡献原则分配收入会出现差别和不平等,而取消和缩小这种差别会损害经济当事人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B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收入均等化,但也会通过税收、影响就业积极性以及财政负担和通货膨胀而损害经济效率。4.经济转型中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A当前我过正处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分配制度的变革对社会经济效率和收入公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各类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分配制度变革对收入公平的影响: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了机会不平等的状况,但按分配结果来看,正因为以上原因,出现了收入分配恶化,并没有有效地兼顾公平。B当前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应把握好以下原则: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坚持效率优先。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大力发展各类要素市场,进一步通过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增进经济效率。坚持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b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逐步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规范分配秩序,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调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打击偷税漏税,建立稳定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收入分配状况,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c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分配规则,理顺分配关系,促进机会平等。加大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铲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努力促进地方部门的要素流动,逐步消除条块分割。逐步消除不同部门、行业对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公平。d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让国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1.概念: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遇到疾病、年老、生育、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经济福利制度。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2.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A是社会弱势群体和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和弱者的经济安全网,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增加社会成员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安全感,增加他们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感,从而起到维护社会安定的功能。B通过征税和转移支付,起到调节居民收入,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机会平等,促进社会公平。C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稳定社会,安定民心,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D通过保障资金的筹集、支付以及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产生调节作用。3.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社会救助是最低目标,社会保险是基本目标,社会福利是最高目标。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A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对社会全体劳动者强制征缴的保险基金,用以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和失去就业机会的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基本特征有:强制性,保障性,普遍性,互济性和福利性。B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社会成员以及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者,给予临时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其内容主要是救济,救灾和救贫。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有: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人,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生活暂时困难的人,城乡贫困者。C社会福利:是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和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完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它是一项现代保障制度,主要由社会补贴,职业福利和社会服务构成。4.深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原因:A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安全网”、“稳定器”。是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B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多发时期。为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1986年国有企业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等几类人员实行了失业保险。但由于企业和职工思想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参加失业保险的人并不多,企业缴纳的失业保险费也比较低,企业保险基金没有多大的积累,国有企业实行兼并、改制、规范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的部分失业职工生活无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体制转轨能否顺利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至关重要。我国体制转轨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我们在正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前提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走向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2)措施:A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B合理确定支付水平,使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保障,广覆盖应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长期的政策选择。C针对国民保障需求的多元化,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组成。D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帐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E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形成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贸易战略问题对外贸易的作用A能弥补国内某些资源短缺的缺陷,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B能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C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国内就业机会。D能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E能通过对外贸易,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2.我国对外贸易战略问题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对外贸易中低端产品贸易争端层出不穷,由于不被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倾销起诉屡有发生。今后一个时期内贸易摩擦问题与高顺差高外汇储备问题仍然严峻。对外贸易要以出口贸易为核心,以进出口大体平衡为基础,努力使货物、技术和服务贸易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拓宽对外贸易深度和广度。按照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A实施全方位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在国别、地区方向上应该是全方位的。B实行进口替代的内向性经济与出口替代的外向型经济兼收并蓄的战略。逐步加大“外向”发展的比重,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向外向型经济转变。C实行进出口商品多层次化战略。既要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也要引进新型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既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要努力扩大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从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合理均衡发展。D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使外贸逐步走上高质量高创汇的发展轨道。E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中,关键在扩大出口。扩大出口贸易的根本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通过外贸企业和外贸体制改革,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机电产品,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F进一步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完善汇率制度,调整关税结构,探索科学退税方法,完善退税制,规范涉外税收、信贷扶持措施,主要运用关税、汇率、利率、信贷、税收和其他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政策措施调节对外贸易,并有些新的突破。建立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进技术问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工业设备中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需要发展对外技术交流,尤其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成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扩大出口。可以避免漫长的摸索过程,为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上的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赢得时间。可以节省大量科研和开发试验费用,弥补我国科研力量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的过程就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过程,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研究和管理水平提高。总之引进先进技术是一条花钱少,见效快,加速我国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2.引进技术应坚持的原则最新技术、尖端技术和适用技术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重点是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并以引进软件为主。要量力而行,讲究经济效益。在引进项目时要考虑国内的配套能力、利用能力和偿还能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相结合。搞好综合平衡,防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引进外资问题(249-251)对外贸易中的高顺差和高外汇储备问题:自2005年以来,外贸顺差的激增成为困扰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个棘手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出现的贸易失衡问题,是我国经济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在对外贸易领域作用的结果,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进行。应对我国贸易失衡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单纯依靠短期内外贸政策的调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失衡的问题。此外,调节贸易平衡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预计短期内我国外汇储备仍将保持增长态势。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放缓迹象。同时外汇储备增长速度远高于贸易顺差增速的现象有所改变,但外汇储备增长的基本动能和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足够规模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和经济的不确定性。但过多且快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激化了国际贸易摩擦,增加了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为了有效利用外汇储备,并放缓其增速,应加快服务业发展,培育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重点发展服务贸易;鼓励“藏汇于民”,改善资本项目收支以控制增速;逐步降低国内储蓄率,加速我国外汇市场建设。首先,在我国政治环境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和外资外贸政策优惠的吸引下,外资规模不断增大,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体制原因,1994年中国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制度之后,外汇储备增长便有了体制基础。在强制结售汇制下,企业出口所得的外汇收入要全部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又要如数卖给中央银行。因此,强制结售汇制成了中国官方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的一个体制性原因。再次,国际热钱的流入。热钱的涌入导致外汇储备增加,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为热钱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投资机会,其他原因则在于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汇率机制受到了国际政治霸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影响我国增加外汇储备的目的在于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增加宏观调控手段、稳定人民币汇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持适当的外汇储备规模和与经济发展速度、进出口外贸增长水平相适应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是如果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过快,将不利于我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和外贸市场的有序稳定发展。如果外汇储备规模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减少,也会冲击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导致物价水平和外汇价格的剧烈波动。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相对较快,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过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会加大央行的对冲外汇占款的操作成本,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还容易增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大量涌入,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同时也成为诱发“汇率战”和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此外,过大的外汇储备规模还会引起国际上的负面反应,加大外汇储备损失的风险;导致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影响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剧经济结构失衡。应对我国高外汇储备对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分流这些外汇资金,我国外汇储备将继续迅猛增长,由此也必然会带来外汇储备结构问题、风险问题、管理问题和经营问题,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分流外汇储备。1.要适时调整外资政策,我们应当吸取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在引入外资的过程中,以质量为根本,合理的控制引资规模,确保引而有效。2.需要进一步重视进口,国际贸易是由进出口共同组成的,过大的贸易顺差也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在保证出口的同时,适当扩大进口,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平衡。3.促进官方外汇储备运用的多样化。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增加黄金储备;适当时机增加物资储备;推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为居民持有、运用外汇创造条件,藏汇于民。4.进行汇率调整,目前我国的汇率政策与美元挂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种状况需要改变才能实现人民币汇率合理、有序、渐进升值。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调控失业问题1.怎样看待转型期失业问题的凸现:原因:(1)失业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蓄水池,失业不可能完全消除也不必要完全消除。失业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失业产生的原因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密切联系。当工资不能起到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作用时,劳动力供求就会出现失衡,社会就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2)在我国,由二元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农业失业人口现象。二元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结构。而这两个部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后者则不然。我国农业人口过剩,而城镇工业部门需求不足。大量过剩农业人口滞留在农业部门,造成大量隐形失业人口。(3)由体制转换所形成的失业现象。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存在大量的隐形失业人口,在转型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使这部分劳动力过剩转化为了公开失业人口。(4)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现象。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原来的第二产业企业因缺乏规模经济、技术落后而纷纷倒闭,新兴的第三产业还不足以迅速吸收原来企业的劳动力。(5)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超过物质资料生产需要而形成的事业现象。影响:较高的失业率意味着社会总供求的失调,会使资源产生巨大的浪费。会使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丧失收入来源,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政府应该抑制高失业率的发生,在失业率上升时,通过公共财政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它的负面作用。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是指一国经济中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产生的原因有:需求拉上型:主要是指由于过度需求的拉动而产生的物价水平普遍上涨,来源于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货币供应量大引发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加,甚至在国民经济中基本没有闲置资本和劳动力,供给趋近于生产能力极限的条件下,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由于商品和劳务的供给者因成本上升而推动了物价的普遍上涨。结构型:经济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情况下,由某一产业部门发展过快,引发相关发展较慢的部门的物价上涨,从而引起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比如,服务业的价格上涨往往快于制造业,从而形成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影响: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但在高通货膨胀下对经济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在高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供求关系的紊乱。货币的作用也被扭曲,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市场机制失灵,效率普遍损失。高通货膨胀改变了收入分配格局,加剧了社会矛盾。高通货膨胀使一部分生产者因生产成本上升而收入减少。消费者因购买力下降而实际收入减少,同时也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加大投资和转移支付力度。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还表现在与失业的关系上。短期内他们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关系很难成立。政府宏观调控1.为什么要调控:A政府宏观调控,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介入市场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以及道义劝说等手段对经济加以干预,起到市场机制不能起到的作用,达到一定的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目的。B弥补市场缺陷和矫正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存在盲目性,可能引起供求关系的失衡等经济问题,导致资源浪费,效率损失,经济秩序紊乱,即市场失灵。这时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调节和引导经济运行方向,避免出现大的经济危机。C提供公共品,保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平衡、资源被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D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和加强国家预算等手段,来保证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等公共目标的实现。2.调控内容:A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包揽一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由政府计划、组织、实施和管理。这种体制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具有很大的弊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B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政府不再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决策者和经营者,而是代表公众利益和公共目标,作为经济活动主要是宏观经济活动的调节人、市场秩序和市场运行的监管人、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的管理人、为经济主体的正常活动提供多方面服务的服务员,政府不介入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其主要职能有: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管理国有资产。调节收入分配。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宏观调控目标以及关系:A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总量调控的目标是避免总供求之间出现较大差距而导致需求不足或膨胀的失衡局面。结构调控的目标是防止结构性的供需失衡,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B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指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拥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人都有就业机会,它一般不排斥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C物价稳定:即保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使其保持在经济顺畅运行所允许而居民又能承受的范围内,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它并不等于0通货膨胀,一般允许其低于经济增长率。D经济增长:即寻求以GDP、GNP等为指标的国民收入一定的稳定的增长速度,同时也要促使增长模式的高效率。通过多通道政策选择和运用,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衰退或过热。E国际收支平衡: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投资能力创造条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的关系:A四个目标都可以量化,可以用一个目标指数来衡量。B四个目标都可调节,可确定目标值和目标区间以及相应的参数值。C各个调控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目标体系。各个目标之间的作用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不一致。总供求的平衡为充分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这时他们是一致的;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情况下,会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又为经济衰退创造条件,这是其作用就不一致。……4.评价政府的调控方式和效果A调控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采取的是一种直接调控方式,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直接干预微观经济的运行。其缺陷是:效率低,效果差,由于排斥市场的作用,往往达不到计划平衡的目标,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阻碍极大。市场经济体制下,采取的是一种间接的调控方式。即政府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市场,通过市场影响和引导微观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目标。间接调控尽管也是政府对经济的一种干预,但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调控有实质区别。直接调控方式下,政府和企业之间是行政隶属关系,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是通过计划来实现的;在间接调控方式下,政府和企业之间是由市场联结的,政府的调控也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其特征有:间接调控的直接对象是市场而不是企业;间接调控以总量调控为主;调控范围广泛、灵活;宏观调控具有动态性。不仅调控目标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修正,实施调控也需要根据市场动向随时采取适度的调节措施,以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偏差。B调控手段:计划手段:通过指定经济发展战略和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做出安排。带有指导性和引导性,不具有强制性和指令性。经济手段:字依据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等工具。是最主要的手段。法律手段: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调控目标。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和明确性。行政手段:是一种补充的性手段。5.三大宏观调控政策:(1)财政政策: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支状况既表现了政府经济活动的一种结果,也表现政府一定的经济活动目的,它表现了政府的财政政策。这一过程是是由国家预算来安排的。国家预算在作为宏观调控手段时,并不以财政收支平衡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宏观经济总量主要是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作为主要目标。其具体的工具或手段有:A税收;B国家信用(主要形式是发行国债和向银行的财政性借款,调节储蓄和投资的比重,调节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货币流通量);C财政补贴。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补贴;D财政投资。政府直接增加或减少支出,以影响社会总需求,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等公共产业的建设。(2)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以及结构,影响信贷规模、利率、汇率的变化,达到调控宏观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币值的目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利率作用的发挥需要两个条件:利率要受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浮动;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的变动能做出灵敏反应,这两个条件的具备,有赖于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四种组合:…….(3)产业政策:政府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的总称。我国现实的过热经济状况。经济过热付出的代价:付出了很高大通货膨胀的代价;以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为代价;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国际方面,短期内的外贸增长导致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国际贸易争端,国际倾销案频频出现,国际关系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政策建议:……加强宏观调控,尽可能地限制政府控制资源,尽可能地限制政府的行政行为。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长期持续增加。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具体包括:一是经济数量增长,即产品和服务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经济效益、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2)两者密切联系。经济增长包含在经济发展中,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和经济增长的结果。(3)两者又有区别。经济增长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的演进。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所以不是一切经济增长都能带来经济发展。如果只是传统经济在原有结构、类型和体制基础上的单纯依赖增加资源消耗去实现数量增长,而没有质的提高和优化,就不可能带来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2.考察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1)经济发展速度:主要是指经济的增长速度,用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衡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2)经济发展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联系,包括产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等。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经济结构由不合理到合理、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3)经济发展质量:指的是经济发展中的效益问题,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关键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投入产出的比例,通常用投入产出系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来衡量。(4)经济发展的波动及周期:要在努力避免失衡性经济波动出现的基础上保持一个合理的、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是一个由速度、效益、质量、结构有机构成的多维目标体系。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指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组合和使用的不同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果,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两种类型:一是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以数量为主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要素资源的投入、组合和使用上以质量提高为本而实现的经济增长,即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它在一国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会起到迅速奠定一国工业基础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病日益凸现:比例严重失调,高投入高消耗,忽视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劳动生产力率的提高,从而高速度但低效益低质量。这一切不仅会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恶化,而且会影响到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注重资源在各部门间的合理有效配置,以满足人的消费需求为目的,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的适度增长为手段,在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开发高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它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和方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有涵义:A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仍要扩大经济发展规模,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控制和尽量压缩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投资的规模,提高投资实效和增强外延式扩大在生产的质量和效益。B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不仅体现在投入要素的组合方面和投资规模的常态膨胀,而且也体现在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即,投资方面,不注重实效,盲目低水平重复投资严重;生产经营环节上,忽视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不注重成本效益的比较;经济结构上,忽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产出结果上,忽视产品质量、规格、品种,特别是社会有效需求。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要重在提高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层面的质量和效益。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制度因素的重要性P3043065.怎样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P340以下内容为补充内容,由辅导班老师提出,资料文献由本人提供。补充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根据下面的一段资料概括总结出要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经营权分散化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生产资料所有权高度集中,但是,国家没有能力统一运用国有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即实行计划经济,并由此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它只有将公有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分离出去,交给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实行资本经营和市场经济,才能最有效地运用国有资产,使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从国家手中分离出去的时候,国有资产的经营权也就必然分散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经营权分散化的矛盾,是否一定会产生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是否一定会产生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从而产生经济危机呢?应当说可能性是存在的: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每个企业都必然会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而日益加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性,同时生产要素的经营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决策行为的分散化、市场化,也就必然使整个社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无政府状态;当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即市场日益溶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时候,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程度或风险也就会日益严重;要求从外部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调节和干预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性也就大大提高。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着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而生产要素经营权分散化,导致每个企业追求最大化利润和进行有规律的竞争。但是,由于分配原则的多元化,资产所有者可以享有同生产规模扩张和生产经营状况相一致的收入,而劳动者的收入却受到劳动能力和劳动力价值量具有稳定性特点的制约,从而跟不上生产规模扩张的速度。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存在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同样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补充2:信用制度的概念概念一:信用制度是指现代经济活动中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游戏规则,它的正式形态包括法律、规定以及相应的程序;非正式形态包括文化、习俗和道德观等。概念二:信用制度则是指伴随信用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所形成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观念、信用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制度的统一体。补充3:论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根据以下材料自行概括总结)农民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马克思所研究的地租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
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其基本经济规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资本家一样,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追求利润,增加收入是其内在要求。农民不再是仅仅为了温饱而劳作。没有相应的收入农户宁可对土地进行掠夺性经营或干脆让上地荒芜。市场经济是我们发展农业、对待农民、制定政策的大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满足农户的经济利益。农户在满足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不可否认和改变的逻辑。邓小平曾说.这些年来我们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把农民当作经济主体,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他也认识到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从长远看,我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一靠科学”,“二靠投入”。如何才算“破题”?如何才算解决问题?那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把“二靠”落到实处。科技和资金的投入要靠政府,更重要的是引导农民这个市场主体进行投入。农民投入的前提是农民要有投入的积极性。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为此,在新的条件下,必须在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即合理分配级差地租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使农民增加对土地的科技、资金投入,最终实现农业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
二.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制,确保级差地租II归土地承包者所有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级差地租1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II,已经是由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追加投资形成的,主要应由土经营者所得,即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有。我国政府规定,在农村“坚定不移地贯彻土承包期再延长二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子农民长期拥有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上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则为农民增加对土地的劳动、科技、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积极性,保证因投入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I归己所有,从时间上为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增加了可能性,可防止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短期性。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力还比较低,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如果没有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与落实,农民的物质利益仍然得不到保障,得不到最终实现,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例如,“谷贱伤农”、农民负担太重等等,都是影响因素。农民的积极性就不可能继续提高,对生产的各种投入也不可能继续增加。因此,必须在现实性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使农民能真正勤劳致富。
三、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
马克思在《资木论》第41章到43章中,详细分析了级差地租II各种复杂的组合情况,探讨级差地租II的形成规律。这些情况对我们如何在现实性上实现农民的物质利益有着重要的启示。由于级差地租是由社会生产价格高于个别生产价格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最坏土地(A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因此是否产生超额利润以及超额利润的量究竟是多少,首先要以这个社会生产价格为前提。但是,社会生产价格不是不变的,研究级差地租II形成的多种复杂情况,首先就要确定社会生产价格是不变、或是下降等为研究的前提,从而揭示在这个前提下
所产生的各种变化的规律性。
具体分析过程较难,在这里略去……
鉴于上述分析,在现实性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必须注重几点:第一,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使农民有能力进行扩大再生产。第二,政府必须根据级差地租II组合的各种具体形式,即农业生产I=.收或歉收的具体情况,采
取灵活的具体的对策,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在I=.收时,帮助农民开拓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的愿望。在歉收时,支援农业,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把损失降到最低。我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决定几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就是在现实性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的举措,较好地处理了级差地租II的归属问题。现在全国己经有十几个省市完全取消农业税。实际上,保护了农民,就保护了农业,就把握住了国民经济的全局。第三,从政府到农户,要转变观念,树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粮可以致富的新观念。我国的农民
也是追求利润的主体和市场主体,我们能不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有效政策,让部分搞规模经营的农户通过种粮富裕起来?勤劳致富,应该是包括种粮在内的各行各业。这样农民才有积极性,才能保住农业这个根木。否则,重视农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农民的物质利益满足了,农民才能增加对土地的各种投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变为现实性。近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十七大专题1.大会的主题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十七大报告的新论断(1)对新时期(改革开放29年来)的论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演变过程。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这一表述改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七大将“建设”改为“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⑤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⑥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2)关于科学发展观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度云计算服务合同:云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的云计算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度柑橘市场开发与推广合同3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甲方委托乙方在其网站上发布为期年的广告3篇
- 2024年度车辆生产制造合同3篇
- 工程承包合同
- 酒店厨房承包合同协议书
- 2024版租赁合同:办公设备租赁与维护服务3篇
- 农村村委会工程合同协议书
- 二零二四年度钢筋供货合同的检验与验收标准2篇
- 麻醉质控汇报
- 2024入团考试团校考试题库(含答案)
- 《河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工作方案(试行)》
- 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家长会课件
- 感恩主题班会课件《感谢有你一路同行》
-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比较阅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 (高清版)WST 311-2023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
- 2024贵州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园林工程设计》课程标准
- 年产量万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车间设计论述
- 心包积液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